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副猪嗜血杆菌1~15血清型参考菌株和2株澳大利亚分离株高免健康家兔制备副猪嗜血杆菌分型血清,建立副猪嗜血杆菌KRG血清学分型方法(基于热稳定抗原免疫扩散试验的血清学分型方法),并用该方法对田间分离的62株副猪嗜血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顺利制备出了副猪嗜血杆菌15个血清型菌株的分型血清,建立了副猪嗜血杆菌KRG分型方法,62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中血清5型占22.5%、4型占16.1%、12型占14.5%、不能分型的菌株占16.2%。试验建立的副猪嗜血杆菌KRG分型方法,可为中国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学分型提供技术支持;血清型5、4、12为中国部分地区近2年最流行的血清型,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防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江苏省滨海县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情况,采用副猪嗜血杆菌间接血凝试验疑似病猪进行了血清型鉴定,结果分离菌株只与HPS 4型阳性血清呈凝集反应,表明滨海县地区部分猪场的猪对副猪嗜血杆菌病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通过药物敏感性试验,发现该地区菌株对环丙沙星、强力霉素、头孢噻呋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云南省副猪嗜血杆菌流行毒株的生化特性。[方法]采集10头6月龄疑似猪传染性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猪样品,用巧克力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与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菌的形态观察、培养特性和生化试验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出1株副猪嗜血杆菌,该分离株不需要X因子,但需要V因子。分离菌株被鉴定为副猪嗜血杆菌,从而将此病例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的危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于本病的病原菌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比较多,各国各地区存在的血清型也不尽相同,毒力菌株也不相同,各自研制推广应用的疫苗针对的病原菌血清型也不相同.如在我国使用的两种进口副猪嗜血杆菌疫苗所含的抗原血清型完全不同,猪场在使用疫苗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猪肠上皮细胞对CD4+T细胞分化关键分子mRNA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猪外周血CD4+T细胞,与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48 h的猪肠上皮细胞共培养,收集共培养后72 h的T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CD4+T细胞分化关键分子变化.[结果]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细胞因子 IL-4、IL-17A、IFN-γ、TGF-β1 与转录因子 T-bet、GATA3、RORγt、Foxp3的 mRNA 水平均被显著下调,而IL-10的mRNA水平被显著上调.[结论]感染猪圆环病毒2型猪肠上皮细胞抑制CD4+T细胞分化关键分子mRNA水平,提示CD4+T细胞向Th1细胞、Th2细胞、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分化被抑制,而IL-10的上调激活CD4+T细胞向高分泌IL-10的CD4+T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Th表位肽和聚肌胞苷酸[Poly(I:C)]2种免疫增强剂对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抗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增强作用。[方法]将上述2种免疫增强剂分别与O型口蹄疫病毒(FMDV)合成肽抗原混合乳化,分组免疫Balb/c小鼠,分别在免疫后7、14、21和28 d检测小鼠血清中的VP1抗体、IL-4和IFN-γ水平,以及脾脏中T淋巴细胞转化率及脾脏组织形态变化。[结果]免疫后14 d Th表位肽疫苗组和Poly(I:C)疫苗组血清VP1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疫苗组(P0.05),免疫后28 d Th表位肽疫苗组显著高于Poly(I:C)疫苗组和普通疫苗组(P0.05)。细胞因子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14、21 d Th表位肽与Poly(I:C)疫苗组IL-4含量显著高于普通疫苗组(P0.05),免疫后14 d Th表位肽疫苗组IFN-γ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免疫后21 d Th表位肽与Poly(I:C)疫苗组IFN-γ含量显著高于普通疫苗组(P0.05)。Th表位肽与Poly(I:C)均可使试验小鼠脾脏白髓区增大,着色加深,动脉周围淋巴鞘胀大,Poly(I:C)疫苗组淋巴细胞增殖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结论]Th表位肽和Poly(I:C)对猪O型口蹄疫合成肽抗原均有显著免疫增强作用,而Th表位肽可延长体液免疫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抗体的平板凝集试验方法,以便能够对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利用9株(Ea、Ec、Ew、A1、A2、B1、B2、C1、C2)副猪嗜血杆菌陕西分离株制备平板凝集抗原,用其免疫健康家兔制备血清抗体,建立副猪嗜血杆菌平板凝集检测方法,对制备抗原的优势菌株进行筛选,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抗原最佳工作浓度进行检测。【结果】选出Ew株作为制备抗原的种子菌株,成功建立了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抗体的平板凝集试验方法;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抗原最适工作浓度为8×109 CFU/mL。采用本试验建立的副猪嗜血杆菌平板凝集试验方法对临床血清样品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建立的副猪嗜血杆菌平板凝集试验方法能够对副猪嗜血杆菌病做出较为快速、准确的诊断;陕西省存在副猪嗜血杆菌不同程度的感染,规模猪场集中饲养的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比率明显高于散户。  相似文献   

8.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 HPS)感染引起的猪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肺炎、关节炎、脑膜炎等全身性炎症。HPS 属于非运动、多形态、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条件致病菌。该菌血清型众多,各菌株间毒力差距较大,毒力菌株能感染任何日龄的猪,引起副猪嗜血杆菌病。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且与多种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严重,导致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介绍了HPS 的病原学特性、流行病学、致病机制与毒力因子,综述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和菌影疫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多种血清型的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猪的一种传染病,也称革拉泽氏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有蓝耳病、圆环病毒感染等免疫抑制性疾病威胁的地区,更容易发生。以体温升高、关节肿大、呼吸困难、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危害仔猪和青年猪。1流行特点1.1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菌株致病力有较大差异,交叉免疫力交叉。因此,疫苗预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流行的副猪嗜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掌握云南省规模化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的流行血清型及敏感药物,为该省副猪嗜血杆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TSA培养基从云南规模化养猪场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例样品中分离到2株细菌(DYJ20160901、CH20190501),观察细菌形态学、进行生化试验、观察卫星生长现象、进行特异性片段PCR扩增和药敏试验,以及对菌株进行mPCR分子血清定型和16S rRNA序列分析。【结果】2菌株培养特性、形态学特性及生化试验与副猪嗜血杆菌相似,且均扩增出了1090 bp的特异性片段;通过mPCR分子血清定型在5/12型泳道扩增出了450 bp的特异性片段,通过16S rRNA序列分析显示2菌株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不同血清型HPS菌株同源性为97.3%~99.6%,分别与Genbank登录号FJ667952、AB078972的两株血清5型的菌株构成一个分支,同源性高达99.1%和99.6%。2菌株药敏试验高度敏感率达100%的药物:强力霉素、大观霉素、头孢噻肟、氟苯尼考、头孢曲松钠,耐药率为100%的药物:林可霉素。【结论】DYJ20160901、CH20190501菌株均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二者都高度敏感的药物是强力霉素、大观霉素、头孢噻肟、氟苯尼考、头孢曲松钠。  相似文献   

11.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其16S rRNA 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湖南省内送检的疑似患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的猪病料中分离到12株细菌,细菌学试验证明12株细菌均符合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形态、培养和生化特性.根据HPS 16S rRNA序列设计引物对12株细菌进行PCR扩增,均得到预期目的条带,将扩增片段测序并运用DNAStar软件与GenBank中不同血清型HPS基因序列进行比对,表明其与Genbank中已公布的不同血清型HPS菌株16S rRNA序列的同源性为90.4%~99.9%,其中与血清5型同源性最高,对所测序列与参考序列进行遗传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1株属于血清5型HP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在输血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磁珠法分离正常人外周血NK细胞,再用PCR-SSP方法进行KIR分型.将分型的NK细胞与已知HLA分型的全血混合,37℃培养0、6、12、24h,ELISA法检测IL-2、IL-4、前列腺素E2(PGE2)、TNF-α、TNF-β、IFN-γ、粒细胞-巨...  相似文献   

13.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和血清型鉴定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从全国十多个省市送检的疑似患多发浆膜炎与关节炎猪的病料中分离到32株细菌,进行了细菌形态观察、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鉴定;根据副猪嗜血杆菌16S rRNA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将822bp扩增片段连入T-载体后测序,再与GenBank(M75065)中的序列进行比对,表明其与国外副猪嗜血杆菌菌株16S rRNA序列的同源性为97%以上,确定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将其中的15株按Kieletein-Rapp-Gabriedson(KRG)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为血清5型3株、血清4型4株、血清13型2株、血清12型2株,另外有4株不能进行分型。该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在我国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EgM家族重组蛋白(EgM 9)与Iscom为佐剂结合免疫犬后血清抗体变化规律.[方法]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组与对照组血清特异性抗体(IgG、IgGi,IgG2,IgA、IgM和IgE)的变化规律,并以Western-blotting方法进行验证.[结果]经统计学方法分析显示,免疫组与对照组特异性抗体IgG及其亚类IgG1,IgG2,差异极显著(P <0.01),而特异性抗体IgA,IgM和IgE差异不显著(P > 0.05).[结论]证实EgM家族重组蛋白(EgM 9)与Iscom为佐剂结合能引起犬特异性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5.
复方黄芩颗粒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复方黄芩颗粒剂对昆明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应用复方黄芩颗粒给小鼠灌胃10 d后,分别测定对照组与实验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并且进行体外实验,用不同浓度的复方黄芩颗粒剂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测定淋巴细胞转移刺激指数(SI);在体外培养测定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C4都升高且显著水平为差异显著(P<0.05);脾脏淋巴细胞转移刺激指数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75μg/mL组的脾脏淋巴细胞转移刺激指数达最高;腹腔巨噬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吞噬中性红能力与剂量成依赖关系。结论:复方黄芩颗粒剂在一定程度上有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粮添加精氨酸对肥育猪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杜×(大×长)三元杂种猪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2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和添加1%精氨酸日粮.测定试验猪血液白细胞分类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水平、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以及脾脏IL-2、TNF-α和IFN-γ的mRNA表达水平,探讨日粮添加精氨酸对肥育猪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1%精氨酸可显著增加单核细胞数和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和增殖活性及血清IgG和IL-2水平,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数和百分比及血清TNF-α水平;明显增加脾脏IL-2和IFN-γ表达水平,降低TNF-α表达水平.结果提示,精氨酸可通过调节肥育猪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种便于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抗体的方法。【方法】将分离纯化的副猪嗜血杆菌5型超声裂解后,致敏双醛处理的健康绵羊红细胞,制成副猪嗜血杆菌5型间接血凝诊断液,检测该诊断液的活力及特异性。【结果】该诊断液特异性强,仅与副猪嗜血杆菌5型阳性血清发生凝集反应。活力也比较高,达到1:512以上,可以用其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免疫后抗体检测。【结论】该间接血凝诊断液成功制备为广大兽医化验人员提供一种简单、快速、经济的检测副猪嗜血杆菌抗体的方法,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生长阶段正常鸡法氏囊内B淋巴细胞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海兰白鸡的200枚种蛋为试验材料,利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了IgM、IgG和IgA3种B淋巴细胞在法氏囊内的发育变化规律。[结果]在胚胎13日龄时,法氏囊内可检测到IgM+和IgG+2种B细胞,但IgM+B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IgG+B细胞,而IgA+B细胞在胚胎18日龄的法氏囊内才可检测到。随着日龄的增长,IgM+、IgG+、IgA+3种B淋巴细胞整体变化呈上升趋势,并在21日龄时达到稳定。IgM+、IgG+、IgA+3种B细胞分布部位相似,开始均出现在粘膜上皮内,随后分布在皮质中,而在成熟后主要分布在髓质中。[结论]在胚胎13日龄前,IgM+B细胞可能在法氏囊内已经出现;鸡出壳后初期,法氏囊的体液免疫功能迅速增强,并在21日龄时达到成熟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T淋巴细胞膜表面标志的表达及其细胞因子的分泌,了解人鼻息肉T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及Th1/Th2反应的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外周血中T细胞膜表面标志CD3、CD69的表达和Th1代表性细胞因子IFN-γ、Th2代表性细胞因子IL-4的分泌水平,并与正常人下鼻甲黏膜及外周血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患者鼻息肉组织及外周血T细胞均表达CD69分子,在鼻息肉组织局部CD69分子的表达更高(P〈0.01)。而在正常人下鼻甲黏膜中几乎未见CD3^+CD69^+细胞。(2)鼻息肉组织及患者外周血T细胞中均检测到IL-4、IFN-γ的表达,而在正常人下鼻甲黏膜中几乎未见CD3^+IL-4^+和CD3^+IFN-γ^+细胞。与正常人相比,患者外周血中IL-4、IFN-γ的含量均升高(P〈0.01);与同一患者外周血相比,鼻息肉组织中IL-4的含量增高(P〈0.01)而IFN-γ的含量降低(P〈0.01)。结论鼻息肉组织中的T细胞高度表达CD69分子,处于免疫活化状态,产生Th1/Th2混合模式的细胞因子,与外周血相比Th细胞因子分泌优势发生改变,可能与鼻息肉"微环境"形成及黏膜免疫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20.
酵母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酵母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为酵母多糖相关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分离提取小鼠的脾细胞,分为添加酵母多糖组和不加酵母多糖的对照组,检测小鼠脾细胞的增殖活性;留取细胞上清液,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含量;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数量,观察酵母多糖对T、B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酵母多糖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该组IL-2、IFN-γ的含量与酵母多糖呈剂量依赖关系,另外酵母多糖对T、B细胞均有明显的增殖效果。[结论]酵母多糖可显著提高小鼠免疫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