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导一种有一定利用价值的害虫新天敌——黑褐举尾蚁Gremastogaste rogenhoferi Mayr属蚁科(Formicidae)切叶蚁亚科(Myrmecinae)举尾属(Gremastogaste)。该蚁是马尾松毛虫天敌之一。它以公蚁取食松毛虫蛹,在足够蚁量的情况下,对抑制松毛虫成灾具有一定作用。现将近年来调查研究的部份内容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宽结大头蚁筑巢于土中,3月中,下旬开始出巢活动取食,5、6月为繁殖高峰,繁殖期巢内各虫态个体总数高达14865头,7月中旬有翅雌雄成蚁羽化,11月下旬开始越冬,越冬巢内个体数大减,仅以成蚁和少量幼蚁越冬,该蚁是马尾松毛虫卵和初龄幼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对人工挂放于林间的第2代马尾松毛虫卵的最高捕食率达55.33%。  相似文献   

3.
湖南森林蚂蚁种类及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近几年在湖南省调查森林蚂蚁种类中,初步鉴定出63种,其中9种为国内新纪录。在松毛虫发生区,能捕食马尾松毛虫的蚂蚁有13种,黑刺蚁、扁平虹(目犬)蚁、凹大头蚁和举尾蚁属中的一些种类对控制松毛虫的为害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宽结大头蚁PheidolenodusSmith筑巢于土中。3月中、下旬开始出巢活动取食,5、6月为繁殖高峰,繁殖期巢内各虫态个体总数高达14865头。7月中旬有翅雌雄成蚁羽化,11月下旬开始越冬,越冬期巢内个体数大减,仅以成蚁和少量幼蚁越冬。该蚁是马尾松毛虫卵和初龄幼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对人工挂放于林间的第2代马尾松毛虫卵的最高捕食率达55.33%。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群落学角度出发,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线性回归等指标和方法,对马尾松林中昆虫群落与松毛虫自僵病流行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昆虫群落愈丰富,分布愈均匀,松毛虫白僵病就愈难于流行;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昆虫,是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较低时虫口的主要控制因子;松毛虫白僵病主要在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大的情况下流行,并控制其种群密度的继续扩大。开展封山育林,可保持林间昆虫的多样性,从而可减少松毛虫大发生的机率。  相似文献   

6.
多重降解生命表是一种用于分析昆虫种群死亡原因的新方法。本文利用已发表资料分析了河南省固始县马尾松毛虫第一代自然种群死亡原因,发现种群个体有95%是在1—3龄死亡。捕食是最主要致死因子。剔除其它致死因子,捕食作用单独致死率达98%,说明天敌捕食作用对种群有极强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1985—1987年,浙北龙山林场松、栎混交林大山雀繁殖种群的年平均密度为每公顷0.85对,明显高于纯马尾松林的0.57对(t=3.50,P<0.05)。1987年招引区的平均密度为每公顷1.48对,分别比同期混交林和纯林内的密度高2.6倍和3.4倍。通过分析大山雀的繁殖生物学,雏鸟食物中松毛虫比率并结合松毛虫种群密度变化,估计在松毛虫种群密度高的年份,大山雀对越冬后松毛虫幼虫的捕食作用约为0.29%,而在松毛虫种群密度低的年份,捕食作用则增加11.24倍,招引区内捕食作用增加29.19倍。  相似文献   

8.
双齿多刺蚁Po Lyrhachis divesSmith是热带和亚热带一种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我国南方的不少马尾松林区常形成自然优势种群,对控制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现将多年试验研究结果总结,以供今后深入研究和繁殖利用参考。一、形态工蚁;体长,大型6—7毫米,小型5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小明 《林业科学》1994,30(1):88-92
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模拟研究马小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北京100875)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种群动态,平衡点,摸拟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其发生的面积广,造成的损失大。因此,对其种群动态的研究不但具有昆虫种群生态学的理论意义,而且对害虫...  相似文献   

10.
马尾松毛虫暴发年份的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组建自然种群生命表来研究暴发年份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增殖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达4.27%,种群趋势指数为7.6;在暴发初期马尾松毛虫的存活率为4.25%,种群趋势指数为4.81,增殖期易引起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的剧增。这一结果表明,防治马尾松毛虫的关键时期在增殖期末期。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是我国南方马尾松林的主要害虫,研究马尾松毛虫的空间格局,对于深入了解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选择、确定合适的估计种群密度的抽样调查方法和该虫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种群消长的规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提供重要的依据。本文通过对衢州市开元寺、荆溪、横路、华墅的马尾松林和马尾松毛虫(1984)第一、第二代、越冬前、越冬代  相似文献   

12.
茶褐猎蝽是马尾松毛虫等多种鳞翅目幼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在湖南每年发生一代,11月中旬以成虫在树皮裂缝或树洞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产卵,5月下旬孵化。若虫共5龄,于10月上旬蜕最后一次皮进入成虫期。它能捕食各龄期松毛虫幼虫和蛹,其捕食量随若虫龄期的增大而增加,平均每头蝽全年可捕食各虫态的松毛虫414头,对松毛虫种群起着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马尾松毛虫计算机预测预报系统—FIMS-1,是在马尾松毛虫预测预报系统模型基础上建立的。该系统能够模拟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及空间区域的迁移扩散,能估算马尾松毛虫对针叶造成的损夫,进而可以对马尾松毛虫发生量、发生地、发生面积及针叶被害程度进行预测。为马尾松毛虫的综合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通用性、显示的直观性及预测预报输入要求的灵活性,非常适于在广大林区推广。用安徽省潜山县黄埔试验点数据输入该系统,运行结果与该地松毛虫发生规律基本吻合,说明该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中黄猎蝽(Sycanus CroceouittatusDohrn)是半翅目,猎蝽科的一种捕食性昆虫,是马尾松毛虫等多种林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在马尾松毛虫发生的松林内常可见中黄猎蝽的成虫和若虫捕食松毛虫,对松毛虫等多种害虫的发生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据我们了解,过去对中黄猎蝽捕食马尾松毛虫未见有报道。为了利用这种天敌昆虫,我们在  相似文献   

15.
黑斑蛙(又名青蛙)Rana nigrom-aculata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农作物的卫士。但是黑斑蛙对森林害虫的作用,特别是对马尾松毛虫的捕食能力,过去很少引起注意,至今未见有人报导。笔者近年在浏阳县曾就其对松毛虫的捕食情况进行了初步观察。一、黑斑蛙捕食松毛虫的发现:1982年,浏阳县路口乡马尾松毛虫大暴发,松针基本食尽,松毛虫因缺食大量下树爬  相似文献   

16.
温湿度对广东阳春市马尾松毛虫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广东省阳春市多年观察的马尾松毛虫林间发生情况和气象站气候监测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了温湿度对马尾松毛虫种群的影响,找出温度、湿度与马尾松毛虫种群发生的关系,模拟出阳春市马尾松毛虫发生规律。研究表明:3月和8月的平均气温,4、5、6月的月平均湿度和4、5、6、12月的温湿系数与马尾松毛虫的发生都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蠋蝽对3种主要松毛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尾松毛虫、思茅松毛虫和云南松毛虫是湖南省3种主要松树害虫,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为探究蠋蝽对3种松毛虫的控害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龄期的蠋蝽3龄若虫、5龄若虫和成虫对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每个虫态的蠋蝽对3种松毛虫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都符合HollingⅡ圆盘方程,在饱和猎物密度条件下,蠋蝽各虫态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5.86头(成虫)5.10头(5龄若虫)2.79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思茅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10头(5龄若虫)4.02头(成虫)2.65头(3龄若虫);蠋蝽各虫态对云南松毛虫3龄幼虫平均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4.27头(成虫)3.65头(5龄若虫)2.42头(3龄若虫)。其中,蠋蝽成虫对马尾松毛虫3龄幼虫控害潜能最大,a/T_h值为3.293 1。可见蠋蝽对3种松毛虫具有较大的捕食潜能,在松毛虫低龄幼虫期,选择蠋蝽成虫或5龄若虫释放防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1983—1985年在江苏省溧水县林场进行综合防治马尾松毛虫的过程中,发现直翅目,螽蜥科,鸣螽属的螽蜥Gampsocleis sp.能大量捕食马尾松毛虫的卵及幼虫。为此作者对该虫的发生及捕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和观察。现将有关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9.
日本赤松毛虫(Dendrolimus Specta-bilis)CPV 对广东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毒力如何?是关系到日本赤松毛虫 CPV 能否引进利用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从1982—1984年连续3年,在室内用日本赤松毛虫 CPV 对广东的马尾  相似文献   

20.
应用矮树虫口调查估计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的研究毛超旭,王武昂,汤荣堂,严小君,周国法关键词马尾松毛虫,种群密度,树冠投影马尾松毛虫幼虫的调查一般均在2~3m高的小树上直接进行。前人曾研究了松毛虫种群数量与马尾松树高、树冠大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若以单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