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江平原草甸土水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三江平原水田土壤酶活性的演变特征。[方法]以三江平原水田土壤类型(亚类)草甸土为调查对象,采用室内分析方法,揭示土壤酶活性随水田垦殖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旱田土壤开垦为水田后,随垦殖年限的增加,草甸土水田土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趋势;耕层草甸土脲酶活性随垦殖年限的增加均显著降低,草甸土犁底层脲酶活性在垦殖为水田后降低;随垦殖年限增加,草甸土垦殖为水田后磷酸酶活性在各层均表现降低趋势;草甸土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垦殖为水田后犁底层和心土层表现降低趋势,而耕层有增加趋势;草甸土垦殖为水田后转化酶活性在耕层和犁底层降低,在心土层上升。[结论]草甸土在垦殖为水田后土壤酶活性演变速率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水田土壤物理性质的演变规律。[方法]以草甸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分析方法,研究水田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草甸土水田随开垦年限增加,土壤物理性质变化规律不尽相同;在耕层,草甸土随开垦年限增加土壤容重均升高;在犁底层,土壤容重逐年上升;在心土层,草甸土土壤容重开垦为水田后显著降低。在耕层,草甸土固相比和液相比开垦为水田后均呈增加趋势,气相比在各层随开垦年限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在犁底层和心土层,草甸土开垦为水田后液相比均呈上升趋势,固相比在犁底层呈上升趋势,在心土层均呈下降趋势。随开垦年限增加,在耕层,草甸土粉粒开垦为水田后均呈上升趋势,黏粒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犁底层,草甸土开垦为水田后黏粒下降;在心土层,草甸土黏粒和粉粒与旱田相比均表现为上升趋势,砂粒则下降;草甸土砂粒在耕层上升。[结论]随开垦年限增加,草甸土的物理性质已逐渐向水田演变。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北方寒地不同类型土壤随水耕年限增加的理化性质变化规律,选择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3种典型稻田土壤(草甸土、草甸黑土、潜育白浆土)为研究对象,以未进行水稻种植的旱耕土壤为对照,测定土壤耕层、犁底层和心土层的容重、腐殖质碳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和活性还原物质总量。结果表明:转水耕初期,草甸土、潜育白浆土各土层容重增大1.87%~40.85%,草甸黑土各土层容重减小1.72%~11.84%;除草甸土、草甸黑土心土层腐殖质碳含量减少5.24%~14%外,其余各土层增大4.49%~21.12%;各土壤由耕层至心土层氧化还原电位均为负值并减小252.9~279.8 m V;各土壤除草甸土心土层活性还原物质总量减小0.59 cmol·kg-1外,其余土壤各土层增加0.97~4.86 cmol·kg-1。随水耕年限增长,浅育白浆土犁底层容重增加最多达40.41%,草甸黑土容重减少最多达12.94%;各土壤耕层和犁底层腐殖质碳含量均逐渐增大,其中潜育白浆土犁底层增大最多达57.76%;各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均不断降低,其中草甸土耕层减小最多达383.8 m V;三...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三江地区不同类型稻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特征。[方法]以三江平原地区主要种稻土壤草甸土、草甸黑土、白浆土为调查对象,采集0~40年不同种稻年限的土壤样本,开展不同种稻年限水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规律的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土壤种稻后,土壤化学性质演变规律存在异同;3类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均呈上升趋势;草甸土心土层和犁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上升,白浆土犁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上升,随种稻年限延长无变化,心土层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下降;草甸黑土心土层和犁底层有机碳含量种稻后无增加趋势;草甸土和草甸黑土土壤中还原性物质总量种稻后在各层均增加,随种稻年限增加有上升趋势,白浆土土壤中还原物质含量在耕层和犁底层随种稻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草甸土种稻后各层土壤Fe~(2+)、Mn~(2+)含量均增加,在种稻10年后向下移动,可达到心土层;草甸黑土种稻后各层土壤Fe~(2+)含量增加,Mn~(2+)仅在耕层有增加趋势;白浆土Fe~(2+)、Mn~(2+)含量在耕层和犁底层增加,在种稻10年后向下移动至犁底层。[结论]3类土壤在种稻过程中已具有向水稻土形成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旱地土壤亚表层板结的问题,提高旱地土壤耕作管理水平,以辽宁昌图地区棕壤、潮棕壤、黑土和风沙土为研究对象,考虑耕作层次研究其孔隙特征、土壤库容变化及二者关系,分析亚表层紧实在土壤孔隙和库容方面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风沙土的总孔隙度极显著低于其余各个土壤类型;耕层极显著高于犁底层和心土层。土壤耕层的大孔隙和次大孔隙均极显著高于犁底层和心土层。风沙土犁底层的的中孔隙比例最大,其余土壤犁底层的大、次大孔隙均显著降低,微孔隙比例增大。不同土壤类型总库容表现为犁底层最小,各层次间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犁底层的有效库容均显著低于耕层和心土层。除棕壤犁底层的有效库容与各当量孔隙回归关系不显著外,其余回归方程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各类型土壤有效库容除黑土耕层,均与0.2~30μm中孔隙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机械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旱田机械化与水田机械化义有很多的不同点.水田的机械耕翻小需深耕深松,保留犁底层.主要考虑水田土壤的耕层较浅,地表民下土层厚度只有60-150厘米左右,属于汀河流域水流冲击后沉淀而成的河淤土.保留犁底层是为了减少水分养分下渗造成流失浪费.这是水田耕作的常识.  相似文献   

7.
种稻是苏打盐碱土改良利用的有效措施之一,研究种稻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作用及其机理,有助于丰富盐碱土改良利用理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稻年限对苏打盐碱土腐殖质含量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各层次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种稻40年的土壤与未种稻的废弃草原土壤相比,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9. 89、15. 72、10. 71 g/kg,可提取态腐殖质总量在耕作层中随种稻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游离态腐殖质含量在种稻40年最高,相比较于废弃草原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分别增加了7. 1、6. 9、3. 62 g/kg;结合态腐殖质含量也在种稻40年时最高,相比较于废弃草原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分别增加了8. 37、9. 36、7. 70 g/kg。种稻40年各层次游离态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均达到最大值;结合态HA含量在种稻40年各层次最大,FA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呈增长趋势。随种稻年限的增加,耕作层PQ值均有所增长。随着种稻年限的增加,各剖面层次游离态HA均向着RP型转变;结合态胡敏酸在耕层中由A-P-B-A,犁底层中由A-B-A,这说明种稻使游离态胡敏酸芳香化度降低,结构趋于简单化,而结合态胡敏酸仍保持较复杂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自然荒地开垦种稻后土壤矿化氮含量、氮净矿化速率和氮净矿化率,探讨土壤供氮能力及其特点,揭示土壤氮素的演变规律,为东北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黑土自然荒地(0 a,为对照土壤,原始自然草甸植被)和不同开垦年限(12、35、62和85 a)的稻田(地形、种植制度、施肥和水分管理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长期旱田改水田对黑土理化性质和部分功能微生物的影响,选取旱田改水田5、10、30年的黑土为研究对象,对土壤pH、电导率及磷细菌、纤维素分解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旱田改水田年限的增加,土壤的pH逐渐降低,其中,旱田改水田5年时pH下降显著(P0.05);土壤电导率先显著升高(P0.05)后降低,其中,旱田改水田年限为5年时,电导率最高;有机磷细菌、无机磷细菌、纤维素分解菌都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其中,有机磷细菌在旱田改水田10年时平均数量最少,无机磷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在5年时平均数量最少。  相似文献   

10.
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和~(13)C、~(15)N自然丰度值的动态变化,探讨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固定能力及其稳定性,揭示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规律,为东北黑土的合理利用和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选择典型黑土区旱田土壤(种植大豆年限大于60年)和改种不同年限的稻田土壤(3、5、10、17、20和25年,旱田改稻田前种植历史基本相同,均为大豆),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旱田改稻田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旱田改稻田25年间,在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在改种的前3年迅速下降,降幅分别为13.60%—43.27%和10.40%—40.60%,在3—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在20—60 cm土层出现累积,但在3—5年期间增加幅度较大,在5—25年期间增加较为缓慢,在改种17—25年期间,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旱田土壤;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的变化趋势与其含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在改种的3年间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降低了26.53%和21.89%,在改种5—25年间0—60 cm土层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均大于旱田土壤,增幅分别为9.87%—21.48%和10.2%—19.3%;旱田改稻田后,土壤全氮与有机碳的变化密切相关,土壤全氮与有机碳的含量、密度之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在0—60 cm土层,土壤δ~(13)C值在改种的3年间明显上升,在3—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大于5年的稻田土壤δ~(13)C值均低于旱田土壤,而土壤δ~(15)N值在改种的25年间随改种年限延长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限稻田土壤δ~(15)N值均低于旱田土壤,相同年限土壤的δ~(13)C值和δ~(15)N值均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大;0—40 cm土层土壤δ~(13)C值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但各土层土壤δ~(15)N值与土壤全氮含量之间则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东北黑土区旱田改稻田大于5年后,稻田土壤具有明显的固碳(氮)能力,稳定性碳(氮)在20—60 cm土层累积;改种稻田年限小于5年,应注重有机碳(氮)的补充,以维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氮)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不同利用方式及不同开垦年限白浆土的肥力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白浆土为研究对象,以邻近的荒草地为对照,研究林地、旱田、水田3种利用方式及不同开垦年限(30~50年)旱地(大豆-玉米轮作)和水田的土壤肥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0~20cm)的pH值大小为:荒草地>林地>水田>旱田;旱田和水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44.17%和44.74%,但是亚表层(20~40cm)有机质提高.全氮含量分别减少19.92%和18.42%,全磷有所提高,全钾含量没有明显变化,旱田利用方式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水田速效磷含量最高;旱田、水田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37.84%和60.18%).开垦30~50年后,旱田表层土壤pH值下降1~ 1.09个单位.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减少28.23%~43.78%、12.03%~31.20%;而全磷呈增加趋势,全钾含量变化不大.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2.32%~42.15%和77%~195.35%,速效钾含量减少38.73%~43.08%,且随开垦年限增加,有机质、全氮减小幅度增大,速效氮的增加幅度降低,速效磷的增加幅度上升.水田表层土壤pH值下降0.62~0.84个单位,有机质含量减少33.16%~59.92%.;土壤的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降低(24.25%~78.1%和49.95%~60.73%);速效磷含量增加56.82%~281.9%,且随开垦年限增加,有机质、速效钾减小幅度上升而速效氮减小幅度降低,速效磷增加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东北地区水田土壤腐殖质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水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旱田(CK);在水田表层与亚表层土壤中各腐殖质组分含量均大于CK;水田表层土壤中富里酸(FA)、胡敏素(Hu)含量大于亚表层而表层土壤中胡敏酸(HA)含量却小于亚表层;水田土壤PQ值大于CK,其腐殖化程度也高于CK。  相似文献   

13.
不同开垦年限黑土耕地土壤导气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开垦对典型黑土土壤导气率的影响,以未经开垦天然次生林(0 a)和开垦年限为17、30、40 a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PL-300型土壤导气率测定仪测定耕作区0~20 cm土层水平、垂直2个方向的土壤导气率,并计算其各向异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平、垂直导气率均随开垦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与未开垦天然次生林相比,土壤垂直导气率下降22.44%~95.44%,土壤水平导气率下降40.45%~92.50%;不同开垦年限土壤水平、垂直导气率均呈现出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的一致规律。不同开垦年限土壤导气率各向异性表现出随着开垦年限增加逐渐增大的趋势,并在30、40 a表现出显著性(p0.05)。土壤导气率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孔隙度、非毛管空隙度、有机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黑土土壤的气体传输能力随开垦年限逐渐降低,密度、孔隙度、非毛管空隙度、有机质均显著影响黑土土壤导气率。  相似文献   

14.
黑土耕地自开垦以来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干扰,黑土土壤肥力呈整体退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层变薄、犁底层升高、土壤理化性状恶化、保水保肥能力降低、土壤生物活性降低、土壤抗逆性减弱、生产力下降等。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章古台沙地不同林龄(7年、16年、34年、55年)樟子松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0~5 cm、5~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有机碳的含量与储量进行比较,定量分析腐殖质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层中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并且有机碳含量与储量随林龄增长趋势显著,其中16~34年这一阶段是樟子松土壤有机碳积累最快的时期。土壤腐殖质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相似。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林下土壤0~5 cm土层的PQ值随林龄增长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34年;5~40 cm土层PQ值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0~10 cm土层CHA/CFA比随着林龄的增长先增加后减小,10~40 cm土层CHA/CFA比随着林龄增长而增加。说明在16~34年生时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储量和腐殖质碳含量快速积累,表层土壤腐殖化程度最高,腐殖质的聚合度改善较为明显;34年生以后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含量增速减慢,甚至下降,表层土壤腐殖化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玉米合理耕层构建与深松整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米田土壤耕层存在的问题我市玉米田存在如下问题:土壤有效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变坚实,耕层有效土壤数量明显减少,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含量降低,供肥供水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7.
以空间代时间的方法,于2016年4月选择位于贵州省中部开阳县南江乡屯上组的林地和邻近的4个不同开垦年限的农田样地(开垦年限为3、8、35、55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吸湿水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开垦年限为8年时达到最低值;容重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开垦年限为8年时达到最高值;pH值呈升高趋势;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开垦年限为8年时达到最低值。不同开垦年限土壤中粗粉沙(0.01~0.05 mm)的含量都是最高的,随开垦年限增加,土壤中粗沙及中沙(0.25~2 mm)、细沙(0.05~0.25 mm)和细粉沙(0.001~0.005 mm)的含量在增加,而粗粉沙(0.01~0.05 mm)、中粉沙(0.005~0.01 mm)和黏粒(0.001 mm)的含量在降低。碳酸盐岩地区农田土壤理化性质随开垦年限变化受耕作施肥和土壤颗粒组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开垦之后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是指利用深松机械作业,不翻转土层,保持原有土壤层次,局部松动耕层土壤和耕层下面土壤的一种耕作技术。深松深度一般在25~30厘米,以打破犁底层为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土壤养分变化及碳积累过程是评价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产力演化的重要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了解西北干旱区自然荒漠开垦为灌溉农田后该指标的变化,揭示干旱区新垦农田土壤发育及演变规律,为新垦沙地持续利用提供指导。【方法】选择河西走廊中段临泽边缘绿洲0—46年开垦时间序列的沙地农田,取样分析0—60 cm土壤剖面的物理、化学性状变化及碳积累特征,通过比较2008年与2014年的耕层土壤(0—20 cm)测定结果,分析近几年土壤性状的变化。【结果】耕层土壤砂粒含量随开垦利用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显著的变化发生在开垦16年后的农田,且最近10年土壤粒级组成变化不明显;在沙地开垦后的最初20年,耕层土壤有机碳(SOC)及全氮含量呈线性增加,20年后增加趋势减缓。开垦46年后,SOC、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9.0倍、6.3倍、6.3倍和13.5倍,耕层土壤无机碳(SIC)含量增加了77.1%;速效钾随开垦年限的增加呈先降低而后增加的趋势。20—40 cm和40—60 cm土层SOC及氮、磷、钾养分含量随开垦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变化幅度小于耕层土壤。2008—2014年的6年间,不同开垦年限的同一地块耕层土壤粒级组成未发生变化,但SOC及氮、磷、钾养分有明显的积累。沙地开垦46年后0—60 cm土层SOC、SIC和全碳的年平均固存量分别为0.75、0.79和1.47 kg·hm-2·a-1;SOC的积累主要发生在0—20 cm耕作层,而SIC的积累在40—60 cm土层。荒漠沙地转变为灌溉农田后有巨大的碳固存潜力;土壤黏粉粒增加对SOC及养分的积累和保持起重要作用。【结论】沙地开垦为灌溉农田后,随利用年限的增加,土壤肥力显著改善,但开垦46年后土壤肥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新垦沙地农田,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产力持续提高,须采取提升土壤肥力水平的农田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纬寒地土壤质量变化与生态环境和经营水平密切相关.黑河地区农用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草甸黑土、草甸暗棕壤、泛滥地草甸土等.这些耕地土壤肥力特点是有机质含量较高,氮磷比例不协调,较开荒前,氮少磷多,含钾量中等,潜在肥力水平较高.存在的问题是土壤冷浆,质地黏重,养分转化率较低,宜耕期短,水土流失较严重,耕层薄,犁底层厚,土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