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红枣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枣生产国.河南红枣种植面积近300万亩,主要分布在新郑、内黄、西华、灵宝、桐柏等县(市),主栽品种有灰枣、鸡心枣、冬枣、扁核酸、灵宝大枣等。近年来,河南红枣价格不断上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红枣加工业快速发展,全省有各类红枣加工企业上百家.年加工红枣5万多吨,主要红枣制品包括枣粉、枣片、枣干、枣酱、枣茶、枣醋、枣泥等;五是红枣带动衍生产业的发展,如通过举办红枣文化节、枣乡风情游等活动,推动枣乡第三产业发展.提高了枣农收入。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以来,黄河沿岸红枣事业发展十分迅猛,但品种结构十分落后,各地主栽品种基本上都还是传统的地方品种,良旁不齐和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在省委、省政府科技兴陕方针指弓吓,吴堡县红枣研究所通过反复论证和调查研究,开展了山西交城优良品种骏枣的引种栽培工作。从1983年至今已15个年头,从原来的三个乡镇已发展到全县10个乡镇,从原来吴堡一县已推广到佳县、绥德、清涧、府谷等五个县。通过对其生长表现观察,我们认为山西骏枣可以在陕北北部黄河沿岸地区引种栽培。1引种地区基本概况引种地区在吴堡县黄河沿岸黄土丘陵沟壑区的3个乡镇…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榆林市佳县红枣产业的调查,结果显示,佳县70%的枣园处于撂荒状态;红枣单产低、残次枣多,价格低廉;病虫危害严重;已出现个别枣农砍伐枣树改种农作物或其他经济林的现象。通过分析红枣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红枣产业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为全面促进我区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灵武长枣品质提升,推广红枣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及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展示红枣品质优势和发展成果,丰富枣乡文化内涵,推动红枣产业迈上新台阶。2017年9月25—27日,由宁夏林业厅主办,宁夏林权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心承办的"首届宁夏红枣评比大赛"在宁夏红枣之乡——灵武市成功举办。概述:红枣产业是宁夏优势特色传统产业,品种优势、地域优势、产地环境优势突出,多年来,在自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我区红枣产业的迅速发展,鲜红枣的贮藏保鲜成为制约该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灵武长枣作为红枣中的一个鲜食品种,个大、味脆、汁多,较一般的鲜食枣更难贮藏。根据多年的试验、调查和总结,笔者认为通过加强生产、采摘等环节的管理,可以明显提高灵武长枣的耐贮性。  相似文献   

6.
榆林地区红枣生产现状及产业发展部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省榆林地区利用红枣资源优势,从1994年开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红枣产业化体系,到1997年完成了“百万亩(约合6.7万hm^2)约枣基地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于1998年底制定了红枣发展新部署-“二百万亩(约合13.3万hm^2)约枣产业化工程”,进而把红枣产业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该文详细分析了陕西省榆林地区红枣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红枣产业化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随着红枣价格在市场上一直走俏,果农片面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导致枣果品质不断下降,风味变淡,阻碍了红枣产业进一步发展和枣果的市场销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枣树栽培已经有3000多年历史,但是近年来因自然灾害造成农民连续多年不丰产或丰产不丰收,人力资源缺失造成枣产业无人管理或粗放管理,红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等原因造成红枣产业减产。建议今后在红枣产业发展中,建立多元化新机制,走综合开发,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山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山西省红枣的栽培历史、枣树主产区的栽培现状和加工企业现状,分析了山西省枣产业存在品种不优、管理缺失、灾害严重、加工规模小、知名品牌少等问题。最后从技术、政策、市场3方面提出了促进山西红枣产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为全省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陕北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基目实施为主线,重点论述了陕北枣区的特征、品种资源状况及在全国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并就基地发展、加工状况、技术研究、示范推广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剖析,指出了陕北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5个突出问题,提出了5个对策,以促进红枣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疆独特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新疆红枣优质品质,红枣作为最具新疆特色的林果之一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红枣病害的发生是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红枣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章介绍了我区目前发生较严重的枣缩果病、枣裂果病,以及新发现的枣疯病发生危害及发病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陕北沿黄区域是红枣主要分布区之一。近些年来地方政府把发展红枣作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大面积栽植枣树,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最近几年来,春夏干旱少雨,秋季成熟期多雨,传统品种连年裂果受灾,导致群众发展红枣积极性受挫。为了重振红枣产业,必须对红枣品种结构进行调整,适度增加鲜食枣品种,压缩制干枣品种,走优质高效发展之路。经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培育出了红枣优良品种"七月鲜",并  相似文献   

13.
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沧州枣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提出了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应用新品种,提倡枣粮间作;扶持壮大枣加工企业,搞好深加工,提升附加值;强化标准技术,促枣果提质增效;加强红枣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利用;加强监管力度;加强科研联合攻关,提供科技支撑;增强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等对策,以促进沧州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对沧州市枣园栽培管理、产业发展的调查,发现枣果生产存在缺乏必要支持、栽培管理方法不当等诸多问题,致使红枣果品品质下降,影响沧州枣业健康发展,就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合理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枣大球蚧属国家级林木病虫害检疫对象。该虫害繁殖速度快,寄主广泛,难于防治,对林木危害极大。近年来,在且末县也有发生。且末县为巴州地区红枣主产区之一。为了彻底控制枣大球蚧危害,且末县积极开展防治工作,目前,已基本上掌握了枣大球蚧在且末的生活规律,并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办法,保证了且末县红枣产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以来,红枣是全区重点支持的12个林果树种中发展最快、效益最好、前景最广的。枣树作为我区"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载树种之一,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有力地推进了红枣产业的快速扩张。切实发挥好财政资金重要作用,完善财政支持枣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对确保红枣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疆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枣产业的规模布局和建设,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近几年快速突起成为我国红枣重要产区.新疆红枣种植面积与产量目前均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18.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部。近几年来,随着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太谷县以壶瓶枣为主的干果经济林这一龙头产业的兴起,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至今,全县红枣面积达到20.3万亩,产量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现已达到125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左右。面积万亩以上的乡镇有5个。1996年获北京国际果品展览会“专家评选银奖”和“优质产品荣誉奖”;1997年和1999年分获“山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枣乡”和“国家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称号。主要做法:一、领导重视太谷县对红枣经济林发展非常重视。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红枣经济林的规定》,明确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具体奖励措施,及时兑现政策,表彰奖励。为了进一步提高红枣知名度,县委、县政府还成功举办了两届“红枣节”。二、典型引路太谷县林业局干部职工,分片包点,吃住在乡下,培养出许多“红枣大户”、“红枣先进村”。先进典型带动了红枣业全面发展。北汪乡的南乡村1986年发展枣粮间作型壶的引导,促进了全县红枣的发展。三、服务到位为普及科学管理枣树知识,进一步提高枣的产品质量,县林业局加强了技术服务工作。一是进行技术培训,并将枣树的...  相似文献   

19.
道义  海林  继美 《甘肃林业》2004,(1):30-31
枣树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红枣产量占世界总产的98%,是传统的出口商品。枣果味美,营养丰富,有“百果之王”、“活维生素丸”之称,作为营养保健品,倍受发达地区人们的青睐。“入世”后,我国主产水果柑桔、香蕉、苹果、梨等受到冲击,而干果红枣价格却稳中有升,货源奇缺,供不应求,发展潜力巨大。我省的红枣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为获取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于2003年8、9两月,考察了陕、晋、冀、鲁、豫五大枣区及新疆的红枣产业,参观了各种类型的枣业基地和加工企业,走访了农民、职工、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感受很深,收益非浅。方兴未艾的富民产…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以夏县鲁因村红枣产业为例,对乡村传统农业产业的升级发展进行了规划研究。在对村庄现有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科技支撑强产业、以文化旅游塑品牌的规划核心思路。分析了鲁因红枣园区的发展定位和总体布局,探讨了百果观光园、古枣文化园、产业实训园、科技试验园、标准示范园等重点项目规划和鲁因书画文化节、鲁因挂面文化节、鲁因古枣文化节、鲁因古会等文化营销活动,以期为今后乡村产业的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