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黑刺菝葜中的甾体皂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黑刺菝葜 (Smilax scobinicaulis Wringh C.H.)根中首次分离得到 2个甾体皂甙化合物 ,经理化、光谱分析及与标准样品对照 ,鉴定化合物 为拉克索皂甙元 - 3- O- [α- L -吡喃阿拉伯糖基 - (1→ 6 ) ]-β- D-吡喃葡萄糖甙 ,化合物 为拉克索皂甙元 - 3- O- [β- D-吡喃葡萄糖基 - (1→ 4 ) ]- [α- L -吡喃阿拉伯糖基 - (1→ 6 ) ]-β- D-吡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2.
采用乙酰基作为糖基供体的离去基,以十二烷基2,3,4-三-O-苯甲酰基-β-D-葡萄吡喃糖苷8为关键中间体,对十二烷基β-D-葡萄吡喃糖基-(1→3)-[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四糖苷2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
Abstract:
An improved method for the synthesis of laurylβ-D-glucopyranosyl-(1→3)-[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2 was developed from the key intermediate Lauryl 2,3,4-tri-O-benzoyl-β-D-glucopyranoside 8. Compared with the procedures described in literature 1, the new method reduced the steps from 25 to16 and increased the overall yield from 2.28% to 10.17%.  相似文献   

3.
研究蚊子草的化学成分。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分别是:水杨酸(1)、苯甲基-2-羟基-6-O-[6-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酯(2)、2-O-[β-D-吡喃木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水杨酸甲酯(3)。化合物2、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结合波谱法鉴定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叶的化学成分结构。结果从番茄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香草醛、对羟基苯甲酸、N-反式-对-香豆酰基酪胺、菠甾醇-3-O-β-D-葡萄糖苷、尿嘧啶、番茄碱苷、番茄碱-3-O-β-D-吡喃葡萄糖、蜀羊泉碱-3-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半乳糖苷、白英素B、蜀羊泉碱苷、槲皮素、α-菠甾醇、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芦丁,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华钩藤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的非生物碱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MS、1H-NMR、13C-NMR)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分离得到8个非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乌苏酸(I)、β-谷甾醇(II)、奎洛维酸(III)、胡萝卜苷(IV)、奎洛维酸-3-O-β-D-海藻糖苷(V)、3β,5α,6β-三羟基豆甾烷(Ⅵ)、齐墩果酸(VII),奎洛维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28→1)-β-D-吡喃葡萄糖苷(VIII),其中化合物III、V、Ⅵ、VIII为首次从钩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采用小鼠过敏性皮肤瘙痒模型和组胺致小鼠足肿胀实验,探讨地肤子总皂苷的量效关系,比较3种皂苷单体的抗过敏作用,以探明其构效关系。结果表明,地肤子总皂苷抗4-氨基吡啶致小鼠过敏性皮肤瘙痒和组胺所致小鼠足肿胀,具有药效-剂量关系,有效阀剂量为32 mg·kg-1,良效剂量为150 mg·kg-1,抗过敏性瘙痒作用比抗过敏介质的致炎作用强。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的抗过敏作用显著强于齐墩果酸,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甲酯苷未表现抗过敏作用,说明齐墩果酸3位碳上的二糖链中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的羧基是影响其活性的重要官能团,修饰此官能团可能会引起抗过敏活性的较大改变。  相似文献   

7.
百合科玉簪属的紫萼 (Hostaventricosa)常应用于园林造景、美化绿地,也是常用的室内观赏植物。作为一种药用植物,紫萼主要用于治疗吐血、崩漏、湿热带下、咽喉肿痛、胃痛、牙痛等。为全面了解和综合利用紫萼资源,笔者对其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运用 D101大孔树脂、SephadexLH-20和硅胶等柱层析及半制备 HPLC等分离手段,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从紫萼70%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α-羟基香荚兰乙酮 (1),7-羟基香豆素 (2),反式对羟基桂皮酸 (3),(25R) -2α,3β-二羟基 -5α-螺甾 -9(11) -烯 -12-酮 (4),(25R) -2α,3β-二羟基 -5α-螺甾 -9(11) -烯 -12-酮 3-O- {O-β-D-吡喃葡萄糖基 - (1→2) -O- [β-D-吡喃木糖基 -(1→3)] -O-β-D-吡喃葡萄糖基 - (1→4) -β-D-吡喃半乳糖苷} (5)和 (25R) -3β-羟基 -5α-螺甾 -9(11) -烯 -12-酮 3-O- {O-β-D-吡喃葡萄糖基 - (1→2) -O- [β-D-吡喃木糖基 - (1→3)] -O-β-D-吡喃葡萄糖基 - (1→4) -β-D-吡喃半乳糖苷} (6)。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蓬子菜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茜草科拉拉藤属植物蓬子菜(Galiumverum L.)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鉴定。经反复纯化制备化合物,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分析、波谱解析、对照品比较及与文献报道对比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苷(3)、芦丁(4)。化合物1~3为从该属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从小远志中分离出了9种化合物:①1,3-二羟基-5,6,7-三甲氧基口山酮,②1,7-二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③1,3,6,8-四羟基-2,7-二甲氧基口山酮,④1,6,7-三羟基-2,3-二甲氧基口山酮,⑤5-羟基-7,4'_二甲氧基黄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⑥5,3'-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3-O-[α-L-鼠李糖苷(1→6)]-β-D-吡喃葡萄糖苷,⑦5,3'-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3-O-β-D-吡喃葡萄糖苷,⑧水杨酸和⑨远志醇,其中化合物①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其化学性质争光谱数据证实.  相似文献   

10.
采用UPLC-PDA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白花延龄草根茎及茎叶中重楼皂苷Ⅵ及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的含量。色谱柱: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2.1mm×100mm,1.7μm);检测器:PDA;流动相:乙腈(A)-水(B);流速:0.4m L/min;线性梯度洗脱:0min~5min,40%A~47%A;柱温:35℃;检测波长:203nm;进样量:2μL。3个时期白花延龄草根茎中重楼皂苷Ⅵ含量分别为1.06%、1.19%和1.35%,茎叶中含量分别为0.019%、0.010%和0.002%;根茎中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葡萄糖苷含量分别为0.91%、0.97%和1.12%,茎叶中含量分别为0.064%、0.049%和0.012%。  相似文献   

11.
用有机溶剂提取新疆南疆沙漠地区部分植物中的生物碱,结果显示:采集于十二团的权枝鸦葱中的生物碱含量较高,采集于阿拉尔市的碱蓬的生物碱含量较高,采集于岳普湖县的星花碱蓬的生物碱含量较高,采集于且末县的镰叶碱蓬的生物碱含量较高。于夏季采集的碱蓬其生物碱含量较于冬季时采集的高。从而初步得出:同种植物因生长地不同其生物碱含量不同,采集季节不同其生物碱含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长春花生物碱类药物研究概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长春花生物碱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抗肿瘤类药物之一,然而,因其在植物体内含量甚微而影响其市场化.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长春花的起源,生长习性及其药用价值与作用机理,然后较为详尽地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春花体内生物碱的提取及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化学合成和生物合成长春花生物碱等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综述.最后,对长春花生物碱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从Hackelia californica中分离和鉴定的两种新的吡略里西啶类生物碱的结构,并与相近结构的latifoline拉替夫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小花棘豆总生物碱抑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小花棘豆总生物碱的抑菌作用.[方法]通过体外抑菌试验研究小花棘豆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影响小花棘豆总生物碱抑菌效果的因素.[结果]小花棘豆总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乳房链球菌、化脓链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抑菌作用;其对乳房链球菌和化脓链球菌的MIC为6.3 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1.6 mg/mL,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0.8 mg/mL.生物碱在不同pH值下的抑菌活性发生变化;高温使其抑菌活性消失;紫外照射对其稳定性没有影响.[结论]小花棘豆总生物碱对部分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平贝母(Fritillaria assuriensis Maxim)鳞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比较了不同水平外源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 2,4-D 0.5mg/L BA0.2mg/L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最好,生物碱含量最高;在MS NAA3.0mg/L BA 0.5mg/L培养基上生长的培养物干物质积累最高。生物碱含量也明显高于生药平贝和浙贝。  相似文献   

16.
延胡索2种炮制品煎液中的生物碱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延胡索的炮制及其饮片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酸碱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分别测定延胡索生品及其2种炮制品的水煎液的总生物碱含量,并时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酸碱滴定法测定的延胡索生品样品液的总生物碱含量的平均值为0.1147%;醋制延胡索的平均值为0.1913%;米泔水制延胡索的平均值为0.2409%;生品、醋制和米泔水制延胡索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1.24%、100.96%和101.58%,惑D分别为3.5l%、3.51%和3.53%。电位滴定法测定的延胡索生品样品液的总生物碱含量的平均值为0.1295%;醋制延胡索的平均值为0.2076%;米泔水制延胡索的平均值为0.7279%;生品、醋制和米泔水制延胡索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58%、96.59%和97.61%,RSD分别为1.78%、1.77%和1.74%。[结论]炮制能提高延胡索水煎液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米泔水制优于醋制.电位滴定法更适合其总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以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为原料,就不同提取剂和操作条件对其总生物碱提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酸性乙醇提取要优于酸性水溶液;在60℃下,以pH≈3、φ(C2H5OH)=75%浸泡虎舌红8~10 h,可获得1.36%的提取率;同时考察了活性炭在去除生物碱提取液中的杂质成分的适宜用量.  相似文献   

18.
小果博落回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获得抑菌活性更强的小果博落回的生物碱成分。【方法】采用4种亲核性溶剂(甲醇、乙醇、丙酮和饱和Na2CO3碱溶液)和1种非亲核性溶剂(四氢呋喃),分别从吸附了小果博落回总生物碱的D101树脂上洗脱生物碱,用薄层层析法(TLC)进行成分分析,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大肠杆菌、肠形点状产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巴氏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鳗弧菌等8种菌株为供试菌,采用药敏纸片法进行抑菌活性测定,研究小果博落回在不同溶剂处理下所得的总生物碱成分和抑菌活性的变化。【结果】TLC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乙醇、甲醇、碱溶液和丙酮作用后,所得总生物碱(分别为SEtOH、SMeOH、Sbase和Sacetone)与直接用酸提取的总生物碱(Saw)在成分上存在差异;5种总生物碱均具有抑菌活性,其抑菌活性依次表现为SMeOH>SEtOH≈Sacetone≈Sbase>Saw。【结论】提取过程中使用亲核性溶剂,可引起小果博落回总生物碱成分的变化和抑菌活性的改变,其中以甲醇提取的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9.
测定野生和栽培益母草各部位中总生物碱和黄酮的质量分数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同一生育期内益母草植株不同部位生物碱和黄酮的质量分数不同.叶柄中生物碱的质量分数最高,叶片其次,根中生物碱质量分数最低;各器官以叶片中黄酮的质量分数最高,叶柄其次,根部最低.野生和栽培益母草植株生物碱和黄酮质量分数存在明显差异.野生益母草中总生物碱的质量分数高于栽培益母草,而黄酮质量分数则是栽培益母草高于野生益母草.  相似文献   

20.
用醇溶剂法提取了披针叶黄华总生物碱 ,并采用给小鼠口腔灌服的方法对该生物碱进行了毒性试验。结果表明 ,30 0 mg/kg剂量 1次灌服 ,2~ 3.5 min可使受试小鼠全部死亡 ;每日 2 0 0 mg/kg剂量 1次灌服 ,7~ 15d可使受试小鼠全部致死 ;每日 1次灌服剂量分别为 5 0 ,75 ,10 0 ,12 5 ,15 0 mg/kg时 ,均在 6 0 d内使受试小鼠全部致死。每日 1次灌服剂量为 5 0 mg/kg的小鼠剖检结果 :以实质器官充血、出血为主 ;组织学变化呈现心脏纤维肿胀 ,肌浆内出现多量红色细小颗粒 ,间质毛细血管充血 ;肝细胞肿大 ,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空泡 ;脾脏白髓的脾小体和中央动脉淋巴套增生 ,淋巴细胞增多 ,红髓的脾窦和髓索轻度充血 ;肺脏血管充血 ;肾小球血管丛轻度充血 ,近曲肾小球上皮细胞肿胀 ,管腔狭窄或空气堵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