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开发六堡茶渥堆发酵自动控制技术及其设备.[方法]针对六堡茶传统渥堆发酵的局限性,确定研发技术路线及其关键点,设计合适的机械操作设备及检测控制模板块,实现渥堆发酵自动控制联机操作.[结果]在茶叶加湿准确度、发酵茶叶含水量和温度、发酵环境湿度等方面均达到预期目的,并优于传统工艺控制效果,还改善了加工过程的卫生,提高了单位面积生产能力,减轻了劳动强度,取得4项专利成果.[结论]六堡茶渥堆发酵自动控制技术及其设备可行、可靠、可推广.  相似文献   

2.
为缩短六堡茶陈化时间,同时获得理想的品质,进行不同的渥堆发酵程度对梧州六堡茶陈化效果的试验研究,及干湿交替适度加温的仓贮方法对六堡茶陈化效果的试验研究。试验获得"陈化"工艺的改进和技术方案,达到较短时间内即获得"陈香"的品味,并总结出相应的工艺技术参数,为推进梧州六堡茶标准化、高效益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提高六堡茶的陈化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六堡茶半成品散茶进行充氧辐照快速陈化处理,并测定处理样及对照样(不充氧气而充空气)茶叶中水浸出物、水分、粗纤维和茶多酚的含量。[结果]充氧量为100%、辐照剂量为12kGy时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最高(比对照样高7.25%),粗纤维含量最低(比对照样低37.06%),水分含量(6.52%)和茶多酚含量(9.25%)较理想;适当充氧辐照可提高六堡茶的水浸出物含量,降低其水分、茶多酚和粗纤维含量,有效改善其品质,使茶叶达到成品《DB45/T581-2009六堡茶》广西地方标准。[结论]充氧量为100%、辐照剂量为12kGy的处理可显著改善六堡茶的陈化品质。  相似文献   

4.
六堡茶"红浓陈醇"四绝的品质特征,是在后发酵及陈化过程形成的。后发酵分热发酵和冷发酵两种工艺。而冷发酵是为克服热发酵存在的缺陷而创新优化的生产工艺。文章简述了热发酵和冷发酵这两个工艺的机理,为发展广西六堡茶生产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六堡茶群体种扦插苗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设置不同铝浓度(0、50、100、200、400 mg/L)和温度(5、15、25℃)处理六堡茶苗,研究铝和低温对茶叶干物质、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多糖和水浸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干物质外,其他物质含量随铝浓度先增加后降低,铝浓度对干物质、游离氨基酸和水浸物含量的影响较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适量铝对茶叶品质有一定促进,以100 mg/L处理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铝过量会影响茶叶品质。除了茶多酚和水浸物外,温度对干物质、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影响较小,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5℃处理的茶叶干物质和茶多酚略低于25℃处理,游离氨基酸、茶多糖和水浸物则是5℃和15℃处理高于25℃处理,尤其5℃的茶多糖和水浸物;温度对六堡茶茶叶品质有一定影响。不同浓度铝或温度处理六堡茶,茶叶品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电子鼻(EN)技术在六堡茶陈化年份识别上的应用,为建立六堡茶品质评价新技术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PEN3型便携式电子鼻气味分析系统提取不同厂家、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茶干、茶汤和茶底的响应特征值,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分析其陈化年份和预测模型,以马氏距离(MA)、欧氏距离(EU)和判别函数分析(DFA)法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对EN产生不同的响应信号,分别选取171~175、166~170和155~160 s的EN响应值作为建立干茶、 茶汤和茶底识别模型的特征值;LDA较PCA能更好地区分不同陈化年份的六堡茶,不同陈化年份样品分布在不同区域,干茶、茶汤和茶底的判别式LD1和LD2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93.00%、88.31%和80.52%;EU、MA和DFA法对干茶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分别达88.23%、88.23%和94.12%,对茶汤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均为82.35%,对茶底识别模型的验证准确率分别为70.58%、82.35%和94.12%.[结论]EN可识别不同陈化年份六堡茶的芳香物质等特征气味并对其进行区分和归类,可在茶叶陈化年份识别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岳圆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0):155-158
[目的]研究梅鹿辄葡萄酒发酵前冷浸渍时间对葡萄酒理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梅鹿辄为试验材料,在低温8~9℃下,冷浸渍时间设定3个水平(4、6、8 d),发酵浸渍结束后分析理化指标、香气成分、感官质量。[结果]与对照相比,不同冷浸渍时间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梅鹿辄葡萄酒酚类物质和色素物质的浸提含量。发酵浸渍结束后各处理p H、总酸、酒精度、总花色苷含量无明显差异,冷浸渍6 d后总酚含量不再明显增加。通过对梅鹿辄葡萄酒香气分析可得醇类物质和酯类物质随着冷浸渍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冷浸渍6 d酒中含量最高;有机酸类化合物的含量随浸渍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结论]结合品评结果得出,冷浸渍6 d的梅鹿辄葡萄酒酒体结构感强、饱满度及复杂度较好,且有陈酿熟化的潜力。冷浸渍6 d为加工梅鹿辄葡萄酒最适宜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六堡茶渥堆发酵中微生物的变化。[方法]选取梧州茶厂老发酵车间中的茶样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大规模生产茶堆上、中、下3层在整个渥堆过程中的细菌、酵母、霉菌的数量,探究其变化规律。[结果]细菌、酵母和霉菌的最大数量分别为4.2×108、2.2×108和1.5×107 cfu/g。从加水发酵开始后,各类微生物迅速增长直至在第1次翻堆前又急剧减少。尔后,第1次翻堆至渥堆结束,上层的细菌、酵母、霉菌数量始终占据优势,中层的数量均为最劣势。渥堆车间与车间外空气中存在大量霉菌,其数量在整个渥堆过程中相对稳定,车间外空气的霉菌比车间内的种类多而数量少。[结论]六堡茶的渥堆发酵中存在着数量巨大的细菌、酵母、霉菌,上、中、下各层的微生物数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梁斯雅  黄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142-143,146
[目的]分析六堡茶的主要理化指标成分,并与其他茶类比较,探索六堡茶的品质特征和地方特色。[方法]对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中的水分、总灰分、茶梗、水浸出物(干态)等理化成分进行分析,并与工夫红茶、大叶种绿茶、茯砖茶、普洱茶(熟茶)国标中的技术要求限量等进行比较。[结果]采集茶样中的总灰分与工夫红茶、大叶种绿茶的最高限量值接近,比六堡茶国标中的最高限量值低31.4%,水浸出物含量平均水平比国标中绿茶最低限量值要求高18.4%,比红茶(大叶)和其他类别的紧压茶(花砖茶)最低限量值要求高出33.0%、93.7%,结合水分与茶梗的特点,得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工艺形成了六堡茶独特的滋味和风味。[结论]应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发挥地理标志产品六堡茶的特色特点,促进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洪元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179-180
从传统六堡茶渥堆发酵过程中筛选了7种优势菌群,进行人工接种发酵工艺小试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人工添加外源微生物菌群进行六堡茶渥堆和陈化处理,其品质与传统工艺接近,但生产时间可缩短1/3。  相似文献   

11.
陈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71-8172
[目的]找出一种既能提升秋季茅山长青茶各项品质指标,又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工艺流程。[方法]采用不同加工工艺处理茅山长青茶原料,并对不同处理茶样进行品质评审和生化成分检测。[结果]在相同失水率下延长摊放时间有利于成品茶香气的形成;醇化处理成品茶的香气优于未经纯化处理的;蒸汽杀青成品茶的香气优于滚筒杀青和微波杀青的。鲜叶自然摊放的成品茶滋味优于通风摊放的,蒸汽杀青的优于其他方式杀青的,醇化处理的优于未经醇化处理的。蒸汽杀青加醇化处理的成品茶滋味最好。蒸汽杀青时保证茶汤色泽有一定的作用。醇化处理对样品茶的叶底色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利用工艺流程“自然摊放-蒸汽杀青-理条-整形-醇化-足火”制得的成品茶综合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2.
不同外形、年份六堡茶品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外形、年份的六堡茶进行产品质量与主要化学成分的跟踪监测,以期为六堡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外形的六堡茶随陈化年份的推移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茶黄素及茶红素等物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茶褐素随着陈化年份的递增得到积累,呈上升趋势;咖啡碱在陈化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总体变化不大;品质综合得分随年份增长呈上升趋势。不同外形、年份对六堡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含量变化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性影响(p0.01),外形对茶色素含量及品质变化无显著性影响,年份对茶黄素含量变化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茶红素、茶褐素及最终综合品质评分影响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六堡茶中金花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鉴定六堡茶中的金花菌,为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平板涂布法及三点接种法从梧州中茶茶厂2015年11月生产的六堡茶中分离纯化金花菌,以传统的形态学观察法观察菌落特征,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菌丝、分生孢子等结构特征,再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DNA序列分析,并通过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搜索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分离获得一株金花菌,命名为LB-1.LB-1菌株的形态特征与散囊菌属很相似,主要表现为:菌落呈金黄色、 有同心环、 有放射性脊等,其ITS序列与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的同源性达99%,进一步确定LB-1菌株为阿姆斯特丹散囊菌.[结论]从六堡茶中分离获得的金花菌LB-1为散囊菌属中的阿姆斯特丹散囊菌.在六堡茶加工中,可为LB-1菌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其大量繁殖,以增强六堡茶的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峨眉山市和夹江县茶园土壤及茶叶Cu、Cr、Cd、Pb、As和Hg 6种重金属含量,并进行污染评价。[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金属Cu、Cr、Cd、Pb的含量以及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As、Hg的含量,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为依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对茶园土壤样品进行评价。[结果]Cu、Cr、Cd、Pb、As、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0.59、67.08、0.35、24.15、13.32、0.13 mg/kg,根据国家标准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值,Cd处于临界水平,而重金属Cu、Cr、Pb、As、Hg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0,属于安全级别。以GB 2762—2012、NY 659—2003、NY/T 288—2012为依据,5个采样点茶园茶叶原料样品中的Cu、Cr、Cd、Pb、As、Hg的含量均远低于国标或部颁的最高含量限值。[结论]峨眉山市和夹江县区域茶叶中重金属是安全的,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六堡茶生产过程中筛分效率低、筛选品质无法保持一致的问题,设计茶叶联合筛分工艺过程,改进筛分设备,研发六堡茶联合筛分生产线;自主研发茶叶储存输送装置,对抖筛机、风选机等筛分设备完成升级改造,成功开发六堡茶联合筛分方法,实现了送料、筛分的自动化,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茶叶筛分品质保持稳定一致,取得6项专利成果.六堡茶联合筛分生产线及筛分方法可行、可靠,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郑晓燕  曹冠华  张倩茹  柏旭  袁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25-21327
[目的]探讨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变化和发酵温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实时监测发酵过程中的温度,对各发酵工序中茶样的细菌菌落进行计数。[结果]原料茶中的细菌数最多,为1.2×105cfu/g。随着发酵温度的升高,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中层温度最高,茶样细菌数量最少。[结论]该研究为有效控制发酵温度和更好地提升普洱茶品质提供了一定的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闯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