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杉木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年龄、不同生长代数杉木林地及立地条件相同的檫树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分析表明,①随杉木年龄的增加,林地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及微生物总量表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而氨化细菌数则随年龄的增力。而增加,②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檫树林地明显高于杉木林地,但各类菌的组成比例均无明显不同,③头栽杉木林地土壤的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及氨化细菌分别是二栽林地的1.52、1.42、1.47和2.79倍,但真菌数量两类林地无差异,从各类菌所占比例来看,只有真菌比例二栽林地有增加的趋势,细菌、放线菌两类林地间无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新疆不同地区栽培的大樱桃生长规律、果实单果质量、可食部分、可溶性固形物、横径、纵径、果柄等外部特征和含水量、可溶性糖、维生素C,总酸和花青素等内在品质进行了的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阿图什市上阿图什镇栽培的大樱桃果实发育期49~53 d,成熟期在5月底至6月初,明显早于新疆林科院内栽培的大樱桃(分别为54~62 d,6月初至6月底);前者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花青素含量普遍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草甘膦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甘膦为除草剂,研究其对油茶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甘膦处理60天后,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均受到极显著的抑制,分别比对照减少了44.7%、58.2%和54.7%;草甘膦处理150天后,土壤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仍极显著少于对照,但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草甘膦处理60天后均显著低于对照;草甘膦处理150天后,土壤脲酶的活性则由抑制转变为激活,高于对照7%;土壤磷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有所缓解,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则有所增加。草甘膦处理60天、150天后,土壤、油茶果实、叶片中均未检测出有草甘膦残留。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韶关市曲江小坑果园表层土壤(0~20 cm)和亚表层土壤(20~40 cm)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状况及垂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果园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在土壤中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表层土壤的3种微生物总数高于亚表层(p=0.001),是亚表层的4.03倍.(2)表层与亚表层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均远高于同层的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前者约占微生物总量的80%,后两者各占微生物总数的10%左右.(3)果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不同时间而变化,总体变异系数为8.7%,且不同土壤深度的微生物数量变化存在明显差异(p=0.001).表层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变动系数(10.7%)为亚表层土壤变动系数(1.3%)的8.2倍.  相似文献   

5.
不同造林密度下杂种落叶松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及随季节变化的动态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菌占微生物总量的99%以上,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数量最少;造林密度对杂种落叶松土壤微生物均有显著影响,其中,造林密度为3 300株/hm2的林分,土壤中微生物含量最高,最适合微生物的繁衍增殖.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猕猴桃果实产量与品质,在猕猴桃园以套种蕺菜、清耕和对照作为试验处理,测定不同时期猕猴桃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果实产量及品质,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13.95%、7.92%和3.94%,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19.01%、28.89%和16.32%,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17.02%、12.63%、17.57%和7.98%,单果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提高7.14%和7.68%,维生素C、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提高7.97%、18.29%、2.09%、12.37%和14.1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套种蕺菜后猕猴桃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与土壤中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放线菌数量与蔗糖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土壤速效磷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与维生素C含量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真菌数量与维生素C含量显著负相关。土壤脲酶活性与干物质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显著负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土壤蔗糖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套种蕺菜有利于提高猕猴桃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增加猕猴桃果实产量,改善猕猴桃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受根系分泌物的影响较大,为研究其作用机理,采用根系分泌物溶液,对比分析不同浓度群落分布特点,同时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量进行测定,并剖析其对微生物群落分布的作用,探究微生物商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土壤pH有较大影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表现出一致规律,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而土壤全磷含量不受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影响。不同浓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数越多,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受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影响显著,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其含量也就越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浓度根系分泌物处理对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Mcintosh指数的影响也存在较大差异,根系分泌物浓度越高,其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也越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微生物优势度指数不受根系分泌物浓度的影响。综合来看,根系分泌物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群落分布特点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
天坛公园内的古侧柏出现生长衰弱的现象后,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古侧柏的树势。在夏季和秋季采集天坛公园内复壮和未复壮的古侧柏立地土壤,进行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复壮后的古侧柏立地土壤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氮化细菌、有机磷细菌及无机磷细菌数量及土壤中的氨化作用强度、有机磷和无机磷转化强度均显著高于未复壮的古侧柏;(2)古侧柏立地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及作用强度在夏季时显著高于秋季。采取复壮措施后的古侧柏立地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增加、微生物的作用强度增强,说明复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古侧柏立地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9.
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的4种宫胁法改造林地、传统法改造林地和不进行林分改造的对照样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样地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研究,以探讨不同林分改造类型的土壤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不同林分改造类型的林地土壤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中宫胁法2和传统法林地土壤酶活性显著高于其它改造类型,宫胁法2改造林地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居最高水平,宫胁法3和宫胁法4最低;不同的林分改造措施土壤微生物各生理类群的数量差异显著,但均表现为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各改造类型中,宫胁法2在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中均表现最高,宫胁法1在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总量均表现最低,说明宫胁法2在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上表现最为显著。因此,宫胁法2最有利于改善土壤生物学特性,从而能创造植被恢复过程中良好的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我市产业发展,以引进山东7个大樱桃品种为研究对象,初步筛选适宜陇东地区大樱桃产业发展适生品种。对各品种的物候特性、树体发育、丰产性、果品品质等指标进行定株观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果实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排序。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物候表现与树体发育情况均能够适应庆阳气候和立地条件,综合分析各品种的树体生长状况、单株产量以及果实品质认为,"早大果""红灯""拉宾斯"最具优势,可以作为陇东地区大力推广的樱桃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具有复杂的次级代谢系统,是一类具有发展前景的宝贵微生物资源。而土壤是放线菌栖息的主要场所,即便在一些极端恶劣的土壤环境也有放线菌的存在,因此,对土壤放线菌资源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放线菌生境不同,对普通土壤和极端环境土壤中的放线菌资源分别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壤放线菌是各种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在医药、农业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它们还能降解大量有机化合物,在环境污染生物治理中同样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用标准地法对黄泛平原毛白杨、刺槐纯林和混交林根分泌物、土壤微生物、土壤养分及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根际土壤总菌数高于纯林,混交林和纯林根际细菌、放线菌和总菌数高于根外,F 检验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2、混交林毛白杨、刺槐根泌氨基酸和酚量高于纯林毛白杨和刺槐,可溶性糖和有机酸量则低于纯林毛白杨和刺槐。3、不同林分根际、根外土壤养分有明显变化。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不同林分和根际、根外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树种(?)交后所表现的生长优势己证实是由于毛白杨、刺槐根间有益的交互作用及土壤微生物模式的变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13.
大青山不同森林结构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山不同林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是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的总数均随着树龄的增长呈现减少趋势。不同林木树种组成,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榆林地区的土壤细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分布依次为山杏〉油松×沙棘〉油松×山杏〉油松×柠条〉油松〉沙棘〉柠条;劈柴沟地区不同树种组成土壤微生物总量及土壤细菌数量变化为山杨〉白桦×落叶松〉落叶松〉油松〉白桦。不同密度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规律是2 m×3 m≥3 m×3.5 m〉1.5 m×2 m〉1 m×3 m≥1.5 m×2 m,基本上是随密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应用PLFA方法分析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本研究选择磷脂脂肪酸法( PLFA)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短期氮沉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氮沉降后土壤性质及植物生长的变化趋势,为氮饱和条件下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微生物参数和指标,对氮沉降的即时调控和实时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方法】2013年5月,在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约1 hm2的杉木幼龄林中建立30个1 m ×1 m 的样方,在30个样方中进行5种氮沉降量[N0(对照)、N1(20 kg·hm -2a -1)、N2(40 kg·hm -2a -1)、N3(60 kg·hm -2a -1)、N4(80 kg·hm -2a -1)]和2种氮形态(NH4+-N,I和 NO3--N,II)的模拟沉降试验,沉降1年后用土钻进行土壤样品采集。磷脂脂肪酸提取方法为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甲酯化法,以十九烷酸为内标,采用 Agilent 6850N 测定,用Sherlock MIS4.5系统分析PLFA图谱,脂肪酸含量换算成每克干土中的含量( nmol)后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测到PLFAs 72种,其中特征脂肪酸36种。分析特征脂肪酸种类和含量可知:各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均以原核微生物为主,不同氮处理样地中以磷脂脂肪酸总量表征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范围20~44 nmol·g -1。沉降铵态氮时,土壤中 PLFA总量、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的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相同,均为随着氮沉降量的增加先升高再降低最后再升高,NH4+-N N4处理土壤微生物 PLFAs的数量最多,NH4+-N N2处理土壤微生物 PLFAs的丰度值和多样性值最高;沉降硝态氮时,土壤中 PLFA 总量、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 PLFAs量随着硝态氮浓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 NO3--N N2处理达到最大值。细菌和放线菌的标记脂肪酸含量变化趋势相同。NO3--N N2处理微生物脂肪酸量最多,NO3--N N4浓度下微生物 PLFAs多样性值最高。根据典型性相关分析,得出铵态氮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含量影响较为显著,土壤中硝态氮和含水量对细菌含量影响较为显著。【结论】当氮沉降量小于80 kg·hm -2 a -1时,铵氮和硝态氮处理均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但增长幅度不同。铵态氮的最高氮处理和硝态氮的中氮处理,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总量的增长,铵态氮的中氮处理和硝态氮的最高氮处理,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增加。铵态氮对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含量影响较为显著,土壤中硝态氮和含水量对细菌含量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2种氮形态5种施氮水平(N0、N1、N2、N3、N4分别代表0、20、40、60、80 kg·hm-2·a-1,共10个处理)研究杉木林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表明:沉降第1年,高氮处理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较显著,氮处理时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波动较大;沉降1年后,各处理的变化规律稳定,波动较小。12月份各处理间微生物数量和细菌数量变化幅度较小、氮处理对其影响不显著,故不宜在12月采集土样。氮沉降量影响微生物总量,总体而言低氮处理促进微生物生长,最高氮处理抑制微生物生长,NH4+-N2或N3和NO3--N3处理微生物总量最多。不同微生物类群对氮沉降形态和沉降量的响应不同,土壤细菌的变化规律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一致,低氮处理时,硝态氮处理对细菌数量生长的影响大于铵态氮处理,2种形态氮的N2或N3处理细菌数量最大。铵态氮比硝态氮更易影响真菌的生长,且NH4+-N1和NO3--N3处理真菌数量最多。不同氮沉降形态对放线菌数量影响显著,沉降1年后高氮沉降量对放线菌生长略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洞庭湖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栽植杨树导致地力退化现象并不明显;在各个样地中,细菌占绝对优势,真菌最少;真菌和细菌主要分布在5~10 cm土层,放线菌主要分布在0~5 cm土层,厌氧菌主要分布在10~20 cm土层;同一微生物类群在各样地间的数量无显著差异;在不同林龄的土壤中,真菌、细菌和厌氧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放线菌随林龄增加呈现高-低-高的趋势;各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武威枸杞产地进行了4种微生物肥料的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放线菌数量增加明显,放线菌数量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处理A2、A3、A4的全氮变化不明显,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显著;土壤容重相对减小;提高碳氮比。施用微生物肥料,不仅改善了土壤结构,而且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土壤的持水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18.
对小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三大类群的数量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理化性质表现为pH值和全磷含量变化范围不大,土壤容重变化表现为9月略高于7月,土壤全氮含量变化表现为7月高于9月;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与全氮、全磷及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真菌数量与土壤各理化指标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除草剂草甘膦对板栗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除草剂的使用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一种常用手段,伴随而来的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失调及污染严重等生态问题。为了促使板栗能健康生长并保证其果实品质,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技术,分别对草甘膦施用后不同时间采集的根际土壤样品中细菌16S rRNA的V3-V4区和真菌ITS1-ITS2区进行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以草甘膦处理6和12d后,板栗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无显著变化,真菌多样性显著降低,真菌丰富度先增加后不变。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板栗根际土壤优势细菌菌门主要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等,优势真菌菌门主要是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随着草甘膦处理时间的增加,变形菌门、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先增加后不变,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先增加后降低,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先增加后保持不变。研究结果表明:草甘膦对板栗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影响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根际与根外可培养土壤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研究表明,根际与根外细菌和放线菌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都表现为秋季显著高于冬季,而真菌数量季节之间差异不显著;巨桉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根际效应(R/S值为1.40),各季节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高于根外;巨桉人工林根际土壤好气性细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毗邻青冈次生林,根际土壤有效养分指标大多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青冈次生林;根际土壤微生物与根际土壤养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根际土壤有机质、水解N、速效P与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