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观察和测量270尾雌性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建立了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生殖群体的平均体长、体重、性腺重及肝脏重的统计值,并利用抱卵量、抱卵指数等生态学参数建立性腺发育模型。结果表明,雌虾体长在6.5cm~11.4cm之间,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021L3.343;观察到最大抱卵量为6...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水草、螺蛳、水草+螺蛳三种投喂方式对克氏原螯虾性腺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水草+螺蛳组的克氏原螯虾(雌虾体长9.5cm)的抱卵量826粒/尾,显著高于水草组、螺蛳组(P<0.05),成熟度5.95%、抱卵指数19.20粒/g、亲虾成活率89.66%、抱卵率79.31%,结果均高于投喂水草组或螺蛳组。显然,植物性和动物性饵料混合喂养更有利于促进克氏原螯虾雌虾性腺发育及提高亲虾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克氏原螫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性成熟年龄为1年左右;雌虾最小体长为6.4 cm,最小体重为10 g;雄虾最小体长为7.1 cm,最小体重为20 g.5~9月为交配期,其中以6~8月为交配高峰期.克氏原螯虾交配后大约为30 d左右产卵.繁殖期为7~10月,高峰期为8~9月.10月底以后抱卵的虾由于水温逐步降低,一直延续到第2年春季才孵化.克氏原螯虾的繁殖行为与掘洞行为密切相关,繁殖期的掘洞数量较非繁殖期明显增多.7~10月,亲虾均柄息在洞内繁殖,洞穴深度为50~80 cm.卵巢为一次产卵类型.雌雄比例为1:1.克氏原螯虾的个体绝对繁殖力的变动范围为172~1158粒,平均为517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W)的变动范围为2~41粒/g,平均为21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L)的变动范围为47~80粒/cm,平均为63粒.  相似文献   

4.
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性成熟年龄为1年左右;雌虾最小体长为6.4 cm,最小体重为10 g;雄虾最小体长为7.1 cm,最小体重为20 g。5~9月为交配期,其中以6~8月为交配高峰期。克氏原螯虾交配后大约为30 d左右产卵。繁殖期为7~10月,高峰期为8~9月。10月底以后抱卵的虾由于水温逐步降低,一直延续到第2年春季才孵化。克氏原螯虾的繁殖行为与掘洞行为密切相关,繁殖期的掘洞数量较非繁殖期明显增多。7~10月,亲虾均栖息在洞内繁殖,洞穴深度为50~80 cm。卵巢为一次产卵类型。雌雄比例为1∶1。克氏原螯虾的个体绝对繁殖力的变动范围为172~1158粒,平均为517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W)的变动范围为2~41粒/g,平均为21粒。个体相对繁殖力(F/L)的变动范围为47~80粒/cm,平均为63粒。  相似文献   

5.
上海崇明地区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上海崇明地区雌性克氏原螯虾进行按月采样,研究了其性腺发育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卵巢指数的周年变化明显,卵巢指数在春季较低,随后开始逐渐上升,到秋季达到顶峰,最大平均值出现在10月,卵巢指数达3.12±0.62,此时期也是崇明地区克氏原螫虾的繁殖高峰。10月后生殖群体逐渐减少,卵巢指数也随之逐渐下降,进入冬季后有一个明显的低谷。雌性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指数在整个周年变化并不显著,仅在冬季前有上升趋势,越冬后下降至最低点。8月开始出现少量抱卵虾,9月卵巢成熟个体以及抱卵虾开始大量出现,随后抱卵虾逐渐减少,一直持续到秋末,至次年2月,又有一个抱卵虾峰值出现。总体来看,上半年雌虾性腺发育达到Ⅳ期和V期的数量远少于下半年。由此可见,崇明地区克氏原螯虾的主要产卵期在秋季,产卵期较长,可以一直延续至次年2月。克氏原螯虾的平均抱卵量在300粒左右,最高达700粒以上。20 g以下的个体为首次繁殖,抱卵量较低,且个体之间抱卵量差异较大。随着亲本体质量的增加,抱卵量、平均单卵质量和生殖力都呈现增加趋势,其中体质量31~35 g的亲本平均抱卵量为389粒,平均卵块质量为2.34 g,平均单卵质量达到6.75 mg。但随着亲本体质量的进一步增大,当体质量高于40 g时,其单卵质量仅为5.83 mg,与36~40 g的亲本并无显著差异,而其它各项生殖性能指标如生殖力和抱卵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江西省鄱阳湖克氏原螯虾在自然条件下成虾的雌雄性比、性腺发育、交配产卵和孵化特性,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测算出雌性克氏原螯虾全长(cm)、体重(g)与抱卵量之间数学关系式分别是y=0.0079x^4.5958(R^2=0.9658)和y=2.322x^1.4299(R^2=0.9620)。  相似文献   

7.
在小池塘(面积小于667m2)采用"七操作一体"的克氏原螯虾仿生态繁殖操作法,亲虾成熟度、抱卵量、抱卵指数、抱卵率、亲虾成活率和单位面积出苗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抱卵量626粒/尾、抱卵指数20.4粒/g,比鄱阳湖亲虾(体长9.2 cm的雌虾)的抱卵量和抱卵指数,分别提高了174.6%和230.1%;仿生态池幼虾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8.
2013年6-8月在鄱阳湖区的鄱阳、都昌以及余干县(瑞洪镇)水域,对1683尾克氏原螯虾样本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在采集的样本中,最大体长11.2cm,最大体重64.6g;最小体长4.4cm,最小体重3.6g。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体长体重关系为式为W(综合)=0.020 L3.291(r=0.9460,n=1683)、W♂=0.013 L3.516(r=0.9482,n=762)、W♀=0.025 L3.158(r=0.9600,n=921),雄虾生长快于雌虾;克氏原螯虾肥满度(k)平均为3.71%,雌虾肥满度平均为3.89%,雄虾肥满度平均为3.53%.雌虾的肥满席大于雄虾;在鄱阳湖区克氏原螯虾捕捞季节,其捕捞规格以7.5-8.9cm为主,占55.85%。  相似文献   

9.
为了优化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工厂化繁育的关键技术,利用玻璃缸和塑料温棚水泥池开展了克氏原螯虾人工诱导繁殖、抱卵虾孵化及幼苗对冬季低温条件耐受能力的研究。采用提前放养亲虾、强化培育、搭建三角形四隔层垒起隐蔽物、孵化网袋、培育丰年虫开口饵料及适时出苗等技术措施,进行了195 d的试验。试验结果,克氏原螯虾亲虾的培育成活率达73.59 %,抱卵率达76.11 %,平均每平方米育成体长1~2 cm的幼苗2 300尾,孵化后亲虾的成活率达93.7 %;克氏原螯虾雌雄亲本选自不同水域,对亲虾培育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杂交组亲虾的抱卵率显著高于自交组(P<0.05);体长1~2 cm和2~3 cm的克氏原螯虾幼苗拥有较强的耐低温能力,可以在室外水泥池、池塘等生境中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10.
第三讲 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 克氏原鳌虾为1年多次产卵类型,与其他淡水虾相比怀卵量较小,且不稳定。通常1~2龄性成熟虾抱卵量在100~500粒,平均200粒左右,2龄以上的雌虾抱卵量500~1000粒。在自然水域中克氏原鳌虾的交配产卵是由季节决定的,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有2个高峰期,产卵过程一般都是在洞穴中进行。  相似文献   

11.
从渤海采集卵巢发育到Ⅳ和Ⅴ期的矛尾复鰕虎鱼32尾,采用重量法进行了生殖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矛尾复鰕虎鱼为分批产卵类型,卵子呈卵圆型,卵径0.726mm±0.291mm;矛尾复鰕虎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33 609±14 022粒,单位净体重生殖力为439.92±139.50粒/g,单位体长生殖力为1 176.08±227.08粒/mm。矛尾复鰕虎鱼个体绝对生殖力与体长、体宽、体重、净重、性腺重及肥满度相关关系密切,而与成熟系数相关关系不密切;体长相对生殖力与除成熟系数以外的其他生物学指标相关关系一般,与成熟系数相关关系不密切;净重相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净重、性腺重、肥满度关系密切,与其他生物学指标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加温刺激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雌虾在冬季抱卵,并对卵及幼体在不同水温下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显示:经过38 d的加温刺激,在26℃下陆续观察到有虾抱卵,18℃以下未观察到抱卵虾,但该水温能促进雌虾性腺发育。雌虾经加温刺激后所抱卵在18℃,21℃和26℃下均能正常孵化出幼虾。18℃,21℃和26℃下孵化时间分别为(39.67±3.06)d,(28.33±2.52)d和(15.00±2.00)d,孵化所需时间随着温度的提升而减少(P<0.05)。孵化的幼虾经45 d养殖后,在18℃,21℃和26℃下体长分别为(1.90±0.25)cm,(2.73±0.38)cm和(3.78±0.70)cm,体重分别为(0.223±0.100)g,(0.688±0.331)g和(2.145±1.272)g。18℃,21℃水温下的幼虾在此生长阶段为非异速生长(b=3),26℃水温下的幼虾为异速生长(b>3)。在3种温度下,幼体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加快(P<0.05)。  相似文献   

13.
日本七鳃鳗冬季两性形态及个体生殖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鹏  陈辉  赵文阁 《淡水渔业》2008,38(1):53-56
采用SPSS13.0软件的t检验、回归检验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2006年12月于黑龙江中下游萝北江段捕到的日本七鳃鳗(Lampetra japonica)的两性形态及个体生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七鳃鳗雌雄个体的体长、体重、净体重和肥满度等指标在繁殖前没有显著差异,而性腺重和成熟系数两性差异显著。日本七鳃鳗的个体绝对生殖力平均为(101959.47±23259.82)粒,体长的相对生殖力(FL)平均为(2219.36±496.84)粒/cm,净体重的相对生殖力(FW)平均为(964.1±260.9)粒/g。体长绝对生殖力、体长相对生殖力(FL)和净体重相对生殖力(FW)均与卵巢重和成熟系数显著正相关。卵巢重、成熟系数、绝对生殖力、体长相对生殖力(FL)和净体重相对生殖力(FW)是与个体生殖力密切相关的主要因子,而体长、体重、净体重和肥满度可以间接地反映个体生殖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为20.0±0.5℃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盐度(0、3.0、6.0、9.0、12.0)和不同体重(平均体重为7~8 g、19~20 g两种规格)对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CO2排出率以及NH3-N排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盐度条件下(0~6.0),两种规格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CO2排出率和NH3-N排泄率均随着盐度的升高而显著上升(P<0.05),盐度为6的条件下代谢水平达最高值,此后随着盐度的升高耗氧率、CO2排出率和NH3-N排泄率显著下降(P<0.05);相同盐度下,小规格(平均体重为7~8 g)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CO2和NH3-N排泄率显著高于大规格虾(平均体重为19~20 g)。相同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在不同盐度条件下呼吸商、氧氮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大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呼吸商和氧氮比显著大于小规格的虾(P<0.05),前者的代谢率极显著低于后者(P<0.01)。  相似文献   

15.
探究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可为其人工增养殖和资源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在贵州境内舞阳河施秉段采集中华花鳅样本381尾,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将样本解剖后进行性别鉴定和性腺分期。结果表明,舞阳河中华花鳅体长(L)为58.9~100.2 mm,体重(W)为2.0~13.7 g,年龄在1~4龄。381尾样本中,性别不可辨样本有23尾,雄248尾,雌110尾,性腺发育至IV期最多。经肉眼观察发现,中华花鳅的精巢和卵巢均可分为6期,有70尾雌鱼性腺发育达到IV期,其绝对繁殖力(F)为542~2 865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6.6~28.6粒/mm,体重相对繁殖力(FW)为99.8~490.7粒/g;绝对繁殖力(F)、体长相对繁殖力(FL)均与体长(L)、体重(W)、净体重(W0)、性腺重(W1)、成熟系数(GSI)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体重相对繁殖力(FW)与性腺重(W1)、成熟系数(GSI)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0.01)。实地调查发现,中华花鳅的产卵场主要在砂质底质、水质清新、水流较缓、水草丰富的浅水区,繁殖期为5-8月,繁殖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研究显示,中华花鳅的繁殖力较低,繁殖高峰期时间较短,低龄化严重,亟需对其进行资源保护和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杨骏  何兴恒  孙治宇 《水产科学》2020,39(2):209-217
对采自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东河的113尾中华花鳅的生长和繁殖生物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旺苍县东河的中华花鳅体长34.92~102.85 mm,体质量0.34~9.84 g,净体质量0.31~8.09 g。分为5个年龄组,以2~4龄个体为主。生长以3龄为分界,3龄前生长速度快,3龄后生长速度减慢。体长(m1)与体质量(L)呈幂函数关系:m1=0.00001215L2.896,r2=0.939,接近等速生长。肥满度<1,雌性和雄性的Fulton肥满度差异不显著,雄性略小于雌性;而除1龄的个体外,其他年龄的雄性Clark肥满度均略大于雌性。雌、雄性比为1∶1.69。雌、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均为2龄。精子在蒸馏水中的平均寿命为14 s;随NaCl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大,中华花鳅精子平均寿命先增后减,在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0.25%时寿命最长,达184 s。绝对繁殖力为427~4047粒/尾,平均1949.82粒/尾;相对繁殖力为107.56~566.09粒/g,平均356.07粒/g。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分批产卵,且各批次生殖力大致相同。受精卵为微黏性的沉性卵。  相似文献   

17.
将体质量0.527 g(幼虾)和6.100 g(亚成体虾)的克氏原螯虾饲养在底面积为113 cm^2 、高为12 cm的圆形塑料盒中,一组放入内径为1.9 cm的PVC管作为隐蔽所为隐蔽组,以不放PVC管为对照组,其他条件同隐蔽组,定期测量各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体质量增长量、存活率和蜕壳率等指标,研究隐蔽所对不同规格克氏原螯虾生长的影响。2个月的饲养结果显示,试验第1个月隐蔽组幼虾组体长增长、体长相对增长率、体质量增长及蜕壳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05),第2个月两组各数据无显著差异( P >0.05);隐蔽组亚成体螯虾摄食量、体质量及蜕壳量均小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隐蔽所在螯虾的早期生长阶段对其生长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螯虾体格的增大,隐蔽所的促进作用随之减弱,甚至最终抑制螯虾的生长。本研究围绕克氏原螯虾穴居的习性以及趋触性等行为的特点,为生产提供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1年3-6月和9-12月,在乌江思林江段采集性腺达Ⅲ期的泉水鱼(Pseudogyrinocheilus prochilus)雌鱼个体,测量了卵径,并研究了其个体生殖力及其与多项生物学指标的关系,调查样本由1+~3+龄组成.结果表明,泉水鱼的绝对生殖力(F)平均值为3 606粒,体长相对生殖力(FL)平均值为19.4粒/mm,体重相对生殖力(FW)平均为27.0粒/g;个体绝对生殖力和体长相对生殖力与体重和净体重均呈二次函数相关,与性腺重呈幂函数相关,体重相对生殖力与性腺重和成熟系数分别呈幂函数和对数函数相关.依据卵径频数分布结果推测,泉水鱼属于分批产卵鱼类.  相似文献   

19.
杂交青虾“太湖1号”和日本沼虾抱卵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杂交青虾"太湖1号"和日本沼虾各40尾进行测量,对其抱卵量进行计数,并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t-检验及回归分析,比较了它们的绝对繁殖力与相对繁殖力。结果表明:杂交青虾"太湖1号"的绝对繁殖力与相对繁殖力极其显著高于日本沼虾(P〈0.01),两种虾的抱卵量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单位体长抱卵量与体长、体重也呈正相关,单位体重抱卵量与体长、体重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