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玉米灰斑病在吉林省的重要流行环节——病斑产孢、孢子飞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在吉林省能够顺利越冬。病斑在直射光下不能产孢,产孢在散射光下多于黑暗条件下。保湿时间越长,病斑产孢越多,保湿时间(t)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exp[-14.59exp(-0.2t)]。病斑在20-30℃均可产孢,25℃最适合产孢,温度(x)与产孢量(y)关系的回归方程为y=sin(-1.685 7x 0.252 2x2-1.63×10-3x3)。病斑长度(x)与病斑产孢潜能(y)的关系曲线为单峰曲线,病斑长度在15-22 mm时产孢潜能较高。玉米施用氮、磷、钾肥可降低灰斑病病斑产孢。灰斑病菌孢子主要在夜间释放飞散。  相似文献   

2.
文中报道了关于稻叶瘟病斑田间产孢若干问题的初步定量研究结果。研究表明:扩展型、中间型、停滞型病斑的产孢潜能比值约为100:30~40:5;病斑日龄(x)与病斑产孢潜能(y)的关系可用下式表达:y=1.04-|ln(0.5x+1.8)-1.57|,气温(t)与病斑相对产孢量(y)的关系可用下式表达:令x=4×(t-10),则y=sin(0.317857x+0.008125x~2+0.000067x~3);空气相对湿度(x)与病斑相对产孢量(y)的关系可表达为y=-1004+11.04x(x≥91%);依据保温保温时间(x)来推算叶温病斑相对产孢量(y)的计算式为:y=-12.96+4.42x(24>x>4)。上述研究结果为组建以田间病斑产孢为重要子模型的稻叶瘟流行模拟模型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用7种培养基培养的结果,在麦芽汁培养基(MEA)上(23℃)得到最大产孢量(4.7×109分生孢子/皿);用6种谷物的固体培养基试验中,大米粒培养基最适宜产孢,发酵培养10d得到最大产孢量1.5×109分生孢子/g,孢子萌发率95.14% 。3种储藏条件试验的结果,以4℃冰箱中黑暗下6个月的孢子萌发率最高(91.47%)。  相似文献   

4.
对玉米小斑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侵入、病斑潜育显症扩展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叶面渗出物和花粉对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面保湿时间(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大体呈一“S”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exp〔-4.497exp(-0.098x)〕描述。温度(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呈单峰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3.371x 0.376x2-0.004x3)描述。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玉米对小斑病侵染的抵抗力增强。增施磷、钾肥可降低小斑病的侵染率。小斑病在玉米上的潜育期为4~6 d,显症期约为7 d;病斑日龄(x)与病斑长度(y)的关系呈倒“J”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42.645x-10.940x2 0.950x3)描述。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粱炭疽病症状类型及其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炭疽病是近年来我国高粱产区严重发生的高粱病害,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的高粱产量损失。为了明确我国高粱炭疽病症状类型及其相应的病原菌种类,为病害田间诊断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于2015~2017年连续3年,对我国8省13市高粱产区高粱炭疽病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依据高粱炭疽病病斑形状、颜色、晕圈有无、分生孢子盘和孢子有无及数量多少等特征,将不同地区的高粱炭疽病症状分为Ⅰ、Ⅱ、Ⅲ、Ⅳ、Ⅴ、Ⅵ、Ⅶ和Ⅷ等8种类型,不同类型症状分布区域不同,但并无规律性。采集不同症状的高粱炭疽病标样72份,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共获得高粱炭疽病菌210株,并采用病菌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及β-tublin基因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技术对供试菌株进行鉴定。病菌培养性状、形态结构等均符合高粱炭疽病致病菌亚线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 Henn.)的形态特征。且供试高粱炭疽病菌ITS及β-tublin序列均与GenBank中亚线孢炭疽菌序列极为相似,相似度为99.7%~100%。综上可见,我国不同高粱产区的高粱炭疽病虽症状差异很大,存在多种症状类型,但其病原菌均为亚线孢炭疽菌,并非其他种类侵染所致。高粱炭疽病表现症状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种植的高粱品种基因型不同有关。通过研究解决了高粱炭疽病田间症状易混淆、不易诊断的问题,对于该病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治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川芎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川芎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Mart) Sacc]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川芎根腐病菌在PS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落直径为7·09cm,产孢量为14·31×107个/皿;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为28℃,菌落直径7·13cm,产孢量7·06×107个/皿;最适生长pH6,菌落直径6·10cm,产孢量4·52×107个/皿;碳源以蔗糖生长最好,菌落直径5·83cm,产孢最适为果糖,产孢量4·91×107个/皿,氮源以硝酸钾生长最好,菌落直径6·20cm,牛肉膏产孢最好,产孢量3·34×107个/皿;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萌发率达86·43%,最适湿度为水滴,萌发率89·38%,孢子萌发的最适pH6,萌发率63·46%,高于pH8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3℃。  相似文献   

7.
对自然感病的桃蚜幼虫上获得的顶孢霉菌株(Acremonium hansfordii)的最适培养条件及对甘蓝蚜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孢霉菌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为木糖,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为1.806 mg/mL和7.061×106个孢子/mL;最佳氮源为尿素,其菌丝体含量和产孢量分别为0.242 mg/mL和54.07×106个孢子/mL;最适于顶孢霉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C/N为10∶1.液体培养至6-7 d时,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均达到高峰,因此液体发酵终止时间应选择在接种后6-7 d.在接种后的第6 d,顶孢霉菌对甘蓝蚜的LC50为1.650×106个孢子/mL.  相似文献   

8.
对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传播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葱紫斑病的病斑在温度为25~28℃时的产孢能力最强,而在30~35℃时的产孢能力较差;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量随着保湿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施氮、钾肥的植株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要小于不施肥及施磷肥的植株上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病斑在黑暗条件下的产孢量明显高于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量;葱紫斑病的病斑在6~9日龄时产孢能力较强,其中8日龄病斑的产孢能力最强,而1~3日龄的病斑产孢能力较弱;病斑在夜间的的孢子释放量明显多于在白天的释放量。葱紫斑病在田间呈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9.
 室内测定了莱氏野村菌云南菌株NE050913和NE050909在土壤中及在不同温度下的宿存时间特征。结果表明,莱氏野村菌接种于土壤后随时间的延续,活孢率逐渐降低,在土壤中宿存3个月以上活孢率迅速降低,接种119d时孢子全部失活。每g土壤中两菌株CFU的对数与处理后的天数x成线性相关关系,其中菌株NE050913 的时间-CFU对数的关系式为lg y=7.7029-0.1932x,(R=0.89),半衰期为41.4d;菌株NE050909的时间-CFU对数的关系式为lg y=6.8531-0.1475x(R=0.854),半衰期为49.5d,即菌株NE050909分生孢子失活快于菌株NE050913。在4℃和22℃条件下存贮菌株NE050913的分生孢子,随着存贮时间的延续,孢子活性渐降低,22℃条件下孢子活性的下降明显快于在4℃条件下存贮的孢子,22℃存贮的孢子的萌发率在86d时已经失去萌发能力,而4℃存贮的孢子仍有16.3%的萌发率。由此表明,在22℃条件下不利于莱氏野村菌分生孢子的存贮,4℃条件下可作为临时存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由茄褐纹拟茎点霉(Phomopsis vexans Harter)引起的褐纹病是当前茄子产业的重要病害,孢子富集是深入研究褐纹病菌孢子萌发及其致病机理的基础。进一步简化当前复杂的产孢过程,提高产孢效率。【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开展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利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 rDNA-ITS 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使用液体培养的方式,对茄子褐纹病菌的产孢条件进行优化。【结果】分离获得的病原菌 rDNA-ITS 序列经NCBI 序列比对,与茄子褐纹病菌遗传关系最近,同源性达 99%;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 1 d 后,液体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量较大;28 ℃培养 1 d 24 ℃培养 3 d 后的产孢量为 1.2×1010 个 /mL,大于 24 ℃培养 4 d 的产孢量(6×107个 /mL);不同培养温度产孢量分别为 2.5×107(20 ℃)、1.2×1010(22 ℃)、9.4×109(24 ℃)、8.5×108(26 ℃)个 /mL;相同培养条件下,25% 葡萄糖马铃薯液体(PDB)培养基产孢量最高(1.2×1010 个 /mL)。【结论】分离并鉴定了茄褐纹病病原菌,优化了褐纹病菌产孢条件。优化后的产孢条件为:在 150 r/min 摇床中,使用 25%葡萄糖 PDB 培养基 28℃培养 1 d 后 24℃培养 3 d。  相似文献   

11.
研究证明:豇豆叶霉病菌即菜豆尾孢(Cercospora cruenia Sacc)的分生孢子只能在水膜中萌发;病斑上的分生孢子的再生能力很强,保温保湿4h就可形成分生孢子,且2~3d后产孢率达到最高峰;病叶上的部分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400多d,是下一生长季节的初侵染源之一;分生孢子在保湿保温(28℃)8h后萌发率达94%;在充分保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在5~40℃范围内都能萌发,以25~28℃最为适宜;分生孢子在pH2~pH11的0.1mol·L~(-1)磷酸缓冲液中皆能萌发,以pH5·5为最佳;不同的光照处理即连续光照(100 lx荧光24h)、连续黑暗(24h)、先光照后黑暗(12h/12h)、先黑暗后光照(12h/12h)等条件下,孢子萌发率和芽管长度都无显著差异(P=0.05)。在供试的11种杀菌剂中,65%代森锌和瑞锌合剂(65%代森锌:25%瑞毒霉=3:1)的500倍和1000倍液对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2.
对番茄叶霉病病斑产孢规律的研究表明:在保湿24h内,随着保湿时间的延长,病斑相对产孢量也随之增加;黑暗条件有利于病斑产孢;病斑产孢适宜温度为10~28℃。其中,在23℃时产孢量最大,4℃和35℃时病斑几乎不产孢;在80%~100%的相对湿度范围内病斑均可产孢,病斑产孢量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大;另外,病斑相对产孢量随氮肥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却随着磷钾肥使用量的增加而减少;6~9龄的病斑产孢能力最强。叶霉病菌分生孢子主要在夜间飞散;在番茄植株株高30~100cm范围内,60cm株高处分生孢子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13.
高粱抗炭疽病资源筛选及病情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婧  姜钰  胡兰  刘可杰  徐秀德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2):4079-4087
【目的】针对高粱炭疽病(Colletotrichum sublineolum)在生产上突发流行问题,以利用寄主抗病性控制病害为目的,在人工接种条件下筛选高粱抗炭疽病资源,明确病害严重度与产量损失关系,为高粱抗炭疽病育种和田间病害产量损失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法】 2016—2017年连续2年以高粱炭疽病菌(C. sublineolum)菌株SY-1为供试菌株,采用人工接种方法对74份国内外高粱种质资源抗高粱炭疽病特性进行测定和评价;利用已知对高粱炭疽病抗性不同的20份高粱资源作为供试材料,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测定病害不同程度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并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高粱主要产量性状与炭疽病为害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从供试的74份资源中,筛选出表现高度抗病(highly resistant,HR)资源21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28.38%;抗病(resistant,R)资源12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6.22%;中度抗病(moderately resistant,MR)资源26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35.14%;感病(susceptible,S)资源8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10.81%;高度感病(highly susceptible,HS)资源7份,占鉴定资源总数的9.46%。病害严重程度与产量损失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粱炭疽病对高粱单穗粒重和千粒重影响显著,不同病情级别间的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差异显著;病害严重程度(1—9级)间的穗粒重损失率幅度为0.37%—78.00%,千粒重损失率为0.03%—44.43%。相关分析表明,高粱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与病害级别均呈指数相关,随着病害级别的升高,高粱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逐渐升高,且穗粒重损失率比千粒重损失率升高更快。病害严重度与症状表现关系密切,高度抗病(1级)资源的病株叶片上有不规则圆形小斑点,无分生孢子盘产生;抗病(3级)资源的病株叶片上有不规则圆形及椭圆形小型病斑,有零星分生孢子盘;中抗(5级)资源植株叶片上有大量不规则圆形、椭圆形斑点,有黑色分生孢子盘和孢子形成,穗枝梗亦有椭圆形斑点;感病(7级)资源植株叶片上有不规则圆形、椭圆形、长条形病斑,有大量黑色分生孢子盘和孢子形成,穗部枝梗病斑明显,部分叶片枯死,个别植株近于死亡。高度感病(9级)资源植株叶片上病斑连片,有大量黑色分生孢子盘和孢子,穗部枝梗病斑较多,大部分叶片枯死,植株近于死亡。【结论】 筛选出21份高抗资源,明确了高粱炭疽病病情级别与高粱产量损失呈指数相关,随着病害级别的增高,高粱穗粒重及千粒重损失率相应升高。此外,高粱炭疽病不同病情级别相对应病害症状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采用液体振荡培养方法研究了自来水、雨水和山泉水对11种木霉菌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Tang-8-1,Lang-1-2,Fu-7-4,Bao-16-7,Chang-4-7,Han-5-2,18-8,T23在自来水中产生分生孢子数量最多,产孢量分别为2.98×1010,1.38×1010,34.40×1010,0.99×1010,0.58×1010,1.83×1010,4.80×1010,1.06 ×1010个/L.Lang-11-2产孢量最大的水质是雨水,产孢量为5.05×1010个/L.Bao-15-4,Shi-1-10产孢量最大的水质是山泉水,产孢量分别为2.01×1010,3.34×1010个/L.自来水中Fu-7-4菌株产生的分生孢子数量最多,为34.40×1010个/L;雨水中lang-11-2产生的分生孢子量最大,为5.05×1010个/L;山泉水中Fu-7-4产生的分生孢子量最大,为4.19×1010个/L.(2)Chang-4-7,Lang-11-2,18-8产生厚垣孢子数量最多的水质是自来水,产孢量分别为200.9,99.3,64.1个.Bao-15-4,Tang-8-1,Fu-7-4,Han-5-2产生厚垣孢子数量最多的水质是雨水,产孢量分别为135.1,151.0,18.5,12.6个.Lang-1-2,Bao-16-7,Shi-1-10,T23产孢量最多的水质是山泉水,产孢量分别为93.8,160.1,116.3,129.6个.自来水中Chang-4-7菌株产生的厚垣孢子量最多,为200.9个;雨水中Chang-4-7产生的厚垣孢子量最多,为192.4个;山泉水中Chang-4-7产生的厚垣孢子量最多,为186.4个.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室内温度、pH值和光照对建兰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测定了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间,用田间药效试验法筛选建兰炭疽病的防治药剂.结果表明,该菌产孢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pH值为中性或偏微酸,光照条件为完全黑暗或12 h光暗交替,55℃水浴中5 min孢子致死.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供试药剂对建兰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上,以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速效性和持续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褐斑病是引起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测定越冬后病菌的产孢条件和动态,明确褐斑病初侵染孢子的形成期和形成量,为病害前期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2009-2010年在培养箱控温,控湿条件下测定越冬后褐斑病菌产孢所需温度、湿度条件和动态.[结果]越冬后的褐斑病菌在0-30℃都产生拟分生孢子,最适产孢温度为15.5℃.越冬后病菌产孢需要高湿条件.将越冬病叶湿润或直接置于相对湿度97%以上的环境中,病菌在6 h内产生大量拟分生孢子.3月初采集的越冬病叶,在15或20℃下经36 h以上保湿处理后产生少量子囊盘,子囊盘的检出频率为0.34%.5月下旬采集的越冬病叶中,子囊盘的检出频率升至5.3%,形成子囊盘的越冬病叶达27%.[结论]春季,当日均气温达到或超过5℃,遇5mm以上的降雨,被湿润的越冬病叶6 h内可产生大量拟分生孢子.当日均温接近或超过15℃2时,遇24 h以上的阴雨过程,越冬后病菌就产生子囊孢子.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具致病性,为褐斑病的初侵染提供大量菌源.  相似文献   

17.
高梁炭疽病菌孢子侵入率受叶面保湿时间影响,一般孢子在接触叶面结水后1 h开始萌发,3 h后形成附着胞,13 h后开始侵入,已萌发的孢子经12 h干燥后完全丧失存活能力.高粱炭疽病的潜育期大概为3~4 d,分生孢子盘形成的时间为7 d.高粱植株上病斑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遇雨后晴天病斑增长加剧;单个病斑的面积也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氮、磷、钾肥对病斑的扩展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烟草赤星病菌分生孢子产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了烟草赤星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条件。结果表明:葡萄糖是最好的碳源,有机氮远比无机氮好,Czapek培养基对孢子形成最适宜。病斑产孢潜能高峰在日龄27 d,产孢最适温度为24℃,相对湿度在88%以下,病斑不能产孢,在90%~100%范围内,随相对湿度增加产孢量急剧增加,在连续保湿5 h以下,病斑不能产孢,在7~24 h范围内,时间越长,产孢量越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兜兰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进行室内防治药剂筛选,为兜兰炭疽病的大田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兜兰炭疽病标本,以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兜兰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室内温度、光照控制和培养基中不同pH、碳源、氮源的差异试验确定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条件等生物学特性;选用12种杀菌剂进行兜兰炭疽病病原菌室内药效试验,并对筛选出效果理想的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分离获得的兜兰炭疽病病原菌的无性态为半知菌类黑盘孢目刺盘孢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温度为9~36℃,最适温度27℃;产孢温度12~36℃,最适温度30℃.胶孢炭疽菌菌丝在55℃下处理20 min死亡,孢子在50℃下处理30 min或55℃下处理20 min死亡.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为2~13,最适为pH 8;分生孢子萌发的pH为2~12,最适为pH 7.连续光照有利于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培养基中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产孢及分生孢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P<0.05).500 mg/L的恶霉灵、硫磺·甲硫灵、福·福锌和咪鲜胺锰盐4种杀菌剂对胶孢炭疽菌菌丝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均达100.00%,其中咪鲜胺锰盐的毒力最强、反应灵敏度最高,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0.09 mg/L.[结论]引起兜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咪鲜胺锰盐、硫磺·甲硫灵、恶霉灵和福·福锌4种杀菌剂可在室内有效防治兜兰炭疽病,其中以500 mg/L咪鲜胺锰盐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对玉米小斑病的重要流行环节-孢子萌发侵入、病斑潜育显症扩展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叶面渗出物和花粉对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叶面保湿时间(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大体呈一“S”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exp[-4.497exp(-0.098x)]描述。温度(x)和附着胞形成率(y)的关系呈单峰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3.371x+0.376x^2-0.004x^3)描述。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玉米对小斑病侵染的抵抗力增强。增施磷、钾肥可降低小斑病的侵染率。小斑病在玉米上的潜育期为4—6d,显症期约为7d;病斑日龄(x)与病斑长度(y)的关系呈倒“J”型曲线,两者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sin(42.645x-10.940x^2+0.950x^3)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