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讨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优质高效生产的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播种量(S_(1):13.5 kg·hm^(-2),S_(2):18.0 kg·hm^(-2),S_(3):22.5 kg·hm^(-2))和行距配置(R_(1):15 cm等行距,R_(2):20 cm等行距,R_(3):两窄一宽15 cm+15 cm+20 cm,R_(4):一窄一宽15 cm+20 cm)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和品质的影响。3年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分枝数、叶茎比、干草产量、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分枝数、叶茎比、干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干草产量(18.41 t·hm^(-2))、粗蛋白含量(21.00%)在播种量为18.0 kg·hm^(-2)和行距为15 cm+15 cm+20 cm时最高。中性洗涤纤维(36.50%)和酸性洗涤纤维(26.59%)含量在行距为20 cm时最低。相对饲喂价值(171.98)在播种量为18.0kg·hm^(-2)和行距为20 cm时最高。3年各项指标数据取其平均值,经主成分分析(PCA)可知,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叶茎比、分枝数和中性洗涤纤维贡献率较大,株高和酸性洗涤纤维贡献率较小。播种量为18.0 kg·hm^(-2)和行距为15cm+15 cm+20 cm时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是该地区紫花苜蓿草地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新苏2号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Xinsu No.2’)为研究对象,研究播种量与施氮量对夏播新苏2号苏丹草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B1(播种量为22.5 kg·hm-2)和N3(施氮量为550 kg·hm-2)处理对株高的增长最有利;B1处理对主茎直径的增粗和单株分蘖数的增加最有利;B2(播种量为45 kg·hm-2)和N2(施氮量为415 kg·hm-2)处理对干草产量最有利,总干草产量分别达到19 200.0和19 744.5kg·hm-2;B3(播种量为67.5 kg·hm-2)和N2处理的粗蛋白增产效果最佳,总粗蛋白产量分别达到1 607.03和1 572.00 kg·hm-2。从干草和粗蛋白产量来综合考虑,B3(播种量为67.5 kg·hm-2)+N2(施氮量为415 kg·hm-2)是提高夏播苏丹草生产性能的最佳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3.
播种量和行距配置对盐碱地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省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以黄淮海当家紫花苜蓿品种中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播种量(7.5, 15.0, 22.5 kg·hm~(-2))和行距(15, 30, 40 cm)两个因素,研究了盐碱地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苜蓿生产确定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为发展盐碱地苜蓿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播种量对3年总产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对播种当年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播种量22.5 kg·hm~(-2)的3年总产量最高,产量随播种量增加呈不断提高的趋势;行距对3年总产量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行距15 cm的3年总产量最高,随着行距的增加产量呈减小趋势;行距对播种当年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行距对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组合的3年总产量最高。2)播种量和行距对每m~2枝条数和枝条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每m~2枝条数呈增加的趋势,枝条重则呈减小趋势。产量与每m~2枝条数始终呈正相关关系,与枝条重呈负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有上升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有下降趋势;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时营养价值最高。4)从高产和品质综合考虑,在播种量22.5 kg·hm~(-2)和行距15 cm配置情况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综上,在山东以及黄淮海盐碱地区以种植耐盐碱苜蓿品种为宜,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有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减少的趋势,在适宜播种量和行距配置条件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苜蓿优势产区内蒙古中部地区高产优质苜蓿生产中适宜的种植密度。以草原3号苜蓿为研究材料,在4个种植行距处理下(15、30、45和60cm),对其生长特征,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著,在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茎叶比较小,显著低于宽行距处理(45和60cm)。种植密度对苜蓿的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影响不显著。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的增大而增加,鲜干比随行距增大而降低。种植密度对苜蓿饲草产量影响显著,饲草产量随行距的增大而减小,窄行距处理(15和30cm)下饲草产量较高。生长第2、3年苜蓿饲草产量分别在30和15cm行距下达到最大,分别为10813和12574kg·hm^-2。种植密度对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相对饲用价值影响显著,对粗脂肪和灰分则不显著。粗蛋白在30cm行距下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在15cm行距下最小,酸性洗涤纤维在45cm行距下最小,相对饲用价值在15cm行距下最大。综合苜蓿生长,饲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生产适宜种植行距范围为15~30cm。  相似文献   

5.
两种豆科牧草干草产量正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蒙农红豆草和草原2号杂花苜蓿为材料,进行牧草播种行距、播种量、施肥量三因素、三水平牧草干草产量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是影响两种供试牧草干草产量的主要因素。影响蒙农红豆草干草产量的试验三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播种量、施肥量、播种行距;影响草原2号杂花苜蓿牧草干草产量的试验三因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播种量、行距、施肥量。蒙农红豆草牧草干草产量的因素水平的最优搭配组合为播种行距30锄,播种量2.5kg/667m^2,施肥量5kg/667m^2;草原2号杂花苜蓿牧草干草产量因素水平的最优搭配组合为播种行距30cm,播种量0.4kg/667m^2,施肥量2.5kg/667m^2。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黄土高原紫花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干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苜蓿干草产量,综合3年实际总干草产量得出,当施氮肥50 kg·hm–2、磷肥120 kg·hm–2、钾肥60 kg·hm–2时,干草产量最高,为39.76 t·hm–2,比对照高出44%。基于3年干草总产量与施肥处理的函数关系得出,当施氮肥68.3 kg·hm–2、磷肥130.7 kg·hm–2、钾肥55.0 kg·hm–2时,可获得最高总干草产量,为41.18 t·hm–2。施肥显著提高了苜蓿粗蛋白含量与相对饲用价值(P 0.05)且年际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在施肥第2年相对较高。施肥显著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P 0.05)。粗灰分含量在不同施肥处理间与年际间差异均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7.
在山东省东营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以黄淮海当家紫花苜蓿品种中苜3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播种量(7.5, 15.0, 22.5 kg·hm-2)和行距(15, 30, 40 cm)两个因素,研究了盐碱地条件下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苜蓿生产确定最佳播种量和行距配置,为发展盐碱地苜蓿产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播种量对3年总产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但对播种当年产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播种量22.5 kg·hm-2的3年总产量最高,产量随播种量增加呈不断提高的趋势;行距对3年总产量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行距15 cm的3年总产量最高,随着行距的增加产量呈减小趋势;行距对播种当年的产量影响较大,随着生长时间的延长,行距对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组合的3年总产量最高。2)播种量和行距对每m2枝条数和枝条重有显著性影响(P<0.05),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每m2枝条数呈增加的趋势,枝条重则呈减小趋势。产量与每m2枝条数始终呈正相关关系,与枝条重呈负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和行距的减小,粗蛋白(crude protein,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有上升的趋势,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有下降趋势;播种量为22.5 kg·hm-2、行距为15 cm时营养价值最高。4)从高产和品质综合考虑,在播种量22.5 kg·hm-2和行距15 cm配置情况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综上,在山东以及黄淮海盐碱地区以种植耐盐碱苜蓿品种为宜,不同播种量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有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减少的趋势,在适宜播种量和行距配置条件下,有利于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不同种植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状及饲用品质的影响。于2013-2016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在等播量条件下设置了10 cm行距条播、20 cm行距条播、30 cm行距条播、20-40 cm宽窄行条播以及撒播共5种种植方式处理,分析了株高、叶茎比、干草产量、倒伏级数、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株高、叶茎比在相同年份、相同茬次下均无显著差异(P>0.05);20-40 cm宽窄行条播下苜蓿第1茬干草产量显著低于30 cm行距条播(P<0.05),但苜蓿前2茬干草产量、累计3年干草产量与30 cm行距条播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种植方式下苜蓿的饲用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0-40cm宽窄行条播以及30 cm行距条播下的苜蓿倒伏相对较轻。综合得出,海河平原区采用撒播,10 cm至30 cm的等行距条播,以及20-40 cm宽窄行条播的种植方式均可,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民乐低产田苜蓿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茜  王生文  陈伟  陈本建 《草业科学》2016,33(2):230-239
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不同有机肥水平及配施化肥对低产田苜蓿的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且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法研究恢复苜蓿(Medicago sative)低产田生产力的最优施肥组合。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定量化肥配施对低产田苜蓿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和经济效益显著优于单施有机肥的(P0.05)。其中各施肥处理较对照(不施肥)均显著提高了低产田苜蓿的干草产量,增幅在9%~325%;各施肥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处理M3PK(有机肥30 000 kg·hm~(-2)、磷肥400 kg·hm~(-2)、钾肥100 kg·hm~(-2))粗蛋白含量最高,达23.04%,所有施肥处理均显著降低了低产田苜蓿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处理M3PK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最低,分别为29.04%和22.40%。最低有机肥配施化肥的正交试验中,对于提高低产田苜蓿干草产量,最优施肥组合的条件为有机肥30 000 kg·hm~(-2)、磷肥200 kg·hm~(-2)、钾肥100 kg·hm~(-2)。对于增加低产田苜蓿粗蛋白含量的最优施肥配比为:有机肥30 000 kg·hm~(-2)、磷肥600 kg·hm~(-2)、钾肥100 kg·hm~(-2),降低低产田苜蓿中洗纤维和酸洗纤维含量的最优施肥组合为有机肥30 000 kg·hm~(-2)、磷肥600 kg·hm~(-2)、钾肥50 kg·hm~(-2)。各处理经济效益的比较中,处理M3P3K2(有机肥30 000 kg·hm~(-2)、磷肥600 kg·hm~(-2)、钾肥100 kg·hm~(-2))产值、产量、纯收入等综合评比均名列前茅,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得出,处理M3P3K2更适宜在同类型苜蓿低产田的生产实际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供氮水平对不同紫花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兰州秦王川地区以甘农3号(Medicago sativa‘Gannong No.3’)和陇东苜蓿(M.sativa‘Longdong’)为材料,设置3个供氮水平处理N0(0),N1(51.75kg.hm-2)和N2(103.50kg.hm-2),对其产量、株高及营养品质进行测定,以探讨供氮对紫花苜蓿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供氮对紫花苜蓿综合影响明显,供氮能显著提高其产量,且产量随供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在N2水平下紫花苜蓿总产量最高,甘农3号的最高鲜草产量为51005kg.hm-2、干草产量为14856kg.hm-2,陇东苜蓿鲜草产量为35486kg.hm-2,干草产量为11217kg.hm-2,甘农3号明显优于陇东苜蓿;供氮还显著提高2个品种的株高,株高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甘农3号表现更佳;供氮也改善了紫花苜蓿营养品质,显著降低2个品种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的含量,提高其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因此,从产量和营养品质综合考虑,该地区最佳施氮量为103.50kg·hm-2。  相似文献   

11.
播种量是保障牧草高产质优的一个重要方面,合理的播种量除取决于牧草品种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外,还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为探明适合川西北高寒牧区自然气候条件下林纳燕麦(Avena sativa cv.LENA)的最适播种量,本研究设置了120(A)、165(B)、210(C)、255(D)、300(E)和345kg·hm~(-2)(F)共6个播种量,分析播种量对林纳燕麦生产性能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量的增加,林纳燕麦物候期表现出了提前的趋势,在出苗期不明显,但在其它生育期较明显;播种量对燕麦的株高无显著影响(P0.05),但在大多数的取样期,林纳燕麦的株高随着播种量增加表现为减小的趋势;随着播种量增加,茎粗呈下降趋势,尤其在生育期后期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播种量对茎叶比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着生育期进程,茎叶比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在高播种量(E、F)下,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表现为增大趋势,产草效果最佳;在开花期,低播种量(A、B、C)的气孔较活跃,而高播种量(E、F)胞间CO2浓度较低。在该研究区域,在行距30cm,播种量300或345kg·hm~(-2)下,林纳燕麦的生产性能及光合特性最理想,产草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可为川西北高寒牧区林纳燕麦的高产栽培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甘肃荒漠灌区播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量和行距是实现紫花苜蓿高产和优质的重要栽培技术措施。为此,采用裂区设计,以播量(12.0、16.0、20.0、24.0 kg·hm-2)为主处理,3个等行距(10、15、20 cm)和2个不等行距(60 cm+40 cm间距、60 cm+30 cm间距,60 cm即种植6行,行距10 cm)为副处理,连续3年在甘肃荒漠灌区研究播量和行距对紫花苜蓿叶茎比和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和行距对叶茎比无显著影响,对营养价值有一定影响。其中粗蛋白、粗脂肪、钙和磷含量随播量、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3年平均粗蛋白含量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20 cm时最高(20.06%),粗脂肪含量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15 cm时最大(3.42%),钙含量在播量为20.0 kg·hm-2,行距为20 cm时达到峰值(1.65%),磷含量在播量分别为12.0、16.0和20.0 kg·hm-2,行距均为20 cm时最高(0.19%);中性、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播量增加呈降低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增加趋势,且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播量为24.0 kg·hm-2,行距为10 cm时最低(31.74%),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在播量为24.0 kg·hm-2,行距为15 cm时最小(25.64%);相对饲喂价值随播量的增加呈增大趋势,随行距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值在播量为16.0 kg·hm-2,行距为20 cm时最高(208.64%)。相同播量和行距下,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受生长年限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播量为20.0 kg·hm-2、行距为20 cm是该地区的最佳播量和行距,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3.
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酒泉、通辽、绥化3地同时进行了行距与播种量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地区行距是影响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播种第2年30 cm行距的种子产量显著高于50 cm,70 cm和90 cm行距处理;播种量对种子产量没有显著影响;3地间种子产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通辽地区产量最高为1368.4 kg.hm-2,酒泉次之是1005.2 kg·hm-2,绥化最低为284.8 kg·hm-2。行距对无芒雀麦生殖枝数/m2和千粒重影响显著(P<0.05),播种量对无芒雀麦产量组分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种植行距与施肥量对柳枝稷产量及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选出最优的种植行距与施肥量的组合,为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在国内种植时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因此研究了不同种植行距(20、60 cm)和施肥量(0、150和225 kg·hm-2)对其产量和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对干草产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种植行距偏密有利于柳枝稷的高产;施肥水平具有主要作用;提高柳枝稷干草产量的种植行距和施肥量最优组合为A1B3(行距20 cm和施氮肥225 kg·hm-2),干草产量为5615.31 kg·hm-2;在柳枝稷生长初期粗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品质最好;随着时间的推延,柳枝稷粗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营养品质也逐渐变差;氮肥的施用量对柳枝稷粗蛋白质的含量影响较大;提高粗蛋白质含量的种植行距和施肥量最优组合为施肥量为225 kg·hm-2的2个组合A1B3、A2B3,分蘖期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7.75%、17.6%;开花期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16%、12.81%。  相似文献   

15.
刈割后氮肥施用对饲料油菜地上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在湖北地区冬闲田推广饲料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的种植,以饲料油菜1315为试验材料,在湖北省冬闲田研究刈割后氮肥施用对饲料油菜地上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次刈割后,施用氮肥能显著增加饲料油菜地上部产量(P0.05),与不施氮肥处理(N_0)相比,施用17.25kg·hm~(-2)(N_1)和34.5kg·hm~(-2)(N_2)饲料油菜干草产量分别增加了50.0%和75.0%,粗灰分产量分别提高了45.7%和53.2%,粗纤维产量分别提高了50.7%和90.4%,粗蛋白产量分别提高了84.5%和159.3%,粗脂肪产量分别提高了53.9%和83.8%,可溶性糖产量分别提高了64.7%和68.5%,提升了饲料油菜的生产水平。综合考虑,在湖北地区冬闲田种植饲料油菜,为了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建议在第1次刈割后追施30kg·hm~(-2)。  相似文献   

16.
南丽丽  汪堃  李小彦  赵克明 《草地学报》2018,26(6):1330-1336
在荒漠灌区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播量和行距对苜蓿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呼吸速率、酶活性(脲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为苜蓿生产实践中选择合理的栽培方式奠定科学基础。试验表明:除真菌外,其余指标均随播量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增大趋势;真菌随播量增加呈降低趋势,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各指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且各指标随季节性变化比较明显。土壤呼吸、细菌和放线菌在播量20.0 kg·hm-2和行距20 cm下值最大,而真菌在播量16.0 kg·hm-2和行距15 cm下数量最大,3种酶均在播量16.0 kg·hm-2和行距20 cm下活性最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有一定的相关性。综上,在荒漠灌区中等播量(16.0,20.0 kg·hm-2)和行距20 cm的组合有利于提高苜蓿根际土壤生物性质。  相似文献   

17.
闫慧颖  李春喜  叶培麟  毛德虎  李荣 《草业科学》2017,34(12):2512-2520
以甜高粱(Sorghum dochna)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为材料,在海拔2 040m的青海旱地覆膜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行株距分别为40cm×40cm、40cm×30cm、40cm×20cm)和追施不同尿素量(0、150和225kg·hm~(-2))对草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吉甜5号和九甜杂3号两个品种在行距×株距为40cm×20cm(12.00万穴·hm~(-2))时的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最高,鲜草产量分别达99.75和108.17t·hm~(-2),干草产量分别达17.89和22.58t·hm~(-2);在生长中期追施150kg·hm~(-2)尿素时草产量较高,品质较好,两个品种的粗蛋白分别达5.47%和4.80%,粗脂肪分别达5.67和7.57g·kg~(-1),酸性洗涤纤维较低,综合表现良好。以上结果表明,青海旱地甜高粱种植密度为12.00万穴·hm~(-2),生长中期追施尿素150kg·hm~(-2)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