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长江中游地区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系统分析双季稻生产碳足迹构成对于该地区农业的固碳减排和发展低碳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 基于农业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评价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定量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分析其构成因素,解析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肥料、灌溉投入以及碳足迹与水稻产量的关系。【内容】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单位产量、单位生物量、单位产值碳足迹分别为0.67 kg/kg、0.35 kg/kg和0.27 kg/元,随着产量的增加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CH4排放、柴油、肥料为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碳排放主要来源,分别占双季稻生产碳足迹的66.2%、13.1%和10.9%。早稻和晚稻生产分别有22.4%和36.7%的地块氮肥投入过量,28.4%和33.5%的地块灌溉投入过量且产量较低,存在着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种植规模与碳足迹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小规模双季稻种植相比,大规模早稻和晚稻种植单位产量碳足迹分别降低了29.7%和37.2%。这项研究表明,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可能受到农场规模、气候条件以及作物管理实践的影响。结论 因此,适当减少双季稻种植面积并发展水稻节肥节水及免耕技术,构建规模化的低碳种植模式必将成为未来长江流域双季稻生产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农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农田生态系统是高产农业碳平衡研究的模板,其碳足迹分析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基于2001~2014年湖南省农田生产投入、作物产量等数据,运用碳足迹分析方法对湖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碳吸收以及碳足迹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过去13年里,湖南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逐年增加,增幅和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8.33%和1.85%;碳吸收呈波动式增加,增幅和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5.50%和2.36%;水稻和蔬菜的碳吸收量远大于其他农作物,年均合计比重为83.20%;碳足迹先增加后减少,2001年为31.74×10~4hm~2,2006年增加到34.46×10~4hm~2,2014年减少到31.56×10~4hm~2;湖南省农田生态系统始终处于碳生态盈余且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分析2014年的区域农田碳足迹,常德市最大,为4.52×10~4hm~2,张家界市最小,为0.89×10~4hm~2,二者相差5.08倍;2014年湖南省区域碳足迹水平分为三类:高碳足迹地区(常德市)、中碳足迹地区(岳阳市、衡阳市、邵阳市、益阳市、郴州市、永州市、怀化市及湘西州)和低碳足迹地区(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张家界市及娄底市)。  相似文献   

3.
孙凯  梁龙  余豪 《中国茶叶》2023,(4):48-53
以雷山县典型茶产区茶农物质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借助碳足迹评价方法,估算了茶叶生产的碳排放强度,并据此进行了低碳化发展潜力分析。结果表明,在雷山县郎德镇和望丰乡,农户经营模式下每667 m2茶叶生产的碳排放总量(以CO2排放当量计)为799.68 kg,其中化学氮肥制造和施用是最主要的碳排放贡献源;茶农采用化学氮肥减量或有机肥替代投入方案(情景Ⅰ和情景Ⅱ)后,每667 m2茶叶生产的碳排放可分别降低395.45 kg和392.36 kg,具有49.45%和49.06%的碳减排潜力。因此,优化茶园施肥管理,加强茶农绿色生产管理知识宣传及茶树种植技术培训,推广使用控释氮肥及硝化抑制剂是促进茶叶生产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碳足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农田碳足迹,探索有效途径实现低碳与高效的协同效益,依据全生命周期评价分析原理,建立农田碳排放核算模型,设置农用物资(种子、肥料、农药、地膜)投入、农机能耗(耕地、播种、灌溉、收获)、秸秆处理及氮肥施用导致的田间N2O直接和间接排放四个模块,估算山东聊城地区典型玉米花生3∶4和3∶6宽幅间作与传统玉米单作、花生单作单位面积和单位产值的碳足迹差异。结果表明,3∶4和3∶6间作模式单位面积碳排放分别为3782.44kg CO_2e/hm~2和3829.94kg CO_2e/hm~2,均低于花生单作的3930.64kg CO_2e/hm~2、高于玉米单作的1361.38kg CO_2e/hm~2;二种间作模式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肥料(包括肥料生产、氮肥施用导致的田间N2O排放)和地膜,3∶4模式下占总排放的60.09%,3∶6模式下占60.54%;3∶4模式单位净产值的碳排放强度为0.197kg CO_2e/元,高于花生单作(0.179kg CO_2e/元)和玉米单作(0.154kg CO_2e/元),3∶6模式为0.177kg CO_2e/元,低于花生单作,但若能避免玉米条带的重复施肥和冗余翻耕,二种间作模式单位产值的碳排放强度将低于玉米和花生单作。玉米花生宽幅间作不仅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而且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河南省花生2004-2021年化肥投入、播种面积、产量等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定量分析河南省花生生产化肥投入对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河南省花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南省花生生产化肥投入总量呈升高趋势,但其构成发生了变化,表现为氮肥施用比例下降25.4%,平均施用量66.08 kg/hm2,占总施用量的23.5%;而复混肥施用比例上升28.9%,施用量增加,增幅达261.5%,平均施用量212.63 kg/hm2,占化肥总投入量的75.7%。花生氮肥偏生产力为28.35~84.10 kg/kg,平均43.66 kg/kg。活性氮排放中,NH3挥发(25.03 kg/hm2)>NO3-淋洗(4.45 kg/hm2)>N2O排放(0.66 kg/hm2),其中以NH3挥发为主,占总量的83.3%。期间河南省花生化肥投入对环境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施氮量对辽河稻区盐粳系列品种(系)上蚜虫种群发生量及稻米产量的影响,探讨减施氮肥对水稻麦长管蚜的控害效果,比较不同氮肥水平下粳稻的产量关系。结果表明,蚜虫的种群数量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减氮25%可有效降低蚜虫种群数量,降低其危害。同时施氮量可显著影响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值,减氮25%对水稻产量降低影响不显著。综合评估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和蚜虫危害程度,本研究明确氮肥最佳施用量为135 kg/hm2水平,各粳稻品种(系)的蚜虫种群数量均值较常规施肥田可降低46.33%,各粳稻品种(系)的水稻理论产量均值稳定在718.12 kg/667 m2,兼顾了虫害防控,稳定了水稻产量和优化了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海南是我国荔枝最南端的生产区,但生产中养分过量投入和土壤退化的问题较为严重,缺乏合理的养分投入标准。本研究根据作物产量水平及当下优化管理获得氮素盈余关键阈值,解析不同类型农户养分管理水平的差异以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对海南主产区荔枝产量、养分管理和土壤肥力现状进行剖析,基于养分平衡原理,通过定量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及优化条件下的合理氮素盈余水平,明确荔枝养分用量上限,提出海南荔枝氮、磷、钾养分投入减量目标,对不同经营规模的农户养分收支平衡和土壤肥力差异开展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产量水平下荔枝氮、磷、钾用量上限分别为200、100、260 kg/hm2(产量<10 t/hm2);273、136、355 kg/hm2(产量为10~20 t/hm2);439、220、571 kg/hm2(产量为20~42 t/hm2)。农户施肥过量投入现象较为突出,且随着经营规模的增加,养分过量投入加剧。小农户、中等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主体氮素投入分别高于氮肥投入上限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对燕麦碳足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燕麦的碳足迹特征,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对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乌兰察布和呼和浩特燕麦主产区58个农户及16家加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我国燕麦加工过程中的碳足迹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在燕麦种植环节,单位面积的碳足迹是800.29±263.77kgCO_2-eq·hm~(-2),单位产量的碳足迹是0.380±0.125tCO_2-eq·t~(-1)。其中,种植大户单位面积碳足迹为801.93±814.05 kg CO_2-eq·hm~(-2),单位产量的碳足迹为0.380±0.386t CO_2-eq·t~(-1),接近于平均水平;种植散户单位面积的碳足迹为648.54±875.31kgCO_2-eq·hm~(-2),比燕麦种植平均水平低19.00%,单位产量碳足迹为0.422±0.570 tCO_2-eq·t~(-1),比燕麦种植平均水平低11.10%。在燕麦加工环节,燕麦加工产品燕麦粉、燕麦片、燕麦米的单位质量碳足迹分别是69.67±5.77、130.62±10.86和50.76±4.81 kgCO_2-eq·t~(-1)。从燕麦食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燕麦种植过程中的碳足迹显著低于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作物,可以大面积种植。其中,燕麦种植散户的化肥用量和大户的灌溉电耗是燕麦种植环节碳足迹的主要来源。燕麦加工环节中燕麦片的碳足迹最大,主要因为燕麦片加工中需加热灭酶、汽蒸,涉及天然气的使用,能耗增加。因此,通过农户规模化种植、选择适合当地的节水灌溉技术,引导相关企业就近和适度加工、优化节能减排的技术等方法来减少碳足迹,促进燕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田间定位试验条件下,研究了4个秸秆还田量水平[0kg/hm2(S0)、4000kg/hm2(S4)、6000kg/hm2(S6)、8000kg/hm2(S8)]耦合4个施氮水平[0kg/hm2(N0)、90kg/hm2(N90)、180kg/hm2(N180)、270kg/hm2(N270)]对水稻茎蘖动态、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特征、氮素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施氮条件下,秸秆还田明显抑制水稻生育前期茎蘖的发生和茎蘖高峰的形成,促进水稻后期的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提高剑叶光合速率,稻谷产量增加2.22%~4.44%。2)氮肥单施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茎蘖数和最高苗数显著增加,分蘖高峰提前7~14d;施氮显著增加水稻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吸收量和稻谷产量,明显延缓水稻生育后期剑叶光合速率的下降。3)同等施氮条件下,与S0相比,秸秆还田S4、S6处理促进水稻茎蘖发生,成熟期植株吸氮量显著增加,以S6处理增幅最大,平均增加36.58%,生育后期剑叶光合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S8处理则对水稻茎蘖发生、光合作用和氮素吸收表现出负面影响。4)秸秆还田耦合施氮量显著影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稻谷产量,与N0S0相比,两者配施水稻显著增产9.59%~23.51%,以N180S6处理产量最高,达10.56t/hm2。适宜的秸秆还田量耦合施氮量可促进水稻茎蘖发生和有效穗形成,增加氮素和光合同化物积累,从而增加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10.
钱鑫  陈林  陶浚元  范晓勇 《北方水稻》2013,43(3):8-12,20
试验通过几种不同处理的缓释稀土(硅钙)复合肥作基肥在膜下滴灌水稻上的运用,对水稻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叶绿素、叶面积以及光合影响的对比,得出作为基肥的缓释稀土(硅钙)复合肥对膜下滴灌水稻的综合影响用量50 kg/667 m2>70 kg/667 m2>30 kg/667 m2>空白。  相似文献   

11.
红壤稻田钾肥施用量对超级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超高产水稻中浙优1号、甬优9号为材料,研究土壤不同钾素水平(50 mg/kg、90 mg/kg)及钾肥用量(0、75、150、225 kg/hm2氯化钾)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土壤不同钾素水平对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着粒密度、株高、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光合速率有显著影响,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时期施用钾肥对产量的贡献依次为:基肥>分蘖肥>穗肥,产量差异达到3%~10%;随着施钾量增加植株高度明显增加,中浙优1号上表现更为明显,且随着施钾量增加,茎秆加粗,特别是基部节间粗度增加尤为明显。施钾与不施钾相比,两个品种产量分别增加5.6%和8.8%,但产量增加并不与施钾量成正比,不同施钾水平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我国各省、区之首,湖南水稻产量的稳定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稻生产者的收益稳定性及生产积极性都很重要。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选择了42个湖南省水稻生产优势县(市/区),利用非参数信息扩散模型对优势县早稻、中稻及一季晚稻、晚稻的减产率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在早稻生产中,13个考察县(市/区)水稻产量减产超过1%以上的概率小于50%;在中稻及一季晚稻生产中,16个考察县(市/区)水稻产量减产超过1%以上的概率小于50%;在晚稻生产中,7个考察县(市/区)水稻产量减产超过1%以上的概率小于50%。另一方面,以在田农作物产量损失达10%以上为农作物受灾标准,在早稻生产中,19个考察县(市/区)水稻生产受灾的概率几乎为零,可以忽略;在中稻及一季晚稻生产中,17个考察县(市/区)水稻生产受灾的概率可以忽略;在晚稻生产中,27个考察县(市/区)水稻生产受灾的概率可以忽略。以上结果充分说明湖南省水稻生产优势县的水稻生产所面临的生产风险处于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13.
晋西南山区马铃薯氮磷钾肥肥效及合理施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建立晋西南山区马铃薯N、P、K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施肥效应方程,解析与模拟寻优结果表明:N、P、K三因子对晋西南山区马铃薯产量影响的顺序为:钾肥>氮肥>磷肥;各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中,氮钾最强,磷钾次之,氮磷最差;得出了该区马铃薯hm2产≥22500kg,产量指标95%置信限的最佳施肥量为:每hm2纯氮(X1)144.75 ̄194.55kg,纯磷(X2)106.8 ̄144.45kg,纯钾(X3)135.9 ̄202.5kg;并得出了该区每hm2最高产量30629.8kg时的施肥量:纯氮189.7kg,纯磷123.6kg,纯钾182.7kg。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分蘖期遭遇连续阴雨天气,光照时间减少,光照强度降低,严重影响水稻分蘖生长和产量形成。为了阐明分蘖期弱光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对氮肥的响应,于2021年在扬州大学盆栽场和人工智能温室,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分蘖期设置不同光照(弱光处理:50%光照,对照:100%光照)和不同氮素水平(N1:72 kg/hm2,N2:90 kg/hm2,N3:108 kg/hm2)处理,对不同处理水稻的分蘖动态、产量和稻米品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期弱光胁迫处理显著抑制了水稻分蘖的发生,有效穗数平均减少12.28%,产量下降15.52%。但在弱光胁迫下,增加分蘖期氮肥用量有利于提高水稻分蘖数和最终穗数,其中,N3处理缓解弱光胁迫对产量的影响效果最显著。分蘖期弱光胁迫可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降低食味品质;而增施氮肥可提高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但同时也会加剧食味品质的变劣。  相似文献   

15.
以鄢陵县花卉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表层(0~10 cm)土壤养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鄢陵县花卉土壤速效氮含量为4.33~25.77 mg/kg,均值(13.57±6.70)mg/kg,属于土壤养分分级的第6级水平;速效磷含量为50.37~147.3 mg/kg,均值(94.09±24.17)mg/kg,属于第1级水平;速效钾含量为22.35~192.8 mg/kg,均值(96.32 ±43.67)mg/kg,整体上属于第4级水平;有机质含量为20.98~74.43 g/kg,均值(50.69±13.82)g/kg,属于第1级水平。花卉土壤综合肥力指数为(1.79±0.12),属于三等土壤,肥力水平一般。因而建议:施用有机肥中和土壤碱性;增施氮肥,合理补充钾肥,协调土壤中氮、磷、钾的比例,提高花卉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6.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稻田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CH4)的最大排放源之一,水稻丰产与甲烷减排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业领域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不同水稻品种和稻作技术的产量与碳排放差异显著,因此,掌握品种更新与技术改进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可以为高产低碳稻作技术创新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系统分析了1960s—2010s,我国水稻品种和稻作技术的演变特征及其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影响。总体而言,我国近50年来在品种不断更新和稻作技术显著改进及农用化学品大量投入下,水稻单产提高了37.0%,尽管单位面积碳排放增加12.2%,但是单位产量碳排放下降了18.1%,是一个增产减排的协同发展历程。基于情景分析,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条件下,综合水稻品种、灌溉方式、化肥减量以及稻作系统调整,以2010s为基线,我国2030s稻田温室气体总排放将下降17.0%以上,其中稻作技术改进和化学品增效减量的减排潜力最大。本研究可以为我国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当地主栽水稻品种冈优188(V1,重穗型品种)、阳鑫优1号(V2,穗数型品种)为研究材料,采用3个氮肥水平处理(N0:不施氮肥;N1:纯氮150 kg/hm2;N2:纯氮195 kg/hm2)研究了水稻生产氮肥需要量与利用率。结果表明:各处理产量变幅为7 170.0~8 011.5 kg/hm2,N1、N2主处理的平均产量分别为7 839.0 kg/hm2、7 977.0 kg/hm2,比N0分别增产7.7%、9.6%。N2V1与N1V1的平均产量分别为7 944.0 kg/hm2、7 957.5 kg/hm2,表明对于重穗型水稻品种,当前大面积生产的氮肥施用量是适宜的,不宜再增加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18.
‘桂糖58’号(GT58)是广西甘蔗的主推品种,‘桂糖29’号(GT29)是广西目前宿根性最好的品种,探讨这两个品种对肥料的需求特性,可以为指导该品种在蔗区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GT58’和‘GT29’为供试材料,在分蘖前施用不同水平的肥料T1(0%:0 kg/hm2)、T2(25%:562.5 kg/hm2)、T3(50%:1 125 kg/hm2)、T4(100%:2 250 kg/hm2),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新植甘蔗生长、产量、糖分等农艺性状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GT58’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T3>T4>T2>T1,其中T3和T4分别比对照T1提高了12.67%和11.11%(P <0.01);‘GT29’不同施肥水平下甘蔗产量顺序为:T2>T3> T4>T1,但是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即不同施肥处理对蔗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从品种来看,‘GT58’的产量高于‘GT29’,但是糖分低于‘GT29’。综合考虑甘蔗生长、产量品质及肥...  相似文献   

19.
氮磷钾镁硫混合施用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混合均匀设计方法,以中油杂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磷、钾、镁、硫5种肥料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肥料对产量影响显著,其影响顺序为:S(χ5) > N(χ1) > K2O(χ3) > P2O5(χ2) > MgO(χ4)。交互项χ2×χ5对产量的影响显著,低磷、高硫,或高磷、低硫时,产量较高;而它们都处于中间水平时产量反而较低。目标产量为3000kg/hm2时,各种肥料的适宜施用量分别为N255.78-259.01kg/hm2,P2O5129.87-131.50 kg/hm2,K2O127.51-130.08 kg/hm2,MgO7.40-7.74 kg/hm2,S 1.96-2.06 kg/hm2。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单位面积角果数(0.811)>角果粒数(0.422)>千粒重(0.311)。 :  相似文献   

20.
对辽宁省14个市309个玉米田块化肥投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玉米化肥施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辽宁省玉米平均产量为8 121 kg/hm~2,化肥养分(N、P_2O_5、K_2O)总施用量为312~479 kg/hm~2。氮(N)肥投入区间为188~275 kg/hm~2,磷(P_2O_5)肥投入区间为88~144 kg/hm~2,钾(K_2O)肥投入区间为64~119 kg/hm~2,N、P_2O_5、K_2O的平均投入比例为1∶0.48∶0.37,N、P_2O_5、K_2O平均偏生产力为36、75、96 kg/kg。根据辽宁省推荐施肥标准,全省平均氮、磷的减施潜力分别为53 kg/hm~2(23%)和30 kg/hm~2(28%)。辽宁省施用中微量肥料和有机肥极少、长效肥料较少,肥料以一次性施用为主。建议降低氮、磷肥施用量,增加钾肥用量,调整施肥比例,增加缓释长效肥料的施用,有条件的区域增加追肥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