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基因功能和培育作物新品种的重要材料。前期从番茄转基因材料中发现非转基因功能的且稳定遗传的一个矮化突变体dl(dwarf line)。为明确该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遗传规律,本研究比较了突变体dl与原野生型LA4024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型差异。结果发现:同野生型相比,突变体dl植株节间变短、明显矮化、分枝变多、根系不发达,叶片、花、果实及种子等组织器官明显变小。外源喷施赤霉素能使矮化突变体株高恢复到野生型水平,而外源喷施生长素不能恢复突变体植株的矮化表型,表明该突变体为赤霉素缺陷型突变体。对突变体dl与LA4024构建的F1、F2及BC1群体的遗传分析表明,dl的突变性状由隐性单基因控制。本研究为该矮化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突变体小麦穗型变化的分子机制,对源自扬辐麦4号的穗型突变体sui1进行表型分析,并在不同的穗生长阶段(孕穗期T1、灌浆期T2),对突变体sui1与野生型的穗轴节和穗下节进行转录组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野生型,突变体的穗轴节、穗下节长度变短,株高降低,赤霉病发病程度加重。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时期穗下节差异表达基因多于穗轴节,相同组织孕穗期差异表达基因多于灌浆期,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 526个,其中上调基因890个,下调基因1 636个;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类发现,不同组织的分子功能注释基因在两个时期富集相同,大部分集中在三磷酸腺苷(ATP)结合上;差异表达基因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发现,植物-病原体互作通路富集基因最多,不同时期生物中的碳固定通路富集因子最高,不同组织光合作用-天线蛋白通路富集因子最高;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植物-病原体互作通路基因筛选,筛选出相关基因160个,其中防御反应基因63个(39%),蛋白激酶活性基因21个(13%),二磷酸腺苷(ADP)结合基因18个(11%),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对小麦突变体sui1穗轴节及穗型...  相似文献   

3.
从水稻材料H9808航天诱变的后代中筛选出1株与色素相关的突变体,该突变植株在幼穗分化期新出幼叶的叶脉为橙红色,到拔节后期植株节间及下部约1/3的茎秆均呈现橙红色,在茎杆节底部中心有一橙红色的原点,抽穗时颖壳为橙红色,并保持到种子成熟,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在突变体与9311杂交的F2代隐性群体中,利用SSR标记将橙红色基因定位在2号染色体RM5350和RM12601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55cM和1.38cM。再利用新设计的InDel标记,进一步将该基因定位在S1和S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41和0.25,为克隆水稻橙红色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花生~(60)Co-γ辐射诱变和突变体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花生新种质,对花生干种子进行60Co-γ辐射诱变处理并构建花生突变体库,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突变体材料,如高油突变体、高蛋白突变体、大种子和小种子突变体、大叶和小叶突变体、卷叶突变体等。通过分析这些突变体的不同性状发现,辐射处理对株高、叶片形态、含油量、蛋白含量、单株结荚数、单粒重、油亚比、出仁率等性状的影响极为显著。对7个性状(单株果仁重、蛋白含量、亚油酸含量、油酸含量、含油量、单粒重和单株荚果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为高度线性相关;含油量与蛋白含量、亚油酸含量、油酸含量均为显著性相关;而含油量与单株荚果产量呈低度线性相关。这些突变体的获得为今后进行花生遗传育种以及机理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原材料和中间材料,也为花生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玉米光合作用和光建成的宝贵材料,对于玉米叶色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以及提高光合效率和玉米产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简介了elm1淡绿叶突变体、elm2黄绿叶突变体、ygl-1黄绿叶突变体、vyl黄叶突变体、nec-t黄化类病变突变体这五个典型的叶色突变体,以及玉米叶色突变体诱变方法;根据玉米叶色突变体的研究现状及玉米突变体数据库,对23个已知的玉米突变体基因名、基因ID、性状描述及相关图片进行整理总结,并对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进行了标注。以图片和表格的形式归纳了玉米叶色突变形成机理研究成果。最后,提出问题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应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对绥农14大豆种子进行诱变,并构建大豆突变体库.结果在M2分别获得120份茎、叶、花、种子等性状变异的材料,其中38份是株高突变体.用100个SSR分子标记分别对120株突变体进行遗传背景鉴定.结果表明:120份突变体中有5株与对照绥农14有超过9个标记的差异,10株与对照有少于3个标记的差异;另外利用前人定位的与株高相关的46个标记对其中38份株高突变体进行鉴定,发现只有高突变体E790在Sat_168位点有差异.本研究获得的突变体可以作为新的种质资源,同时构建的突变体库也有助于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植物离体培养筛选耐盐突变体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高玉红  李云 《核农学报》2004,18(6):448-452,422
本文总结了利用离体培养系统筛选耐盐突变体的研究进展 ,分别从材料选择、变异来源、突变体的筛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 ,概括了人工诱变离体培养材料的常用诱变剂及诱变剂量的选择 ;从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等角度分析和归纳了耐盐突变体鉴定的研究进展 ,并指出了筛选耐盐突变体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水稻白叶枯病敏感型突变体材料,并确定其与白叶枯病菌互作早期活性氧代谢规律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用11个白叶枯病菌小种于分蘖期对野生型9311及其10个辐射突变体进行抗性评价,以接种后的病斑长度为依据,聚类分析发现突变体189抗病性与野生型差异最大,进而以突变体189为材料,比较研究接种P6小种后的活性氧变化。结果显示:接种后24 h,9311的O2·-和H2O2释放量达峰值,分别为突变体的120%和13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6菌在189和9311叶中的生长趋势基本相同。推测9311可能是因高积累的活性氧分子抑制了白叶枯病菌在叶片中的扩展,从而限制了病斑长度。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60Co-γ辐射诱变,获得1个三月李红肉迟熟突变体,为了确定突变体的DNA变异情况,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检测。从22条引物中筛选出14条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对三月李、表型未发生显著变异的诱变材料及红肉迟熟突变体进行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共有8条ISSR引物可检测到三月李及其突变体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因此,ISSR标记能较好地区分辐射诱变获得的李突变材料,可为李辐射诱变育种的早期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中国南瓜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以中国南瓜高代自交系N87的种子为试验材料,构建中国南瓜突变体库。将材料在不同浓度的甲基磺酸乙酯(EMS)溶液中处理不同时间,并对诱变后代的表型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诱变后南瓜种子的发芽率、成苗率及幼苗生长状况为指标,筛选出1.6% EMS处理12 h为中国南瓜种子最佳诱变条件。使用最佳诱变条件处理10 000粒中国南瓜种子,构建了由725个M2家系组成的中国南瓜突变体库,该突变体库在叶片、株型、生殖器官、果实等性状上均存在丰富的变异,总变异频率达11.2%。通过构建和分析F2分离群体,明确白花突变和短蔓突变为单基因隐性突变。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中国南瓜突变体库,不仅丰富了中国南瓜种质资源,还为中国南瓜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冠层特性的差异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7年、2008两年在适宜密度下半矮蔓(1.8株/m2)和矮蔓(2.4株/m2)各2个西葫芦品种的冠层结构指标与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光温室中,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品种的冠层结构不同,半矮蔓品种的冠层高度是矮蔓品种的1.63倍,最大叶面积指数较矮蔓品种高1.06,而叶面积密度较矮蔓品种低1.25m-1;半矮蔓品种的叶片较上举,功能叶片与主茎夹角在45°~65°之间,矮蔓品种的叶片比较平展,功能叶与主茎夹角在65°~90°之间,结瓜期平均叶倾角(mean tilt angle ,MTA)半矮蔓品种大于矮蔓品种;半矮蔓品种冠层的整体受光态势良好,消光系数平均为0.67,矮蔓品种为0.82。半矮蔓品种与矮蔓品种早熟性上差异不显著,但总产量显著高于矮蔓品种,平均增产24.3%,单株产量的显著提高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产量与结果中期的冠层结构指标相关性最大,其次是结果后期,与苗期相关性最小,结果期维持较高较稳的冠层高度、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较低的叶面积密度,有利于西葫芦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高粱-旱稻属间杂交获得矮秆新种质的矮生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粱基因型沈农133(Sorghum bicolor) 为母本,旱稻基因型旱65(Oryza sativa) 为父本,进行了9代属间杂交、回交及自交后代选择,获得5个株高82.7~143.5cm矮生新种质,暂定名为矮101、矮102、矮103、矮104及矮105。新种质株高同母本(163.1cm)相比降低80.4~19.6cm,降低范围为49.29%~12.02%。株高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植株茎秆节间数目发生变化,新种质茎秆节间数为8~13节,较母本的17节减少4~9节,降低范围为23.53%~52.94%。猜测与一种新的矮秆基因——茎秆节间数目减少基因有关,该基因参与植株发育过程并控制植株高度。  相似文献   

13.
林龙湘  张书标 《核农学报》2010,24(4):657-661
为了明确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生产过程中产生高秆株和矮秆株的原因,对高秆株和矮秆株的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和花粉育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福eS1的生产应用过程中会出现高杆和矮杆2种异型株,它们出现的频率分别约为9.3×10-5和2.1×10-5。高秆株的株高比福eS1显著提高,株高的增加主要由于倒一节间长、倒二节间长、倒三节间长等的显著提高;高秆株的抽穗期比福eS1提早3~5d。矮秆株的株高比福eS1显著降低,包穗严重,倒一节间长缩短,主要农艺性状与培矮64S相似。遗传分析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仍为原来的长穗颈基因所控制,而矮秆株的产生是由于eui基因发生了回复突变。高秆株在可育期的结实率较福eS1高,在不育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可育。结果表明,福eS1中的高秆株是由于其育性转换温度升高,使其在可育期结实好,不育期表现不同程度的可育,导致高秆。  相似文献   

14.
蚕豆是重要的生物固氮和植物蛋白源作物,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改善温带农业区持续蛋白生产方面尤为重要。然而,蚕豆品种的无限生长习性是导致机械化程度低的主因之一,极大地制约了蚕豆的规模化种植。为了探讨亚有限型在蚕豆育种中的应用及其对合理株型矮化育种研究的推动作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多年的选择鉴定,对亚有限生长型新种质的发现过程和主要特征进行了总结归纳。对3个具有不同生长习性的种质与青蚕17号×RF25 F2分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表现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F2群体中,亚有限型在开花层数、株高、结荚层数上与有限、无限型均存在显著差异,无限型与亚有限型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差异不显著,二者均显著高于有限型。说明亚有限生长习性蚕豆在品种改良后,能兼顾产量与机械化收获,在生产中应用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矮秆小麦按散开度可分为散开型和紧凑型。这两种类型的光照、温度和高秆小麦不同,彼此间也有明显差异.多年观测表明,矮秆小麦的气象生态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存在着多种光温组合,并不限于生态环境恶化这种情况。本研究为矮秆小麦育种提供了气象生态依据,且对小麦栽培及病害防治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丰富谷子遗传多样性和突变体库材料,本研究采用1%浓度的甲基硫磺乙酯(EMS)诱变晋谷40号 10 h, 在谷子生育期间对突变体M1和M2代材料进行表型性状调查。结果表明,共获得332株表型差异突变型单株,这些突变体类型主要包括株高、穗型、茎粗、育性、刚毛、抗拿扑净、颖壳色、抽穗期、穗轴、粒色、穗紧实度、抗逆性、穗重等;对数量性状的表型指标进行变异分析,其中株高的变异系数最大,为41.25%,抽穗期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1.03%;对20份矮秆突变体材料进行产量性状分析,发现E-13、E-58和E-98可作为矮秆、早熟、高产的材料;突变体中发现褐米色、抗拿扑净等优质、适宜产业化的材料。本研究构建的谷子突变体库具有丰富的突变类型,为谷子分子遗传学和育种提供了优异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小麦矮杆突变体DC20致矮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小麦D6-3(WT)及其经高能混合粒子场诱变处理得到的矮秆突变体DC20为试验材料,通过对突变体DC20和WT的转录组分析,挖掘与DC20致矮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结果表明,在株高差异起始的孕穗期茎秆中,DC20与WT之间存在2 15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除参与糖代谢、能量代谢、转录调控、转录后修饰和翻译及翻译后修饰途径外,其中有47个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植物激素GAs的生物合成和IAA的动态平衡调节及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以及细胞伸长等相关途径。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表现为表达下调,少量抑制因子的表达量上调。内源植物激素检测结果显示,DC20孕穗期茎秆中的IAA、GA1和GA3含量均显著低于WT。表明辐射诱变处理产生的变异是通过植物激素GAs与IAA的协同作用,调控细胞周期以及细胞伸长等途径相关基因的下调表达,从而对DC20的株高产生影响,形成矮化表型。本研究结果为更好地运用辐射诱变育种手段进行作物育种以及阐明矮秆突变体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矮生型苹果早期预选的同工酶标志及其遗传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同工酶技术分析了 2 2个种的 2 1 71个不同类型、品种和 1 2 8个不同杂交组合的 7987株实生苗 ,结果表明苹果新梢皮层中具有矮生型苹果同工酶标志带(E9) ,并受 2对互补基因控制。获得了一批矮生类型的早熟、耐贮的优异株系  相似文献   

19.
陆地棉矮秆突变体株高和纤维品质的QTL定位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ri1327是美国引进种质Ari971经60Co γ射线照射后得到的矮化突变体,以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为母本和Ari1327组配杂交组合,利用该组合产生的F2群体对株高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4个与株高相关的QTL,分别位于Chr.3、Chr.11、Chr.14和LG6上,4个位点可解释的联合表型贡...  相似文献   

20.
冬小麦矮秆突变系“原冬96”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辐射育成的矮秆突变系"原冬96"与5个高秆品种杂交。采用势能比法测定 F_1矮秆性状的显性程度。F_2代根据2个组合 P_1、P_2及其 F_2株高分布估算矮秆基因对数;对5个组合的 P_1、P_2及其 F_2株高、每株穗数、每穗粒数、穗粒重和单株粒重进行通径分析。F_3代估算2个组合株高、株粒数、株粒重的遗传力。结果表明:"原冬96"的矮秆性状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呈现不完全隐性,遗传力较高,遗传行为比较简单,以其作亲本的杂种后代不因株高降低而产量下降,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矮秆亲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