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麦叶面积指数的遗传变异及其影响因素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偃54×京411"的96个重组自交系(RILs)为试材,分析小麦叶面积指数(LAI)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的LAI、MTA(平均叶倾角)、DIFN(无截取散射)均在RIL间存在极显著差异。LAI在RIL群体中呈连续的正态分布。LAI自抽穗期增大,至开花期达最大,灌浆后期降低。不同生育时期的LAI均与群体总茎数、株高和倒三叶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灌浆后期的LAI与生物量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当控制总茎数和株高不变时,LAI主要与顶三叶的叶面积和叶长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在开花期最大,灌浆后期降低。对抽穗期LAI>4.0的RIL系而言,该时期LAI与生物量和产量相关性不显著,但灌浆后期的群体平均叶倾角与生物量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对产量高于京411且株高小于80cm的8个RIL系的分析表明,旗叶与倒二叶叶长比与生物量和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拔节期灌水对冬小麦根重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盆栽的方法,在土壤养分一致的条件下,测定了15个冬小麦品种拔节期灌水与不灌水(对照)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有效穗数、生物产量以及籽粒产量的形成与拔节期的水分状况有密切关系;地下部的根干重与地上部的生物产量、地上部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程度与拔节期灌水与否有关;地上部生物产量与千粒重虽也呈正相关,但相关性大小与拔节期的水分条件关系不密切。拔节期灌水处理与不灌水(对照)冬小麦的地上部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千粒重的差值,与冬小麦自身的抗旱指数呈反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大豆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关系,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群体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先增加后减小,以密度19.5万株·hm~(-2)处理最大;随生育期延长,单株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的趋势,鼓粒期达到峰值;干物质前期主要用于营养器官生长,后期主要向生殖器官转运;在密度为19.5万株·hm-2时,群体产量最高,为3536.67 kg·hm~(-2);群体LAI变化趋势大致呈一抛物线,LAI与产量在R2和R8达显著正相关,在R4和R6达极显著正相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在R2和R4呈显著正相关,在R6和R8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的推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栽培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4.
缓释氮肥对超级杂交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常规栽培和优化栽培模式下,分别选用施氮量折合成纯氮0,105,142.5,180 kg/hm2的4个缓释氮肥处理,研究了缓释氮肥对超级杂交早稻株两优02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优化栽培模式下,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利用率、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均以施纯氮142.5 kg/hm2的处理最合理;常规栽培模式下,以施纯氮180 kg/hm2的处理最优.相关性分析表明,优化栽培模式下,生物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籽粒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常规栽培模式下,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农学利用率均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表明生物产量与氮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关系密切,因此,生物产量可作为评价超级杂交早稻氮肥利用率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影响冬小麦籽粒蛋白质的几个生理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1989年于田间高肥水平下研究了10个冬小麦品种开花前、开花后和成熟时N积累量、生物产量、茎叶N输出量、碳、氮收获指数(HI、NHI)及花后10天旗叶叶N量(N/LA)8个生理性状对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的影响。通过方差、相关和逐步回归等分析表明:各性状品种间差异显著;所有性状均与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不相关。性状间除开花前N积累量与NHI及生物产量与Hl和NHI不相关外,其他性状彼此之间均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花后10天叶N量也与其它7个性状均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影响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的主要性状分别为生物产量、HI和生物产量、HI和NHI。初步明确了适合冬小麦产量6000公斤/公顷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13%以上及蛋白质产量780-800公斤/公顷左右各性状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于1981年晚季和1982年早季分别测定了14个和16个水稻品种在7个主要发育时期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重。结果表明:1.早稻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与品种的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以中迟热品种最高;晚稻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与品种的生育期的相关不显著。2.早稻和晚稻品种的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3.我国育成的早稻和晚稻,品种齐穗期至黄熟期的相对生长率与该时期地上部主要营养器官干物重损失百分率都呈显著负相关。4.我国育成的早稻和晚稻品种的收获指数与株高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6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玉米自交系,采用Griffing方法(Ⅳ)研究了玉米籽粒油分与蛋白质的相关及其通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籽粒油分在F1与中亲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母本、父本呈显著正相关;籽粒的蛋白质在F1与母本、中条值、低亲本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父本、高亲本相关不显著.籽粒油分与蛋白质呈正相关(r=0.3837),籽粒油分与单稳产量呈负相关(r=-0.2560),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对籽粒油分影响较大的性状为胚重比值、胚体积比值.基粗、稳重与籽粒油分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籽粒油分与单稳产量的相关系数为负值,但籽粒油分对单穗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籽粒蛋白质与单穗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8.
高油玉米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籽粒油分在F1与中亲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母本、父本呈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在F1与父本、中亲值、高亲本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母本、低亲本相关不显著,籽粒油分与蛋白质呈正相关(r=0.319),籽粒油分与单穗产量呈负相关(r=0.478),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对籽粒油分影响较大的性状为胚重比值、胚体积比值,行粒数、叶片数与籽粒油分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建国以来宁夏平原春小麦4次更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宁夏平原春小麦籽粒和生物产量有了明显提高,随着品种的更替,收获指数、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均呈上升趋势,株高则明显下降.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对籽粒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产量构成因素对籽粒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因此,宁夏平原高产品种的培育主要应考虑提高生物产量,适当增大收获指数,在稳定现有群体(穗数)的前提下,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0.
以高蛋白大豆齐黄3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蛋白大豆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LAI)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干物质前期主要用于营养器官生长,后期主要向生殖器官转运;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鼓粒期达到峰值;群体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大先增加后减少,以密度22.5万株/hm2处理最大;群体产量在密度为22.5万株/hm~2时最高,为3 916.67 kg/hm~2;群体LAI的变化趋势大致呈一抛物线,LAI与产量在R2、R4、R7期达显著正相关,在R6期达极显著正相关;大豆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在R2和R4期呈显著正相关,在R6和R8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大豆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高产潜力的沧豆6号、冀豆16和冀豆17 3个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5.0万株/hm2、19.5万株/hm2和24.0万株/hm23种种植密度下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动态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变化趋势均大致呈抛物线型,沧豆6号在R6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冀豆16和冀豆17则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种植密度、不同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动态均存在差异;沧豆6号在R1~R6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高种植密度下沧豆6号后期群体发育仍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适合密植。  相似文献   

12.
施氮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两年采用四个品种、三个施氮水平对大豆生长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氮对提高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叶绿素含量和生长率均有促进作用,而净同化率随施氮增加而下降。施氮对大豆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随施氮增加叶面积指数提高的正效应可以抵消净同化率下降的负效应,从而最终获得一个较高的生长率。因此,高产栽培首先应考虑获得适当大的叶面积指数。  相似文献   

13.
2015-2016年对黑河市九三管理局30年气象要素及大豆品种黑河43在覆膜、不同密度等级和化控处理下全生育期产量和鼓粒期的冠层结构、受光量和光分布特征进行测量分析。两年实验结果表明:2015年降雨较多,产量增长;2016年7~8月降雨量极少,干旱胁迫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叶面积指数小、受光量小,产量减产;光在冠层内分布呈线性变化,主要集中在大豆冠层顶部;单位土地面积受光量与单位叶面积受光量、单株叶片数、叶面积指数、单叶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冠层结构是影响冠层受光量的主要因素,叶面积指数越大,单叶面积越大,单位土地面积受光量越多,大豆百粒重及产量均与单位叶面积受光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单位土地面积受光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示在黑河地区大豆受光量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覆膜及D2密度(48万粒/hm2)处理下受光量最高,产量最高。因此增密与覆膜结合,调整植株冠层结构,保证植株生长发育,提高叶面积指数,充分利用当地光温水气候资源是进一步提高单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大豆植株冠层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光环境变化规律,明确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形成及茎秆抗倒的影响,为构建寡日照地区间作大豆合理群体密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大豆(川豆-16)和玉米(正红-505)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方式,设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和大豆带状单作2个水平,副因素为大豆的3个种植密度(PD1=17株/m2,PD2=20株/m2,PD3=25株/m2),研究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冠层内部光环境变化、叶片光合特性、植株生长动态、田间倒伏率及产量构成等的影响。【结果】2年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中后期受高位作物玉米遮荫和自荫性增加的影响,其植株群体冠层内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能力、分枝数及产量显著降低,但受玉米影响的程度因大豆种植密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间作模式下,PD1和PD2处理的大豆植株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比PD3处理分别增加了45.4%和24.8%,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46.1%和12.3%,单株有效荚数分别增加了53.2%和27.2%,单株分枝数分别增加了270.4%和140.9%,田间倒伏率分别降低了50.3%和19.3%。相关性分析发现,间作大豆的田间倒伏率与冠层内部光合有效辐射、叶片净光合速率、茎秆抗折力、茎叶干物质比、单株分枝数及单株有效荚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无效荚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20株/m2的大豆密度(PD2)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群体冠层内部光环境,降低植株田间大豆倒伏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5.
研究结果指出,不同种植模式影响大豆冠层结构。根据回归分析,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叶面积系数(LAI)与种植密度呈高度显著相关。株高相关不显著。中冠层籽粒产量分布率是确定适于密植大豆株型产量性状的重要参数。主茎粒重率与种植密度呈高度显著正相关。主茎粒重率可为选育“主茎型”与分枝型”大豆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四季竹叶面积指数与竹笋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四季竹叶面积指数与立竹胸径、密度、枝盘数等因子间的回归经验式,发现其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均是影响竹笋产量的重要林分结构因子,其中叶面积指数与竹笋产量紧密相关,当叶面积指数为10.339时,竹笋产量最高.提出了为达到四季竹竹林高产高效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应合理调控竹林的立竹度和胸径,使叶面积指数达到竹林丰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1950-2006年间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指导未来大豆高产育种的目标性状,对黑龙江省1950--2006年问推广的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推广年代与产量之间表现为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27%;单株英数、粒数也均显著增加,平均每年提高0.54%和0.98%,但百粒重未表现显著变化;经过50多年的品种改良,大豆株高下降14.0%,干物重和收获指数分别提高25.8%和35.1%,抗倒伏性状及子粒病虫害也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这些性状与产量及产量性状呈显著相关关系.然而,V3(第3个三出复叶期)~R2期(盛花期)生长速率和LAI(叶面积指数)与品种推广年代间并未表现出线性变化趋势,而且与产量的相关性不大.在黑龙江省大豆品种改良过程中,干物质重、收获指数的提高以及抗倒伏性的改善对产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Soybean cultivar Bei 92-28 was tested in this experiment in 2000 to study the coupling effect of water and ferilizer on soybean yiel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irrigation varied among the levels of fertilizer application,and vice versa;pods per plant ,seeds per pod. and 100-seed weight had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soybean yield,but the degrees of correlation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were various;LAI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could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n watered and applied fertilizer with different levels,but high fertilizer application treatment didn‘t obtain the highest yield; watering could increase the absolute absorption amount of N,P,K in seeds,but the accumulation rates were various.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针对黑龙江省过去50年推广的大豆品种产量及品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推广年代与产量之间表现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平均每年提高1.27%。产量的提高与英数、英粒数、粒数及收获指数密切相关,而与百粒重关系不大。经过50年的遗传改良,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变化不大,且品种间变异幅度较小。R2期(盛花期)叶氮含量、单株叶氮量、比叶氮及LAI(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及品质关系不大,但此时期干物质重与产量里负相关关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