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6,(6):29-31
在杂交粳稻组合常优5号制种中,采用10行水稻制种专用插秧机,研究分析了母本不同播种量育秧对制种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母本的秧苗素质有明显的影响,播种量为55 g/盘处理有利于壮秧,提高秧苗移栽后的活棵和分蘖、成穗;55 g/盘播种量处理在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这3项产量结构中,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其他处理一致,但每穗实粒数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最终制种产量达到3.12 t/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17,(6):44-49
为培育适宜双季晚稻机插的健壮秧苗,提高机插双季晚稻产量,以杂交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喷施多效唑对机插秧苗素质、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旱育秧苗根量、发根力、假茎宽、成秧率均高于湿润育秧秧苗,机插大田后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高于湿润育秧处理;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可提高秧苗发根力、假茎宽以及成秧率,且机插大田后秧苗返青快,叶面积指数、大田干物质生产量、有效穗数和实际产量均明显增加;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处理秧苗素质明显优于其他处理,机插后大田生长优势明显,有效穗数、实际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双季晚稻机插育秧选择旱育秧并在秧苗1叶1心时喷施200 mg/kg多效唑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3.
为确定双季稻机插育秧适宜播种量,以早稻品种淦鑫202、晚稻品种五丰优T025为材料,通过秧盘育秧试验和大田机插试验,研究了播种量对双季稻机插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秧苗素质、漏插率及产量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高度、单株根数、假茎宽、百苗干物质质量及成秧率下降,秧苗个体素质降低,但单位面积秧苗数增加,秧苗成毯性增强,漏插率降低,机插质量提高,大田基本苗及有效穗数增加。产量则表现出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双季早、晚稻实际产量均以100 g/盘(干谷)处理最高。综合来看,机插双季稻适宜播种量(干谷)早稻为100~120 g/盘、晚稻80~100 g/盘。  相似文献   

4.
播种量对机插水卷苗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明水卷苗机插高产适宜的播种量。【方法】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品种武运粳24号(常规粳稻)和6两优9368(杂交籼稻)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对水卷苗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大田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移栽前秧苗地上部和根系干物质量、发根力、根系活性、成苗率、苗基宽、重高比及光合速率均随着播种量的降低而显著增强,叶面积指数显著下降。小播量处理秧苗返青活棵快、分蘖发生力强、每穗粒数多,但播量过小导致基本苗和穗数不足,当武运粳24号播种量从180g/盘降低到120g/盘(738.9g/m2)、6两优9368播种量从110g/盘降低到70g/盘(431.0g/m2)时,产量没有显著变化;但播种量继续降低,产量均显著下降。【结论】水卷苗育秧方法适宜播种量,常规粳稻为2.03粒/cm2,杂交籼稻为1.14粒/cm2。  相似文献   

5.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低播种量(90 g/盘和110 g/盘)和3种拌种剂(旱育保姆、咪鲜·甲霜灵和苗壮丰)处理,研究稀播和拌种剂对毯苗机插水稻不同秧龄期秧苗素质的影响,旨在探究毯苗机插水稻长秧龄壮秧培育的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在稀播和拌种剂处理下,毯苗机插水稻秧龄25 d的秧苗素质最好;播种量90 g/盘的...  相似文献   

6.
播种量对机插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两优2186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进行播种量对机插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播种量为50 g/盘和70 g/盘处理的秧苗素质明显好于90 g/盘、110 g/盘、130 g/盘处理;在栽插时播种量为70 g/盘的缺丛率为13.67%,显著低于播种量50 g/盘的处理,与90 g/盘、110 g/盘、130 g/盘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机插稻基本苗数显著增加,高峰苗数也显著增加,但有效穗数增加不显著;从产量构成因素和实际产量来看,播种量为70 g/盘的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成穗率最高,分别为23.13万穗/667 m2、30.09 g和63.5%,实际产量达到865.67 kg/667 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在本试验中,杂交籼稻品种70 g/盘的处理,由于秧苗素质高、基本苗适宜、高峰苗较低,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也最高。因此,每盘70 g是机插稻适宜的播种量。  相似文献   

7.
以常规早籼稻中早39为试验材料,通过研究不同播种量与壮秧剂用量对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来确定中早39在当地的最佳播种量和壮秧剂使用量。结果表明,机插秧播种量以125~150 g/盘为宜,壮秧剂适宜用量为50~75 g/m2。  相似文献   

8.
NEL生物活性肥对水稻种子发芽及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杂交水稻P88S/747为材料,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和田间试验,研究了NEL生物活性肥对水稻种子发芽和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用NEL生物活性肥浸种可显著提高发芽率和成秧率;幼苗期(2叶1心)喷施NEL生物活性肥能明显降低秧苗高度,促进秧苗横向生长,增加秧苗茎基宽和分蘖数,促生新根和白根,显著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喷施NEL生物活性肥的适宜时期为幼苗期。  相似文献   

9.
以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为试材,设土床旱育秧(A1)、编织布旱育秧(A2)、塑盘旱育秧(A3)、塑盘湿润育秧(A4)4种方式,在不同育秧方式基础上设置施用壮秧剂和不施壮秧剂2个处理水平,研究育秧方式对抛栽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A2,其次是A3,A1和A4最慢;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A2,其次是A3和A1,A4分蘖最慢、数量最少;干物质积累A2和A3具有明显优势,其次是A1,A4积累最少;A2的产量最高,产量性状较好,其次是A3,A4产量最低、产量性状较差。施用壮秧剂可促进晚稻生长,改善产量性状,提高产量。育秧方式与壮秧剂交互作用对晚稻产量及主要性状有显著影响。综合晚稻生长和产量及性状看,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合的育秧方式是编织布与施壮秧剂组合旱育秧。  相似文献   

10.
为了降低机插稻育秧、运秧劳动强度,在云南籼稻地区探索籼稻小苗机插技术。以吉优716为材料,设置160 g/盘(T1 )和180 g/盘(T2)2个播种量处理,秧龄9 d,每667 m2大田用秧6盘。以常规播种量70 g/盘,15 d秧龄,每667 m2用秧15盘为对照,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秧苗素质、栽插质量、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虽然密播小苗处理秧苗素质不如对照,并且缺丛率较高,但每丛基本苗数、各时期的茎蘖数和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最终产量均高于对照。较高的有效穗数是机插密播小苗技术增产的主要原因。其中,T1处理用种量比对照减少了8.57%,秧盘数比对照减少60%,但产量比对照增加了9.0%,节本增效的效果明显,具有较大的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2015,(6):34-37
以早稻温814为材料,进行了壮秧剂与育秧母质不同用量在机插育秧上的应用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施用壮秧剂的情况下,以75 g/m2用量处理的秧苗素质最好,产量最高;而在施用育秧母质的情况下,以1.75 kg/盘用量处理的秧苗长势最好,产量最高。综合考虑秧苗素质和产量性状,采用育秧母质进行育秧更有利于实现水稻高产,推荐用量为1.75 kg/盘。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适宜连作晚稻机插秧标准化育秧技术,以天优华占和甬优9号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培养土和3个播种量水平对连晚机插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土和播种量培育出的秧苗素质不同,以播种量90 g/盘、"基质"或"黄泥土+基质母剂"作为床土更能培育出适合于机插的高素质秧苗,且实际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对杂交籼稻机插秧节本增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机插杂交籼稻稀播育秧秧苗生长特性、栽插质量、产量与效益特点。【方法】以F优498和Ⅱ优498的种子为材料开发并优选条播器后,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播种方式为主区,播种量为副区。【结果】条播播种均匀度优势明显,24行条播规格效果最佳。播种14 d后,秧苗开始产生分蘖芽,播后17至23 d是分蘖芽发生速率最快时期。随播种密度的增加,成苗率、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秧苗充实度、N积累量、分蘖芽发生率、发根力、漏插率都呈降低趋势,同时有效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减少,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条播相对于散播,秧苗整体素质较好,易形成壮秧,产量较高。【结论】投入与产出综合分析,采用条播方式,播种密度为50 g/盘时,秧苗群体密度和个体优势之间能得到较好的协调,产投比最高。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不同播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水稻不同播量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旱育苗播种芽200~750g/m^2,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叶龄、根数、地上干重、分蘖率、成苗率明显下降,产量逐渐降低。现有的生产条件,最佳播种量应为200~250g/m^2,育出的秧苗壮,水稻产量高,应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麻育秧膜与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Y两优900为材料,在使用和不使用麻育秧膜的情况下,进行了不同播种量田间育插秧试验。结果表明,高播种量处理的秧苗纤细,而秧盘垫铺麻育秧膜处理使得秧苗更壮实;低播种量(55.0 g/盘)导致严重的漏丛,并降低了每丛苗数,从而降低了基本苗数,使用麻育秧膜可以显著降低漏丛率;麻育秧膜处理在较低播种量(55.0 g/盘)条件下仍达到了536.1 kg/667 m~2的产量,高于无膜条件下82.5 g/盘播种量的处理,接近110.0 g/盘播种量的处理。麻育秧膜通过促进秧苗地下部生长发育,调和了秧苗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在相同产量目标下,使用麻育秧膜可以降低播种量。由于杂交稻自身的特性,麻育秧膜尤为适宜用于杂交稻的机插育秧。  相似文献   

16.
《北方水稻》2021,51(5)
研究不同床土调制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粒滚粒水稻床土调制剂的秧苗素质最佳,株高、茎基宽、最长叶长、第一叶鞘高、单株分蘖、百株地上鲜重、百株地上干重都高于其他4个处理;叶龄、最长叶宽、根数也都达到壮秧标准。其次是禾美家水稻壮秧剂单株分蘖与粒滚粒相同,叶龄、最长叶宽、根数均高于其他4个处理;株高、茎基宽、最长叶长、百株地上鲜重、百株地上干重仅次于粒滚粒。金米海壮秧剂的叶龄、根数仅次于禾美家,株高、最长叶长、百株地上鲜重、百株地上干重均低于粒滚粒和禾美家;茎基宽、最长叶宽、单株分蘖都高于CK。绥禾农科水稻壮秧剂叶龄与金米海基本相同,茎基宽、最长叶宽、单株分蘖均低于粒滚粒和禾美家;最长叶长、根数、百株地上鲜重,百株地上干重均高于CK,但这一调制剂较其它4个处理秧苗矮,株高未达到壮秧标准,第一叶鞘也短,说明此种调制剂对秧苗的生长起到了矮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旨在阐明不同育秧盘对机插双季稻株型与产量的影响。【方法】以4个早、晚稻品种为材料,设置毯状盘(CK)、钵体盘(D1)和钵体毯状盘(D2)3种育秧盘试验,系统测定了不同育秧盘处理下早、晚稻植株形态特征与产量结构。【结果】1)不同秧盘处理秧苗素质表现为CK>D1>D2;机插时,D2处理下秧苗整体机插质量最优,表现在漂秧率、伤秧率和漏插率D2均优于CK,提高了栽插质量;2)D2处理下秧苗返青快,拔节期后分蘖快,孕穗期分蘖数D2>D1>CK,有效促进了茎蘖成穗,直接影响产量;从SPAD值看,早晚稻孕穗期时,D2处理下秧苗叶片SPAD值比D1处理平均高出3.2%,比CK处理平均高出9.2%,可有效促进光合作用,为增产提供了营养保障;3)产量数据显示,早晚稻均以D2处理产量最高,早稻分别比CK和D1增产13.04%和1.65%,晚稻分别增产30%和19%,平均比对照(CK)育秧机插增产20%;具体表现在D2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高,有效穗数多,结实率和千粒重指标好。【结论】与毯状盘和钵体盘相比,钵体毯状盘可提高秧苗素质和产量,在江西双季稻生产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九二〇"和插植本数对广抗13A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产量在不同插植本数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喷施"九二〇"剂量及时期对包颈度、包颈粒数、包颈粒率、每穗总粒数、穴有效穗、产量等特性均产生显著影响;插植本数与喷施"九二〇"剂量及时期共同影响广抗13A抽穗集中程度;广抗13A的繁种产量与穴有效穗、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包颈度、包颈粒数、包颈粒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双本配以始穗期1 d喷施"九二〇"180 g/hm2、始穗期3 d喷施"九二〇"180 g/hm2、始穗期5 d喷施"九二〇"120 g/hm2和三本配以始穗期1 d喷施"九二〇"60 g/hm2、始穗期3 d喷施"九二〇"60 g/hm2、始穗期5 d喷施"九二〇"120 g/hm2处理的产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超级稻壮秧的增产效应与培育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壮秧是高产的基础 ,自古以来就有“秧好一半稻”之说 ,壮秧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超级稻育秧要求秧苗矮壮 ,单株秧苗白根多 ,根系旺 ,绿叶多 ,无病虫害 ,分蘖在4个左右 ,无弱苗 ,秧龄不超过30天 ,移栽到大田后返青、分蘖快 ,成穗率高 ,能为超高产创造良好的源基础。一、壮秧的增产效益与多效唑的壮秧效应1.壮秧的增产效应试验表明 ,超级稻协优9308秧苗所带分蘖数对其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表1)。不带分蘖的秧苗 (单茎蘖 )移栽到大田里单丛平均成穗仅9.2个 ,每m2收获籽粒产量为493g。随着秧苗带蘖数的增加 ,移栽到大田里单丛平均成穗数和每m2收获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新型水稻壮秧剂易喷得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易喷得水稻壮秧剂在使用上较常用壮秧剂方便、省工、易操作,已经在海伦市推广,在水稻3叶期前喷施效果较好,且对水稻安全,使产量较对照增加11.5%,已经成为水稻2叶1心期稻苗追肥的首选壮秧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