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交趾黄檀育苗试验,总结出种子采集处理、苗床播种、移苗、苗圃水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一些关键技术,提高了交趾黄檀育苗效果,为交趾黄檀在福建地区推广造林提供可靠的育苗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珍贵树种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人工造林规模不断扩大,为掌握其病虫害种类、分布和危害情况,通过线路调查、标准地调查和灯诱调查等3种方法开展调查。调查发现降香黄檀主要病虫害种类共12种,其中,病害2种,虫害10种,危害部位主要是叶片和嫩梢,造成重度危害的有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和灰卷裙夜蛾(Plecoptera subpallida(Walker))。  相似文献   

3.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开展N、P、K三种不同肥种及其不同施肥量对交趾黄檀生长的影响试验研究,探求交趾黄檀幼树的需肥规律和最佳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N、P、K三种肥料都对交趾黄檀幼树的生长促进效果明显,尤以N肥和P肥的施肥效果最佳。N、P、K三种肥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尿素100~200 g/株、过磷酸钙200~400 g/株、氯化钾100~200 g/株,在适宜施肥水平范围内,树高、地径年生长量分别可达2.7~3.0 m和1.6~2.0 cm。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7种黄檀属(Dalbergia L.)植物心材的挥发性成分及其抗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檀属植物心材的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挥发性成分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两粤黄檀检出9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8.93%;斜叶黄檀检出6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1.80%;交趾黄檀检出13种成分,占总含量的86.23%;海南黄檀检出9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4.86%;降香黄檀检出8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7.38%;东京黄檀检出8种成分,占总含量的97.72%;白沙黄檀检出23种成分,占总含量的79.45%。两粤黄檀和斜叶黄檀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榄香素,分别为83.38%和73.03%;交趾黄檀中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美迪紫檀素,为27.72%;海南黄檀中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亚油酸,为42.80%;降香黄檀和东京黄檀中相对百分含量最大的成分为(7R,10S)-2,6,10-三甲基-7,10-环氧-2,11-十二碳-6-醇及其同分异构体,二者之和分别为60.37%和53.23%;白沙黄檀中已鉴定出且相对百分含量较大的成分为榄香素,为7.81%。黄檀属植物心材挥发性成分主要有苯丙素类、倍半萜类、黄酮类、脂肪酸类和甾体等,黄檀属植物心材的挥发性成分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制作用,部分挥发油对不同的农业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为黄檀属植物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交趾黄檀不同家系种子形态特性和发芽率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交趾黄檀种子形态特性和发芽率在不同家系间的差异,以期初步选出优良种质为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基础,分别对引自泰国的20个家系和柬埔寨的4个家系的交趾黄檀种子进行形态测定和播种发芽试验。实验结果表明:交趾黄檀种子的长变异幅度为5.51~7.62 mm,宽3.47~4.61 mm,厚0.97~1.31 mm;千粒重变幅为15.80~33.76 g;发芽率最高的是C-PP-1家系达92%,最低的是T-PP-1家系为47%。方差分析表明:交趾黄檀不同家系间的种子发芽率存在显著差异。发芽率与种子形态特征呈正相关,说明种子大小及比例可能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降香黄檀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香黄檀既是珍贵的家具用材和工艺美术材料,又是珍贵的中药材,是近年来广泛发展和十分重视的珍贵商品用材林及“四旁”绿化树种,通过对播种育苗和扦插育苗的试验,总结了种子育苗,扦插育苗技术,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珍贵树种植物 N、P、K 和土壤因子的影响,本文以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和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研究对象,接种不同地区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1,CE2)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1,FM2)4 个菌株,苗木培养 4 个月后收获测定其根、茎、叶营养元素及栽种土壤的化学性质。结果表明:① 接菌提高土沉香和降香黄檀全株 N、P、K 含量吸收。接种 FM 菌株促进土沉香幼苗对 N 和 K 含量的吸收,表现为叶部>根部>茎部,P 含量在根茎叶分配差异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接种 CE 菌株促进降香黄檀幼苗对 N、P 含量的吸收,且主要体现在叶片的 N 含量上。② 接种 AM 真菌促进两种珍贵树种的土壤肥力,土沉香以接种 FM 菌株最佳,降香黄檀以接种 CE 菌株最佳。③ RDA 结果表明,土沉香和降香黄檀植物根茎叶 N、P、 K 含量与土壤因子间呈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对珍贵树种植物 N、P、K 和土壤因子的影响,本文以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和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为研究对象,接种不同地区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CE1,CE2)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1,FM2)4 个菌株,苗木培养 4 个月后收获测定其根、茎、叶营养元素及栽种土壤的化学性质。结果表明:① 接菌提高土沉香和降香黄檀全株 N、P、K 含量吸收。接种 FM 菌株促进土沉香幼苗对 N 和 K 含量的吸收,表现为叶部>根部>茎部,P 含量在根茎叶分配差异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接种 CE 菌株促进降香黄檀幼苗对 N、P 含量的吸收,且主要体现在叶片的 N 含量上。② 接种 AM 真菌促进两种珍贵树种的土壤肥力,土沉香以接种 FM 菌株最佳,降香黄檀以接种 CE 菌株最佳。③ RDA 结果表明,土沉香和降香黄檀植物根茎叶 N、P、K 含量与土壤因子间呈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降香黄檀为世界名贵木材,因过度采伐,资源已濒临枯绝,必须重视降香黄檀的保护和培育。介绍降香黄檀的生态学生物学特性、分布、生长特性、木材性质与利用等方面情况,并针对我国降香黄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资源保护、引种、珍贵用材林基地的营建技术与政策支持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0.
檀香紫檀是世界著名的红木树种之一,其木材及木制品极为珍贵,亦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文主要从苗木繁殖、引种栽培、心材形成与利用、化学成分与药用价值等方面阐述国内外檀香紫檀研究现状,分析目前檀香紫檀种植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并指出今后研究与发展思路,为檀香紫檀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东非黑黄檀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原产地的分布状况、世界各地引种栽培及其在医药、木材利用等方面的传统用途以及产业化开发现状,旨在为东非黑黄檀在我国的引种、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优良珍贵阔叶树的用途、适应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探讨热带、南亚热带地区优良珍贵阔叶树种的选择,并提出发展优良珍贵阔叶树种时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降香黄檀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海南特有种,是制造高档家具和精美工艺品的上好材料及名贵药材。通过对海南降香黄檀自然分布区实地调查,发现降香黄檀群落包括维管束植物43科68属71种;优势科不明显,单种科和单种属所占比例较大;群落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以热带成分为主;野生群落分布于石灰岩生境和花岗岩生境两种生境类型;对土壤肥力和酸碱度有一定的适应幅度;其野生资源过度采伐,生境遭到严重破坏。按IUCN濒危等级标准评估,处于“极危濒危”状态。针对降香黄檀濒危现状和原因,提出科学的保育策略。研究结果为该物种的引种驯化提供基础依据,也为可持续经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彩叶树种的定义及成因,实地调查了广西不同区域的彩叶树种种类和应用现状。调查结果为:广西乔木类树种为9种,灌木类树种为21种,草本类树种为17种。受温度的影响,广西由南至北,乔木类彩叶树种逐渐增多,草本类树种逐渐减少,灌木类树种种类基本一致。本文旨在为广西彩叶树种的区域选择及应用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植物外源激素对红果黄檀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方法]以红果黄檀种子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赤霉素(GA3)、2,4-二氯苯氧乙酸(2,4-D)、吲哚乙酸(IAA)对红果黄檀种子进行浸种处理,观察计算红果黄檀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并测量红果黄檀的根长、芽长。[结果]GA3对红果黄檀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效果最好,其中50 mg/L的GA3最有利于红果黄檀种子的萌发和生长;IAA总体对红果黄檀种子起促进作用;2,4-D对红果黄檀种子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总体起抑制作用。[结论]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红果黄檀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GA3>IAA>2,4-D。50 mg/L的GA3对红果黄檀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可在生产中用于促进红果黄檀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浓度斜叶黄檀精油(0、5、10、15、20 mg/L)对制备的脂质体稳定性及其抑制斑马鱼胚胎黑色素合成的影响。通过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包封率指标来表征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评价其在4 ℃下储藏4周的稳定性。结果发现,10 mg/L的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在储藏过程中最为稳定,包封率达到最大,为45.10%±0.27%。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可呈浓度依赖式的降低斑马鱼胚胎的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20 mg/L的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对斑马鱼胚胎的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的抑制作用与30 mg/L的斜叶黄檀精油的效果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载体,研究了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的褪黑效果,为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作为皮肤增白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檀香(Santalum album Linn.)+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混交林是当前我国南方地区珍贵树种种植的典型模式。为揭示不同抚育措施下其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变化规律,探索林地环境对这一特殊寄生特性林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8年生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连续开展了3年铲草(W)、施肥(F)、铲草+施肥(W+F)抚育对其林下植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下出现的植物种类为20科31属32种,其中木本植物6科7属8种,草本植物14科23属24种,抚育管理初期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铲草、铲草+施肥处理后相较于对照物种丰富度指数(R)、Simpson多样性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显著下降(P<0.05),施肥处理变化较小。连续抚育管理后,R值对照、施肥处理平稳变化,铲草、铲草+施肥处理呈逐年上升趋势,并最终超越对照;D值、H值、Jsw值对照呈逐年降低趋势,施肥处理逐年上升,铲草、铲草+施肥先增加后减小,最终D值、H值、Jsw值均表现为施肥最高,铲草最低。施肥增加了林下物种多样性并表现出对林下物种多样性降低的一种拮抗作用,铲草则加剧了林下物种多样性降低。因此,从长远来看,施肥可增加檀香+降香黄檀混交林林下物种多样性,有利于其生态稳定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半年生降香黄檀苗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普罗丹水溶性复合肥(N-P2O5-K2O:20-20-20),按照施肥量(按N用量计算)0、400、800、1200、1600 mg/株设置5个施肥量处理开展指数施肥盆栽试验,探讨施肥量对降香黄檀苗木生长以及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运用临界浓度法确定降香黄檀苗木的适宜施肥量,为规模化培育降香黄檀壮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降香黄檀苗高、地径以及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施肥量(按N用量计算)为1200 mg/株时达到最大值,其苗高、地径、总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依次为(64.31±6.84)cm、(6.34±0.68)mm、(14.49±1.69)g/株、(11.78±0.63)g/株,比对照显著提高50.70%、26.55%、52.69%、73.49%(P<0.05);地下部分生物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根冠比则随施肥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苗木叶片的氮(N)、钾(K)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磷(P)含量则趋于稳定;降香黄檀苗木叶片N、K含量以及N/P含量比的最适范围分别为26.53~41.16 g/kg、25.86~39.18 g/kg、13.79~21.42,据此推断出采用N、P、K复合肥,半年生降香黄檀苗木的适宜施肥量(按N用量计算)为800~1200 mg/株。  相似文献   

19.
降香黄檀苗木分级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相关分析进行质量指标提取,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对培育180天降香黄檀播种苗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提出以地径(D)和苗高(H)作为降香黄檀苗木分级的质量指标,得出降香黄檀苗木的3类(级)分级标准,即:Ⅰ级苗:苗高≥28.7cm、地径≥0.33cm;Ⅱ级苗:28.7cm〉苗高≥18.9cm、0.33cm〉地径≥0.27cm;Ⅲ级苗:苗高〈18.9cm,地径〈0.27cm。  相似文献   

20.
以海南省白沙县演替早期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分析了林下天然更新树种的结构、种类、多样性、种群优势度 以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以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为优势树种的早期天然次生林下天然更新的乔灌木树种 共 47 种,其中乔木类(大、中、小)树种 24 种,占更新层总株数的 30.11%,占更新层总重要值的 41.30%。更新层中, 以银柴(Aporusa dioica)、九节(Psychotria rubra)、三桠苦(Evodia lepta)、山石榴(Catunaregam spinose)等喜光灌 木或亚乔木树种的天然更新数量多,属于聚集分布的种群;以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为主的 31 种乔木树种属 于优势度中等更新树种;黄樟(Cinnamomum porrectum)、桢楠(Machilus chinensis)等 12 个乔木树种虽优势度较小, 但这类树种则是该次生林顺行演替后期的关建树种,在未来的森林经营中应予以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