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揭示流域潜在蒸散发(ET0)时空演变规律,阐明淮河流域ET0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干旱评估及农业用水评估和规划等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淮河流域内及其周边29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日实测气象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Mann-Kendall法研究了ET0的基本变化趋势,并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EOF)分解了流域各站点组成的ET0矩阵,得到流域年和四季ET0气象场的时空分布结构,通过分析典型分布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揭示了流域ET0气象场的变化规律。[结果]流域年ET0多年均值为858.4 mm,除春季外,其他三季和年ET0均呈下降趋势。流域年ET0整体以同增同减、流域西北和东南区域反相变化两种空间分布模态为主,其中,模态一以1980年为界,有从“全流域高ET0”的空间分布形式转变为“全流域低ET0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黄土高原马莲河干流水质时空变化特征,揭示水质污染状况及成因,为该流域内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黄土高原马莲河干流2016—2021年甘肃省庆阳市境内5个断面水质逐月监测数据,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对水质进行评价,利用线性趋势法对水质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①2016—2021年庆阳市境内马莲河水质整体较差,属于Ⅴ类水范畴,综合污染指数较高,主要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COD)、5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总磷、氟化物及六价铬,下游水质优于上游。②庆阳市境内马莲河干流水质季节变化特征显著,综合表现为夏、秋季优于春、冬季。具体表现为秋季最优,冬季最差。[结论] 2016年以来,庆阳市境内马莲河水质趋势稳定向好,尤其是2017年以后,向好趋势表现明显;受入境水质及流域地质条件影响,马莲河水污染治理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3.
曹娥江干流水质有机污染时空变异分析和可生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5年曹娥江干流的水质监测资料,对水体中有机物污染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时空变异分析,在此监测阶段,有机物的污染趋于缓解,但仍然属于中度污染。对各断面进行有机物污染综合评价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和可生化度评价,表明上游水质改善将对下游水质的提高有直接影响;上游2#点有机物污染最为严重;整个干流在1月份有机物污染强度最大,有机物的排放量和流域的水文气象条件是其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下游6#点受工业废水影响较大,水体的生物降解能力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白石水库是大凌河流域干流上唯一的控制性骨干工程,水库总库容16.45亿m3,是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及养鱼功能于一体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承担着下游阜新、义县城市用水及盘锦生态和凌海农业灌溉用水任务。通过对白石水库水质监测成果分析,根据水污染特征、原因,通过3种评价方法综合确定水质状况,据此提出减少和控制水污染建议,降低污染,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北川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从地下水的资源属性角度出发客观评价流域地下水水质状况,为区域地下水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2019年北川河流域水文地质水资源调查所获取的189组地下水化学数据分析流域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分布特征和来源。依据地下水富水性分级对单个样品点的水质类型赋予不同的系数,构建基于地下水富水性分级的区域水质评价方法。[结果]北川河流域地下水化学分布具有较大的空间变化。上游丘陵山区和河谷平原区广泛分布HCO3~-型淡水,向下游逐渐出现SO42-,Cl~-类型的微咸水、咸水以及指示人类活动影响的HCO3·Cl-Na型淡水;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风化溶解对地下水水化学组分来源具有控制作用,局部区域因蒸发浓缩而富集;Al,Fe,Th等天然背景元素是造成流域地下水水质超标的主要指标,Pb,CCl4、NO3~-等典型污染组分在工业区和人口集中区地下水中超标更加明显,在人为污染及天然高背景双因素驱动下河谷区地下水质更加复杂;基于采样点数量统计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潜在蒸散发(ET0)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与气象因素间的复杂交互作用关系,揭示水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基于疏勒河流域10个气象站点1984—2019年逐日资料,采用聚类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通径分析、敏感系数法等多种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确定主导驱动因素以及ET0变化对主导因子敏感程度及贡献大小。结果表明:ET0年际变化上升趋势显著,空间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ET0季节排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四季空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聚类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T(日平均温度)、RH(平均相对湿度)、P(降水量)、n(日照时间)、u(风速)为5个关键因素,通径分析表明T是最主要因素,P作用最小。对ET0变化,T,n,u起正向促进作用,RH起反向抑制作用,贡献率分别为7.96%,0.29%,3.14%,2.29%。ET0呈现增大趋势,是由于RH多年减少和T升高、n增加、u增大等共同作用结果,T升高是造成ET0增加的主要原因。探究疏勒河流域ET0变化机理为河西干旱内陆河地区ET0研究的方法理论及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柳河干流彰武水文站上游为例,对其2010—2019年水土流失时空分布特征利用改进的RUSLE方程模拟.研究表明:改进的RUSLE方程能够显著提升确定性系数,降低USLE方程的相对误差,满足含沙量模拟的规范要求,预测柳河流域水土流失时表现出较高精度;在流域空间分布上土壤侵蚀模数呈东南低而西北高的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掌握水...  相似文献   

8.
2010—2014年连续5 a(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对四川二滩水库进行浮游植物及水质定点采样调查,研究水利开发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特征、群落多样性及水质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利开发区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251种,绿藻门(Chlorophyta)90种,所占比例为35.86%,对照区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166种,绿藻门68种,所占比例为40.96%,水利开发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种类在夏季和秋季较高,春季和冬季较低;(2)二滩水库水利开发区和对照区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P)、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S)在夏季和秋季较高,春季和冬季较低,随季节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浮游植物密度(D)在秋季最低,不同季节浮游植物密度和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水利开发区显著或者极显著高于对照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对照区极显著高于水利开发区(p < 0.01);(3)水利开发区和对照区水温、pH,TN,NH4+-N,TP,高锰酸钾指数,BOD5和CODcr浓度呈一致的变化规律,随季节的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秋季最高,春季和冬季较低,其中水温在夏季最高,透明度随季节变化呈“V”字形规律,在春季最高,秋季最低,而水温和TP浓度在水利开发区和对照区并没有明显差异;不同季节pH,TN,NH4+-N,高锰酸钾指数,BOD5和CODcr浓度均表现为水利开发区高于对照区,局部有所波动,在冬季二者的差异不明显,说明了水利开发对二滩水库冬季水质的影响较小;(4)相关性分析表明二滩水库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与水温和TN浓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负相关,说明pH、水温和TN含量是影响二滩水库浮游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李勃  穆兴民    高鹏    赵广举    孙文义   《水土保持研究》2019,26(6):120-126,132
河川径流是组成水资源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为了探究整个黄河流域径流量时空变化新特征,基于黄河干流9个主要控制水文站(唐乃亥、兰州、河口镇、龙门、潼关、花园口、高村、艾山和利津站)的实测径流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和距平累积等方法,研究了1956-2017年黄河干流径流量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河上、中、下游年径流量整体呈逐年减少趋势,区间年径流量减少的倾向率分别为-20.16亿m3/10 a,-30.23亿m3/10 a,-16.98亿m3/10 a。上、中、下游年径流量发生突变的临界年份分别为1986年、1990年(1968年)、1976年(2002年和2010年)。黄河干流径流量大致经历了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3个阶段的变化。上游唐乃亥站的年均径流量无长期变化趋势,而其余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下降幅度基本沿程增加。年径流量临界年份除了唐乃亥站,其余站点主要集中在1985年、1990年。黄河干流9个主要控制站不同年代平均径流量沿程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表现为先增加至花园口站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趋势,且代际间表现为逐阶段波动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刘丛伟  胡珊珊  张涛  杨展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254-259,267
为探究白洋淀流域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基于1979—2018年0.1°分辨率降水格点数据,采用年尺度和季节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研究了白洋淀流域干旱频次、干旱面积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生轻旱的频次最高,中旱、重旱、特旱发生的频次依序减少,春季和夏季是干旱频次发生较高的季节,但特旱主要分布在秋季和冬季。(2)研究区年尺度下干旱程度呈不显著减缓趋势,干旱面积略有减少; 春季和夏季干旱程度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干旱面积略有增加; 秋季和冬季干旱程度呈显著减缓趋势,秋季干旱面积显著减少。(3)轻旱和中旱在整个流域内分布广泛,下游平原区的发生频率高于上游山区,大清河山区的北部和西部以及流域的东南边缘是重旱和特旱的高发地带。综上,白洋淀流域整体呈干旱缓和趋势,但春夏季干旱情况在未来可能会加重。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挂面干燥过程水分状态、含量动态迁移规律,阐明干燥条件对水分动态迁移过程的影响,探讨挂面干燥过程水分动态迁移规律及其与产品质量的关系,本试验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原料,设计干燥温度(30、40℃)、相对湿度(65%、75%、85%)两因素不等水平全排列组合试验;利用“食品水分分析技术平台”实时监测干燥过程水分状态动态变化,并测定干挂面收缩率及抗弯曲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干燥组合条件下,挂面干燥过程水分可区分为强结合水、弱结合水、自由水,横向弛豫时间分别为:T21,0.06~0.187 ms;T22,0.811~5.722 ms;T23,34.305~242.013 ms。干燥过程中,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T21、T22呈下降趋势,T21较T22更快达到平衡状态;T23呈“下降-上升-缓慢下降”趋势;挂面中强结合水绝对含量(W21)、弱结合水绝对含量(W22)均呈逐渐下降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过量施用肥料会导致土壤养分过剩,在降雨径流冲刷下极易流失进入河湖水体,引起地表水体污染.本研究旨在阐明农区施肥与入河硝态氮污染的关系,为有效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广西集约化蔗区客兰水库水源区的那辣流域,应用双稳定同位素(δ15N-NO3–、δ18O-NO3–)示踪技术,确定流域内3个子流域(...  相似文献   

13.
杨华  石辉  李卓  胡凡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3):142-146
石油烃污染土壤已经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污染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土壤的持水特性及水分有效性,确定石油烃污染对土壤持水特征和水分有效性的影响及其程度可为揭示石油烃污染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提供新的科学认识。通过人工配置柴油和原油不同污染浓度污染的黄绵土,利用离心机法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了土壤的持水特征与水分有效性。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柴油与原油污染土壤后,水分特征曲线均位于未污染土壤的下部,其中原油污染的影响更甚。(2)水分特征曲线van Genuchten模型参数θs、θr随着污染浓度的增加呈现指数衰减,参数α值呈幂函数减小、n值出现随污染浓度对数增加的特点。(3)土壤的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以及凋萎含水量均随柴油、原油污染浓度的增加出现下降趋势,表观土壤有效含水量随污染浓度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字形的变化模式。无论原油还是柴油污染土壤,均会影响土壤的持水特征和水分有效性,影响的大小与石油烃的类型和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刘旭    白一茹  马娴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217-224
[目的]探究不同PAM施加比例下城市绿地土壤水分运动及水力参数的变化,为城市绿地建设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银川城市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垂直一维土柱试验,选取5种聚丙烯酰胺(PAM)施加比例(质量比)0%(CK),0.02%(T1),0.04%(T2),0.06%(T3),0.08%(T4),0.1%(T5),研究湿润锋进程、累积入渗量和入渗速率等入渗特征参数,比较Philip模型、Horton模型、Kostiakov模型及通用经验模型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PAM施加比例对土壤水力参数的影响。[结果]入渗历时300 min时,T1,T2,T3,T4和T5较CK相比,湿润锋进程分别减少了5.2%,12.0%,13.2%,15.4%和24.2%,累积入渗量分别减少5.9%,12.8%,14.7%,21.4%和31.5%。T1,T<...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乌梁素海东岸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5,2000和2011年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在GIS软件平台下计算了乌梁素海东岸上游地区各水土流失因子,最终得到3期水土流失强度并进行分级。定量地研究了水土流失强度面积的时空变化和各类型水土流失强度的动态转换,并运用马尔可夫模型预测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5-2000,2000-2011年水土流失逐年加剧,27 a来微度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717.43 km2,而强烈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389.23 km2。水土流失加剧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乌梁素海东部沿岸、中部农牧区以及风沙区,乌拉山、色尔腾山的水土流失已经逐步减弱。2011-2022年微度和轻度水土流失面积仍在减少,强烈和极强烈水土流失面积仍将扩大。通过研究乌梁素海东部上游水土流失强度的演变,可以更好地掌握区域水土流失时空变化规律,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流域沟渠植草拦截农田氮磷入河污染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过度施肥与降雨径流的耦合作用使得大量氮磷从农田流失进入河道,导致河湖水体污染。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尤其是热带–亚热带集约化农业坡地,土层浅薄、蓄水性差,在降雨条件下所施肥料极易发生径流侵蚀流失,通过沟渠进入下游河湖水体,导致水体污染。如何控制这种水蚀型面源污染物从农田向河湖水体的输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在流域下游沟渠构建植物拦截系统,评价其减少坡面氮磷入河污染的有效性,为水蚀型农田面源污染物的流域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在广西客兰水库水源区那辣小流域,选择下游500 m长的沟渠,该沟渠接收流域上游来水并直接输入水库,隔段种植当地优势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 Pers]和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以及引种植物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L.) Nash] (于南宁花鸟市场购买香根草籽育苗移栽)。在13次降雨事件下分别采集沟渠入口和出口处的水样进行检测,用以研究面源污染防治效益。  【结果】  与流域上游入口比较,下游植草沟渠输出水体中溶解态总氮(TDN)浓度由17.55 mg/L降至12.43 mg/L,NH4+-N由1.06 mg/L降至0.73 mg/L,NO3?-N浓度由15.10 mg/L降至10.92 mg/L,溶解态总磷(TDP)浓度由0.031 mg/L降至0.021 mg/L;植物对降雨事件下流域输入沟渠中的TDN、NH4+-N、NO3?-N和TD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90%、27.92%、29.80%和31.02%。  【结论】  在热带和亚热带集约化径流农业流域,选择连接上游坡地与下游河湖水库的沟渠植草,可以对流域流失氮磷实施有效地拦截和去除,是一个简单、可行、有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流域防控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澜沧江中段水质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水电工程建设前后流域水质时空特征对于研究水电工程对流域水生生态系统以及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澜沧江流域中段为研究区域,通过对10多年的多个断面水质监测资料分析,研究了以铜、铅、锌、镉为代表的金属元素以及氮磷等水质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建坝后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异性比建坝前要明显,但在库区分异性不大;运用ATU(急性毒性度)能更好地反映金属元素指标变化情况,建坝后ATU值小于建坝前,沿干流逐渐减小,时间分异性比建坝前要弱。氮和磷浓度库区比非库区要高,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大坝出水不远的断面,建坝后具有较明显的营养化趋势,时间分异性也在减弱。表明澜沧江中段水质时空分布受水电工程建设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丹江上游土地利用/景观指数与水质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地理信息和景观分析技术,结合长系列水质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冗余分析法(RDA),研究了丹江上游土地利用/景观指数与水质的关系,重点探讨了景观指数与水质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3年,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建筑用地面积不断增加,耕地是最不稳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大部分转为林地和草地。流域内景观多样性和聚集度逐渐增加,流域景观格局趋于规则化、高连通和高度聚集的方向发展。(2)耕地面积比与NO3--N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O呈现显著负相关,表明耕地强烈的影响着水质变化;林地面积比与BOD5,CODMn呈显著负相关,林地对水质有显著的正效应。(3)从景观指数与水质参数的相关性可以得出,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结合度(COHESION)可以作为景观尺度上来预测水质变化的关键因子,具体表现为SHDI与CODMn呈显著负相关,与BOD5呈负相关;LPI与BOD5,CODMn呈显著正相关;LSI与DO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O3--N呈显著正相关;COHESION与BOD5,CODMn呈显著正相关。斑块密度(PD)和蔓延度指数(CONTAG)与水质的关系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在宁夏灌区淡灰钙土上,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喷灌和漫灌条件下不同氮磷钾施用量对春玉米产量和土壤水盐运移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平均产量为6.9~13.2 t/hm2,变异系数为2.7%~13.6%。相对于对照处理,不同氮磷钾配比都能显著提高产量(不施氮肥处理除外,P < 0.05),增产率为12.7%~92.5%。氮磷钾施用量与春玉米产量都服从二次曲线关系,增产效应为氮肥 > 钾肥 > 磷肥。在玉米生育期内,喷灌更有利于0—20 cm和20—50 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的均匀性,而漫灌造成土壤水分向深层50—80 cm运移。在喷灌条件下,土壤盐分通常表聚在0—20 cm土层,其最高含量可达2.11 g/kg,而漫灌使盐分向深层土壤运移,50—80 cm土层盐分含量达0.53~1.07 g/kg。因此,在淡灰钙土春玉米种植条件下,喷灌配合氮磷钾施肥可显著增产,但其对耕层土壤的洗盐效果不及漫灌施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