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红松的生长指标(树高、胸径、冠幅、侧枝长、侧枝粗、活枝下高)以及结实性状指标(种子长、种子宽、千粒质量、出仁率、球果长、球果宽、出种率、单株产种量)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对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优树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选优的最佳林分的林龄为50~70a。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红松人工林结实规律及影响结实量因素进行分析可知:红松人工林结实量与林龄关系密切,红松人工林9 a左右开始结实,随林龄增长其结实株率和结实量逐渐增加,35 a后结实量达到高峰且种子质量优良,结实的周期变化为每间隔2~3 a丰收1次。林分密度对红松结实量影响较大,适宜的林分密度能提高红松人工林的结实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红花尔基20a生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研究了樟子松人工林林分因子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20a生樟子松人工林林分密度对平均胸径具有显著的影响;阳坡树高与密度无显著的相关性,而阴坡树高与林分密度呈幂函数负相关;阳坡的枝下高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阴坡的枝下高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阳坡冠幅与密度呈幂函数负相关,阴坡冠幅与密度无显著的相关性;林分密度对冠长具有较显著的影响,二者呈负相关关系;阳坡高径比与林分密度呈幂函数正相关;阴坡高径比与密度无显著的相关性;单株材积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林分蓄积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西藏色季拉山东坡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观察和样地调查,分析和比较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的结实状况、球果和种子的基本性状在不同海拔间及其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的差异。结果表明:急尖长苞冷杉的结实属于有明显间隔周期的类型,天然林通常3年为1个结实丰年轮回期。不同海拔间结实母树的比例和数量差异较大,结实母树比例在25%~80%之间,平均为45%;结实母树数量128~483株·hm-2,平均为230株·hm-2;单株结实球果数量24~366个,平均为157个。林分及树冠空间结实特点为:林冠层树木结实,下层和林内母树不结实;单株树冠上层结实,下层不结实;树冠南面结实较多。与冷杉属其他树种相比,急尖长苞冷杉的球果长度略短,宽度居中;种子长度、宽度和厚度均小,单果种子数量较高。不同海拔间的比较表明,急尖长苞冷杉林垂直分布的中、低海拔球果和种子发育程度较高,反映在球果和种子较大,千粒质量、出种量以及饱满度均优于高海拔。  相似文献   

5.
以现有经营状况下的人工林林分为研究对象,提出林分经营措施水平、立地条件及林分密度的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首次成功地将选控图应用于林分质量管理,从而实现了人工林林分在数量经济和质量控制两方面的完整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上的一个进展。通过杉木人工林标准地材料为例,验证了本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对海拉尔西山30a生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和土壤水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实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含水量,林分结构、组成、更新能力均存在显著差异。初步认为海拉尔西山密度为7株/100m2或8株/100m2(即47株/亩或53株/亩)的30a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生长状况和综合效益较好。随着单株个体的生长,不同密度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易引起光、水分及养分的竞争,不利于林分健康而稳定生长,因此,进入中龄期后,必须对初植密度进行人为调控,才能保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可持续、健康生长与林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辽西丘陵山地樟子松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选择1984年造林的中龄林,设置75株·hm~(-2),100株·hm~(-2),120株·hm~(-2)三个保留密度,对照为227株·hm~(-2),开展樟子松人工林密度调控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对樟子松林分树高生长量的影响不大,不同密度对樟子松林分胸径生长量及林分蓄积生长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同时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林分中、大径阶立木株数比例呈上升趋势。通过林分密度的调整,可以实现提高林木的质量及目标材种所占比率,以期达到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区现有大量的人工中、幼林。这些人工林密度较大、分化剧烈、急需抚育间伐。如何确定人工林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类型的间伐起始期、间伐强度、间隔期等问题目前虽有一些方法和技术,但都有一定的不足,尚需进一步解决。目前在人工林间伐理论和技术方面,日本等一些国家较为突出,《林分密度控制图》就是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如能将这个先进理论和技术结合我区情况加以利用,编制出我区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等各  相似文献   

9.
不同密度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新江实验林场不同密度、不同年龄阶段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分析与探讨了樟子松人工森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及涵养水分的能力;不同密度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生长季节变化规律、历年变化情况、贮水量的差别,樟子松的林分密度。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土壤水变化受密度制约,适宜的密度为625-830株/hm^2。  相似文献   

10.
榆林市樟子松人工林调查结果表明,截止2014年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造林面积75 454hm~2,主要分布在西北部6县区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在树高、胸径生长均优于同龄油松人工林,不同基质(盖沙黄土地和沙地)对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发育影响不大,均适宜樟子松的栽植;栽植密度对樟子松人工林生长影响明显,在树高、胸径和冠幅各指标相间差异性显著,合理稀植更有利于樟子松的生长发育;丘间地、平缓沙地更适宜于樟子松的生长,不同密度和不同立地条件对樟子松胸径、冠幅的生长影响较树高显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纯林多,结构单一,自然更新困难等。  相似文献   

11.
周宏 《辽宁林业科技》2020,(3):36-37,43
樟子松是辽西北地区防沙治沙优选树种,生产上存在良种缺乏的问题。为了提高樟子松母树林结实量,以付家林场30~35年生樟子松母树林为研究对象,探讨疏伐强度对母树林结实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樟子松母树林处于中龄林时,对初植密度4 m×5 m的母树林采取重度疏伐,保留密度为8 m×8 m,即每公顷保留150株,樟子松母树林球果数量和质量达到最佳。该研究结果为辽西北地区樟子松母树林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中山地带日本落叶松林分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林分蓄积量、生产力与林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等因子的关系,选取21个样地,采用标准地调查、树干解析方法对其人工林的蓄积量、生产力以及与立地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在四川盆地中山地带生长良好,林分生产力与林分所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经营管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一、后备母树林的选择近几年来,我们抓了一下后备母树林的建设,有红松450亩,樟子松360亩,落叶松120亩,后备母树林都是由人工林改建而成的。因为用现有人工林改建,由改建到结实,所需要的时间短,容易尽快满足当前对种子的急需,同时由于后备母树林较一般林分具有结实早、结实多、种子品质好,生产成本低以及采种安全等特点,所以后备母树林的建设,应该成为我们目前林分良种生产的当务之急。在基地的选择上,主要考虑:  相似文献   

14.
沙地樟子松种实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地樟子松球果大小及质量受林龄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开展了对沙地樟子松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种实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沙地樟子松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球果及种子质量差别较大,球果大小依次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球果内种子总数依次为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成熟粒所占球果内种子总数的比例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空粒所占球果内种子总数的比例依次为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种子千粒质量相差不大;种子发芽率依次为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15.
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论述了章古台沙地自引种樟子松成功后,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危害及其防治方法。主要病虫害有松树—黄波罗锈病、红蜘蛛、松纵坑切梢小蠹虫、松梢螟和球果螟、松毛虫、松枯梢病。通过营造混交林、降低造林和经营密度、合理修枝等营林措施,结合物理、生物与化学防治,控制林分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实现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6.
徐州云龙山侧柏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徐州市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的生态和景观质量,采用分层切割法对云龙山侧柏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林分密度较低、立地条件较好的侧柏林各器官生物量的排列顺序为:树干>树根>树枝>树叶;林分密度较高、立地条件较差的侧柏林各器官生物量的排列顺序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2)林分密度较低、立地条件较好的侧柏林的生产力以及单位面积生物量、单株生物量都大于林分密度较高、立地条件较差的侧柏林;(3)建议通过间伐、抚育、土壤改良等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提高侧柏林的营养条件.这为今后侧柏人工林的综合经营与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油松球果螟在樟子松种子园为害规律研究李占秋(辽阳参窝国际猎场管理处)油松球果螟是油松、黑松、赤松、樟子松等球果和嫩梢的主要害虫。研究结果表明,油松球果螟在樟子松种子园呈聚集型分布,低龄林的种子园林分密度对为害无显著影响;樟子松的不同无性系受害无明显差...  相似文献   

18.
红松果材兼用林适宜密度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近50年的系统定位观测资料,分析红松果材兼用林不同林分密度与直径、树高、冠幅等主要测树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等立地条件下(14地位指数),最佳的林分密度经验式为N=21 182×D-1.1827.通过对现实林分的最佳密度调控,可改善林分质量,与对照比提高林木直径连年生长量15%~20%;提高树高连年生长量约5%左右,可大大缩短大径材的培育年限.通过对不同林分密度条件下的植被多项因子,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测定与分析得出: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以及生物产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土壤主要营养成分及土壤物理性状则有随林分密度降低而改善的趋势.历经20余年对红松果材兼用林和人工红松大径材培育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林分结实量与林分密度、林龄有直接关系.在适宜的林分密度下,在丰年后的冬季对具备截干条件的林木截去3~4枝以上主干,可人为促使林木形成多头(叉干),达到增加林木结实部位的目的,可明显提高林木结实量,改善林木质量,与对照比39年生林分一个丰年可提高结实量39 kg·hm-2,净增产值约780元·hm-2.  相似文献   

19.
<正> 众所周知,人工林林分密度直接影响到林分平均直径。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林木平均营养面积和林分平均直径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密度超过一定限度的林分,其平均胸径最终将保持在一个相似的水平上。上述这种规律,在天然林中或同一树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林分内是否也存在呢?研究一个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林分平均直径与林分密度之间的变化规律,对森林经营是有极大益处的。因为一个林业经营单位所辖森林地  相似文献   

20.
截干修剪对红松人工林树木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红松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很多林业企业对红松人工林进行果材兼用林改建,通过对红松进行截干修剪试验和调查,结果表明:利用截干修剪的方式可以提高红松树木的结实量,修剪区林木平均单株结实量比对照区提高67%,林木结实率提高34%。截取从树梢顶端往下数3层轮枝效果最为明显,且密度适中的林分截干修剪后能促进红松林分的结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