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12年生长季(6~9月)采用封闭箱法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CO_2通量日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度放牧地生物量显著低于其它放牧样地。各放牧样地草地生态系统CO_2净气体交换(NEE)在夜晚(21∶00)均为正值(碳源),不放牧地与中度放牧地在白天为负值(碳汇),但8月份重度放牧地在13∶00时转化为碳源,NEE为0.42μmol CO_2/m~2·s,而在17∶00时NEE只有-0.03μmol CO_2/m~2·s,是极弱的碳汇。放牧季开始后,重度放牧草地生态系统CO_2总固定量、生态系统呼吸和NEE均显著低于不放牧与中度放牧地。随着放牧时间增加,重度放牧地固定CO_2的能力逐渐减弱,重度放牧改变了草地植被碳的汇/源状态。  相似文献   

2.
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广泛分布的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的土壤呼吸进行了野外观测,研究灌丛沙堆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异质性。结果表明,1)白刺灌丛沙堆上不同部位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在不同的生长时期表现不同:生长初期和生长休眠期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基本呈"单峰曲线",但是在生长旺盛期沙堆各部位日动态变化既有"单峰曲线"又有"双峰曲线";2)各部位土壤呼吸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段不一致:生长初期峰值集中出现在11:00左右,旺盛期上午各位点的峰值集中出现在09:00左右,下午峰值在17:00左右出现,休眠期峰值出现在13:00-15:00;3)白刺沙堆各位点土壤呼吸速率对水分含量的敏感性强,在低水分含量(1%)条件下二者相关性强,而在较高水分条件下(1%)二者的相关性降低;4)沙堆上不同部位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时空异质性:生长初期和休眠期各部位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P0.05),旺盛期各部位差异显著(P0.05),不同生长期之间沙堆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P0.01),平均土壤呼吸大小为生长旺盛期[0.53μmol·(m~2·s)~(-1)]生长初期[0.24μmol·(m~2·s)~(-1)]生长休眠期[0.12μmol·(m2·s)-1],白刺灌丛沙堆不同部位近地表层大气水分条件以及土壤5-20cm的温度和湿度共同导致了沙堆上各个位点土壤呼吸通量具有明显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德国GFS-3000光合仪,以百脉根品种里奥、迈瑞伯、佐治亚为对照,测定了从俄罗斯引进到西北绿洲地区的61份百脉根种质材料的光合速率(Pn)、胞间CO_2浓度(Ci)、气孔导度(Gs)等光合特性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加权分析及聚类分析综合评价了供试种质材料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61份种质材料可分为3类,第Ⅰ类12份种质材料,光合性能较优,其中,排在前5位的材料分别为Zxy08p-4693、Zxy06p-2376、Zxy09p-5642、Zxy09p-6464、Zxy09p-6300,该类材料的光合速率在18.12~23.39μmol/(m~2·s),胞间CO_2浓度在305.49~365.90μmol/mol,气孔限制值在0.28~0.34μmol/(m~2·s);第Ⅱ类包括引进的26份材料及对照佐治亚、迈瑞伯,光合性能中等,该类材料的光合速率在14.59~20.12μmol/(m~2·s),胞间CO_2浓度在197.32~335.53μmol/mol,气孔限制值在0.32~0.54μmol/(m~2·s);第Ⅲ类为Zxy06p-2287,Zxy08p-4528和Zxy09p-5809等20份材料及对照里奥,光合性能差,该类材料的光合速率在10.41~16.86μmol/(m~2·s),胞间CO_2浓度在217.70~319.64μmol/mol,气孔限制值在0.34~0.51μmol/(m~2·s)。  相似文献   

4.
余磊朝  郭雪莲  王山峰  刘双圆  王雪 《草业科学》2016,33(12):2418-2424
选取青藏高原东南缘碧塔海湿地内的典型泥炭沼泽地为研究区,研究了牦牛放牧干扰对泥炭沼泽湿地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牦牛放牧对泥炭沼泽湿地CO_2排放有显著影响。牦牛放牧干扰下,泥炭沼泽湿地CO_2排放通量表现为粪斑粪斑+践踏对照践踏(P0.05)。试验期间,粪斑、粪斑+践踏、对照和践踏的CO_2排放通量平均值分别为14.38、9.48、4.71和2.60μmol·(m~2·s)~(-1)。对照的CO_2排放通量与10cm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粪斑、践踏、粪斑+践踏的CO_2排放通量均与10cm土壤温度无相关关系(P0.05)。牦牛放牧过程中,粪便输入促进了泥炭沼泽湿地CO_2排放,践踏抑制了泥炭沼泽湿地CO_2排放,放牧干扰减弱了土壤温度对CO_2排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滇西北亚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TC)提高土壤温度模拟全球气候变暖,探讨增温对夏季和冬季草地土壤水分,土壤呼吸速率和植被生物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顶式生长室的作用下,滇西北亚高山草甸地表年均温度较对照提高了1.56℃,冬季增温效果好于夏季。增温显著提高了草地的地上生物量(P<0.05),比对照高出148.76 g/m~2。同时增温促进了根系向10~20 cm土层扩展。在夏季和冬季,增温处理和对照的土壤呼吸速率均呈现单峰曲线,在14∶00时出现峰值,夏季的最高值为5.66μmol/(m~2·s),冬季为2.79μmol/(m~2·s),夏季的土壤呼吸速率较冬季高出2.87μmol/(m~2·s)。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则呈现出了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灌浆期虉草不同位叶对光照强度响应能力及光合贡献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10个内置光照强度,测定光照强度对灌浆期虉草(Phalaris arundinacca)1-4位叶光合参数的影响,同时分析自然光下各位叶的光合贡献率与水分消耗率差异。结果表明,虉草能利用≥50μmol·(m~2·s)~(-1)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叶片光合参数受光照强度和叶位的影响极显著(P0.01);不同位叶的4个光合参数在500~1 700μmol·(m~2·s)~(-1)光照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当光照强度大于1 400μmol·(m~2·s)~(-1)时则有光抑制现象。水分利用效率在光照800~1 400μmol·(m~2·s)~(-1)时最高。在自然光下,不同位叶单位叶面积的光合速率(Pn)和胞间CO_2浓度(Ci)有显著差异(P0.05),第2、3叶单叶光合速率和贡献率大于其它位叶,且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所以,田间管理时应注意保持第1~3叶的完整与健康,以保证虉草种子发育对营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杨晗蕾  陈先江  侯扶江 《草业科学》2016,33(8):1454-1459
采用静态箱法测定了陇东黄土高原天然草地、栽培草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地]、撂荒地、猪粪和羊粪8月份3种主要温室气体的通量,甲烷排放量分别是-290.212、-204.18、-180.14、47.84和33.59mg·(d·m~2)~(-1),CO_2排放值分别是266.99、418.72、947.31、6 110.63和14 771.80mg·(d·m~2)~(-1),N_2O排放值依次为-4.87、-2.56、5.31、1 050.55和1 911.76mg·(d·m~2)~(-1),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分别为-8 395.69、-5 425.62、-2 012.6、568 110.19和310 915.58mgCO_2·(d·m~2)~(-1)。研究区3种草地土壤表现为碳汇,天然草地碳汇效应最好,粪肥表现为碳源。猪粪和撂荒地土壤的3种温室气体通量均与7.5cm土温线性相关。猪粪和羊粪系统温室气体间的排放均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寒草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已成为高寒草地与气候变化关系的重要议题之一,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单种类型草地的温室气体通量研究,缺乏多种草地类型间的比较。本研究于2009年以高寒草甸、栽培草地和高寒灌丛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研究3种草地的CH_4、CO_2和N_2O通量特征。结果显示,天然高寒草甸、栽培草地和高寒灌丛是大气CH_4的汇,大气CO_2和N_2O的源,其CH4通量分别为-21.4、-28.1和-41.1μg·m~(-2)·h~(-1);CO_2通量分别为360.6、447.9和475.1 mg·m-2·h-1;N_2O通量分别为34.2、51.6和50.6μg·m~(-2)·h~(-1)。生长季的高寒草地CH_4吸收占全年的42.4%~45.6%,生长季的CO_2和N_2O排放量分别占全年的64.1%~67.8%和37.9%~66.7%。土壤5 cm温度与CH_4、CO_2、N_2O通量分别呈负相关、正相关和正相关关系,除高寒草甸CH_4通量外土壤5 cm与其他草地温室气体通量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土壤湿度与草地CH_4和CO_2通量呈正相关,与N_2O通量呈负相关,但仅与高寒草地CH_4和CO_2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大小(Q10)值显示,CO_2通量较CH_4和N_2O通量对温度更为敏感。将3种草地的CH_4、N_2O通量值换算为等量CO_2后发现草地温室气体通量造成的温室效应表现为高寒灌丛栽培草地高寒草甸。  相似文献   

9.
为探寻更加合理的草地利用方式,以甘肃省夏河县桑科乡高寒草原为研究区,分别设置放牧草地,放牧+施肥草地,放牧+划破补播草地、封育草地、人工草地处理,测定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为放牧+施肥人工封育放牧+划破补播放牧,最大值10.41μmol/(m2·s),最小值4.69μmol/(m2·s),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3∶00~14∶00,7月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达最大。(2)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值为放牧+施肥放牧人工放牧+划破补播封育,最大值1.826,最小值1.157。(3)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的非线性相关关系P值大小为放牧+划破补播放牧人工封育放牧+施肥。放牧+施肥处理为最优草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京西百花山区六种植物群落凋落物及土壤呼吸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对京西百花山区6种植物群落夏季土壤呼吸作用的昼夜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6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成明显的单峰曲线,高峰值一般出现在13∶00~16∶00之间,最低值出现在03∶30~07∶30之间;不同植物群落土壤表层凋落物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在6.62%~40.83%之间;土壤CO2日释放量以野艾蒿群落最高,其值为254880μmol·m-2·d-1,刺槐群落最低,其值为190944 μmol·m-2·d-1;凋落物CO2日释放量油松群落最大,达91368μmol·m-2·d-1,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为40.83%,而杂类草群落最低,日释放量只有13608μmol·m-2·d-1,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仅为6.6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表层凋落物呼吸速率与凋落物厚度、蓄积量成正相关关系(n=6,P<0.05),而与凋落物有机质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土壤呼吸速率与环境因子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与土壤表层(5cm)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48,P<0.001),而与近地面气压和CO2浓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高寒灌-草交错带土壤呼吸动态及影响因素,应用LI-8100A土壤呼吸自动测定系统,对东祁连山典型灌丛-草地交错带土壤呼吸动态及土壤因子进行测定,分析呼吸速率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整个交错带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均值介于2.3~7.2 μmol/(m2·s),各样地间土壤呼吸速率大小顺序为珠芽蓼草甸中心(S1)>草甸-金露梅灌丛交错区(MSC1)>金露梅灌丛中心(S2)>金露梅-杜鹃灌丛交错区(MSC2)>杜鹃灌丛中心(S3),S1和MSC1样地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4:00,S2、MSC2、S3样地峰型不明显,且日变幅较小,仅为0.3~1.1 μmol/(m2·s);交错带内土壤物理性质和养分储量呈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全磷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0~2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拟合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含水量和全磷储量是土壤呼吸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拟合系数最高,可解释土壤呼吸空间变异的79.9%。  相似文献   

12.
苜蓿草地土壤呼吸及其对环境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LI-8100对河北沽源牧场地区3年生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地生长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以及季动态进行测定,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大气辐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苜蓿草地的土壤呼吸日动态呈单峰曲线,各观测日的最小值分别为3.102,2.071,4.655,4.52,3.355μmol·m-2·s-1,出现在每天8:00-9:00和18:00-19:00之间,相对应的最大值分别是4.934,3.034,6.948,5.682,4.823μmol·m-2·s-1,出现在13:00-16:00之间。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与5 cm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最大,R2的值为0.2722~0.8214(P<0.05),与10 cm土壤温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20 cm土壤温度相关性不大。土壤呼吸季动态呈不规则单峰曲线,最小值是2.48μmol·m-2·s-1,出现在6月26日,最大值是5.79μmol·m-2·s-1,出现在7月24日。土壤呼吸季动态与5,10,2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均无相关性,与5,10,20 cm深度土壤湿度均有极相关关系(P<0.01),与太阳辐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希拉穆仁围封草原土壤呼吸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ACE土壤呼吸作用自动测定仪对希拉穆仁草原围封6年的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群落从4月末至10月初每隔10 d进行土壤呼吸作用日动态监测,并结合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分析其复合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生长季内土壤呼吸日动态均呈单峰曲线,最高值出现在中午12:00-14:00,夜间土壤呼吸速率很低,最低值...  相似文献   

14.
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库布齐沙地东段油蒿群落土壤碳通量日动态,分析土壤碳通量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碳通量日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23~1.47μmol.m-2.s-1,在不同月份呈V型、单峰型或双峰型,最高值集中在8∶00~14∶00;在整个生长季,大气温度、0~10cm土壤温度、0~5cm土壤体积含水量都是沙地生态系统土壤碳通量的重要调控因子;土壤碳通量与大气温度、0~10cm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指数相关,与0~5cm土壤体积含水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动态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IRGA),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呼吸进行野外定位观测,分析了生长季不同放牧制度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制度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呼吸日、季节动态差异不大,日动态受温度影响呈单峰曲线,季节变化主要受到水分因子的影响;2)与自由放牧土壤呼吸日均速率(0.449 7 μmol CO2/m2·s)相比,划区轮牧(0.504 7 μmol CO2/m2·s)在干旱月份较大,围栏禁牧(0.529 5 μmol CO2/m2·s)除生长季初都显著增大,但纵观整个生长季,不同放牧制度下土壤呼吸均值差异不显著;3)土壤呼吸日均速率与气温的相关性大于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水温复合模型较单因子模型更好地解释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4)划区轮牧和自由放牧较围栏禁牧增大了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水分充足时),降低了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放牧方式对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环境因子效应影响较小,围栏禁牧较自由放牧改变了土壤呼吸日均速率及水热因子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以种植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5年的紫花苜蓿阿尔冈金(Medicago sativa cv. Algonquin)为对象,通过研究其光合生理特性、土壤呼吸以及土壤有机碳的净通量等分析不同生长年限苜蓿草地碳通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草地净光合速率呈单峰曲线,第1年和第5年在盛花期达到最大,分别为50和69 μmol/(m2·s),第2年和第3年在结荚期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0和72 μmol/(m2·s),与叶绿素a和b的含量不相关(P>0.05)。苜蓿草地土壤呼吸的动态变化呈不规则单峰曲线变化,6月24日达到最小值,7月达到最大值,平均值为第5年>第2年>第3年>第1年。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除第1年外,与土壤湿度显著相关(P<0.05),其中,第3年和第5年极显著相关(P<0.01)。第1年、第2年、第3年和第5年的苜蓿土壤有机碳的净通量分别为3.71、-1.71、12.17和12.53 g/kg。  相似文献   

17.
高伟平  周禾  熊雪 《草地学报》2012,20(3):471-478
以草地早熟禾(Poa pretensis)和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混播草坪为研究对象,采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对不同修剪频率下草坪的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修剪对城市草坪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坪在1周修剪1次、2周修剪1次和常规修剪(对照)这3种情况下,其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模式,且3种情况下草坪土壤呼吸速率日最高值均出现在12:00-14:00,而日最低值出现的时间不一;从草坪土壤日呼吸总量来看,6月与7月草坪在1周修剪1次处理、2周修剪1次处理和对照之间差异均不显著,8月草坪在1周修剪1次处理下与对照之间差异不显著,而两者与草坪2周修剪1次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从整体来看,3种情况下草坪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与5 cm土层地温成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温度指标的相关性因不同月份和不同处理而不同,而草坪土壤呼吸的Q10值的大小基本上都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生草对渭北黄土高原苹果(Malus domestica)园土壤呼吸的影响,设置果园清耕、间作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间作小冠花(Coronilla varia)3个处理,于2012年4-11月利用SR1LP土壤呼吸仪监测了3个处理的土壤呼吸,分析了果园生草覆盖条件下土壤呼吸特征及其与土壤水热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生草与清耕处理 4-6月和8-11月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但生草处理果园土壤呼吸日变化峰值出现时间存在延后效应(4-6月)或推前效应(11月),且生草与清耕处理土壤呼吸日变幅存在明显差异,7月生草与清耕处理土壤呼吸的日变化格局不同;果园土壤呼吸季节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变化趋势,但生草显著提高了果园土壤呼吸速率,不同月份不同处理之间的土壤呼吸差异显著(P<0.05);生草与清耕果园土壤呼吸都与5 cm的土壤温度相关性最为显著,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显著,生草处理果园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均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而清耕处理果园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多元回归法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协同影响高于土壤水热单因子的影响,可解释果园土壤呼吸时间变异的56%~85%。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佩毓  柴强  李广 《草业科学》2011,28(11):1919-1923
为了探索不同氮肥用量对玉米(Zea mays)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采用EGM 4密闭式土壤呼吸测量系统,对甘肃省武威凉州灌区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其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出现在06:00和14:00左右,日变化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同时,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均以CO2的排放量计算)也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为8.92 μmol/(m2·s),出现在7月,最小值为1.12 μmol/(m2·s),出现在5月,生育期变化顺序为抽雄期>大喇叭口期>拔节期>灌浆期>成熟期>苗期。土壤呼吸速率随施氮水平升高而升高,施氮450 kg/hm2(N450)排放CO2均值为5.72 μmol/(m2·s);300 kg/hm2(N300)为5.34 μmol/(m2·s);不施氮肥(N0)为4.90 μmol/(m2·s),其中N450比N300和N0分别增加了7.12%和16.73%,N300比N0增加了8.98%,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主要发生在生长盛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