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简讯     
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意见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倾向。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监管,把粮食生产功能区落实到地块,引导种植目标作物,保障粮食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2.
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分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摸清粮食主产区耕地非粮化的总体状况,揭示非粮化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以徐州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冗余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研究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主导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徐州市法定耕地内(LF,10.25%)、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BF,7.30%)、两区划定范围内(FF,2.67%)非粮化率呈依次递减态势,城区非粮化率高于远郊;非粮化面积超过500 hm2的乡镇为6个,分布于远郊南部和西北角,但非粮化率则从中心向远郊递减扩散。非粮化率在FF范围内存在2个高-高集聚区,不同于LF和BF,城区周边明显高于其他区域;RDA分析显示社会经济变量解释了91.85%的非粮化面积特征向量的变化,主要驱动因子包含常住人口、农业人口、农业收入、土地流转率、农业机械总动力,其中非农业收入和农业机械劳动力分别是城区与远郊的关键驱动因子。研究表明,粮食主产区非粮化率总体不高,以菜地占用为主,但不同范围、不同区位非粮化率差异明显,必须高度重视并谨慎对待社会经济因素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遥感分类与识别是提取农作物种植范围和面积的基础,也是开展农作物长势、产量、所受灾害等相关信息监测的基础。油菜和小麦是江苏省越冬主要农作物,为解决江苏省主要夏收农作物快速、准确提取的难题,以宜兴市为例,提出了基于时序影像及关键物候特征的夏收农作物提取方法,基于不同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差异性特征,结合农作物的物候信息,采用表达作物每个生长期阶段特征的时间序列影像数据,对不同的农作物进行提取,提取结果显示,总体精度为92.65%,Kappa系数为0.86,说明利用该方法提取江苏省夏收农作物技术可行,提取结果可为农作物种植面积估算提供参考,为农作物精细监测、耕地非粮化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针对永久基本农田的特点,从耕地的自然质量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等角度,建立东营市东营区永久基本农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Arc GIS分析获得相关数据,通过TOPSIS法对耕地的综合质量进行排序,最终使用制图输出功能实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可视化,将结果与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对比。结果表明: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在空间格局上大致呈现出"西南部、北部密集,其他地区稀疏"的态势,和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存在一定差异;质量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更好地反映出耕地农业配套设施完善、耕地连片性好、区位条件有利的特性。通过相关资料查阅以及实地踏勘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更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评价结果可以快速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的建设范围。同时,本次研究成果也为东营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0年1月1日起我国将基本农田提升为永久基本农田,标志我国基本农田的永久保护正式进入新时代。如何在国土规划进程中合理有效地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我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成效,成为当前时期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重点问题。概述了我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工作动态,分析了我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的研究对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立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理念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快速优化,本研究选取广东省罗定市作为研究区,从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空间形态、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等5个层面构建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指标体系。同时,以GIS技术作为分析工具,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罗定市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进行现状分析及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调整前后的永久基本农田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主要呈中间密四周疏、东西密南北疏的布局特征。布局优化后罗定市的永久基本农田总面积增加了5.2 hm2,相较于调整前的永久基本农田空间布局合理性也有了大幅提高。总体而言,优化调整后的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不仅确保了耕地数量,提升了耕地质量,优化了空间形态,而且改善了罗定市的生态环境,其空间规划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提升。研究表明:耕地地块布局合理性的评判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可根据现状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布局合理性进行永久基本农田的调入、调出,有效推进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进程;而立足于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理念的罗定市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快速优化方法,也为全国其他粮食主产区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供了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为进一步了解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提出相应的划定和保护的措施,2015年初赴广东和湖北两省开展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专题调研。调研期间,实地了解广东省惠州市和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荆州市监利县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调整划定情况。1两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情况及主要做法从广东、湖北两省的调研情况看,两地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已有一定的基础,也有一些好的  相似文献   

8.
永久基本农田占用现状及整改措施建议——以重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划定效果总体良好,特殊保护取得积极成效。但是根据土地资源全天候遥感监测成果,各地也存在疑似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情况。以重庆市为例,基于土地资源全天候遥感监测第一期、第二期监测成果,梳理总结目前永久基本农田占用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政策建议,为巩固、完善和提高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技推广》2021,(2):85-86
近年来,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布局趋于合理,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与此同时,部分地区也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10.
正"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教授秦富认为,以中央文件的方式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体现出中央对确保粮食产能的高度重视,更体现出确保产能的粮食安全新思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相似文献   

11.
王小燕  任国业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4116-14118,14127
首先分析了基本农田保护的现状,然后进一步分析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以及运用"3S"技术在基本农田动态监测中的意义和作用,最后深入分析并举例说明遥感和GIS在基本农田动态监测中的作用,认为"3S"技术对基本农田进行动态监测,不但可为复核土地变更调查提供准确的基本农田变化图斑数据,还可为监测基本农田规模发展的状况提供资料以及决策部门提供现势性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为刻画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布差异,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科学管控“非粮化”,本研究以江西省寻乌县为例,采用地理探测器因子检测、交互作用检测等方法揭示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20年寻乌县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水平为19.42%,以耕地转为林地和园地为主。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与耕地本底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区位、政策环境4个维度的因子均显著相关,而地形、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耕地连片度是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不同农业产业类型“非粮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不同,多数因子对耕地发展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的驱动方向相反,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因子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研究表明,赣南低山丘陵区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需要管控农业产业结构“非粮化”总量并客观分类处置,本研究为“非粮化”分类监测和客观处置提供了参考,为低山丘陵区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和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军  刘怡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9):171-173,180
以解决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更新业务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从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更新的工作规则、数据组织、技术方法和质量要求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分析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更新的内容、要求、步骤和成果等特点,提出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的更新机制。研究表明在日常工作中,当永久基本农田数据产生微调时,可以通过增量更新的模式对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  相似文献   

14.
以A市B区为例,在农用地分等更新的基础上,评价规划基本农田的质量。分析表明,不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本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利用等为16.82等,考虑农用地分等更新后基本农田利用等提高了0.08等,但仍比上轮规划降低了0.11等。分析了新一轮规划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城市发展定位对基本农田保护考虑不足;二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忽视对基本农田质量的检查;三是土地整理后优质耕地未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四是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不及时。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加强对基本农田质量的考虑;将土地整理后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及时进行农用地分等更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纳入"一张图"工程。  相似文献   

15.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土地整治规划和基本农田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2016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工作内容。从基本农田质量、基本农田地形条件、基本农田区位条件、基本农田区位设施状态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法,并基于GIS技术,以湖北省当阳市为例,研究如何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区域,以期为县域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的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贵州省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政策提供参考,从数量、质量、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等方面介绍了贵州耕地资源的现状,指出了贵州山区耕地质量较差、坡耕地面积较大及分布范围较广、耕地撂荒严重、优质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突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加大耕地执法力度;完善耕地目标保护责任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制度;加大耕地保护宣传力度,强化职能部门和群众对耕地的保护意识;加强耕地规划和用途管理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推进耕作层剥离利用步伐;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贵州省耕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7.
李晓华  南小康  封建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2):204-206,240
结合咸阳市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践,阐述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要求和意义,对可调整园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做了可行性分析,同时对永久基本农田成果图件编制提出了新方法,为永久基本农田的科学划定和有效保护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作为三条控制线之一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本文结合国家相关政策背景,从调整规则、永久基本农田数据库更新以及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即可恢复的可恢复潜力分析等方面展开探讨,提出系列有利于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调整的建议方案,对于国土空间规划中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落实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