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茭白与水生美人蕉在供试生活污水中均能正常生长,对水体中的TN、TP、NH3-N、COD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以作为净化生活污水的植物。茭白与水生关人蕉混合种植虽然对生活污水也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但未表现出比二者单独种植时更好的净化效果,可能不是对生活污水净化效果最好的植物组合。  相似文献   

2.
鱼塘种稻对养殖水体营养物质的去除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黄颡鱼精养塘为例,探索鱼塘种植高秆型水稻对精养池塘水体氮磷养分等水质指标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期,种稻黄颡鱼精养塘水体氮、磷养分含量显著低于单养鱼池塘。在水稻收获期,单养鱼塘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高达11.98mg/L和0.52mg/L,超过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标准;而种稻鱼塘水体中TN、TP含量则仅为0.49mg/L和0.08mg/L,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一级排放标准。种稻鱼塘水体中TN、NH4+-N、NO3--N、TP和PO43--P含量比不种稻单养鱼塘分别降低95.95%、98.09%、98.07%、84.47%和64.57%。种稻鱼塘COD含量和pH值低于单养鱼塘。可见,种稻能有效降低水体养分含量,改善养殖水体水质。  相似文献   

3.
几种热带景观植物在不同水体中的去污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浮床技术,对常见的海南本地观赏植物(富贵竹、黄花蔺、闭鞘姜)在不同富营养化水体中去污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富贵竹、黄花蔺在不同水体中对TN的净化效果比闭鞘姜显著,20d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黄花蔺在重度和中度富营养水体中,对CODMn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富贵竹、闭鞘姜,去除率分别可达69.28%和61.42%。3种植物中富贵竹在各种供试水体均能正常生长,净化效果较明显,植株叶色翠绿,有较好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4.
选取观赏性强、可用于水培的绿萝、孔雀竹芋、红掌、白掌、粉掌、春羽、袖珍椰子、竹柏、花叶万年青、合果芋10种花卉为研究对象,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其净化富营养化水质能力及其生长适应性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春羽、绿萝、花叶万年青、合果芋、白掌5种花卉对河道污水适应性相对较强,净增生物量大;从净化水体效果来看,10种花卉对试验水体COD的去除均表现出良好净化效果,其中对试验水体总氮(TN)去除能力比较强的花卉依次为白掌、绿萝、合果芋和春羽,对水体氨氮(NH4+-N)净化效果较好的花卉依次为绿萝、白掌、春羽和合果芋,对水体总磷(TP)净化效果最佳的花卉为绿萝、春羽、白掌和合果芋。试验结束后原水各项指标由《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劣Ⅴ类标准提升达到Ⅴ类标准或更高。综合各类因素比较分析,白掌、绿萝、合果芋和春羽4种花卉从其适应性和净化效果来看,可以作为优选的用于净化城市河道的水培景观花卉。  相似文献   

5.
利用清单分析的方法,对2005~2014年苏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分析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源强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苏州市农业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31 843.8 t、6 150.2 t、20 848.5 t和2 922.8 t,属于畜禽养殖型和农村生活双重污染区.而近十年苏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较2005年分别降低38.40%、21.80%、17.13%和25.26%.同时,选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了苏州市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按照污染物等标排放量TN>TP>COD,而按照行业等标排放量畜禽养殖>农村生活>种植业>水产养殖.近十年苏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排放量从554.1亿m3降至420.6亿m3,降低24.09%,污染风险降低.随着工业经济的逐年提升,苏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逐渐下降,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依旧存在,TN污染风险最高,且污染来源复杂,应加强各行业的协同减控.  相似文献   

6.
文炯  石敦杰  荣湘民  田昌  杨勇 《作物研究》2019,(4):309-314,326
构建生态沟渠消纳水体氮磷是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措施.为筛选出适应湘北洞庭湖区农区沟渠生长的高富集氮、磷植物,选取津市市毛里湖稻区沟渠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沟渠拦截试验.于2016~2017年连续监测,系统研究狐尾藻、珍珠梅、海寿花等水生植物及组合对小流域农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2年观测期(4~8月)内,拦截植物对农田排水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及总磷的去除率效应极显著(p<0.01),且去除率具有生长变化趋势.不同拦截植物及组合对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及总磷的去除率大小表现为狐尾藻+海寿花>海寿花>珍珠梅>狐尾藻>自然植被.其中,狐尾藻+海寿花组合平均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及总磷的去除率2016年分别为53.57%、77.35%、51.74%和61.06%,2017年分别为34.67%、66.53%、39.51%和46.05%.研究区生态沟渠对氮、磷污染物有较好的拦截效应,单种植物以海寿花的水体氮磷消纳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混种狐尾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研究5种大孔吸附树脂(ADS-7、ADS-17、超高交联树脂、聚酰胺树脂和酚醛型交换树脂)对天然橡胶鲜胶乳凝固废水和浓缩胶乳离心废水的处理效果。橡胶废水经过预处理后使用树脂柱吸附,检测经不同树脂吸附后废水COD、总氮及总磷的变化。结果表明:经树脂吸附后,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各项指标都有所降低,其中用ADS-17树脂的处理效果最好,可将鲜胶乳凝固废水的COD、总氮、总磷分别从30.0 g/L、7.3和3.3 mg/L降低到15.0 g/L、6.0和1.1 mg/L;将浓缩胶乳离心废水的COD、总氮、总磷分别从2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磷有效性和溶磷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海南省白沙县龙眼园(LO)和由龙眼园转化的有机茶园(OTP)、传统无机茶园(CTP)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phoD功能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研究土壤速效磷与phoD功能微生物和酸性磷酸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龙眼园转换成无机茶园后,在0~10 cm土层,pH、总氮(TN)、总磷(TP)、速效钾(AK)和有机碳(SOC)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在10~20 cm土层,pH、总氮(TN)、总磷(TP)和有机碳(SOC)含量也显著降低。在0~1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AP)含量在龙眼转化成有机茶园和无机茶园后分别降低了16%和71%。在10~20 cm土层,有机茶园土壤速效磷(AP)提高了56%,而无机茶园的速效磷(AP)含量降低了65%。相似性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方式明显改变了土壤phoD微生物群落结构。但是,土层深度并没有改变phoD微生物群落结构。RDA分析表明,土壤pH、总钾(TK)、速效钾(AK)和硝态氮(NO3--N)是驱动phoD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速效磷(AP)含量与phoD功能微生物密切相关,其中Betaproteobacteria在调控土壤磷的有效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龙眼园转化成茶园改变了phoD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降低了有机茶园土壤总磷(TP)和无机茶园土壤有效磷(AP)含量。与无机茶园相比,有机管理可以提高土壤速效磷(AP)含量。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主要探讨茶多酚(Tea polyphenol,TP)对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inear alkylbenzene sulfonate,LAS)引起小鼠皮肤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将50只健康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TP对照组(TP 100 mg·L~(-1))、LAS损伤组(LAS 300 mg·L~(-1))、TP干预组1(LAS 300 mg·L~(-1),TP 100 mg·L~(-1))与干预组2(LAS 300 mg·L~(-1),TP 200 mg·L~(-1))。分别用蒸馏水及不同剂量的LAS及TP涂抹小鼠的背部剃毛处,连续涂抹60 d,观察各组小鼠的饮食、日常活动及体质量变化情况;取背部涂抹皮肤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皮肤组织结构及胶原纤维变化情况;检测皮肤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羟脯氨酸(Hyp)及小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表明,TP干预可拮抗LAS引起的小鼠皮肤组织氧化应激及胶原改变;从第6周开始,干预组小鼠体质量增长显著高于LAS损伤组(P0.01);皮肤形态结构有所改善,表皮厚度增加且较为完整,胶原纤维含量增加,纤维排列杂乱、松散、模糊的现象得到改善;皮肤中SOD、GSH-Px及Hyp水平明显增加,MDA含量显著减少(P0.01);血清中LDH、NO水平显著低于LAS损伤组(P0.01)。实验结果表明TP在一定程度上对LAS所致小鼠皮肤的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东北玉米田长期定位试验,比较分析了免耕和常规耕翻下土壤碳氮及微生物活性的剖面分布差异。结果表明:长期免耕显著提高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其他各层差异不显著;免耕和翻耕之间,土壤总氮(TN)的浓度在各层次上差异均不显著;长期免耕下耕层土壤的碳氮比显著高于翻耕土壤,但其他各层差异不显著;长期免耕下耕层土壤的微生物活性略比翻耕的高,但其他层次基本一致。SOC、TN和微生物活性在整个土壤剖面上呈现类似的趋势,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耕层土壤的SOC含量是底层(60~100 cm)的近4倍。  相似文献   

11.
不同形态氮肥对大豆根系形态及磷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框栽试验方法,研究生物固氮(CK),NO-3-N,NH+4-N,Glycin-N,Protein-N和Urea-N 6种不同形态氮素对大豆各生育时期根系生物量、根冠比、根系形态及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形态N处理对大豆根系生物量、根系形态特征(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及根尖数等)及磷吸收、利用效率影响不同,随着生育期的推进,NO-3-N和Protein-N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Glycin-N,Urea-N和NH+4-N均高于CK(生物固氮),但Glycin-N、Urea-N和NH+4-N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形态N处理的根干重、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均高于CK,而根冠比、平均直径以及磷利用效率则低于CK.  相似文献   

12.
以"保研-7号"红毛丹为供试水果,测定3种精油(芥末精油、丁香精油、诺丽精油)处理对其常温保鲜的效果,在筛选适宜浓度基础上,探讨各精油适宜处理水平对红毛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褐变抑制效果和药害发生,明确芥末精油、丁香精油和诺丽精油对采后红毛丹的适宜处理浓度分别为0.004、0.016、0.008 m L/kg。22℃下持续8 d的贮藏期试验结果表明,贮藏结束时,褐变指数依次为诺尼精油>丁香精油>芥末精油;芥末精油在维持果实L值和硬度、丁香精油在维持果实a值和b值、3种精油在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膜完整性(相对电导率表示)方面均呈现出良好效果。基于上述3种植物精油对采后红毛丹的保鲜效果及其本身的天然属性,上述植物精油均呈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含Bph3抗褐飞虱基因的水稻品种自20世纪80年代在东南亚推广后,迄今仍对褐飞虱有较好的抗性,受到我国抗褐飞虱育种专家的重视。在IR56水稻(含Bph3基因)上连续40多代胁迫饲养获得褐飞虱IR56寄主种群,从褐飞虱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水稻品种的抗感反应(SSST法测定)两方面对该种群的致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抗性水稻IR56上,褐飞虱IR56种群的羽化率、初羽化成虫体质量、成虫寿命、产卵量、蜜露排泄量、体质量增量等均较褐飞虱TN1种群显著增加,若虫历期则显著缩短;与感虫水稻TN1上的IR56种群或TN1种群相比,除成虫寿命、蜜露排泄量和体质量增量显著下降外,羽化率、产卵量、卵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初羽化成虫体质量、若虫历期尽管差异显著但数值上较接近(其差值不及IR56水稻上IR56种群与TN1种群差值的1/2)。2)水稻品种苗期抗性反应显示IR56水稻对褐飞虱IR56种群的抗性级别为7级,明显弱于对褐飞虱TN1种群的3级,但略强于TN1水稻对褐飞虱IR56种群或TN1种群的9级。显然,与褐飞虱TN1种群相比,褐飞虱IR56种群对抗性水稻IR56有较强的致害能力,与IR56种群或TN1种群对TN1水稻的强致害水平尽管有一定的差距,但多数指标较为接近。含Bph3基因的水稻品种RathuHeenati对IR56种群抗性为1级,推测可能与该水稻品种存在Bph3以外的其他抗虫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寄主植物对3种稻飞虱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不同寄主植物\[水稻品种TN1、IR42、Rathu Heenati(RHT)和武育粳3号以及稻田常见杂草稗草\]对3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的存活率及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稻飞虱在5种供试植物上的存活率明显不同,其中,褐飞虱在TN1上存活率最高,IR42、武育粳3号次之,在RHT和稗草上存活率极低或不能存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TN1、武育粳3号和稗草上存活率较高,RHT、IR42上存活率显著降低。3种稻飞虱间,除谷胱甘肽S 转移酶和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活性在若虫期无显著差异外,成虫期谷胱甘肽 S 转移酶、微粒体多功能氧化酶以及成虫和若虫期羧酸酯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寄主植物对3种飞虱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对灰飞虱的影响最大,对褐飞虱的影响最小,对白背飞虱的影响居中。这与3种飞虱寄主范围表现出一致性。然而,即使在寄主适合度相似的供试植物上,3种飞虱间甚至同种飞虱成虫与若虫之间的变化并不一致,寄主适合度与解毒酶及保护酶间的关系因虫种、虫态、寄主植物而异。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7种常见小盆栽植物的光合特性,以期为生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定供试植物叶片的形态特征、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光响应曲线,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7种植物总叶绿素(Chl)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叶绿素a/叶绿素b值在1.66~2.10之间,均小于3;人参榕的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极显著地高于其它植物,白鹤芋、绿萝和咖啡树间的Pn差异不显著,而圆叶椒草和银后亮丝草的Pn与Tr均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7种植物的Pn与胞间CO2浓度(Ci)呈极显著相关.综合各项指标表明供试的7种植物对弱光利用能力均较强.其中人参榕的耐阴能力最强,对光适应的生态幅较宽,既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又能适应较强的阳光辐射;圆叶椒草和银后亮丝草的耐阴能力相对较弱,但能更好地利用基质水分.  相似文献   

16.
两种菌剂对木薯秆基质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嗜热菌和有机废物发酵菌曲对木薯秆基质化的影响,本试验对6种不同处理(木薯秆、木薯秆+嗜热菌、木薯秆+有机菌曲、木薯秆+鸡粪、木薯秆+嗜热菌+鸡粪、木薯秆+有机菌曲+鸡粪)的木薯秆基质在发酵腐熟过程中的各项理化指标[堆温、总碳(TC)、总氮(TN)、碳/氮(C/N)、pH值、全K(TK)、全P(TP)、电导率(EC)及其他各项物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菌剂的添加均能加快木薯秆基质的腐熟,但不同处理间腐熟速度有一定差别;两种菌剂的添加对木薯秆基质发酵效果的影响差别不大;发酵结束后,木薯秆基质的各项理化指标完全达到理想基质的要求。因此,两种菌剂可以在木薯秆基质化中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陈煜  朱保葛  张敬  梁宗锁 《大豆科学》2004,23(2):143-146
利用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 -N)及混合态氮对4个栽培大豆品种结荚期植株进行诱导处理,研究不同氮源对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以及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O3--N增加4个品种NR活性效果最好,其次是混合态氮,而NH4 -N的效果较差.从4个品种叶片的GS活性看,混合态氮和NH4 -N的处理效果好,而NO3--N的效果差;三种氮源处理4个基因型的子粒蛋白质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的顺序与提高NR活性的顺序相同.说明施用三种氮肥能增加大豆品种子粒的蛋白质含量,而以施用硝酸钾的效果最佳.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叶片NR活性与子粒蛋白质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3**),可以把结荚期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作为选择高蛋白大豆材料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冬季轮茬种植模式下作物养分还田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和稻田表水环境主要参数的影响,并对各轮茬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冬季轮茬作物产量差异较大,且其养分含量差异亦较大,导致各轮茬种植模式下养分还田量差异显著。“红花草-水稻”模式下,N、P素还田量均最高。从短期效应来看,冬季作物轮茬对后茬水稻株高、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均不显著。然而,从环境效应角度考量,不管何种轮茬种植模式,均应充分考虑水稻季基肥到分蘖肥期间的稻田水环境效应,监测发现,稻田表水总磷(TP)、可溶性总磷(DP)平均含量几乎都超过了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的临界水平(溶解磷0.05 mg/L和总磷0.1 mg/L)。同时,从周年经济效益角度考量,“青饲小麦-水稻”和“蚕豆-水稻”种植模式具有较高收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对花生褐斑病田间防治效果好的杀菌剂,结合室内毒力测定(菌丝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萌发法)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四种杀菌剂与常规使用的杀菌剂多菌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中,多菌灵对菌丝的抑制效果最强,抑菌率为91.4%;其余四种供试杀菌剂中以咪酰胺效果最好,抑菌率达85.6%;王铜效果最差;多菌灵对分生孢子的抑制率为60.9%,其余四种杀菌剂效果差异不显著。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咪酰胺2 000mg/kg对花生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60.62%,远远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15.53%)以及其它三种供试杀菌剂(王铜、爱可和戊唑醇)。此外咪酰胺比清水对照增产32.28%,也远远高于其它几种药剂。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田间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时,咪酰胺比对照药剂多菌灵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适用于花生褐斑病重病地区。  相似文献   

20.
棉花铃期和铃重变异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试验材料和方法本试验设置了三个播期(4/20、5/3、5/15)和二种密度(2,500、4,000株/亩),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0.03亩。供试品种岱红岱。自始花后不久,每5天一次对各处理当天开的花挂牌标记,每个处理组合每天挂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