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新疆北疆主要植棉区10个气象站1961—2017年棉花生育期月平均气温、≥10 ℃积温、≥15 ℃积温、≥20 ℃积温、无霜期气象资料和棉花产量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北疆主要植棉区的热量资源及产量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呈现自东向西升高趋势,相差较小;≥10 ℃、≥15 ℃、≥20 ℃积温和无霜期也呈现自东向西增多趋势,其中无霜期相差19.4 d。(2)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呈波动性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0 ℃·(10 a)-1;≥10 ℃、≥15 ℃和≥20 ℃积温均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累积距平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94年、1995年和2004年,气候倾向率分别为94.1 ℃·(10 a)-1、66.7 ℃·(10 a)-1和99.3 ℃·(10 a)-1;≥10 ℃、≥15 ℃、≥20 ℃积温的持续时间呈现增加趋势;初霜期延后,终霜期提前。(3)生育期月平均气温在1994年发生了突变;无霜期在1992年前后发生了突变,突变后延长了11.1 d;≥10 ℃积温在1995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增加了319.2 ℃;≥15 ℃积温突变不明显;≥20 ℃积温在2004年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增加了418.7 ℃。(4)棉花单产与趋势产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气象产量波动性较大,单产与热量资源的相关性较高;热量资源的增加对棉花产量的增加具有正效应。(5)热量资源对棉花产量提升起重要作用:丰收年景普遍表现为积温较常年多,光热条件好;歉收年景表现为热量减少,无霜期缩短,光热条件差,降水量略偏少;平常年景表现为降水量接近常年,日照时间略多于常年,整体光热条件一般。  相似文献   

2.
利用新疆巴楚气象站1984—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花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30a巴楚县棉花生长期(4—10月)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7月平均气温呈显著减少趋势;≥10℃、≥20℃积温均呈增加趋势,两界限温度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初、终霜冻日推迟,无霜期为增加趋势;5月下旬—6月上旬和8月下旬—9月上旬即棉花现蕾期及裂铃—吐絮期两时段的平均气温是影响棉花产量高低的关键期。巴楚县热量资源整体增加趋势对棉花适期早播,争取棉花早发早熟,增加霜前花比例,夺取棉花丰产产生了较为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疆乌苏市近20 a气候变化及其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芳  童忠  刘静 《中国棉花》2018,45(10):36-38
利用新疆乌苏市1998―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回归、t检验等方法分析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 a乌苏市棉花生长季平均气温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各月平均气温除8月呈显著下降趋势外,其他各月变化均不显著;≥10 ℃界限温度的初日、终日及初霜日、终霜日呈不显著提前趋势,≥10 ℃积温、无霜期、日最高气温≥35 ℃的高温日数和日照时间均呈不显著增多趋势。近20 a乌苏市棉花播种、出苗、现蕾和停止生长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其中出苗期提前显著,开花期和裂铃期均呈不显著延后趋势。苗期和蕾期呈延长趋势,其中蕾期延长趋势显著,而花铃期和吐絮期则呈不显著缩短趋势。乌苏市热量资源整体趋好,对棉花适期早播,争取棉花早发早熟,夺取棉花丰产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4.
利用海口市琼山气象站1962~2011年间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以下简称11~4月)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海口市11~4月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探讨海口市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海口市11~4月热量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趋势率为0.33℃/10a(P<0.01),1963年发生突变;各月平均气温均呈正趋势变化;(2)11~4月总降水量存在不明显的下降趋势,趋势率为-15.6 mm/10a(P>0.1),没有明显的突变点;各月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变率大;(3)11~4月总日照时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趋势率为-48.7 h/10a(P<0.01),2001年发生突变;各月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容易造成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不充分,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影响农作物产量;(4)温度上升明显,干燥度增大,气候暖干化,加大干旱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气候的变化导致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对农作物产生正负效应,了解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将对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科学、合理应对气候变化,趋利避害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利用1991―2022年新疆塔城地区主要植棉区代表站逐日气象要素数据及棉花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累积距平、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塔城地区植棉区棉花生长发育期气候条件和棉花生育期的变化特征,探讨气候变化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1―2022年塔城地区植棉区棉花生长期气温、表层地温显著升高,积温呈增多趋势,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照时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2)塔城地区植棉区≥10℃、15℃、20℃、25℃活动积温均呈增加趋势。(3)植棉区棉花全生育期平均为176.5 d,各生育时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提前趋势,全生育期每10年延长1.89 d。(4)温度是影响塔城地区植棉区棉花各生育时期变化和生育进程的主导因子,降水量和日照时间的异常变化对棉花出苗―现蕾阶段的生长发育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对华北冬小麦返青前热量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冬小麦返青前热量条件的变化,以华北52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和39个农业气象台站1992-2009年冬小麦关键发育期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华北冬小麦返青前关键发育期与对应的界限温度的关系、返青前热量资源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北、中、南三个不同分区冬小麦播种期分别与16℃终日、15℃终日和14℃终日相关性较好;停止生长期和返青期分别与0℃终日和2℃初日显著相关。冬小麦停止生长期和返青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别呈现出逐渐推迟和提前的趋势,而越冬期长度和越冬期负积温则逐渐缩短和减少。冬小麦播种期和停止生长期在华北北部地区较早,在华北南部地区较晚;而返青期则是华北北部较晚,华北南部较早;越冬期长度和越冬期负积温亦呈现出随纬度降低而缩短和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利用漳州市10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4年较为完整的气温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漳州市各县(市、区)1961-2014年的年、季、月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漳州各地的年平均气温介于20.8~21.6℃,四季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各不相同,春季是内陆高于沿海,夏季是中东部高南北地区低,秋冬季的分布较为相近,均是南部高北部低。近54年漳州市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的线性增温倾向率为0.16℃/10a,四季中秋冬季增温最明显,夏季增温趋势最弱。除了夏季的增温突变发生在21世纪初,其它季节和年的平均气温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发生了增温性突变。由此可见,漳州市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秋、冬季的增温所引起。秋、冬季平均气温的升高,有利于冬种作物的生长,尤其有利于热带、亚热带果树安全越冬,同时也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易造成春季病、虫害的流行,应加强冬季的清园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辽宁省近60年玉米生长季热量变化及空间分布,利用1961—2020年辽宁省5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平均气温及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空间混合差值法,计算辽宁省近60年玉米各发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及空间分辨率为100 m的精细化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春玉米全生育期内逐年气温上升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20℃/10年.播种到3叶期、7叶—拔节期、抽穗—乳熟期和成熟—收获期内的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3、0.18、0.19、0.22℃/10年.平均气温在玉米生长前期上升趋势显著,有利于玉米苗期抵御低温冷害风险.空间分布上,气温的高值区位于辽宁中部和环渤海一带,低值区位于朝阳建平北部和辽宁东部山区.玉米各生育期内平均气温总体呈西部高于东部、沿海高于内陆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吴昊 《中国棉花》2018,45(7):24-28
为揭示赣北植棉区棉花全生育期气候资源变化特征,采用线性回归、小波分析、M-K检验等方法,分析研究15 ℃界限温度起止日及其间光、温、水等要素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8 a鄱阳湖棉区15 ℃界限温度初日显著提早、终日相对稳定、持续时间显著延长;其间积温及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日照时间呈减少趋势,且三者均达到过突变状态,其中降水量还存在比较明显的时间尺度为8 a的振荡周期;棉花全生育期热量条件趋好,但降水增多与积温上升的变化节奏不同步,可能导致高温热害以及旱涝风险增大;日照减少趋势对棉花产量品质形成弊大于利。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等方法,对长汀县1956-2016年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及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1年来,长汀县的年平均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41℃/10a,1998年以来增温明显,且秋季变暖趋势最为显著.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年平均最低气温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气候因子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高海拔区、长江中游二熟区、长江中游三熟区和长江下游)冬油菜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产量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区油菜产量的气候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生育期 内平均气温为13.2℃,≥0℃积温为3620℃,昼夜温差7.8℃,总日照时数984h,太阳辐射量为2631 MJ·m-2。油菜生育期内热量资源呈现增加的趋势,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7℃,而昼夜温差每10年缩小0.21℃;而日照资源则逐年降低,每10年日照时数降低45h。油菜全生育期总降水量平均为680 mm,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长江流域气象因 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平均气温和≥0℃积温与产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长江中游二熟区生育前期(9 月-11月)和长江中游三熟区生育后期(3月-5月)平均气温每增加0.1℃,油菜分别减产53和40 kg·hm-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增产,其中长江上游低海拔区后期昼夜温差每增加0.1℃,产量增幅为39 kg·hm-2;降水量与产量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尤其是后期降水量每增加10 mm,油菜减产约12~39 kg·hm-2。从整个生育期来看,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高海拔区)主要影响油菜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昼夜温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长江中游二熟区主要受气温、积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影响;长江中游三熟区的限制因子为气温和积温;而长江下游则受到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所谓无效积温是针对农作物≥10℃最大可利用积温而言, 指秋霜冻日早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终日,大田作物已经致死或正在衰亡中而不能利用的≥10℃积温。无效积温影响甜菜的后期生长,尤其是对块根的糖分积累有明显促进作用。建议生产部门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当推迟甜菜收获期,提高甜菜含糖率。  相似文献   

13.
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挖掘烤烟生产的气候潜力,以1991—2020年宁乡的逐日气象观测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趋势分析、适宜性评价等方法对宁乡烟区气候资源变化、烤烟种植的主要气候限制因子及烤烟气候适宜性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乡烟区气候资源年际间差异较大,生育期均温和≥10℃积温均显著升高,倾向率分别为0.70℃/10 a和75.49℃/10 a;大田期降水量和大田期日照时数略有下降,但未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宁乡烤烟生产主要限制因子是伸根期均温和成熟期降水量,伸根期均温适宜度有向好的趋势,而成熟期降水量适宜度有变差的趋势;宁乡烟区烤烟气候适宜性指数(CFI)有所增加,且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近30年宁乡烟区气候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上可趋利避害,合理利用气候的变化,布置好烤烟生产物侯期。  相似文献   

14.
应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函数变换分析了海南岛1961~2011年的年平均和四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和四季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年强降水日数、年降水强度等气象要素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1 a来海南岛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通过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8℃/10 a和0.29℃/10 a;各气温要素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突变,并存在3~4 a和12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2)年平均和四季降水量呈微弱的线性增加趋势,而达到暴雨等级的年强降水日数和年降水强度线性增加趋势明显,分别通过了信度为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3)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存在12~14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年降水量、年强降水日数和年降水强度存在8~10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同时,各个要素均叠加有周期较小的高频振荡。  相似文献   

15.
一、耕作制度演变过程新乡市辖八县四区,地处北纬34°55′至35°55′,东经113°20′至115°之间.属华北平原南部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年日照2300-2600小时,年总辐射量126.2大卡/厘米~2;年平均气温14℃左右,最冷月份:一月的平均气温-0.5~-1.2℃,最热月7月的平均气温27-27.5℃,无霜期210-220天;日平均气温≥10℃的积温4600-4700℃,≥0℃的积温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气候变暖对长沙地区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基于长沙站1979~2015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97~2015年与1979~1996年的≥10℃积温和年、月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根据界限温度指标及10~20℃、10~22℃初终日间隔天数、积温,分析双季稻播种期、生育期天数、早稻播种至晚稻安全齐穗期的气象条件变化及双季稻生长季内降水、光照的变化对双季稻生育期的影响,根据双季早、晚稻单产变化,对双季稻产量潜力作初步探讨。结果表明,36年来双季早、晚稻播种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 06、4. 44 d,双季稻生长季节略有延长。长沙年平均气温存在冷、暖气候波动,1997年为气候突变点,平均每10年增加0. 2~0. 3℃。月平均气温升温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2、4、5、11、3、1、10、12、6、7、8、9月。随着年、月平均气温的逐渐升高,双季稻生长季内温度和积温随之增加,双季稻生长季内总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速在1. 0 mm以下,总日照时数平均每10年减速在23~27 h,其中双季早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12 h,双季晚稻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平均每10年为-36 h。早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对早稻提前播种、增加生长季节有利,为选用生育期长的品种创造条件,从而促进了早稻产量与产量潜力的提高;而晚稻生长季内气温升高和积温增加均不如早稻生长季,同时生长季内的日照时数下降速率明显大于早稻生长季(双季晚稻大于双季早稻平均每10年减速24 h),不利于群体光合作用和产量形成,有可能影响到晚稻的产量与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黄河下游地区的热量资源并设计青贮-子粒新型双季玉米种植模式,基于位于黄河下游灌区的中科院禹城综合试验站1961-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对玉米可能生长期日数、初始日序、终止日序、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的历史趋势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熟期青贮-子粒玉米的组合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和预测,比较青贮-子粒新型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与传统双季玉米种植模式。结果表明,禹城地区玉米积温与可能生长期日数在近60年内的年际增加趋势显著。根据可利用热量资源与玉米品种熟期,禹城地区双季玉米适宜的种植模式为早熟青贮-早熟子粒玉米、早熟青贮-中熟子粒玉米和中熟青贮-早熟子粒玉米,夏播子粒玉米的可调整弹性播期有显著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选择河北省86个县(市、区)1971年~2018年6~9月份气象数据,对生育期平均气温与32℃~40℃高温日数变化特征、花期(8月5~25日)≥32℃和≥34℃累计度日(EDD)及高温发生天数(EHD)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明确河北省夏玉米季气温变化和花期高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8年夏玉米季,阶段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倾向率0.29℃/10年;全区≥32℃、≥34℃、≥37℃和≥40℃共4个高温累计日数开始呈上升趋势,倾向率分别为4.04 d/10年、2.36 d/10年、0.6 d/10年和0.08 d/10年。夏玉米花期高温有加剧趋势,2011~2018年情况最为明显,花期≥32℃、≥34℃年均累计日数和有效积温从70年代至今有增多趋势,东部低平原区出现高温概率高于西部。  相似文献   

19.
近30年江西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明确水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的变化规律,是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和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分析了江西不同生态区(赣南、赣中、赣北)15个气象站近30年(1984-2013)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参照水稻生产中常用的安全生产临界温度指标,研究了近30年来不同地区50%和80%保证率下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9-2013年(前15年)各地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较1984-1998年(后15年)发生明显变化,且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早稻覆膜育秧安全播种期平均提前了10d(气候变化倾向率-4.16d/10a,下同),早稻安全直播期提前了4d(-3.17d/10a),早稻安全移栽期提前了2d(-2.21d/10a)。晚稻安全齐穗期延迟趋势不明显(1.16d/10a),晚稻安全成熟期延迟了8d(3.56d/10a)。全年安全生产期天数在早稻覆膜育秧和直播条件下分别延长了18d(7.72d/10a)和11d(6.73d/10a)。安全生产期内温光资源总体呈温度明显升高、积温显著增加、日照时数无明显变化的特点。监测资料表明,近年来各地区实际生产日期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仍与安全生产日期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推算了近30年各站点80%保证率的安全生产日期,以就近指导各地稻作季节安排、种植方式选择及早晚稻品种搭配。最后,依据气候变化趋势,讨论了农艺措施的可能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气候条件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009-2010年采用分期播种研究了高海拔旱作区不同气候背景下春小麦籽粒增长对水、热条件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高海拔地区春小麦籽粒增长呈"S"型变化,最大增长量出现在乳熟期前后。灌浆期间积温、降水量与累积生长量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在春小麦籽粒增长期间,积温每增加50℃.d,累积生长量增加2.3g.株-1.d-1,降水量每增加10mm,累积生长量增加1.4g.株-1.d-1。灌浆期间0~100cm土层有效水分贮存量与春小麦千粒重相关达显著水平,0~10cm土层有效水分贮存量每增加10mm,小麦千粒重增加3.6g。灌浆日数与最终千粒重相关达极显著水平,灌浆日数每增加1d,最终千粒重增加0.01g,灌浆时间延长千粒重增加。不同播期最终千粒重与实测产量相关系数为0.916,相关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每增加1g,产量增加81.73kg.hm-2。根据籽粒增长特点和不同气候条件提出了种植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