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选用长江流域20个杂交棉新品种(系),就其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皮棉产量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存在相关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衣分分别呈显著、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生育期、子指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呈负相关;除断裂比强度、果枝数、始果节位、单株铃数和霜前花率外,其余各主要农艺性状与纤维长度均呈负相关,其中与株高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各主要农艺性状与马克隆值相关程度依次为:衣分>单铃重>株高>单株铃数>果枝数>生育期>子指>始果节位;断裂比强度与生育期、衣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其余各性状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新疆棉花主推品种的机采农艺性状研究,筛选出适宜机械化采收的品种类型。【方法】对100个新疆棉花生产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12个农艺性状中变异大于10%有7个性状,分别为叶枝(64.0%)、吐絮铃数(25.8%)、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20.2%)、吐絮率(17.1%)、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16.8%)、单株结铃数(16.0%)和果枝始节高度(11.5%)。生育期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铃数、吐絮铃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果枝数、果枝始节高度和单株结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中部夹角,下同)夹角与中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铃数呈显著负相关。果枝始节与果枝始节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吐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叶枝与上部果枝第1果节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1.15%,主要和生育期、株高、果枝夹角、果枝始节高度、果枝始节有关。将100个棉花品种在遗传距离为44.0时划分为7类,初步筛选出第二类群中的11个品种更符合机采品种性状要求。【结论】筛选出11个更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3.
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祁家凤  王昊 《安徽农学通报》2007,14(16):115-116
选用12个棉花新品种(系),就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皮棉产量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德抗杂1号、东杂10号及皖杂5号的丰产性较好.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衣分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2.5%跨长与单铃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单株果枝数正相关;马克隆值与单株果枝数呈较大的负相关,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较弱;比强度与衣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性状间呈弱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新疆早熟棉花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及多项式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新疆早熟陆地棉预备试验品系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和多项式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单铃质量及籽指与霜前皮棉产量成负相关,影响力顺序为生育期>籽指>单铃质量;果枝始节位、株高、单株铃数及衣分与霜前皮棉产量成正相关,影响力大小为衣分>株高>单株铃数>果枝始节位。并提出新疆早熟棉区棉花育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目标为:生育期127~132 d、果枝始节位4.4~5.3、株高(7月15日打顶后自然株高)62~74 cm、单株铃数6.5~9个、单铃质量5.2~5.9 g、籽指10.1~11.3、衣分42%左右。  相似文献   

5.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选用5个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系),研究了棉花预留行起垄种植对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系)的促早作用。结果表明,起垄种植增加了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系)的株高与果枝数,对单株铃数、单铃质量、衣分、纤维品质均有提高作用,棉花霜前花率5个品种(系)平均提高了11.4个百分点,皮棉产量增加了20.5 kg·hm~(-2)。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转Bt基因抗虫棉常规种7个主要性状的差异显著性、遗传力和相关性。结果表明:7个主要性状遗传力值顺序为皮棉产量〉株铃数)衣分〉铃萤〉节位〉生育期〉果枝数。株铃数、衣分与皮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节位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数与节位呈极显著负相关,此相关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82个南疆棉花品种(系)果枝数、果枝分布、果节数及果枝果节与成铃的关系,研究南疆早中熟棉花品种果枝数、果节数选择指数,为棉花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品种对比试验方法,收集比较新疆不同遗传背景的182个品种(系),测试不同品种(系)果枝数、果枝分布、果节数、成铃数等性状,分析南疆棉区气候条件下果枝、果节构成及果枝果节与成铃关系。【结果】182个南疆棉花品种的果枝数为4.6~10台, 果节数为7.6~21个,结铃数为5.4~12.2个,内围铃∶外围铃=3∶1;不同品种的果节数和单株结铃,随着果枝数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显著;果枝数与果节数、结铃数、内围铃数、上部铃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果节数与结铃数、内围铃、外围铃、下部铃及中部铃具有极显著正相关性。【结论】在南疆气候条件下,应选择果枝数为8~10台果枝、果节量为18~20个的棉花品种,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南疆有限的热量、积温条件,形成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抗虫棉常规种几个农艺性状遗传力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秀珍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19-5220
分析了不同转Bt基因抗虫棉常规种几个农艺性状的差异显著性、遗传力和相关性。结果表明:产量性状遗传力值的大小顺序为皮棉产量>株铃数>衣分>铃重;其他性状遗传力值大小顺序为株高>节位>生育期>果枝数。株铃数、衣分与皮棉产量,生育期与节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枝数与节位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此相关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9.
Bt基因抗虫棉主要经济性状相关性及对产量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Bt基因抗虫棉几个主要经济性状间及各个性状对皮棉产量在表型、遗传、环境三个方面的相关性。霜前皮棉与皮棉产量在表型和遗传方面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铃数、衣分、铃重与皮棉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而生育期则与皮棉产量呈负相关;霜前皮棉与生育期在遗传和表型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株铃数、衣分对皮棉产量在表型和遗传上直接作用最大;生育期对皮棉产量有直接负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全面评价2001~2014年河北省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改良成效,以河北省棉花新品种审定公告数据为依据,对2001~2014年通过河北省审定的96个中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产量性状、农艺性状及其抗病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4年河北省审定中熟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皮棉产量和霜前皮棉产量均呈上升趋势,单株铃数显著提高,单铃重有所增加,衣分变化不大;早熟性改良效果明显,全生育期缩短,株高和单株果枝数增加,第一果枝节位、子指和霜前花率变化不明显;抗枯萎病和黄萎病性状改良成效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河北省棉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来自不同生态区的75份陆地棉品种的早熟性与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新疆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及“魏,密,早”栽培模式下,中(早)熟类型品种的表现相对最佳;生育期,同果枝始节,单株结铃,铃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9173,0.41407,0.40312与2.5%跨长,断裂强度,马克隆值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及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8618,-5.76E-003,0.1743。说明早熟性品种的丰产性不如中,晚熟类型品种;选育早熟而优质的品种是可能的,在性状选择过程中,以果枝始节,衣分,断裂强度做为首选指标最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确定北疆棉花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以新陆早33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9.0、13.5、18.0、22.5、27.0、31.5万株/hm2)对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棉花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延后;种植密度与棉花株高、叶片数、果枝数、蕾数、铃数、铃重、衣分均呈显著负相关;棉花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均呈"S"型曲线,花铃期棉花干物质积累最快;密度为22.5万株/hm2处理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结论]北疆早熟棉花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棉花新品种荃银7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鉴定荃银7号在安徽省各棉区的适应性,为安徽省棉花新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荃银7号在沿江地区生育期比江淮地区短约2d;开花吐絮早,单株果枝数与江淮棉区相比略少,皮棉产量平均增产比江淮棉区略低。与对照组皖杂5号相比,其生育期在118至120d,属中熟陆地棉品种。单株果枝数和单株成铃数略少,但由于单铃重、子指、衣指、衣分比对照高,产量仍然增加显著。荃银7号在沿江棉区优于江淮棉区,农艺性状较好,产量显著增加。由于受到高温干旱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平均霜前花率为93.39%。皮棉产量比对照增产达到5%以上,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荃银7号比对照组抗枯萎耐黄萎,纤维品质较好,有利于丰产稳产。  相似文献   

14.
鲁棉研33号是中熟偏早类型的抗虫杂交棉新品种,在山东省区试中产量性状突出,单产籽棉、皮棉、霜前皮棉比对照中29均增产10%以上,在生产试验中单产皮棉比对照鲁棉研15号增产4.3%: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纤维长度30.7mm,比强度30.0cN/tex,马克隆值4.7;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2008年3月通过山东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三个品种6个密度的试验结果,初步摸清叶尔羌河流域早中熟棉亚区,在当前的栽培管理水平下,棉花高产田的适宜密度为8.5×103~13.5×103株/667 m2.棉花密度超过16.0×103株/667 m2,生育期推迟,霜前花比例下降.单株铃数,单位面积产量与经济系数有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秋挑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霜前花百分率就降低0.4~0.5百分点.经济系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皮棉产量就提高3.3~3.6 kg.该棉区应选用生育期在140 d以下的品种为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鉴定陆地棉种质材料机采相关农艺性状,筛选出适宜机采的棉花优良材料。【方法】对120份种质材料的15个农艺性状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15个农艺性状变异分析表明,除生育期与叶绿素SPAD值的变异系数较低,分别为4.9%与4.6%,其余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5%,其中叶片总数变异系数最大,为47.7%。生育期与叶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果枝数、衣分呈极显著负相关;株高与果枝始节高度、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单株铃数和叶绿素SPAD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衣分呈极显著负相关;果枝始节与果枝始节高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果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果枝始节高度与叶绿素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铃数与果枝数、有效果枝数、叶枝数、叶片总数、单铃重、叶绿素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衣分呈显著负相关。在欧氏距离为5时,120份材料可分为7个类群,各类群材料各有优势,第Ⅰ类群材料除株高外,第Ⅱ、Ⅲ、Ⅳ类群除生育期外,其余性状均较符合机采要求。共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7.07%,解释了120份棉花材料12个数量性农艺性状绝大部分信息,前3个主成分因子分别为单株铃数、生...  相似文献   

17.
2002年,在玛纳斯县就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动态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选用北疆自育的新陆早13号、新陆早10号两个品种,用高密度优化栽培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收获株数在18万~24万株·hm-2范围内皮棉单产随密度、总铃数的增加而提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新陆早13号在20万~22万株·hm-2,皮棉单产2483kg·hm-2。新陆早10号在22万~24万株·hm-2,皮棉单产2442kg·hm-2。缩节铵用量195~232g·hm-2,株高控制在60~65cm,果枝台数7~8台。  相似文献   

18.
0 引言 棉花主要农艺性状与霜前花皮棉产量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研究这些性状对霜前花皮棉产量的影响,明确主攻方向,对新疆伊犁早熟棉花新品种选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多项式趋势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主要农艺性状阶段性变化趋势对霜前花皮棉产量的影响,准确提出新疆伊犁早熟棉区棉花新品种选育性状目标要求,为育种者掌握新疆伊犁早熟棉区棉花新品种选育性状目标、提高育种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新疆棉花历史主栽品种产量变化,以帮助棉花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50年代以来在新疆南疆棉区推广的16个棉花历史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对棉花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进行研究.[结果]随着年代的更替,单株结铃呈先略降到再增长,单铃重则先升高再降低,衣分呈递增趋势,皮棉产量、籽棉产量增长显著;各性状的遗传力均在95;以上,变异程度依次为单株铃数、单产、籽棉、衣分、单铃重,单株铃数改良潜力最大,公顷皮棉产量次之,最小为单铃重.[结论]每次历史品种的演替都带来了产量的提升,产量性状的改良在提高产量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改良品种提高产量还具有很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陆地棉杂交F_2代主要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2个陆地棉组合百棉1号×TM-1和百棉1号×中棉所12的杂交F2代进行了主要农艺性状与皮棉产量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除主茎节间长度与皮棉产量在不同组合中表现出正负相关的明显差异外,其他性状与皮棉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2个组合中,株高、总果节数、有效果枝数、单株铃数、铃重、衣分与皮棉产量的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对这些性状直接选择是有效的;总果枝数、主茎节间长度与皮棉产量的偏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虽均为负值,但总果枝数可通过单株铃数对皮棉产量起较大促进作用,主茎节间长度可通过单株铃数或株高对皮棉产量起较大促进作用。经回归分析,不同组合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均对皮棉产量有正向显著影响,主茎节间长度、总果节数和总果枝数对皮棉产量的正向影响因不同组合存在差异,进一步明确了棉花产量育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