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河乌猪与大河猪(乌金猪)肉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同步选留大河猪(乌金猪)(腌公猪20头)、大河乌猪(腌公猪40头)进行育肥试验,大河猪达85±5kg、大河乌猪达90±5kg时各试验群体随机选出10头共20头进行屠宰,主要测定肌肉pH值、肉色、大理石纹、熟肉率、失水率、滴水损失、等级肉比例、粗脂肪、干物质、氨基酸、脂肪酸、肌肉组织学特性、A-FAB基因和RYRI基因等肉质指标.其它胴体品质及产肉性能指标则按<胴体分割记录表>项目内容测定记录.结果表明,大河乌猪较大河猪胴体品质和产肉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改善,生产性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有效地保持了大河猪在肉质性状上的优势,并在滴水损失、失水率、大理石纹等评分都优于大河猪,而大河猪具有极强的脂肪沉积能力,大河猪肌内脂肪超过6%,大河乌猪略有下降,仍保持较高水平.此外,两品种在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上差异不显著,也说明大河乌猪的选育过程中保持了大河猪在脂肪和蛋白质组成与结构上的优良性.两品种检测结果,所有个体RYRI基因均为CC型纯合个体,表明大河猪及大河乌猪种群属于应激抵抗群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不同杂交组合黔东花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筛选优良黔东花猪杂交组合.[方法]对约克夏(Y)×皮特兰(P)×太湖猪(T)×黔东花猪(H)组合(YPTH)、巴克夏(B)×太湖猪(T)和黔东花猪(H)组合(BTH)、巴克夏(B)×皮特兰(P)×太湖猪(T)×黔东花猪(H)组合(BPTH)及巴克夏(B)×杜洛克(D)×太湖猪(T)×黔东花猪(H)组合(BDTH)等4种杂交猪分别进行屠宰,测定分析其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结果]YPrH、BTH、BDTH和BPTH杂交猪屠宰率分别为76.72%、76.67%、76.94%和81.24%;瘦肉率分别为55.58%、42.00%、46.29%和50.92%;平均背膘厚分别为3.31、4.00、3.37和3.45 cm;眼肌面积分别为60.68、46.67、46.80和53.56 cm2;大理石纹分别为3.67、3.50、3.50和3.50;系水力分别为89.33%、83.00%、76.70%和69.09%;剪切力分别为0.49、0.51、1.12和0.62 kg.脂肪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4种杂交猪肉的嫩度、多汁性及风味等食用性状均较佳.其中,YPTH杂交猪具有较高的瘦肉率和较大的眼肌面积,系水力较高,剪切力较小,肌肉谷氨酸含量高达107.72 mg/g.[结论]以黔东花猪(H)为母本组配的YPTH杂交猪胴体品质和肉质性状优于BTH、BDTH和BPTH杂交猪,可作为建立含有黔东花猪血缘的商品杂交猪配套系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饲料添加剂对皖南花猪×杜洛克杂种猪产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添加剂对生长肥育猪产肉性能的影响十分明显,13—90千克的生长肥育猪,以添加高铜、铁复合添加剂效果最好,全期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高24.42%;而25—90千克期间的日增重则以合饲复合添加剂H—4为最高达712克,超过对照组28.99%。不同添加剂组平均日增瘦肉和脂肪产量有显著差异,但对猪胴体组成无明显影响。本文还研究了不同添加剂对猪肌肉中各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高邮鸭肉用性能及肉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高邮鸭的产肉性能和肉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邮鸭产肉性能优良,7周龄和10周龄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分别为81.65%、74.22%和85.29%、78.56%;皮脂率、腹脂率含量低,7周龄和10周龄分别为19.54%、1.04%和20.39%、1.02%;肉质特性方面,腿肌的系水力、嫩度、pH值极显著高于胸肌(P<0.01),且腿肌肉色也极显著深于胸肌(P<0.01)。同时表明,周龄、性别对产肉性能和肉质特性影响较小,而部位对肉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和脂肪在肥育猪体内的分配沉积方式与猪的生长性能、产肉性能和肉质性状密切相关.综述了蛋白质和脂肪在肥育猪体内分配沉积规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通过定向调控营养素在肥育猪体内的分配沉积,协调好生长性能和肉质性状的矛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贮饲料对圈饲肉羊生产性能及屠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微贮饲料对圈饲肉羊生产性能及屠体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微贮处理的花生秸秆饲喂圈饲肉羊,研究微贮饲料饲喂圈饲肉羊的效果。[结果]结果证明,在肉羊生产中应用微贮饲料能够使明显提高肉羊的生产性能和产肉性能。生产性能方面主要表现在平均日增重较对照组提高48.61%(P〈0.05),粗饲料平均日采食量较对照组提高11.96%(P〈0.05),料(粗料)重比较对照组降低24.67%(P〈0.05)。产肉性能方面主要表现为失水率、熟肉率、屠宰率、胴体净肉率、肉骨比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为选择高产优质的肉羊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南斗鸡肉用性能与肉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河南斗鸡的生长发育、产肉性能和肉质特性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河南斗鸡早期生长速度快 ,1 2周龄公母平均体重达 1 2 66g;产肉性能优良 ,特别是胸腿肌率高达 4 4.4 3 % ;肉质好 ,营养价值高 ,1 2周龄胸腿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 2 4 .75%和 2 1 .50 % ,脂肪含量分别为 0 .87%和 1 .74 %。肌肉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丰富。同时表明 ,周龄、性别对产肉性能和肉质特性影响较小 ,而部位对肉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北京油鸡、吉林黄鸡及其正反交组合的屠宰性能,为改善吉林黄鸡生产性能及选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吉林黄鸡亲本(HH)、北京油鸡亲本(YY)、北京油鸡♂×吉林黄鸡♀正交组(YH)和吉林黄鸡♂×北京油鸡♀反交组(HY)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各处理组间120日龄和150日龄的屠宰指标,对杂交组合F_1代屠宰性状进行评判。【结果】屠宰性能正反交组合绝对和相对产肉性能更接近其母本群体,其中,YH组的屠宰率达92.66%,显著高于亲本组和HY组,绝对和相对产肉杂种优势率高于HY组;HY全净膛率的杂交优势优于YH。正交YH的翅膀重杂种优势率最大,为5.591 8%。【结论】在1周龄时HY的料肉比杂种优势率最好,为-7.317 1%;在15周龄时YH的料肉比杂种优势率最好,为-5.505 9%。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从高海拔地区引进的藏猪,在广东温暖潮湿平原地区饲养后的繁殖、屠宰和肉质性状,为藏猪在广东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和选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间对广东地区3个藏猪饲养点的藏猪进行调查。【结果】藏猪母猪窝均产仔数为8.38(±1.96)头,仔猪断奶成活率为92.53(±9.79)%;仔猪平均初生重为0.75(±0.16)kg,平均断奶重为5.38(±1.18)kg;藏猪公猪胴体重为25.17(±6.14)kg,总瘦肉率为50.46(±4.54)%,皮率为11.90(±2.70)%,骨率为10.30(±1.77)%,脂肪率为25.51(±6.34)%,板油率为7.41(±1.51)%,平均背膘厚为2.80(±0.87)cm;藏猪母猪胴体重为22.35(±5.42)kg,总瘦肉率为51.92(±5.73)%,皮率为12.57(±4.85)%,骨率为10.28(±2.00)%,脂肪率为22.97(±9.04)%,板油率为6.19(±1.89)%,平均背膘厚为2.11(±0.59)cm;藏猪宰后1 h肌肉pH值为6.25±0.08,宰后24 h肌肉pH值为5.25±0.08,剪切力为41.92(±1.02)N,24 h滴水损失为1.74(±0.12)%,肌肉大理石纹评分为2.93(±0.17)分,肌内脂肪含量为3.35(±0.53)%。【结论】广东地区藏猪的繁殖性能及产肉性能较高海拔藏猪有所提升,说明藏猪适宜在广东地区养殖,但藏猪产肉性能、肉质性状较常规瘦肉型猪差距明显,仍有较大的改良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无角牦牛屠宰性状和肉品质的测定,为无角牦牛新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8月龄和30月龄的无角牦牛,进行产肉性能和肉品质测定。[结果]18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屠宰率分别为51.95%和48.53%,30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屠宰率分别为50.28%和49.68%。与其他地方牦牛品种相比,无角牦牛具有较高的屠宰率和产肉性能。[结论]利用当地牦牛品种为母本培育的无角牦牛在产肉性能方面具有较高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11.
种猪的选择,同其他家畜一样,除了进行系谱、体型方面的选择外,更主要的是进行经济性能方面的选择。在猪的经济性能中,比较容易测定的是繁殖能力和产肉能力。日本关于猪的繁殖能力是直接根据日本种猪协会登记种母猪产仔规程测定的,而产肉能力则按全国统一的产肉能力检定实施规程。统一的标准、方法、规格进行测定,对于日本猪的改良事业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一、日本猪产肉能力检定的发展经过日本从1954年开始,用了七年的时间,在农林省农业技术研究所家畜部(现在的畜产试验场)进行了三个阶段的试验研究:(1) 检定实施要领和检定设施规格的研究;(2) 检  相似文献   

12.
1 类型与品种猪的经济类型不同,猪体各组织如骨、皮、肉、脂的增长规律就不一样,其比例也存在差异。尽管饲养标准划分为瘦肉型的和肉脂兼用型的,但仍有一个范围,如肉脂型猪饲养标准要求猪瘦肉率在45%—55%之间,而当两群猪瘦肉率分别为45%和,55%时要用同一标准显然是不适宜的,必须把标准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3.
榆林陕北白绒山羊屠宰性能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2只12-20月龄陕北白绒山羊羯羊进行屠宰测定,结果为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28.33±0.75kg、15.32±1.13kg、11.57±1.22kg、54.07±1.19%、77.05±1.2%,表明榆林的陕北白绒山羊有较好的产肉性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大×长二元杂与桂科猪的肥育、屠宰性能及其肉品特性,为养殖户选择饲养品种提供参考。【方法】以体重约55.0 kg的大×长二元杂、桂科猪仔猪为研究对象,每个品种9头,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条件下饲养2个月后,比较两者的肥育、屠宰性能及肉品特性。【结果】桂科猪的试验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为97.67±3.06和0.68±0.10kg,比大×长二元杂显著降低7.8%和2.5%(P0.05,下同)。两品种猪的屠宰率无明显差异,大×长二元杂的胴体斜长、眼肌面积和瘦肉率分别为91.66±1.15 cm、56.61±4.73 cm2和(68.01±2.63)%,分别比桂科猪显著提高了9.68%、89.39%和41.42%。桂科猪背膘厚和脂肪率为4.02±0.53 cm和(30.28±1.09)%,分别比大×长二元杂显著提高了42.53%和52.04%。两个品种的p H、肉色、剪切力、系水力等主要肉品性状及肉中主要风味前体物如肌苷酸、风味氨基酸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大×长二元杂的眼肌粗蛋白比桂科猪显著提高10.80%,但桂科猪的干物质和肌内脂肪含量较大×长二元杂显著提高了56.79%和8.86%。【结论】虽然桂科猪的肥育和产肉性能不及大×长二元杂,但其肉品风味优于大×长二元杂。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胴体性能和肉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杂交组合育肥猪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杜洛克×长大莱的胴体性能最好,与杜洛克×莱芜猪合成系、大约克×莱芜猪合成系、大约克×长大莱和莱芜猪合成系×莱芜猪合成系相比,眼肌面积分别增大28.39%(p<0.01)、19.31%(p<0.05)、13.52%和58.61%(p<0.01),瘦肉率分别提高6.52%(p<0.05)、4.63%、0.55%和11.63%(p<0.01);肉品质以莱芜猪合成系×莱芜猪合成系最优,肉色评分3.3,大理石纹4.0,肌内脂肪7.78%,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最高为80.11%。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浙江地方猪种淳安花猪的肉质特性,试验选取36头淳安花猪统一饲养至80 kg左右,进行屠宰性能测定和肉质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淳安花猪的屠宰率706%,瘦肉率432%,眼肌面积214 cm2;6~7肋背膘厚392 cm,皮厚62 mm;肌内脂肪含量295%,肌苷酸含量287 mg·g-1;肌肉中氨基酸含量200 g·kg-1,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为450%,呈味氨基酸达567%;肌内脂肪中总饱和脂肪酸含量415%,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527%。研究数据表明,淳安花猪产肉适中,体脂较高,皮厚有特色,肉鲜香耐贮,具备肉质优势。  相似文献   

17.
选择不同比例民猪血统(民猪血统比例为1,1/2,1/4,1/8,0)的商品仔猪60头,在同一营养水平下,研究民猪血统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和胴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民猪与引入猪种杂交后,含不同比例民猪血统的杂种猪各阶段生产性能均显著高于民猪(P<0.05)。综合考虑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生产性能表现的优劣顺序为:杜×大长猪、1/8民猪、1/4民猪、1/2民猪和民猪。结果显示,试猪在100 kg左右屠宰,1/2民猪、1/4民猪、1/8民猪的瘦肉率分别比民猪提高3.70%,7.23%和11.85%。眼肌面积分别提高32.35%,58.56%和57.79%,背部4点平均膘厚分别降低6.55%,17.38%和21.66%。杜×大长猪的生产性能和胴体特性与民猪及含民猪血统的杂种猪差异显著(P<0.05),随民猪血统比例的增加,杂种猪的屠宰率、瘦肉率和眼肌面积逐渐降低,背部4点平均膘厚、板油率和皮下脂肪率则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
40头猪的测定分析表明,甘肃白猪表现了优良的肉用品质特性,大约克亦具有较好的肉用品质。正反杂交后,多数性状呈中间遗传水平,杂交可降低干物质含量和熟肉率,也会减少失水率和提高肌肉脂肪。失水率的降低正交可获35%的优势;肌肉脂肪的提高反交可获24%的优势。外引猪大约克与产肉力有遗传拮抗关系,培育品种甘肃白猪肉质与肥育性能存在强负相关,但产肉力提高不导致肉质迅速下降。肌肉pH值与干物质、肌肉脂肪存在拮抗关系,后二者有协同作用。两品种肉质相关聚类的不同,反映了在性状上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类乌齐牦牛产肉性能及肉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类乌齐牦牛的产肉性能及其肉品质性状,对10头(公母各5头)成年健康类乌齐牦牛进行了屠宰试验及其肉品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类乌齐牦牛(♂)屠宰率为51.67%、净肉率为42.54%,胴体产肉率为82.33%,骨肉比1∶4.67,眼肌面积(63.40±9.79)cm~2;类乌齐牦牛(♀)屠宰率为48.53%、净肉率为42.73%,胴体产肉率为88.04%,骨肉比1∶7.36,眼肌面积(43.40±7.13)cm~2。类乌齐牦牛肉脂肪含量高,肉品风味好,蛋白质含量高,属优质高蛋白性食物。  相似文献   

20.
德国美利奴羊与小尾寒羊杂交一代生长及产肉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德国美利奴羊为父本,小尾寒羊为母本进行杂交,对杂交一代的生长状况、产肉性能及肉用品质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德×寒F1羔羊平均初生质量4.10 kg,9月龄、12月龄日增质量分别为122.67 g和110.80 g,均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体长、胸围、胸深、胸宽、管围比小尾寒羊均显著提高(P<0.05).1岁德×寒F1的GR值平均为1.42 cm,高出小尾寒羊0.61 cm;眼肌面积为18.79 cm2,比小尾寒羊高2.35 cm2,差异显著(P<0.05);屠宰率、净肉率和胴体净肉率分别比小尾寒羊提高5.40%6、.40%和5.67%,差异均显著(P<0.05).肉质评定结果:杂交F1代肉呈鲜红色(3.80),大理石纹明显;熟肉率为46.48%,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剪切力为3.34 kg,显著低于小尾寒羊(P<0.05).结果表明杂种羊产肉性能和肉用品质显著提高,杂交改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