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何英伟 《花卉》2015,(1):26-28
梅俗称梅花(Prunusmume),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按照用途不同,分为花梅和果梅两大类。中国是梅的原产地,梅花原产中国西南部,野梅首先演化成果梅,观赏梅是果梅的一个分支。根据陈俊愉院士等的研究,我国梅的栽培历史可粗分为两大阶段。约在西汉时期前以果梅引种栽培为主;之后为花梅栽培阶段,并将此时期再分为初盛、渐盛、兴盛、昌盛及发展5个时期我国栽培梅的历史十分悠久。  相似文献   

2.
梅花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木,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自古以来多有咏梅、颂梅的诗词歌赋.但由于北方地理气候偏冷,许多梅花品种不宜生长,一直以来只能栽植盆梅以供欣赏.1958年起,以陈俊榆院士为首的一大批园林科学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梅花引种驯化和新品种选育研究,在最近几十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类梅花’品种辽梅、陕梅、寒梅,杏梅系品种"送春",樱李梅系品种"美人梅"等一些抗寒梅花已在北方多座城市园林绿化中广泛应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为北方增加了新的亚乔木观赏树种,结束了北方只能赏盆梅的历史[1].  相似文献   

3.
文辑 《花卉》2015,(1):34-34
一、野梅适合小品盆景 梅花的品种数量很多,大略可分为野梅、红色性者、丰后性者、杏性者等几类。其中以野梅的树干最粗壮,树形亦容易培育,所以小品盆栽以野梅最为适合,亦是受到最多人栽陪的品种。  相似文献   

4.
缪士毅 《花卉》2017,(21):41-42
踏雪探梅,自古盎然。在探梅、问梅、赏梅时节,倘若了解一些梅花文化,则更添几分情趣。知梅品种梅花品种纷呈,达二百余种,可分为观赏类与果品类两大类。其中观赏类按枝条生长形态又可分为直脚梅、垂枝梅、龙游梅和杏梅等四大类。按花型、花色和花萼分,直脚梅类又有江梅型、宫粉型、朱砂型、绿萼型、洒金型等品种。  相似文献   

5.
徽梅是指在古徽州(今黄山市为主体)天然分布,集观赏、果用及药用价值的特殊优良品种群,是安徽最为珍贵的野生和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也是构成中国梅花的最主要品种群之一。研究、利用徽梅资源,对于丰富梅花苗木品种,壮大梅花产业,推广梅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徽梅作为最具徽文化特色的观赏植物代表  相似文献   

6.
梅以韵胜,以格高,自古深得中国人喜爱,成为中国园林的传统名花。梅花在园林中的具体应用,可以从梅花的景观美学、梅花在园林中的配置等方面,窥见一斑。从园林应用角度来看,要达到预期的应用效果,就必须讲究梅花品种选择,因为梅花品种不同,习性、神韵、观赏时间和观赏效果各异,不加选择地乱种,很难达到预期的园林效果,因此要讲究"适园适梅";从梅花的特性来看,只有把某种梅花配置在与其相适应的园林元素中,才能体现出它本身所特有的生物学美学,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南京梅花主要采用实生选育、资源圃优选手段选育新品种,其中有16个品种通过梅品种国际登录。文章详细论述16个新品种的观赏特性及其应用,并提出建议加大力度通过实生选种﹑人工杂交育种、芽变育种及优株选育等育种手段培育出赏花、梅果加工兼用品种,最理想的是培育出一批具台阁的观赏性极佳的花果兼用优质梅花新品种,旨在为梅花专类园及果梅产区提供优质的梅花品种资源,促进我国梅产业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介绍南京2015年度16个国际登录梅花新品种的观赏特性,探讨其园林应用与花果兼用,并提出今后特别要加强用于梅果品加工的花果兼用梅花新品种的选育,旨在为国内集游赏、产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园林观光、农业观光园建设提供梅花极优品种。  相似文献   

9.
<正>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开在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代表着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激励。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西汉末年杨雄作《蜀都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用于园林欣赏了。梅花除露地栽培观赏外,  相似文献   

10.
正梅花为蔷薇科李属落叶观赏花木,别称春梅、干支梅等,学名prunus mume,除露地栽培观赏外,梅花还非常适合用来制作盆景。笔者通过多年工作实践,初步摸索了汉式梅花盆景的栽培与管理方法。一、梅花盆景用苗的繁殖1.砧木培育培养梅花盆景所用砧木都是采摘梅园梅果播种而得。在5月  相似文献   

11.
2000年1月27日梅品种国际登录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据会上梅国际登录权威陈俊愉教授介绍,1998年11月,陈俊愉教授及其负责的中国花卉协会梅花蜡梅分会(对外称中国梅花蜡梅协会)被国际园艺学会命名与登录委员会和国际园艺学会执行委员会及其理事会授权,成为梅(Prunusmume含梅花和果梅)的国际登录权威(InternationalRegistrationAuthority,IRA)。这是我国迄今首次获得此项殊荣和使命。1999年,由陈俊愉、赵守边、褚孟组成的梅品种国际登录领导小组围绕编印《梅国际登录年报(1999)》而开展了一…  相似文献   

12.
沈夏淦 《花卉》2017,(5):44-44
在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中,梅花名列榜首。梅花在我国的栽培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诗经》、《周礼·天官》中均有记载。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古人就开始引种驯化栽培野生的梅花。而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于汉初,那时就已将其用于园林绿化。时至今日,目前我国栽培梅花较为出名的,有武汉的磨山、无锡梅园、南京的梅花山、杭州孤山、昆明西山及黑龙潭、山东青岛、江苏扬州等地。而在国外,主要有日本栽培的艺梅;朝鲜、欧洲及新西兰等地也有少量栽培。  相似文献   

13.
宁波植物园梅园位于园区的西南侧保留四合院及其周围,总共设计布置了宫粉梅、绿萼梅、玉蝶梅、朱砂梅、等7型42种梅类品种共计500余棵各型梅花。梅园的位置正好利用保留建筑的所处位置,周围植物密度比较稀疏,正好满足梅花所需的弱阳性特质。梅花与具有民族特点的保留建筑相映成辉,更添一种文化意境。  相似文献   

14.
梅花品种分类的花粉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康素红  刘晓祥 《园艺学报》1997,24(2):170-174
对花梅3个系60个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对观测结果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梅花花粉可以分成6大类;各品种的花粉形态可以较客观地反映梅品种的亲缘演化关系。孢粉学证据基本支持传统的二元三级品种分类系统,但也有异议。垂枝梅类与直枝梅类在花粉形态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宫粉型内各品种可能来源不一,且进化程度不一,分化明显,在分类上可以考虑细分;绿萼型品种的形成中可能有李的基因渗入。  相似文献   

15.
岳丹 《花木盆景》2013,(3):28-29
梅花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植物,它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又同松、竹一起统称"岁寒三友"。梅花作为重要的观赏类植物,不仅仅是因为其古朴典雅的花形、花色、香气和姿态,更以其不畏严寒、意志坚强、品格高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被人们所推崇。湖北洪湖市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梅园景观设计,以"梅"为主题,按照场地特征和主题的表达分为"香如故"、"丛中笑"、"红梅赞"和"香雪海"四个景区,并根据梅花的花色、姿态和芳香程度选择合适的品种种植于不同的区域内,以达到与主题相应的景观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盆景收藏     
张艳芳 《花木盆景》2008,(2):F0003-F0003
说起梅花,人们就会想到白雪;谈起白雪,人们自然也会想起梅花。自古,梅与雪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正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特别喜爱梅花,主要取其品格精神以励。元、明朝以后,更有用梅花制作盆景,置于窗前案上,既可赏心悦目,又用以取代座右铭的功能。关于梅花盆景,我国史书多有记述:元初湖南诗人冯海粟(1257~1339)在《梅花百咏》中就有游龙梅桩的记载。北京故宫陈列有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梅桩模型五盆,有朱砂、绿萼、宫粉等型品种。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地园林部门及园林艺术爱好者,都大力发掘民族遗产,积极推陈出新,使梅花盆景制作进入了全盛时代。目前在四川成都,  相似文献   

18.
<正>每到新春赏梅时节,人们潮涌般来到各地梅园赏梅,意犹未尽之时,总想带上几枝梅花回家瓶插欣赏,但目前还没有专门供应梅花切枝的地方,而盆梅在各个梅园和花卉市场都可买到,且价格适宜,所以购买一钵盆梅回家莳养才是最佳选择。但很多喜爱梅花的朋友往往由于选购和养护管理不当,只见当年红梅花儿开,来年只剩盆儿钵儿了。作为从事梅花工作的我们每每看到这种情况还是觉得很可惜和心疼,因  相似文献   

19.
《花木盆景》2014,(3):12-13
正品种特征:‘丰后'梅作为一个很有特色的品种入选2001年春"三北"地区抗寒梅花品种区域试验吉林区试。试验地处于松辽平原腹地,有严酷漫长的寒冬,因为"南梅北移"的关键问题就是解决冻害。‘丰后'梅从日本引入我国后,在吉林公主岭试验地已经过13个年头,风土适应性良好,无  相似文献   

20.
正梅花,在国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有人以梅为姓,像商代的梅伯,现代的京剧大师梅兰芳,而更多的人喜欢把"梅"嵌入名字中,尤其是女孩子,像爱梅、喜梅、梅香等。作为梅文化的延伸,人们还喜欢将花形或开花时间与梅花接近的植物名称中加个"梅"字,像美人梅、榆叶梅、珍珠梅、白绢梅、松红梅、蜡梅等。它们有的跟梅花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像美人梅,就是梅花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