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林复合经营模式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总结长城沿线榆林风沙区现有的几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基础上,进行组装配套建立了前湾滩村风沙滩地农林复合经营开发示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经营是适合榆林沙区的一种高效开发模式,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对防风减灾,改善生态环境,缓减土地紧张压力,提高经济产值等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陇南山区农林复合模式划分与种植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波 《水土保持研究》2005,12(5):203-205,220
甘肃省陇南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80.15%。坡耕地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山坡地及梯田中进行农林复合栽培,可提高土地产出率,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根据生产方式和栽培结构将陇南山区农林复合栽培的模式种类划分为林药复合、林粮间作、田间地埂利用、果菜种植、特种林粮复合、庭院经营、小流域综合治理、林草复合等8种农林复合栽培模式,以便在坡改梯、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中较好地应用复合农林业技术。  相似文献   

3.
试论黄土高原农林复合经营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在阐述农林复合经营含义的基础上,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几种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及其生态经济效益,并对黄土高原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针对目前的治理状况,认为农林复合经营是治理黄土高原,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因而开展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慈利县应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实施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农林牧复合生态农业模式及其配套工程技术——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建设了农村能源工程、庭院立体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农田立体开发工程、畜牧工程和农林复合工程等,初步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沙地试区农田林网种植模式和农果、农条间作等不同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经济效益,阐述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建设对沙地试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及生产潜力,为黄淮海平原沙区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发展与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漓江流域红壤侵蚀区生态环境状况,因地制宜,发展乡土先锋树种,开发兼顾生态效益和长中短期经济效益的经济植物,构建乔、灌、草结合的复合农林体系,进行综合治理和立体经营,加速植被的顺向演替。3年多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提高50%,雨水地表径流系数减小45%,土壤侵蚀模数减小90%,生态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农林复合经营,也叫混农林业、林农间作等,指的是将林业和农业等合并在一起,进行综合经营的一种土地利用结构方式。由于农林复合经营的对象是一个生态系统,故也将其称之为农林复合系统。复合农林的生态学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减少种间竞争,增加互利共生,从而提高经济产量。系统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综述了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定西安家沟流域3种典型农林复合模式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定西安家沟流域的自然特点,提炼出了3种典型的农林复合模式,即:林-粮复合经营模式、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和庭院经济复合经营模式。分别分析了3种模式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对3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坡地农田系统相比,3种典型的农林复合模式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其中庭院经济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最大,林-草-畜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次之,林-粮复合经营模式效益最低,但均高于对照模式,在实际生产中,应结合具体情况,营建相应的模式,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对各种农林复合模式的经营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并提出了科学、高效地开展栽培、经营、管理及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西藏涅如藏布流域可分为自然生态保护区、草地农业系统建设区和高效农林复合系统建设区进行综合治理开发。在自然生态保护区应以封禁为主,并进行必要的生态移民;在草地农业系统区应通过合理调整畜种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在高效农林复合系统区应强化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合理的灌溉制度、土地用养制度和灌木防护林体系。预测了涅如藏布流域的治理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龙健  李娟  汪境仁 《土壤通报》2006,37(2):249-252
本文研究了黔中岩溶丘陵区几种不同士地利用和管理方式下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的特征。结果表明,农林(林草)复合利用模式在土壤粒级组成、孔隙分布、持水性能、有机质和N、P养分、酶活性等方面表现出较好的肥力性状特征,有机无机肥配施、精细管理的灌溉农田次之,而粗放管理的旱坡耕地,土壤肥力性状严重恶化,逐步向石漠化景观演变。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显著影响土地肥力变化的程度和方向,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行基本农田精细管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革)是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区域生态重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以第5期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综合治理工程凉山州治理区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结合研究区粮食平均产量和收购价格,分析了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并构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与生态服务价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3年治理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其中未利用地和耕地分别减少36 038.67和5 498.50hm2,林地和草地分别增加35 614.30和5 889.53hm2。通过实施治理工程,治理区生态服务总价值从1999年的1.37×109元增加到2003年的1.85×109元;单项生态服务功能除食物生产功能的价值量减少3.31×105元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各土地利用类型只有林地和草地对生态服务价值增量起到正效应,其中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贡献率为89.04%,是治理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与生态服务价值的PCA-RBF模型表明,网络平均预测精度为94.8%,可准确反映小流域治理措施对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对植被恢复和持续发挥土地生产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生态经济价值。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原理及生态经济功能的一系列问题:解析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归纳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功能,其中着重说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组分选择的原则、依据和结构优化的标志,在生态过渡区构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可发挥双向生态缓冲功能。认为:今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应以受干扰较轻的自然生态系统为参照模式,研究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组分间的生态关系,生物组分生态和谐机制,小尺度的空间异质性对局部生境植被恢复与构建的生态效应,并加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分析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评估非洲生态系统研究和监测能力及差距,提出构建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的框架与方案,形成洲际生态系统评估方法及监测网络布局设计;并通过建立典型监测站,作为非洲生态系统监测网的示范和培训基地,为非洲提供一个生态系统管理的示范,为提升非洲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典型榆树疏林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树疏林是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以退耕还林后天然恢复的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和无破坏的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为研究对象,运用样方调查法、生物量估算法及相关的数理统计方法,比较分析2种典型榆树疏林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除土壤无机碳储量外,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各组分的碳氮储量均显著高于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其中总的碳氮储量分别为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的1.97和1.82倍;2)2种榆树疏林碳氮分配特征相似,最大贡献者均为土壤,其所占比例相应地均超过了55%和80%,而最小贡献者则均为枯落物;3)与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相比,退耕还林后的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可能具有更大的碳汇潜力和固氮功能。  相似文献   

16.
A highly productive sustainable agroforestry system was established on degraded sandy soils in Gaotang County in the northwestern reg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Five pre‐existing types of land use were compared. Of these, cropping without forest protection would not be sustainable because of wind erosion, while the benefits from extensive forest stretches are extremely low. Sandy soils in this region could be effectively used by agroforestry systems. The profita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system depends on proportions and arrangements of trees and crops. The locally developed agroforestry was dramatically improved. In the improved system, tree areas were considerably reduced and intercropping of fruit‐tree‐crop and crop‐crop were increased. The locally developed agroforestry is already ten times more profitable than extensive forest stretches offering minimum shading and root competition, or eight times more than extensive forest stretches offering maximum shading and root competition. Profit from the improved agroforestry is about threefold that of the locally developed agroforestry system. Other sandy regions in China and elsewhere in Asia and Africa could profit from a similar integrated approach, as described here.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当今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已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本文提出发展能源林,解决黄土高原农村能源问题,可实行林农牧相结合的技术方针,即建立以沙棘、山桃、柠条、刺槐等能源林树种为主居于上层空间,在下层以带状或行间配置粮、油作物或牧草等,组成林农复合生态系统的建造模式,以提高能源林的生物产量、经济效益以及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征,介绍该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成就。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及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概念;研究了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建议退耕还林还草与沟道工程措施结合,加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系统研究;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上,加强中尺度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研究和科学评估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等。  相似文献   

19.
紫胶玉米混农林模式对地表蚂蚁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揭示紫胶玉米混农林对地表蚂蚁群落多样性及功能群的影响,采用陷阱法调查了云南省绿春县紫胶林、紫胶玉米混农林和玉米旱地3种类型样地的地表蚂蚁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指示物种和功能群等。结果显示,紫胶玉米混农林模式具有较高的地表蚂蚁物种数和稀有物种数,与玉米旱地相比,紫胶玉米混农林的蚂蚁物种数增加41%,稀有物种数增加85%。紫胶玉米混农林与紫胶林具有更高的蚂蚁多样性,其物种丰富度和ACE估值均显著高于玉米旱地,而紫胶玉米混农林的多度显著高于紫胶林和玉米旱地。地表蚂蚁物种组合在3种类型样地中有差异,与紫胶林和紫胶玉米混农林相关联的物种与玉米旱地不同。3种样地的指示物种不同,玉米旱地的指示种为扁平虹臭蚁和伊大头蚁,紫胶玉米混农林为凹头臭蚁、西昌刺结蚁和中华小家蚁,紫胶林为费氏盘腹蚁、立毛举腹蚁、阿普特铺道蚁、贝卡盘腹蚁和西氏拟毛蚁。紫胶玉米混农林蚂蚁功能群组成比例介于玉米旱地和紫胶林之间,其中机会主义者(OPP)、从属弓背蚁族(SC)、隐蔽物种(C)及气候特化种(CS)的蚂蚁物种数、多度及比例明显高于玉米旱地。紫胶玉米混农林生境较为复杂,对地表蚂蚁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作用,是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较好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