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手术治疗耕牛髌骨上方脱位何洪智(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621000)耕牛髌骨上方脱位,俗称僵筋腿、冷拖腿、弹筋腿等,名目繁多,因地而异。在我国南方各省农区耕牛均有发生,轻者严重影响耕牛劳役,重者完全丧失耕作能力,只好淘汰处理,给广大农户造成极...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耕牛髌骨移位戴邦元(四川省广安县农工委038550)髌骨移位又名髌骨脱臼、膝盖骨上方固定症,俗称“僵筋腿”。该病在我县农村较常见,尤以水牛多发,约占全县耕牛总头数的2.4%。少数黄牛也有发生。一般以3~6岁的壮年水牛发病较多,病程可伴随终身。...  相似文献   

3.
耕牛髌骨上方固定,在我地俗称为“僵筋腿”“冷腿”,在耕牛四肢疾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患病耕牛役力降低,经济价值受到很大损失,采用药物疗法,效果差。笔者几年来采用膝内直韧带切除术,共治疗患牛87头(其中黄牛5头,水牛82头),全部治愈,总结如下。一、发病情况:87头患牛中,发病年龄在3岁以下的12头,占13.8%;3—5岁的  相似文献   

4.
耕牛膑骨上方脱臼,又称冷拖杆、冷筋腿、后吊筋和弹筋腿,是耕牛常见的疾病。症状轻的影响耕作,重的造成残废。过去由于不了解它的病理和病因,常作风湿症、关  相似文献   

5.
耕牛膝盖骨移位又名牛髌骨脱臼,或膝盖骨上方固定症,即农村俗称的僵筋腿病,在我县农村比较常见。水牛患此病的占全县耕牛总头数的2.4%,少数黄牛也有发生。一般多发于3~6岁壮年水牛,病程可长达终身。其主要表现为后肢僵拖,影响使役。从1977年以来,在全县开展了割治僵筋腿病的工作,截止1984年先后共割治本病997例,治愈956例,治愈率为97.1%。其中笔者亲自割治73例,治愈72例。治愈后均能使役。  相似文献   

6.
笔者用中药治疗群众称为“响筋腿”的耕牛髌骨脱位5例,全部治愈。病例板桥公社丁家队一水牯,8岁,1982年11月上旬踩窑泥,不久出现跛行,在当地用镇跛痛治疗无效。11月20日邀余出诊。患牛行走时左后肢的膝、跗关节高度伸展,因而向后伸直,拖曳划地前进。驱牛行走数米,可听到患肢“喀嗒”一声后行走如常。使其站立片刻再走,又出现直腿拖曳步态。触诊左后肢膝部,内、中、外三条  相似文献   

7.
耕牛“僵筋腿”病是我县农村常见病,特别是水田多、劳动强度大的地区尤为多见。据初步了解全县约有病牛二百余头,约占耕牛总头数的0.3%。严重的团溪区,病牛就有二十八头。水牛发病比黄牛多,三至五岁的青壮牛多发。病程经过绵长,有的成为终身残疾,主要症状表现为患肢僵硬拖行,不能弯屈,轻的影响耕作能力,重则淘汰报废。  相似文献   

8.
牛髌骨上方脱位是耕牛常见的四肢疾患,是由于髌骨转位于股内侧滑车嵴的顶端,被髌内直韧带的张力固定,不能或难以自行恢复,使膝关节固定成为伸展状态,不能屈曲,患肢呈向后伸展或拖拉,俗称"牛绞筋"。本人曾配合他人或独立采用外科手术切断髌内直韧带的方法治愈"牛绞筋"50多例,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牛髌骨上方脱位是耕牛常见的四肢疾患,是由于髌骨转位于股内侧滑车嵴的顶端,被髌内直韧带的张力固定,不能或难以自行恢复,使膝关节固定成为伸展状态,不能屈曲,患肢呈向后伸展或拖拉,当地俗称"牛绞筋",轻者影响使役,重者丧失耕作能力,只能作为病残  相似文献   

10.
牛的膝盖骨(髌骨)上方脱位,俗称绞筋腿、僵筋腿或弹筋腿。该病在生产中经常遇到,马属动物及牛都会发生,但以牛发生率较高,特别是水牛发病较为常见。发病后不进行治疗虽不会危及患畜生命,但会给它的活动带来不便,也会大大降低它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此,笔者仅以牛的膝盖骨上方脱位的诊治为例进行阐述,旨在给广大基层兽医从业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耕牛“僵筋腿”病,据有关资料报道,初步认为是膝盖骨移位。该病在我县农村较为常见,并多见于3—5岁的水牛,少数黄牛也有发生。病程可长达终生。过去一般按风湿进行治疗,疗效不够满意,自1975年以来,笔者采用手术法治疗此病31例,其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膝盖骨上方脱位,水牛常见,黄牛、马属动物少见,农村把这种病叫做“牛绞筋”、“拖杆子”、“僵筋腿”。  相似文献   

13.
牛髌骨上方脱臼——膝盖骨脱位(我县俗称为“牛抽筋”、“牛蹬筋”)是农村中时有所见的耕牛外科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后肢间发生僵直拖曳,轻者步行困难,影响耕作,重者残废,招致经济损失。以往人们用中西药或针炙作风湿、关节炎或神经麻痹等症治疗,均不见效。笔者参考有关资料,自八○年以来,先后在本区灵山、钦州、合浦、浦北、横县,宾阳、贵县、容县等八个县市采用手术治疗病牛共114例(患肢159条),全部治愈,效果满意,现将资料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4.
水牛习惯性膝盖骨脱位,又称“弹筋腿”或“僵筋腿”。是水牛肢蹄病中的常见多发病,据介绍,约占水牛肢蹄病的6.35%。二十多年来,我们共诊疗本病365例,现就其脱位的部位和病因,提出一些认识,供商榷。  相似文献   

15.
髌骨脱出股骨滑车面或被固定不动,使关节功能丧失统称为髌骨脱位。耕牛多发的是上方脱位,因突然发生,又能突然消失,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鬼拉腿”。一、病因及疾病发生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指肢结构不佳,如胫骨过长、后肢过直等;另一种认为是滑倒、蹴腹、跳跃、道路不平坦等。因上述原因,股四头肌强烈牵引下或损伤后松驰,髌骨较易被拉到滑车脊的“鼻”上,最初在一定力的作用下还能突然下滑,病肢屈曲时出现弹跳动作,在此基础上直  相似文献   

16.
1979-1982年用耕牛“蹄腿肿烂病”区霉稻草80%酒精抽出物和木贼镰刀菌与半裸镰刀菌玉米培养物乙醚浸提液,以腹腔、皮下注射、口服和涂擦皮肤试验等染毒途径,测试对家兔、小白鼠及山、绵羊的毒性。结果:家兔呈现白细胞浸润与水肿、出血、坏死性皮肤反应;55/66只小白鼠中毒死亡,部分出现耳、尾、爪等末稍部水肿、瘀血、出血和干性坏死变化,部分呈现出血性胃肠炎变化;引起12/22只山、绵羊中毒死亡和出现类似耕牛“蹄腿肿烂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17.
牛霉风腿病是耕牛全年四肢病中最难治的一宗,民间流传有:“牛患霉风腿,兽医莫夸嘴”的说法;因该患为指定性季节病,大多在芒种或端阳前后(入霉期)出现,故俗定名曰:“霉风腿”.笔者在其40年的工作经历中收治逾千例,即使病至前腿抽沟,后腿挂槽(肌肉萎缩)阶段或多种陈旧性跛症,经服奇瘸散,仍效应如神.今抛砖引玉,以期斧正.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我国陕西省汉中等地的耕牛,多年来发生一种以蹄腿肿烂为主要特征的霉稻草中毒症。当地称该病为“蹄腿肿烂病”(简称“烂蹄病”)。因发病率高,波及面广,病程长,死残严重,对农牧业生产影响很大。1958年,广东首次报道该病,六十年代  相似文献   

19.
耕牛膝盖骨上方脱位,俗称"冷筋腿"、"僵筋腿",水牛多见,黄牛也有发生。主要表现运步困难,轻者影响使役,重者导致残废。畜主常低价出售,导致经济损失。笔者于2008年以来采用膝内直韧带切断术,经治水牛10例12肢,黄牛1例1肢,术到病除,疗效满意。1病因病机耕牛在泥泞地面劳役滑跌,山坡放牧摔倒,致使膝关节剧伸,膝盖骨转位于股骨内侧滑车脊上端,被膝内直韧带的张力所固定,不能自行复位,使膝关节固定成伸展状态不能屈曲。  相似文献   

20.
“僵筋腿”病是牛的后肢(一肢或两肢)僵硬不灵活、运步困难并随运步而发出特殊声响的一种疾病。此病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报道较多,之后少有报道。2006年5月5日,笔者遇到了一例典型的“僵筋腿”病例,采取肌注药物的保守疗法获得满意效果。之后又遇到4例,采取相同的疗法,均获良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