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刘勇  沈长春 《福建水产》2012,34(4):309-315
分析研究了2009年7月福建罗源湾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共鉴定19种鱼类的鱼卵和仔稚鱼,隶属于13科。其中,鱼卵10种、仔稚鱼14种。夏季,罗源湾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80 ind/m3和0.54 ind/m3;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4.11 ind/m3和2.63 ind/m3。鱼卵、仔稚鱼以鳀科数量最多,优势种类为中颌棱鳀(Thrissa mystax)和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commersonli)。与历史资料相比,不但种类数减少,且优势种由多科鱼类并存向鳀科鱼类为主转变。夏季鱼卵、仔稚鱼主要分布在罗源湾中北部海域及湾口附近。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3年4月在厦门南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对其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春季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21种,其中鱼卵14种,仔稚鱼9种.21个种类隶属于16科.鱼卵、仔稚鱼数量主要以黄姑鱼(Nibea albifor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鰕虎鱼科(Gobiidae sp.)为主;春季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07.7 ind/网和1.0ind/网,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0.69 ind/m3和0.47 ind/m3;春季鱼卵数量分布以浯屿岛东侧的11站位和小金门岛北侧的9站位较为集中,仔稚鱼以下鸡屿北侧的4站位和大担岛东南侧的12站位较为集中.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随着厦门南部海域的高度开发利用,海域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导致鱼卵、仔稚鱼种类数明显减少,主要优势种也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2年4月和10月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福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鱼类区系特点、资源结构、密度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96种,其中鱼类64种、虾类11种、蟹类10种、头足类6种、口足类5种;春季游泳动物种类比秋季少。鱼类以暖水性和暖温性、底层和中上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有13种,秋季15种;春、秋季渔获的重量组成和数量组成均以鱼类为主,春季分别占64.91%和74.71%,秋季分别占79.98%和70.41%;两季游泳动物的平均重量密度为796.78 kg/km~2,平均尾数密度为72 127 ind./km~2;春季重量密度高于秋季,而尾数密度低于秋季;游泳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春季均显著低于秋季。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鱼卵、仔稚鱼种群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亚湾鱼卵、稚仔鱼种群动态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5年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拖网对大亚湾鱼卵、仔稚鱼进行了4个季度的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采获鱼卵31361粒,仔稚鱼244尾。经鉴定分析共有27种,其中鱼卵19种,隶属于6目16科18属;仔稚鱼18种,隶属于5目15科16属;鱼卵、仔稚鱼共有种11个。鱼卵平均丰度为614.55 ind/1000 m^3,稚仔鱼的平均丰度为3.69 ind/1000 m^3。鱼卵丰度季节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空间分布显示,丰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中央列岛、人工鱼礁区、湾口东岸。鱼卵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05~2.26,平均值为0.86,稚仔鱼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2.53,平均值丰度0.82;鱼卵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02~0.99,平均值为0.50;稚仔鱼均匀度指数(J)范围为0~1.00,平均值为0.52。根据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与种群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和溶解氧(P<0.01)。研究结果显示,春夏季是大亚湾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中央列岛海域是大亚湾鱼类繁殖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5.
三门湾春、秋季游泳动物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14年11月(秋季)和2015年5月(春季)在三门湾展开的游泳动物调查资料,分析了三门湾游泳动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区系特征、优势种、相对资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等。结果显示,2个季度共鉴定出游泳动物57种,隶属于10目、29科、47属;其中鱼类33种(57.89%),虾类13种(22.81%),蟹类8种(14.04%),头足类2种(3.51%),口足类1种(1.75%)。秋季有31种,数量密度为42.68×103尾/km2,重量密度为286.61 kg/k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84,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72,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72;春季有43种,数量密度和重量密度分别为34.11×103尾/km2和314.44 kg/km2;H'为2.01,J'为0.73,D为2.29。研究表明:(1)春季游泳动物比秋季丰富;(2)游泳动物以暖温性、暖水性种类为主;(3)季节间优势种变化不大;(4)数量和重量资源密度低,特别是重量密度远远低于泉州湾等海湾;(5)春季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Pielou均匀度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比秋季高,与唐山湾等海湾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6.
吴煌荣 《福建水产》2016,(3):230-235
根据2012年在龙海市东南部海域进行的两个航次的单拖网调查,着重研究了该海域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出现游泳生物155种,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为96种;蟹类次之,有29种;虾类22种;头足类8种。2012年8—9月的渔获物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分别为868.00 kg/km~2和134.51×10~3ind/km~2,远远大于2012年4月的资源密度176.12 kg/km~2和22.12×10~3ind/km~2。渔获物重量和尾数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3.30和3.26,处于较高水平。两个航次均出现的优势种有刀额仿对虾(Parapenaeopsis cultrirostris)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比较九龙江口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本调查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较多、尾数密度均值较大、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岱衢洋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团队分别在2010年5月—2012年2月春、夏、秋和冬季,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在此海域开展了8个航次调查。共采集到鱼卵1 042粒,仔稚鱼2 055尾,隶属于10目19科37种。鱼卵优势种为扁舵鲣和小带鱼等;仔稚鱼的优势种为鰉、鳀和中华小公鱼等。调查海域鱼卵的平均密度是8.40粒/100 m3,仔稚鱼的平均密度是14.85尾/100 m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和2011年春、夏季4个季节之间丰富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鱼卵、仔稚鱼资源密度分布不均匀,春、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大体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Pearson相关性结果分析得出,与鱼卵、仔稚鱼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和海水悬浮物。研究表明,春、夏季是岱衢洋海域鱼类产卵的重要时期,该海域是鳀、扁舵鲣、中华小公鱼等中上层鱼类的重要产卵场和育幼场。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年在北部湾西北部广西近海冬、春、夏和秋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探讨了该海域浮游动物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鱼卵仔稚鱼的丰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的丰度在春夏、秋冬季变化较大,而在冬春与夏秋季变化较小,浮游动物在冬、春、夏、秋四季的平均丰度分别为337.35 ind/m3、280.01 ind/m3、4.32ind/m3和14.78 ind/m3,冬春季明显高于夏秋季,浮游动物数量高峰季比东海提前了一个季节。冬春两季,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征相近,在湾内和沿岸水域数量高于近海水域。相反,在夏秋季,丰度在近海水域明显高于沿岸及湾内水域。浮游动物在各季节不同的分布特征与该海域沿岸水、外海水和混合水的季节性变化有关,优势种经历了由春季的沿岸暖温种到夏季和秋季的外海暖水种到冬季的沿岸暖水种更替的过程。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冬季为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春季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夏季和秋季同为肥胖软箭虫(Flaccisagitta enflata),主要优势种类的生态适应性决定了浮游动物总数量的分布特征。鱼卵、仔稚鱼在冬、春、夏、秋季的丰度为6.83 ind/m3、3.09 ind/m3、0.05 ind/m3、0.20 ind/m3,季节变化趋势与浮游动物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两者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食物饵料充足对鱼卵仔鱼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2007年春季和夏季,利用浅水Ⅰ型浮游生物水平和垂直拖网对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进行了调查.春季和夏季分别设置19个(6个断面)相同的调查站位.每站表层水平拖网10min,拖网速度为2.0nmile/h;垂直拖网由底到表,拖网速度约0.5m/s.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共采集鱼卵7661粒、仔稚鱼70尾,共18种,能鉴定到种的有17种,隶属于5目12科16属,其中1种虾虎鱼类的稚鱼仅能鉴别到科的水平.优势种为斑鲦(Konosirus punctatus)、油鲟(Sphyraena pingui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春季的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932粒鱼卵、6尾仔稚鱼和11粒鱼卵、0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10.53%和15.79%、0%,平均密度分别为364.84粒/网、0.32尾,网和0.34粒/m3、0尾/m3;夏季水平和垂直拖网分别采集658粒鱼卵、57尾仔稚鱼和60粒鱼卵、7尾仔稚鱼,鱼卵、仔稚鱼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4.21%、63.16%和31..58%、15.79%,平均密度分别为34.63粒/网、3尾,网和1.85粒/m3、0.22尾/m3.结果表明,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季节更替明显分成春夏季-夏季2种生态类型,种类更替率高达83.33%;河口南部海域鱼卵和仔稚鱼的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优势种突出,优势度较大,物种多样性水平与种间分布均匀度高于北部海域.上述规律符合该海域的水文地理学特征和硬骨鱼类的繁殖生物学规律.此外,本研究分别对春季和夏季鱼卵、仔稚鱼的数量分布以及斑鲦、油(鱼予)、短吻红舌鳎等优势种类的鱼卵数量分布绘制了密度等值分布图.与1982-1983、1984-1985、1992-1993年同期调查结果比较发现,2007年春季和夏季黄河口海域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发生了显著变化.分析认为,在渔业捕捞压力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双重扰动下,黄河口生态系统中鱼类资源的种群交替和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导致资源补充群体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0.
马鞍列岛人工鱼礁区鱼卵与仔稚鱼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鱼卵和仔稚鱼分布的影响,于2018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在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开展了4个航次的水平拖网调查。根据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等群落结构特征,对投礁区和未投礁区鱼卵、仔稚鱼的资源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2018年在马鞍列岛海洋牧场共采集鱼卵5 642粒、仔稚鱼1 013尾,隶属于10目21科49种。鱼卵优势种为龙头鱼、短吻红舌鳎和小黄鱼;仔稚鱼的优势种为褐菖鲉、花鲈和小公鱼属未定种。投礁区和未投礁区鱼卵仔稚鱼的优势种种类组成基本一致,但是群落结构差异显著,投礁区各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投礁区,与未投礁区差异显著,且春季投礁区的生物多样性最高。聚类分析显示,春季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最为稳定,冬季群落结构最简单,夏、秋两季相似度较高,群落结构更复杂。研究表明,马鞍列岛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的投放对鱼卵、仔稚鱼具有一定的聚集和庇护作用,温度(T)、盐度(S)、水体浑浊度(Turb.)等海洋物理环境因子对鱼卵、仔稚鱼分布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王飞跃 《水产科学》2016,(6):663-668
根据2012年和2013年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福建盐田港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分布及种类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66种,其中鱼类40种,占60.6%;甲壳类23种,占34.8%;头足类3种,占4.5%。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500的有9种,分别为半滑舌鳎、口虾蛄、多鳞、双斑蟳、鹰爪虾,孔虎鱼、中颌棱鳀、大黄鱼、哈氏仿对虾;游泳动物的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2012年11月分别为996.31kg/km2和135.64×103个/km2,2013年4月分别为668.25kg/km2和87.50×103个/km2;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77~5.73,均值为3.49;丰富度指数为1.77~5.73,均值为3.20;均匀度指数为0.58~0.89,均值为0.77。总体看来,该海域渔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海洋生物物种丰富,种间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稳定,适合游泳动物生物生长、繁育。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及仔稚鱼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0年5-7月对长江中游监利江段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共采集到鱼卵样品9494粒,仔稚鱼样品328422尾,分属8目15科43属51种.结果显示:5-7月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3.3 ind./100m3,最大密度值87.8 ind./100 m3,主要集中在5月;5-7月仔稚鱼平均密度为61.8 ind./...  相似文献   

13.
福建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09年2月(冬季)、5月(春季)在东山湾开展4个航次的游泳动物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东山湾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区系组成、相对资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鉴定游泳动物166种,分隶于21目73科116属,其中鱼类种类最多,有115种,蟹类次之,24种,再次虾类16种,头足类8种,其它类3种;鱼类适温性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渔获物优势种(IRI>100)有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日本单鳍电鳐(Narkejaponica)等9种,均为经济种,但其资源结构均以经济幼鱼及中小型种类为主,平均体重仅33.4 g·ind-1,渔业资源总体价值不高;全年平均重量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为342.11 kg·km-2,平均尾数相对资源密度指数11 315.00 ind.km-2,低于东海大陆架、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资源密度水平,也低于同属于海湾类型的海州湾和泉州湾资源密度水平;全年种类多样性指数H'为1.65,种类均匀度指数J'为0.69,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3.13,多样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建议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注意水质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0~2011年莱州湾渔业水域春季、夏季和秋季共6个航次的调查资料,调查分析了该水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计算分析了游泳动物群落特征的年度和季节变化,包括相对重要性指数(IRI)、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鱼类群落季节更替指数(AI)、迁移指数(MI);并利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评价游泳群落受干扰程度,利用扫海面积法估算游泳动物资源密度。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99种,其中鱼类55种,甲壳类40种,头足类4种;优势种分析表明虾虎鱼和枪乌贼类成为主要捕捞物种,优势种正逐步演变为更为小型化的中上层鱼类和无脊椎动物,虾蟹类和头足类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多样性分析表明,各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季节更替和迁移指数仅在2010年春季相对变化较大;ABC曲线分析表明,游泳动物群落正处于严重干扰;游泳动物资源密度均值在重量和数量上分别达到635.9 kg·hm-2和43.8×103ind·hm-2,资源情况有所改善,但渔获物小型化、低质化现象明显。综合来看,调查水域游泳动物优势种变化较大,资源继续向小型化中上层鱼类方向演变,且群落受到干扰较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系统开展莱州湾海洋生物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与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5.
海洲湾北部海域春季渔业资源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2年5月(春季)在海洲湾北部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51种(鱼类33种、甲壳类14种、头足类4种),平均渔获量为24.59 kg/h。优势种类主要为尖海龙(Syngnathus acus)、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D在1.400–3.255之间,平均为2.471;多样性指数H′在0.492–2.309之间,平均为1.857;均匀度指数J′在0.182–0.713之间,平均为0.596。本次调查出现鱼类种数比20世纪80年代记载的鱼类150种大幅降低;甲壳类、头足类比相关调查显示甲壳类19种、头足类6种的结果也有所降低。主要经济鱼类个体质量和数量减少,小型低价值鱼类及戴氏赤虾逐渐成为优势种,且未发现经济鱼类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这可能与过度捕捞或其他人为活动扰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的季节性变化特征,2006年11月至2007年10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的13个站位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共采集到仔稚鱼77种,隶属于13目27科63属。各季节出现仔稚鱼种数分别为37、20、13和7种。仔稚鱼是以暖温性种类占绝对优势,按生态类型划分,河口性和淡水性种类为主,其次为海洋性种类,洄游性种类最少。根据优势度曲线可看出,夏季优势种最突出,秋季优势种最不明显。夏季与秋季的共有种最多,均为27种;冬季与春季,冬季与秋季间的共有种最少,均为11种。从数量分布来看,冬季仔稚鱼数量最少,且分布较分散,春季数量有明显增加,夏季数量达最大值,且分布趋于集中。在低盐和淡水的站位St.4、St.5、St.7和St.10,形成了以刀鲚为主要种类的仔稚鱼密集区,平均密度高达2 729尾/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