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应用微切变—助剂互作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加工鹿茸获得鹿茸微切助粉和超微粉,采用有机溶剂索式提取法和热水浸提法提取鹿茸微切助粉和超微粉中的雌二醇、孕酮和睾酮性激素,用放射免疫法分析微切助粉和超微粉中性激素的溶出量;将鹿茸微切助粉和超微粉以2g/kg的比例分别添加到粉末状商品鼠粮中混匀,重新压制成棒状鼠粮,连续饲喂昆明小鼠9周。通过分析其对小鼠生长繁殖性能的影响,评价了微切变—助剂互作技术和超微粉碎技术加工鹿茸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运用微切变—助剂互作技术提取的鹿茸微切助粉中的雌二醇、孕酮和睾酮的溶出量均高于超微粉碎的鹿茸粉,尤其是水作为溶剂提取的雌二醇的溶出量是超微粉碎的15.5倍。饲喂含鹿茸微切助粉鼠粮的小鼠与饲喂含鹿茸超微粉鼠粮的小鼠相比,雄鼠的精子数、a级精子数和精子活力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和子宫的发育指数明显高于超微粉组,动情周期也比超微粉组短,血清中雌二醇、孕酮和睾酮性激素浓度显著增加(p0.01);孕鼠的胚胎数量较多,发育较快,哺乳期仔鼠的生长也较快。以上结果充分证明,应用微切变—助剂互作技术加工鹿茸,能够高效释放目标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2.
微切助互作技术辅助提取辣椒红色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微切助互作技术辅助提取辣椒中辣椒红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本试验以辣椒红色素的吸光度和色价为指标,考察微切助互作技术辅助提取辣椒中辣椒红色素的影响因素,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Na2CO3助剂用量为5%(w/w),研磨时间为40min,溶液95%乙醇,料液比为1:70(g:ml)。在该条件下检测红色素色价,较热回流法提高了15.09%。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农大4号’欧李真空冻干果实为材料,比较常规研磨与破壁粉碎后制成的果粉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方面的变化,为欧李果粉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冻干果实进行常规研磨粉碎与破壁粉碎,破壁粉经标准筛分为3个等级(100~200目破壁粉、200~300目破壁粉、300目破壁粉)。进一步对研磨粉与破壁全粉以及3个等级的破壁粉进行了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与分析。[结果]与常规研磨果粉相比,破壁全粉容重降低和持水力、膨胀力和溶解性增大,有效成分溶出度显著提高,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此外,破壁粉持水力、容重随粒径减小而降低,亮度值、水溶性指数、膨胀力随果粉粒径减小而增加;总酚、总黄酮及花色苷含量随粒径减小而降低,可溶性糖及可滴定酸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升高;破壁粉抗氧化活性随粒径减小而降低。[结论]破壁全粉物理性质优于研磨粉,有效成分及抗氧化能力均高于研磨粉;但是随着破壁粉粒径减小,物理性质有效改善,抗氧化活性成分显著降低,抗氧化活性也随之下降,但与常规研磨粉之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小麦麸皮为原料,研究微粉碎对小麦麸皮粒度、营养成分含量、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微粉碎处理制得的小麦麸细粉粒度范围为104~124μm。微粉碎可提高小麦麸粉蛋白质、脂肪、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和可溶性β-葡聚糖(SOG)含量,降低总膳食纤维(TDF)和戊聚糖含量;可改善麸粉的物理特性,使水溶性提高、持水力和膨胀力降低。经微粉碎的小麦麸皮粒度小、功能成分丰富多样、能量低,在食品加工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甘肃生产的食用植物油作为油相制备呋塞米微乳,进行处方优化,了解体外释放行为。[方法]选取对呋塞米溶解度最大的食用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利用单因素试验进行空白微乳处方筛选,以电导率、浊度、载药量作为响应值,利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绘制响应面图,考察油相用量、混合表面活性剂(Smix)与水质量比、乳化时间的影响,利用透析法测定微乳和片剂的体外累积释放度,确定释放特性。[结果]微乳处方确定为杏仁油240μL,表面活性剂为OP-10,助表面活性剂为PEG400,二者质量比为1∶1,Smix与水的质量比为2.78,乳化时间为2 min。Smix与水的质量比是影响微乳质量的显著因素,优化处方实际值与预测值相对误差较小,得到的微乳澄清透明,为水包油型,粒径小、稳定性好、载药量较高,体外释放缓慢且完全,能够持续释放72 h。[结论]成功将食用油作为油相制备了呋塞米微乳,方法简单,获得的微乳均一透明、载药量高,具有明显的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6.
粉垄耕作对农田砂姜黑土土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粉垄耕作对砂姜黑土土壤结构的影响,探明其变化机理,为粉垄耕作技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团粒分析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物理表征手段研究砂姜黑土团聚体分布及微形态等物理性质,比较分析了粉垄(FL)、深松(DP)、深翻(DT)3种耕作方式下砂姜黑土的物理变化差异。[结果]结果表明:与其他耕作方式相比,粉垄耕作显著增加了粒径小于2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及0.5~1 mm和0.25~0.5 mm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使大团聚体向小团聚体转变明显;同时,粉垄耕作下土壤微形态表现为表面骨骼颗粒粗糙、疏松和孔隙丰富等特点。[结论]粉垄耕作改变了砂姜黑土结构,为砂姜黑土地区推广应用粉垄耕作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银杏酸和槟榔碱二元微乳剂。[方法]采用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考察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对微乳区的影响。[结果]当DBS-Ca和农乳600#的质量比Km=1∶1时,DBS-Ca-农乳600#-乙酸乙酯-水体系形成的微乳区面积最大,对药物的容量也最大;当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总质量与乙酸乙酯的质量比(AS/O)=3∶2时,制得的二元微乳剂最稳定。[结论]该微乳体系制得的银杏酸和槟榔碱二元微乳剂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8.
徐翠香  高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87-688,771
[目的]研究制备的牛白蛋白包裹复合磁性微球的性能。[方法]在反相(W/O)微乳液体系中制备出Fe3O4/PAM(聚丙烯酰胺)磁性微球;然后在蛋白质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溶液中,以戊二醛为交联剂,加入Fe3O4/PAM微球,使蛋白质特异性吸附在微球上。采用电子衍射、透射电镜、差热、热重等方法对复合微球的粒径、结构等性质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并考察了温度、溶液离子强度对微球吸附蛋白量的影响。[结果]微球粒径20 nm左右,且粒径均匀、细小,微球具有较大吸附量;反应温度在37℃时,微球对蛋白的吸附达到最大值,离子强度越小越有利于微球对蛋白的吸附。[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制备高磁响应性、高吸附量的靶向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绿色农药氯氰菊酯微乳剂配方原料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龙  李佳佳  刘天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63-21064,21084
[目的]优化绿色农药氯氰菊酯微乳剂配方。[方法]采用乳化水加油法配制氯氰菊酯微乳剂,通过溶解性试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浊点测定法以及外观、热贮稳定性、冷藏稳定性试验对溶剂、表面活性剂以及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筛选。[结果]2-丁酮、正丁酸乙酯对氯氰菊酯原药的溶解效果最理想,最佳比例为:2-丁酮∶氯氰菊酯=3∶1;正丁酸乙酯∶氯氰菊酯=3∶1。可进行进一步复配试验的表面活性剂有TX-100、CTAB、葡萄糖酯和SDBS。增溶效果最好的助表面活性剂是正丁醇。[结论]为开发水基型、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氯氰菊酯微乳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农田微塑料影响水稻秸秆分解过程以及农田微塑料的分解情况。【方法】通过野外实验,设置PE(聚乙烯)、PP(聚丙烯)和PVC(聚氯乙烯)3种微塑料,1%和5%两种浓度,S(小粒径)、M(中粒径)和L(大粒径)3种粒径,对照组Control(不添加微塑料)。以水稻秸秆作为分解底物,分析水稻秸秆的失重率、微生物活性及残留微塑料的粒径分布范围。【结果】除PE之外,PP与PVC对水稻秸秆分解的促进作用效果均较为显著。微塑料的添加浓度越高,水稻秸秆的失重率越大;微塑料粒径增加导致秸秆失重率减少。在秸秆整个分解期内,微塑料对羧甲基纤维素酶(Cx酶)起到了促进作用,而对外切β-葡聚糖苷酶(C1酶)却有抑制效应;在分解前期,微塑料对过氧化物酶活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个方面,大粒径的微塑料相较于小粒径的微塑料其分解程度更大,PP的分解程度大于PE,大粒径PE80%分解为更小颗粒,小粒径PE66%分解为更小颗粒,而大粒径PP91%分解为更小颗粒,小粒径PP70%分解为更小颗粒。【结论】农田土壤中的微塑料均对水稻秸秆分解起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微生物活性影响是不确定的,微塑料有大幅...  相似文献   

11.
马广丽  王莘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128-20129
[目的]研究鹿茸、鹿花盘蛋白提取物对小鼠相关指标的影响,为鹿蛋白质药理作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提取鹿茸、鹿花盘蛋白,给小鼠灌胃,研究其对小鼠体重、胰腺系数、肾脏系数的影响。[结果]驯鹿茸蛋白提取物可增加小鼠体重,梅花鹿茸、鹿花盘蛋白对小鼠体重有抑制作用;3种蛋白提取物对小鼠胰腺、肾脏系数无影响。[结论]3种蛋白对小鼠体重有调节作用;3种蛋白对小鼠无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银清  曲毅  赵雨  曲晓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32-13633
[目的]总结梅花鹿鹿角托盘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有效成分提取工艺,为指导有效成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对梅花鹿鹿角托盘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结果]梅花鹿鹿角托盘化学成分复杂,但主要功效多与蛋白类物质有关。[结论]通过对梅花鹿鹿角脱盘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阐述,更有利于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选取10支东北梅花鹿茸,分别从顶部、上部、中部和基部分腊片、粉片、血片和骨片部位进行取样,对各部位的多糖与无机元素质量分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各部位间多糖与无机元素质量分数差异极显著或显著。从腊片到骨片部位,多糖、钾和钠的质量分数逐渐降低,钙、磷、镁的质量分数逐渐升高。微量元素铜、锌、铁和锰的质量分数离散性大,无规律性。多糖与钾、钠、钙、磷和、镁质量分数变化的规律性可以作为评价东北梅花鹿茸的内在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红茶粉挤压粉碎工艺参数,以及红茶粉方块酥产品的制作工艺参数。[方法]采用福建省福安市出产的坦洋功夫红茶茶叶,将其粉碎添加到方块酥中研制红茶粉方块酥。红茶粉采用双螺杆挤压工艺结合超微粉碎集成技术能获得较细的粒度,试验对红茶粉双螺杆挤压工艺参数和红茶粉超微粉碎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探讨红茶粉的粒度对红茶粉方块酥咖啡碱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红茶粉方块酥最佳配方组合:以面粉为基数添加超微红茶粉4%、油脂50%、糖14%、鸡蛋15%。在此条件下研制的红茶粉方块酥感官品质最好,感官评分为90.50分,方块酥咖啡碱含量为0.062%,有效成分(主要是指咖啡碱)含量最高。[结论]该试验与传统工艺采用超微粉碎制备的红茶粉方块酥比较,各项性能指标都有提高,可显著改善方块酥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15.
石范 《特产研究》2014,(1):10-11
本试验对梅花鹿的鹿茸腊片、鹿茸粉片、鹿茸血片和鹿角盘分别进行了孕酮、睾酮和雌二醇的检测。结果表明,鹿角盘中3种激素均含有,含量基本均衡;3种鹿茸片均未检出雌二醇;各组孕酮含量均高于睾酮含量;孕酮含量各组差异显著(P〈0.05),睾酮含量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鹿茸腊片中孕酮和睾酮含量均为最高;以上检测结果为鹿茸的食用和医用及鹿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鹿茸生长期端粒酶的表达,为揭示鹿茸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方法]在鹿茸快速生长阶段,采用改进的TRAP(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法检测鹿茸顶端增殖区的间充质层、前软骨层和软骨层细胞及下端成熟区的端粒酶活性。同时,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织细胞中端粒酶催化亚基(TERT)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顶端增生区各组织细胞中均检测到了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间质细胞、前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中的相对端粒酶活力分别为91.2、46.4和13.7,而在成熟区组织中则检测不到端粒酶活性。RT-PCR法检测的各组织细胞中TERTmRNA的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在鹿茸快速生长阶段,其增殖区表达端粒酶,并且端粒酶活性随组织层细胞的分化程度的增高而逐渐降低,说明端粒酶可能在鹿茸的生长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冉  王飞  岳红坤  常明  郝洁  李淑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05-21808
[目的]优化鹿茸中3种生物碱基的提取工艺。[方法]利用乙醇作为生物碱基的提取溶剂,为了确定鹿茸中这一组有效成分的准确含量,首先选择适宜的提取方法,并采用正交设计,对影响尿嘧啶、次黄嘌呤和尿苷3种生物碱基提取率的因素,如乙醇溶液浓度、溶剂用量、温度和时间等进行考察,并进行必要的单因素延伸实验,从而得到优化的提取鹿茸中3种生物碱基的工艺条件。[结果]确定了鹿茸中尿嘧啶、次黄嘌呤和尿苷3种生物碱基成分的含量,即在50%乙醇浓度∶物料=10∶1,60℃,45 min,4次提取的优化条件下,鹿茸中尿嘧啶、次黄嘌呤、尿苷的提取率分别为0.405 5 mg/g,0.504 9 mg/g0,.481 8 mg/g。[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鹿茸有效成分回收率的计算提供数据基础,为珍贵鹿茸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超微粉碎对银杏叶中总黄酮溶出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其春  林梅香  洪燕萍  陈锦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884-5885,5917
[目的]研究超微粉碎对银杏叶中总黄酮溶出的影响。[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银杏叶细粉和超微粉进行观察;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银杏叶细粉和超微粉中总黄酮溶出量。[结果]银杏叶超微粉在电镜下观察难以看到完整的细胞结构,绝大多数细胞破壁;银杏叶超微粉中总黄酮溶出量比细粉高(P<0.05);在超声波提取或简化提取(开水冲搅)下,银杏叶超微粉中总黄酮溶出量分别比细粉提高了10.0%和11.8%(P<0.05)。[结论]超微粉碎可提高银杏叶中总黄酮溶出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蛋白酶水解鹿鞭制备活性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帅  钟立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5):109-110,123
[目的]研究制备鹿鞭活性肽的最佳蛋白酶。[方法]选用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复合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分别在最适条件下水解鹿鞭,以水解物鹿鞭活性肽的水解度(DH)及其对还原能力、抑制硫代巴比妥酸(TBARS)的作用和清除DPPH自由基作用的影响为指标,优选出最佳水解蛋白酶。[结果]碱性蛋白酶水解鹿鞭产物鹿鞭活性肽的水解度、还原能力、对卵磷脂脂质氧化的抑制作用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都为最高。[结论]碱性蛋白酶水解鹿鞭产物鹿鞭活性肽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粒径露水草(Cyanotis arachnoidea C.B.Clarke)对所含β-蜕皮激素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GRACE ODS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40∶60(V/V,%)洗脱。柱温2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48 nm。[结果]相同来源的露水草粉体(粒径10、30和50μm)β-蜕皮激素含量检测值和普通细粉(粒径180μm)相比,粉体中蜕皮激素激素的检测值平均高1倍多。[结论]露水草粉体中的蜕皮激素更容易溶于甲醇,其提取率明显高于普通细粉。表明露水草经过超微粉碎后,细胞破壁率到得明显提高,更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