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殖激素是直接作用于生殖活动,并以调节生殖过程为主要生理功能的激素。在生殖过程中具有直接调节母畜的发情、排卵、生殖细胞在生殖道内的运行、胚胎附植、怀孕、分娩、泌乳、以及公畜精子的生产、副性腺分泌等功能,在奶牛繁殖中的运用更是广泛,笔者在临床解决奶牛繁殖障碍病的治疗上运用生殖激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Chang等(1982,1983)在金鱼上的研究证明,多巴胺对于调节促性腺激素(GTH)本身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Chang和Peter(1983)发现Pimozide(一种多巴胺拮抗物)在金鱼中,能极大地加强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  相似文献   

3.
1生殖激素在母牛繁殖障碍上的应用 1.1卵巢机能减退、不全、萎缩引起不发情 1.1.1促卵泡素(FSH)100~200IU,每天或隔天1次,可连用2~3次,直至发情. 1.1.2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肌注1万~2万IU,必要时间隔1~2 d重复注射1次.配种时再肌注促排2号或3号20mg,这样可防止卵泡囊肿,并有效提高受胎率.  相似文献   

4.
动物繁殖生理活动与多种生殖激素的作用密切相关。其中,一些激素直接参与生殖生理活动,而另一些激素则是间接地通过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来保证正常的繁殖机能。一旦缺乏某种激素或分泌量不足,将会导致繁殖功能障碍。由于生殖激素的种类很多,该实验主要选定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素(FSH)、孕酮(P4)三种激素,测定其分泌量多少来检测母犬在发情期的排卵情况。排卵检测,诱发超排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家鱼人工繁殖始于一九五八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四年,用来作为催产剂的药物有两种:一是鲤鱼(包括家鱼)垂体(以下简称PG);一是从孕妇尿中提取的绒毛膜促性脲激素(以下简称HCG)。在垂体促性腺激素中致使排卵的有效成分是促黄体生成激素(LH),亦有认为还存在促卵泡成熟激素(FSH),而HCG的生理功能与LH很为接近。一九七四年,上海生化所等单位成功地人工合成了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RH),  相似文献   

6.
黄侣荣 《畜禽业》2016,(4):49-50
用促卵泡素(FSH)法对波尔山羊进行超数排卵处理。首先要进行供体的选择,供受体的比例为1:15;依次进行超排处理和配种,超排使用的激素为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前列腺素(PG),促排卵素(LRH),然后进行受体的同期发情处理,最后胚胎回收,检卵和胚胎移植。  相似文献   

7.
鱼类芳香化酶活性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洪万树 《水产学报》2000,24(3):285-288
鱼类的生殖活动受外部环境因素和神经内分泌的双重调节。下丘脑、脑垂体和性腺通过相互调节 ,促进和制约着鱼类生殖细胞的发生、性别分化和性腺发育成熟及其繁殖活动。如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可刺激脑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 (GtH)作用于性腺 ,促使性腺组织产生类固醇激素直接作用于生殖细胞 ,引起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和排卵。同时 ,类固醇激素也会反馈抑制GnRH和GtH的分泌。在类固醇激素的代谢过程中 ,需要多种酶参与催化 ,其中一种酶称为芳香化酶 (aromatase) ,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 ,芳香…  相似文献   

8.
释放素(LRH)是存在于丘脑下部的一种激素。当它通过丘脑下部和垂体之间的小血管被输送到垂体并作用于垂体时,就能引起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后来从哺乳类动物丘脑下部分离出这种释放素,并测定它的结构,证明它是一个由10个氨基酸组成起来的肽链,称做10肽,其排列顺序是:焦谷氨酸—组氨酸—色氨酸—丝氨酸—酪氨酸—甘氨酸  相似文献   

9.
自从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成功以来,人们对鱼类生殖、生理机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人繁的技术和方法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之中,新的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尤其是催产激素借助于生化制药技术的进步,已今非昔比,高效的LRH—A和HCG等已取代鱼脑垂体和HCG粗制品而大量应用干鱼苗生产中。但是,实践中高纯度激素的催产效果却不如鱼脑垂体稳定有效,在亲鱼成熟度较差,水温较低的情况下,差别就更大,为什么呢?我们认为鱼类的繁殖需要调动和激发多方面的生理机能才能完成,仅仅使用促性腺激素是欠完善的,为此,我们综合了除促性腺激素以外的其它…  相似文献   

10.
鱼类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和生殖活动已经证明为双重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所调节,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刺激GtH分泌和多巴胺作为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抑制因素(GRIF)抑制GnRH的作用以及GtH的自行释放。我们先前对养殖鱼类的研究已证明多巴胺受体的拮抗物(如pimozide,PIM),排除剂(如reserpine,RES)和多巴胺合成抑制剂都能显著增强LRH-A诱导GtH分泌和排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年来对鱼类生殖生理的研究已经证明:(1)鱼类脑垂体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活动既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促进,又受到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抑制因素(GRIF)的抑制。(2)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多巴胺具有GRIF的作用,它既能直接抑制脑垂体GtH细胞的分泌活动,亦能抑制GnRH促进GtH的分泌作用。(3)多巴胺的拮抗物或合成抑制剂能消除多巴胺对鱼脑垂  相似文献   

12.
高效鱼类催产合剂2号由多巴胺拮抗物中的DOM和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_2)组成,能显著增强脑下垂体(PG)释放促性腺激素(GTH)和诱导排卵作用。 自1989年以来,我们应用高效鱼类催产合剂2号对青、草、鲢、鳙和鳜鱼进行了催产(催情)试验,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1 催产剂来源与制备 高效鱼类催产合剂2号由中山大学生物系鱼类研究室生殖内分泌生理教研室林浩然教授等研制而成,由宁波市激素制品厂生产、  相似文献   

13.
1978年,我们在东沟县七股顶鱼种场和丹东市水产研究所对新激素促黄体素释放素类似物(LRH-A),催产花白鲢进行了初步试验。就单用LRH-A、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以及LRH-A和激素混合剂催产作了对比试验,试验证明LRH—A加激素混合剂催产花、白鲢效果显著。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人工驯化的黑尾近红鲐进行人工药物催情、产卵和孵化。结果表明:用激素PG+HCG+LRH—A2、HCG+LRH—A24-DOM、PG4-LRH—A2+DOM、HCG+LRH—A:组合催情,催产率100%,受精率72.4%~97.9%,孵化率63.80%~80.4%。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雌性生殖相关基因在产卵过程中发挥的功能及其参与产卵活动的调控机制,对紫贻贝产卵前后的性腺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显示,紫贻贝产卵前后存在的差异表达基因为4060个,其中上调的基因数目为1488个,下调的基因数目为2572个。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生长、发育过程、生殖、生殖过程等生殖相关的生物学途径。KEGG富集分析显示,与产卵、生殖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TCA循环、GnRH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雌激素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类固醇生物合成等能够被显著富集。荧光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促黄体生成激素β (LH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4 (MMP14)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细胞色素P4503A酶(CYP3A)、细胞色素P45017A酶(CYP17A)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学分析了紫贻贝在产卵前后性腺组织转录水平的差异,揭示了紫贻贝性腺组织中参与调节产卵过程的主要途径和候选基因,为进一步阐明紫贻贝产卵活动的内在调控机制提供数据支撑,也为紫贻贝苗种繁育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16.
新型高效鱼类催产合剂Ⅱ号是由地欧酮(DOM)和促排卵素2号(LRH—A)组成,也可以由地欧酮和鲑鱼释放激素类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16,(6)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是下丘脑分泌的十肽激素,其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已成为神经内分泌和生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是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调节系统相互联系的重要信号分子,对生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GnRH的来源与分布、分子结构、类型、信号传导、生理功能、表达特性及多态性,同时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GnRH及其类似物在动物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更好地应用这一激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90年3月,我们进行了胭脂鱼人工繁殖试验。采用的是高效鱼类催产合剂3号,该药是宁波市激素制品厂的最新产品。它是由地欧酮(DOM)和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组成。  相似文献   

19.
《淡水渔业》1977,(1):34-34
江苏省应用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催情繁殖家鱼经验交流会,于1976年12月17日至21日在无锡县召开。到会代表充分交流了各地的使用经验,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讨论了1977年的试验计划。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研究所的同志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关于LRH—A生理机制问题的报告,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RH)及其类似物(LRH—A)的研究和应用表明,它们能诱导硬骨鱼类卵球发育(Chan,1977)、卵球成熟(Sokolowska 等,1978)和排卵(Hirose 和 Ishida,1974;Lam 等,1975、1976;福建、江苏、浙江、上海淡水经济鱼类人工繁殖协作组,1977)。Lam 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