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开展耕读教育是农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肩负强农兴农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四川农业大学以兴天下之农事为己任,研究提出高校耕读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生产劳动阶段,劳动教育阶段,耕读教育阶段。确立新时代耕读教育指导思想,以新农科内涵建设为引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需求,创新构建了“蜀韵耕读”教育育人体系:一是组建“三育”师资队伍支撑体系;二是创建“三读”课程育人体系;三是创构“三耕”实践育人体系;四是架构耕读教育全方位保障体系。该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助力培养了一批“学农为农”情怀深厚、“强农兴农”能力突出和“知农爱农”服务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推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耕读一体”是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本文将耕读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在校企合作与亦耕亦读的实践中探索“校企共育、耕读一体”的育人机制内涵和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教研育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3.
农业现代化及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人才的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是推动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而耕读一体是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本文将耕读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在校企合作与亦耕亦读的实践中探索“校企共育、耕读一体”的育人机制内涵和农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千年农耕文明精神的感召下“学农、知农、爱农”,促进产教研育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4.
耕读文明是我国的软实力,耕读教育是涉农高校的必修课,实施耕读教育有利于传承农耕文化、涵养生态素养,培育具有知农爱农情怀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乡村建设者。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相融合,以耕读教育共同体为平台,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文化育人,在平台、机制、师资和基地建设上精准施策,率先打造了以“耕读传家”德育品牌建设为抓手,以培养知农爱农情怀为核心的首都耕读教育体系,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新农村全面建成的新契机,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需集全社 会之力共同推进。地方农业高校应该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 农业产业升级,激发农村全面发展潜力,谱写新时代农村建设的新篇章。本文从地方农业高校的视角解析了乡村振兴 战略,并对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路进行整理,提出地方农业高校应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成果传化机制与大力发展“耕读教育”,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耕读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耕读教育衍生出新的内涵和要求,对提高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耕读教育的时代内涵演变,提出了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人才培养路径,以“研学旅行”课程为例,通过构建四个“协同机制”,统筹耕读教育与课程发展,为培养“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创新型现代农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7.
耕读教育是将农业生产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耕读教育对于呼唤民众厚植爱国情怀、培养“三农”人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耕读教育实践路径包括打造师资队伍,提高耕读教育水平;建设实践基地,打造耕读教育平台;创新方式方法,突出服务“三农”导向;发挥网络力量,扩大耕读教育影响等。这些对于其他农林类高校开展耕读教育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竞争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进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学校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背景下,依据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探索了园艺专业耕读教育的实施路径,创建了一整套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耕读传家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耕读教育实践平台、建立耕读教育考核机制、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的园艺耕读教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产教融合是涉农高职院校完成技能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涉农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为服务“三农”提供优质资源、助力国家优化农业人才配置、加快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作用。梳理了涉农高职院校存在的现实问题,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机制与乡村人才需求不匹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乡村产业布局不平衡、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与乡村振兴理念不契合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产教融合发展新要求,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厚植服务“三农”情怀;搭建校地教学平台,健全激励保障体系4个方面提出实践路径,推动涉农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关系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以6所部属农林院校为例,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组成要素来分析农林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提出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建议,即要引导涉农林专业学子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将“论文”书写在大地上;构建涉农林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机制,服务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构建农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涉农高校作为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场所,应以新农科建设为契机,加强大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培养更多“学农、知农和爱农”的创新型人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贡献。本文对高校现有教育基地资源进行分类,分析现阶段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开拓新实践基地、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丰富耕读教育活动形式及加强宣传。涉农高校可从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现状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校地合作,开设与新农科发展相适应、适合学生参与的耕读教育课程,创建特色耕读教育实践基地。  相似文献   

12.
耕读教育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弘扬我国耕读传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解读耕读教育课程设计的内涵与外延,以南京农业大学农业硕士公共必修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为例,分析该课程“读—耕—再读”的课程设计方案,通过强化农科特色,突出“三农”本色,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拓展课程实践形式,实现了良好的课程效果。耕读教育要融入课程改革,需要全程贯穿育人目标,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耕读结合的课程实践体系,以此探索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的新模式与新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肩负了前所未有的使命.该文重点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涉农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学校、学生和基地3方面提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改革路径,以期为新时代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赵心怡  黄国清 《新农业》2022,(16):80-82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服务乡村振兴是农业高职院校的职责和使命。农业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着力解决在服务乡村振兴中面临的传统理念与时代发展相落后、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文化动能与现实诉求有差距等矛盾问题,竭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为促进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教育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代辉  宋建军  张欣 《甘肃农业》2023,(4):117-121
新时代,加强耕读教育是时代课题、理论需要和实践要求,这既是对劳动教育理念的创新和践行,也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传承耕读传家等优秀传统文化。本文深度挖掘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实施耕读教育在强化文化传承、补充社会教育、促进乡村治理方面的价值,再以乡村资源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中“君子六艺五德四修八雅”为根,系统构建了符合时代需求的“耕读六艺”实践教育体系,让受教者在乡土实践中了解耕读知识、掌握耕读技能、培养耕读价值观、树立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尹晓峰  杨玲 《现代农业》2023,(2):109-112
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产品营销课程作为农业经济类学生的基础课程,承担着为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培养优秀农产品营销人才的责任。为更好地发挥农产品营销课程的育人功能,应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本文分析了在高校开展农产品营销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结合农产品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点,针对农产品营销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不断优化课程目标,增强思政元素的渗透性”“充实丰富授课内容,扩大挖掘思政元素范围”“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思政教学有效性”“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完成思政专业培养双目标”“设立多样教学评价考核,充分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等5个农产品营销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改革措施,为实现农产品营销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农产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路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涉农高校如何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改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建 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是当前高等教育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通过研发智慧农业监测站系统,向 “课堂”实时传送生产管理数据;搭建“校地”远程协同育人实践平台,使教师很方便“演示”和“讲解”来自生产基地的 “生产管理”知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来解决“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的远程协同问题,帮助教师随时“切换” 教学场景,将“教学阵地”从教室快速“转移”到“生产基地”,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及“校地”协同育人提供技术支 持。  相似文献   

18.
赵娜  黄蕊 《河南农业》2023,(33):36-37
涉农高校学生党员肩负着振兴乡村的重要使命,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应打破传统的理论灌输,将党性教育与耕读教育相融合。阐述涉农高校学生党员耕读教育与党性教育的新内涵和新要求,分析并探讨两者融合的意义和路径,旨在为涉农高校学生党员教育提供现实依据,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基石。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职业院校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实现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我国农业职业院校紧紧抓住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以"双高计划"为抓手,以问题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路径,以贡献引领为目标,奋力改革,破冰前行,培养"永久牌"生力军和高素质农民,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推向深入、可持续发展,助力农业农村一体化发展,将习总书记提出的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要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体化设计推进的战略部署,升华办学理念,做强开放办学,坚定类型教育,努力实现"双高"建设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与互促。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意。耕读教育的实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和传承的重要手段,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意义和使命。文章解读了耕读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地探讨了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开展耕读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和现实价值,为更好地延续耕读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探究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