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999年5~10月,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鱼危)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长吻(鱼危)只占(鱼危)科渔获量的1/18,且95%是2龄及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鱼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2.
1999年5-10月,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Gui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长吻Gui只占Gui科渔获量的1/18,且95%是2龄及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Gui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 84 5 % ,感染强度为 1 6 4 (1~ 48)。 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 96 3% ,感染强度 1 7 1 ;2龄鱼为 76 6 %、1 5 6 ;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 80 %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小肠的前段 ,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游长吻(鱼危)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84.5%,感染强度为16.4(1~48).1龄长吻(鱼危)感染率96.3%,感染强度17.1;2龄鱼为76.6%、15.6;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80%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鱼危)危小肠的前段,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鱼危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长吻Wei幼体长江丽棘虫感染率高达84.5%,感染强度为16.4(1 ̄48)。1龄长吻Wei感染率96.3%,感染强度17.1;2龄鱼为76.6%、15.6;3龄鱼体内未检出长江丽棘虫。80%长江丽棘虫集丛分布在长吻Wei小肠的前段,雌体明显多于雄体。长江丽棘虫在长吻Wei幼体种群中的分布为聚集分布形式。  相似文献   

6.
长吻鱼危 (Leiocassislongirostris)又名江团、肥沱 ,隶属鲶形目 ,鱼危科 ,鱼危属。长吻鱼危的养殖和人工繁殖 ,江西虽有个别单位试验过 ,但尚未见有成功的报道。 1999年~ 2 0 0 0年我们进行了长吻鱼危池塘单养试验研究获得成功 ,2 0 0 1年我们在省内首次成功地繁殖了长吻鱼危鱼苗。 2 0 0 2年我们进行了大批量的生产。现将 2 0 0 2年长吻鱼危人工繁殖技术总结如下。1 繁殖前准备1 1 亲鱼来源亲鱼全部从国家大 (二 )型水库万安水库网捕所获。1 2 亲鱼培育亲鱼培育是鱼苗繁殖的关键 ,亲鱼培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催产…  相似文献   

7.
太白湖主要经济鱼类寄生蠕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2月,采用形态学方法对长江中游的太白湖鱼类鳃和肠道寄生蠕虫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显示:在调查的15种131尾鱼中,共分离鉴定了36种寄生蠕虫,其中单殖吸虫30种,复殖吸虫1种,绦虫5种;对其中6种单殖吸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重新描述。大部分鱼类的鳃部都感染单殖吸虫,只有4种鱼类的肠道感染寄生蠕虫,较低的体内寄生蠕虫多样性表明该湖泊的生态环境可能受到较严重的干扰。  相似文献   

8.
辛玉文  王有基 《海鲜世界》2005,(3):18-18,21
长吻鮠又名江团、肥沱、鮠鱼、肥头等,因其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天然水域长吻鮠资源锐减,各地逐步兴起长吻鮠人工养殖热,养殖过程中也陆续发生了一些病害.长吻鮠是无鳞鱼,药物较易从皮肤浸入体内,对药物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尤其要慎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现将笔者几年来对长吻鮠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鳔等睾吸虫在长吻鱼危体内寄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检查了 5 8尾体长在 3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 ,统计表明 :宿主感染鳔等睾吸虫的感染率为2 5 9% ,平均感染强度是 3 5。在 1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体内未检出鳔等睾吸虫。鳔等睾吸虫由 2 0~ 10 0mm的虫体组成 ,在宿主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宿主染虫较多时对其正常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长吻鱼危俗称鱼回鱼 ,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中 ,是我国特有的名贵淡水经济鱼类。长吻鱼危属温和的肉食性鱼类 ,肉质细嫩腴美 ,营养丰富 ,历来被视为鱼中珍品 ,特别是它那硕大厚实的鳔干制成的“鱼肚” ,更是享誉海内外。扬中地处长江之中 ,采集天然野生长吻鱼危亲本较为方便 ,1 998年已在扬中市水产技术研究所开始野生长吻鱼危人工繁殖试验 ,经过几年的研究 ,现已掌握了一套野生长吻鱼危人工繁殖的技术 ,年繁长吻鱼危夏花 2 0万尾左右。野生长吻鱼危亲本由于它们亲缘关系较远 ,繁殖的后代生长快 ,抗病能力强 ,深受广大养殖单位的欢迎。1亲鱼1 …  相似文献   

11.
长吻鮠养殖技术讲座(五)第五讲成鱼饲养长吻成鱼饲养是把越冬后的鱼种(包括二龄鱼)饲养到合乎食用规格的商品鱼这一生产过程。根据各地不同的消费习惯,尾重400~1500克的长吻比较受欢迎,市场售价也较高。这种规格成鱼的饲养周期要1~2年。长吻自身的某些特...  相似文献   

12.
长吻鱼危 (Leiocassislongirostris)隶属鲇形目、鱼尝科、鱼危属 ,是长江水系的名贵鱼类。近些年因酷渔乱捕 ,其天然资源已严重枯竭。 1 999~ 2 0 0 0年 ,我们在地处淮河流域的江苏省三河闸管理处开展了长吻鱼危鱼种和成鱼的池塘养殖试验。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养殖池为面积 1 3 3 0m2 的长方形池塘 ,平均水深 1 5m ,底层有 2 0cm的淤层 ,水源充足 ,排灌方便。池中配 1台 0 75kW的叶轮式增氧机。鱼苗下塘前 1 0d ,用 2 0 0kg生石灰彻底清塘 ,杀死敌害生物。1 999年所用的一龄鱼种来自湖北荆州和广东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微孔增氧与普通增氧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养殖长吻鱼危的对比试验,分析采用微孔增氧技术池塘养殖长吻鱼危的效益。结果表明:体质量约50.0 g的长吻鱼危,在普通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147.4、210.2、376.5 g;在池塘微孔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212.3、323.4、501.0 g。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生长率比普通增氧模式高38.7%,且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对长吻鱼危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最终成活率方面,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成活率比普通增氧模式下提高了27.9%。  相似文献   

14.
通过微孔增氧与普通增氧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养殖长吻鱼危的对比试验,分析采用微孔增氧技术池塘养殖长吻鱼危的效益。结果表明:体质量约50.0 g的长吻鱼危,在普通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147.4、210.2、376.5 g;在池塘微孔增氧模式下养殖2、4、6个月后,体质量分别为212.3、323.4、501.0 g。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生长率比普通增氧模式高38.7%,且两种不同增氧模式对长吻鱼危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最终成活率方面,微孔增氧模式下长吻鱼危的成活率比普通增氧模式下提高了27.9%。  相似文献   

15.
长吻鮠的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会涛 《淡水渔业》2000,30(12):24-25
长吻鱼危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 ,深受消费者喜爱 ,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1998~ 1999年度 ,我场在水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大力协助下 ,成功地进行了长吻鱼危的人工试养工作 ,现将其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1998年 5月 13日 ,我场从外地运回规格为 2 5~ 3 0cm的长吻鱼危鱼苗 4 0 0 0尾 ,由于长吻鱼危苗种的规格小 ,体质弱 ,不宜进入网箱养殖 ,故决定先放入水泥池中进行强化培育 ,长到一定规格后 ,再放入网箱中进行养殖。1 水泥池强化培育 :1 1 水泥池的规格和要求 :我场的水泥池规格为 10m× 6m× 1 5m。池的转角都抹成圆弧 ,进排水方便 ,且…  相似文献   

16.
正一、鱼类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1.锚头鳋病(1)病症:寄生在鱼的体表或口腔,寄生部位周围组织红肿发炎,伤口出血,肉眼可见红斑和透明、细长的虫体。(2)危害:主要危害草鱼、鲢、鳙、鲤、鲫、青鱼等,对淡水鱼的各龄鱼均有危害。(3)防治:全池泼洒鱼虫宁或中水暴发停,病情严重时,隔天再使用一次,剂量减半。2.车轮虫病(1)病症:由多种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组织而引起。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病鱼鳍、头部表现出一层白翳。鱼苗患病时,成群围绕池边狂  相似文献   

17.
龚建辉 《水利渔业》2006,26(1):54-54
长吻鱼危肉味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年来,天然水域长吻鱼危产量急剧减少。因此,如何保护天然水域长吻鱼危资源,已是人们该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于2004年进行水库养殖野生长吻鱼危试验,旨在摸索一条保护该鱼的有效途径。1材料与方法1.1水域选择网箱设置  相似文献   

18.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和从2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的12对多态性较高的引物,分析1龄、体质量(14.20±1.20)g黄颡鱼(♀)和长吻[鱼危](♂)及其杂交F1代[黄颡鱼(♀)×野生长吻[鱼危](♂)]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显示,这3个群体之间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583、3.667、5.0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2.382、2.221和2.535;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419、0.367和0.604;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477、0.383和0.597;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420、0.365和0.509。杂交F1代与父本长吻[鱼危]的遗传距离为0.8551,小于与母本黄颡鱼的遗传距离(1.7271),在亲缘关系树状图上先与父本聚为一支。杂交F1代从父本中获得较多的遗传物质,较双亲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更高的基因杂合度。该试验结果将为研究黄颡鱼和长吻[鱼危]杂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探索鲿科鱼类属间杂交育种后亲本与子代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核基因ITS2片段研究四种鲇形目鱼类进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鲇形目鱼鱼类通用引物扩增了鲇形目鱼类4种鱼,长吻(Leiocassi longirostris)、南方南方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核DNA的ITS2片段,并构建UPMGA,NJ,ME和MP系统树。结果显示:根据遗传距离,斑点叉尾和黄颡鱼的亲缘关系最近(D=0.0661),接下来是黄颡鱼和南方大口鲇(D=0.1100),南方大口鲇和长吻(D=0.1184),斑点叉尾和南方大口鲇(D=0.1266),黄颡鱼和长吻(D=0.1490),斑点叉尾和长吻的亲缘关系是最远的(D=0.1503)。结果表明:长吻最早分化,其次是南方南方大口鲇和黄颡鱼,而斑点叉尾分化最晚。  相似文献   

20.
长江朱杨江段几种鱼类体内重金属铅、镉和铬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7-10月和2011年4月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采集8种鱼样本,其中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鲤鱼(Cyprinus carpio)、鲇(Silus asotus)、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大眼鳜(Siniperca kneri)和鲫鱼(Cyprinus auratus)等6种鱼的3龄样本4~8尾,铜鱼1~4龄样本32尾,圆口铜鱼1~3龄样本38尾。对各样本体内铅(Pb)、镉(Cd)、铬(Cr)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所有鱼体样本体内均检测到存在这3种重金属离子。其中3龄组鱼体内Pb的平均含量为(1.885~2.731)μg/g,Cd的平均含量为(0.107~0.236)μg/g,Cr的平均含量为(0.514~0.918)μg/g。8种鱼类体内所含Pb和Cd均超过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而Cr含量均未超标。对铜鱼和圆口铜鱼不同年龄组间的Pb、Cd和Cr含量进行了比较。Pb在铜鱼3龄组体内的含量与2龄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1龄组(P<0.05);2龄组和1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Pb在圆口铜鱼3龄组的含量显著高于2龄和1龄组(P<0.05),但2龄和1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Cd和Cr在两种鱼各自不同年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回归分析显示,Pb在铜鱼和圆口铜鱼体内的含量与体长或体重均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Cd的含量与体长或体重之间仅在圆口铜鱼中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在这两种鱼中Cr的含量与体长或体重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结果显示,长江朱杨江段该8种鱼体均受到重金属Pb和Cd污染;Pb在铜鱼和圆口铜鱼体内的含量表现出了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生物积累作用,Cd仅在圆口铜鱼中表现出了与年龄相关的生物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