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煌荣 《福建水产》2016,(2):112-125
根据2012—2013年在东山湾海域进行的4个季度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卵、仔稚鱼及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度航次调查共鉴定出鱼卵15种,仔稚鱼8种(含5个未定种),鱼卵平均密度为2.63个/m3,仔稚鱼平均密度为0.50ind/m3。共出现游泳动物269种,其中鱼类种类数最多,为202种;从季节分布来看,夏季游泳动物种类数最多(161种),冬季最少(62种);从平面分布来看,夏季5号调查站位游泳动物种类数最多(95种),9号调查站位最少(12种)。本次调查,游泳动物重量资源密度平均值冬季最高(1 246.98 kg/km2),春季最低(372.68 kg/km2),尾数资源密度平均值春季最高(36.04×103ind/km2),冬季最低(11.25×103ind/km2);4个季度月优势种均不同,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全年游泳动物重量密度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3.4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64,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23;全年游泳动物尾数密度多样性指数表现为夏季冬季春季秋季,丰富度指数d均值为7.09,均匀度指数J'均值为0.70,单纯度指数C均值为0.18。与历史资料相比,本次调查鱼卵仔稚鱼密度四季均值较高,游泳动物种类数较多、重量和尾数密度四季均值较大、物种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2年4月和10月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福建兴化湾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鱼类区系特点、资源结构、密度分布及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96种,其中鱼类64种、虾类11种、蟹类10种、头足类6种、口足类5种;春季游泳动物种类比秋季少。鱼类以暖水性和暖温性、底层和中上层鱼类为主,春季优势种有13种,秋季15种;春、秋季渔获的重量组成和数量组成均以鱼类为主,春季分别占64.91%和74.71%,秋季分别占79.98%和70.41%;两季游泳动物的平均重量密度为796.78 kg/km~2,平均尾数密度为72 127 ind./km~2;春季重量密度高于秋季,而尾数密度低于秋季;游泳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丰富度指数D,春季均显著低于秋季。  相似文献   

3.
王飞跃 《水产科学》2016,(6):663-668
根据2012年和2013年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和研究了福建盐田港海域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分布及种类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游泳动物有66种,其中鱼类40种,占60.6%;甲壳类23种,占34.8%;头足类3种,占4.5%。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500的有9种,分别为半滑舌鳎、口虾蛄、多鳞、双斑蟳、鹰爪虾,孔虎鱼、中颌棱鳀、大黄鱼、哈氏仿对虾;游泳动物的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2012年11月分别为996.31kg/km2和135.64×103个/km2,2013年4月分别为668.25kg/km2和87.50×103个/km2;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77~5.73,均值为3.49;丰富度指数为1.77~5.73,均值为3.20;均匀度指数为0.58~0.89,均值为0.77。总体看来,该海域渔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海洋生物物种丰富,种间分布较均匀,群落结构稳定,适合游泳动物生物生长、繁育。  相似文献   

4.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2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甲壳动物口足目(Hoplocarida)和十足目(Decapoda)中虾类的资源密度、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等分布,探讨优势种、地形地貌、水团、温度和盐度等因素变化对这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口足目2种和虾类17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是6月的关键种,口虾蛄是9月的关键种.6月和9月2类优势甲壳动物平均质量密度分别为41.14 kg/km2和32.36 kg/km2,尾数密度为18.41×103ind/km2和10.66×103ind/km2.质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即调查水域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6月,种问分布较均匀,物种数多,多样性指数值(H')较高;9月,在群岛外侧,由于口虾蛄在质量密度上形成单一优势种,导致质量多样性指数下降;但在尾数密度上,种间分布较均匀,尾数多样性指数值明显高于质量多样性指数值.无论是在6月还是9月,高密度区均出现在瓯江口洞头群岛外侧,特别是东南部受台湾暖流影响的海域.瓯江北口外的冲淡水水团是形成瓯江口北侧口足目和十足目虾类密度、种数和多样性低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冲淡水势力的季节变化是影响瓯江订海域口足目和虾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水文因素.[中国水产科学,2009,16(1):104-112]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5年秋季对九龙江口开展的桁杆拖网船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分布特征、群聚结构和多样性水平等。结果表明,2015年秋季调查海域渔获游泳生物共61种,其中鱼类种类最多,有42种;蟹类次之,有8种;虾类、口足类和头足类分别有6种、3种和2种。渔获数量平均密度指数为518 ind/h,渔获重量平均密度指数为10.29 kg/h。主要渔获优势种类为凤鲚(Coilia mystus)、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等。游泳生物种类丰富度指数D分布范围为3.112~4.682,平均为3.921;种类多样性指数H'分布范围为1.814~2.674,平均为2.390;种类均匀度指数J'分布范围为0.606~0.921,平均为0.789,多样性指数处于中度水平。  相似文献   

6.
福建东山湾游泳动物群落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09年2月(冬季)、5月(春季)在东山湾开展4个航次的游泳动物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东山湾游泳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区系组成、相对资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等。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共鉴定游泳动物166种,分隶于21目73科116属,其中鱼类种类最多,有115种,蟹类次之,24种,再次虾类16种,头足类8种,其它类3种;鱼类适温性以热带和亚热带暖水性种为主;渔获物优势种(IRI>100)有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中颌棱鳀(Thryssa mystax)、日本单鳍电鳐(Narkejaponica)等9种,均为经济种,但其资源结构均以经济幼鱼及中小型种类为主,平均体重仅33.4 g·ind-1,渔业资源总体价值不高;全年平均重量相对资源密度指数为342.11 kg·km-2,平均尾数相对资源密度指数11 315.00 ind.km-2,低于东海大陆架、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资源密度水平,也低于同属于海湾类型的海州湾和泉州湾资源密度水平;全年种类多样性指数H'为1.65,种类均匀度指数J'为0.69,种类丰富度指数D为3.13,多样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建议加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注意水质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7.
舟山渔场衢山岛海域春夏季鱼类数量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2008年3月和6月衢山岛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衢山岛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分析主要优势种密度对鱼类总密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个航次拖网调查,共鉴定鱼类30种,其中暖温种15种,暖水种13种。3月的鮸和刀鲚,6月的六丝矛尾虾虎鱼分别是本海域较重要的优势种。3月和6月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25.05 kg/km2和95.01 kg/km2,尾数密度为8.41×103ind/km2和37.74×103ind/km2。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一致,呈现调查水域南部高于北部的分布趋势。依据贡献β值,衢山岛海域鱼类数量的变化与主要优势种数量变化有关。鱼类的种类组成与水团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广东江门海域游泳动物种类组成、资源密度、优势种和多样性及其变化趋势,于2016年1月(冬季)、4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该海域进行了4个航次的拖网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江门海域共发现游泳动物132种,隶属17目60科,其中鱼类94种,甲壳类31种,头足类7种。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差异较小,渔获物中以鱼类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甲壳类和头足类。游泳动物全年的平均资源密度为291.61 kg·km~(–2),其中秋季最高(484.67 kg·km~(–2)),夏季最低(76.76 kg·km~(–2))。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表明,该海域主要优势种为康氏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i)、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凤鲚(Coilia mystus)和裘氏小沙丁鱼(Sardinella jussieu)等(IRI1 000),其中康氏小公鱼为全年优势种。物种丰富度指数(D)变化范围为2.325~3.029,均匀度指数(J')变化范围为0.500~0.708,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201~3.032。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鱼类为主,个体小型化明显,甲壳类优势种类单一,与周边海域对比,江门海域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9.
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数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10,34(9):1395-1403
为了考察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数量特征,利用2008年4月(春季)和9月(夏季)这两个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这两个不同生态类型海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特征、以及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65.31kg/km2)和尾数密度(15.89×103ind/km2)都低于兴化湾重量密度(638.4kg/km2)和尾数密度(19.73×103ind/km2),夏季相反,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728.83kg/km2)和尾数密度(158.81×103ind/km2)远远大于兴化湾重量密度(1378.20kg/km2)和尾数密度(58.15×103ind/km2)。这些与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资源生态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依据优势性分析,在兴化湾,优势种以地方种为主,除了六指马鲅,其它主要优势种优势性不明显,对总密度变化的贡献不大。而闽江口,优势种大多是洄游性经济鱼类,其中凤鲚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明显高于其它优势种。春季洄游性鱼类尚未游到闽江口海域产卵,这是闽江口鱼类资源重量密度远远小于兴化湾的原因。夏季有较多鱼类洄游到闽江口,是这一海域鱼类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春季...  相似文献   

10.
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类16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可用来度量物种的生态优势度,秋季优势种类有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和锐齿(Charybdis acuta)2种(IRI≥1 000)。该区域内各站位质量渔获率为0.63~11.15 kg·h~(-1),平均为4.23 kg·h~(-1);尾数渔获率为84~885尾·h~(-1),平均为433尾·h~(-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0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64,Pei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经济甲壳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总体上多样性空间差异不大。与该区域2002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目前渔获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