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对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专项调查成果,分析了城镇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构成、面积;对肥东县城镇新增建设用地与存量潜力进行了统筹配置.其研究不仅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提供依据,而且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科学制定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项思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291-3293
从城镇用地潜力、农村居民用地潜力2个方面分析了安徽省建设用地节约利用潜力,从城乡居民点总用地规模控制方案和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方案2个方面构建了建设用地控制方案,提出了加快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采取有效措施消化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中的空闲地等促进土地集约与节约利用的制度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城镇建设用地差别化配置影响因素,提出"两规"协调下的城镇建设用地差别化配置方法。结果表明,(1)从区域的经济社会水平、集约利用水平、资源环境约束指标和区域未来的发展水平建立评价指标体系;(2)采用熵权法和Delphi法综合确定权重,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主观性,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差别化配置方法;(3)为兼顾经济和资源双重约束,应对江津区不同的区域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增量化管理、减量化管理和存量化管理。  相似文献   

4.
程鹏  杨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721-14722
以县级城镇为研究对象,将县级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分为优先保障用地指标、机动预留指标和分解到下级行政辖区新增指标3个部分。采用灰色关联度对影响城镇建设用地的因素进行度量,建立了分解到各个下级行政辖区指标的模型,可为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修中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分解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基本内涵、应遵循的原则及意义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以清远市佛冈县为例,对研究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进行了测算,最后得出规划期间佛冈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可以满足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渝北区未来存量用地的挖潜方向,通过构建商服圈,并利用建筑、人口经济、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数据,从功能、强度和区位潜力3方面选取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其权重,计算渝北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并依此识别可用于二次开发的宗地.结果表明:①渝北区划定商服圈总面积15 827.25 hm~2,因受地形、政策和城市双核心发展因素影响商服圈呈不规则形状;②用于潜力评价的宗地因城市开发过程中各类用地并存且未实现更新而未呈现同心圆模式;③渝北区可用于二次开发的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 178.88 hm~2,主要布局于两路老城区南部、龙山—龙溪—龙塔街道西北部和创新经济走廊中部等区域.④渝北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是未来改造盘活的主要用地类型.  相似文献   

7.
坚持走科学的城市化道路,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盘活城市土地存量,允许农村宅基地互换为城镇建设用地,坚持城市开发建设中的紧凑性,使农村耕地的增量大于城镇对耕地的占用量,对于保护耕地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土地集约利用受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作用,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发展趋势,由此可判断各地区所处土地集约利用阶段及水平,结合资源发展潜力等因素,作为土地集约利用分区和差别化政策的依据.该研究对安徽省16个市的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安徽省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曲线拐点发生在人均GDP 71 050元时;结合2009 ~2013年安徽省各市存量建设用地总量数据,将安徽省划分为4类土地集约利用管控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提升区、土地集约利用优化区、土地集约利用挖潜区、土地集约利用滞后区,并从土地供应数量投放、土地供应强度门槛、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城乡建设用地互动等方面提出各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差别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城镇用地内涵控潜,是我国城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该文以深泽县城区为典例,从其建设用地现状入手,对其用地潜力进行了待区、用地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剖析其城镇用地的潜力,并结合河北省部分城镇用地状况,分析、研究不同规模、级别城镇用地潜力的差别与用地潜力规律,提出了用地潜力挖潜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为实现城市有序合理增长,基于精明增长理论和夜间灯光数据,以重庆市主城片区为例,通过对区域生长算法的改进,将重庆市主城片区夜间灯光影像分割为灰度值阈值为10~80的8幅图像,利用图像减法运算并加以二值化处理,找出建设用地现状中可挖潜点,得出城市扩展区可挖潜点较多。结合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量,预测结果符合《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要求,2019年主城片区城市建设用地增量为5 707.5 hm~2,其中北部3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量为3 514.88 hm~2,占比达61.58%,空港、龙兴、水土、蔡家、悦来等地将是主要增长点。最后提出以可挖潜点分摊部分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量的建议,以提高区域用地效益和城市建设质量,保护土地存量。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重庆市"地票"制度本质及其交易流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政府-农民和城市-农村2个维度关系,探讨了重庆"地票"的不足之处。结果表明:"地票"制度本身存在的不足,以及政策的导向性错误造成了"地票"制度存在占用农村资源的嫌疑;区际剥削和代际剥削是城市剥削农村资源的内在机制。提出增加计划内建设用地指标满足新农村建设需求,以加强确保农村稳定,再使用"地票"指标弥补经济发达区建设用地缺口,缓解城市用地矛盾,最大化实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价值的建议。旨在为相关部门规范"地票"交易制度,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为支撑,研究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潜力规模测算方法。基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腾退规模的测算,从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出发,运用需求与腾退平衡体系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潜力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腾退规模满足建设用地需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潜力系数为1.02,增加潜力面积为40.40hm2。研究立足于缓解城乡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反映地区实际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区域城乡建设用地动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流转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为进一步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资源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研究方法:基于改进C-D生产函数修正的STIRPAT模型和岭回归方法。研究结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总人口每增加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2110%,城市化率每提高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542%,人均可支配收入每提高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255%;货币资本投入每增加1%,将导致建设用地增加0.0157%。研究结论:(1)人口增长是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最主要驱动力。(2)城市化是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重要驱动力,城市化率的提高并没有导致建设用地总量的减少。(3)社会富裕水平和建设用地总面积之间不存在环境Kuznets曲线。(4)货币资本和建设用地之间的替代关系不明显,技术进步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驻马店市人口、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匹配程度,初步分析驻马店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包含指数、分指数、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评价驻马店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结果表明,驻马店市区域建设用地整体处于一个中等偏上的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的研究以及影响集约利用水平因素的相关分析,并根据研究区域内建设用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定性和定量地对吉林省内全部县域建设用地进行集约利用水平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影响吉林省县域范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建设用地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地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等因素,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耗地下降率、地区生产总值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和地区生产总值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单位人口增长消耗新增城乡建设量、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和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增长贡献度等因素,对县域建设用地集约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赣州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了破解城乡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瓶颈的新思路:创新各类规划方法,突破耕地占补平衡常规,拓展城乡用地空间;组建建设项目推进委员会,实行"一张图"管地,推动地方问责;加快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并纳入政绩考核;严控土地抵押贷款行为,清查"圈地"、"囤地"企业;探索集约节约用地新思路,建立"亩均效益"评价机制,改变粗放用地模式;创建多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存量土地动态台账,盘活存量土地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探究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相互关系,本研究运用脱钩分析模型对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分析,并归纳其空间分异特点及成因。结果表明:1)2001—2015年,吉林省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以弱脱钩状态为主,脱钩关系整体较为合理,经济增长对城市建设用地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弱。2)在空间上,各地市(州)脱钩关系地域差异性显著,主要划分为脱钩理想型城市(辽源市和白山市)、脱钩基本理想型城市(长春市、通化市、松原市、白城市和延边州)和脱钩不理想型城市(吉林市和四平市)。3)基本理想型城市逐渐趋向理想状态,而不理想型城市与理想状态差距较大。最后从加强建设用地供地管理、提高建设用地使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方面提出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理想脱钩,以实现吉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城镇建设造成的耕地减少、农村居民点闲置现象并存,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提出了现实要求.相关研究对"挂钩"的由来、概念,挂钩的各种阻力、挂钩的落实方法及挂钩中的权属问题做了大量研究,但在挂钩的潜力研究方面,已有的研究大多基于宏观预测数据,很少考虑到乡镇内部条件及居民点分布特征的差异.为此,本文以北碚区为例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居住形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综合测算丘陵地区的"挂钩"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以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程度、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果为准则层,选取19项单因子指标,运用AHP法确定各因子权重,构建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对县域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进行综合评分。结果表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程度和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果得分分别为86.50、82.52,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仅67.51,总分为79.76,表明该县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