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民和县某养鸡户仔鸡疑似大肠杆菌病病鸡无菌采取病理组织及肝、脾、肺、肾等实质性脏器,通过触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细菌生化鉴定、动物试验和药敏试验等方法进行病原分离培养与鉴定,确诊为仔鸡大肠杆菌病,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用高敏药物氟哌酸进行饮水治疗,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
《畜禽业》2017,(11):15-16
试验对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死猪进行病理剖检和无菌病料采集,并通过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病理组织学观察、细菌致病性动物回归试验和药敏试验,证实该病为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病理组织学观察表明病猪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和多发性浆膜炎;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对典型病症为体表腹甲严重斑块状充血、甚至出血,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溃疡,严重的会口鼻充血、流血,内脏肝、脾、肾肿大的病鳖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分析。从肝脏中分离菌株ARC090812,经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结果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实验显示分离菌株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对恩诺沙星及强力霉素中度敏感。致病性实验表明,半数致死量LD50为7.87×108CFU/mL。  相似文献   

4.
2021年3月中旬,辽宁省庄河市某养殖场循环水系统养殖的大竹荚鱼出现离群缓游、体表出血等症状.病鱼经显微镜检测、组织内细菌分离及优势细菌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大竹荚鱼死亡的主要病原为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笔者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抑菌药物的临床指导,使该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泰山螭霖鱼溃烂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患溃烂病的泰山螭霖鱼的病原进行了研究 ,病毒学试验的结果证明该病不是由病毒引起的。从患病的泰山螭霖鱼的病灶及内脏中分离到 3种细菌 ,经过回染试验确定了两种主要致病菌。根据这两种细菌的生化试验结果和一些相关文献 ,鉴定其分别为豚鼠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 ,并进行了药敏试验 ,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广东佛山、广州两地养殖场患内脏类结节病杂交鳢(Channa maculata♀×C.argus♂)内脏器官分离到2株细菌,纯化培养后获得2个分离株,编号为WL-1和WL-2,对分离菌株进行了细菌鉴定、致病性分析及药敏实验。应用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和ATB系统细菌自动鉴定仪对分离菌株进行细胞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舒伯特气单胞菌。采用16S rRNA基因、DNA促旋酶的B亚单位蛋白(gyrB)基因对分离菌株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间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7%;分离菌株与GenBank上登录的舒伯特气单胞菌16S rRNA基因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均最高,达99%以上;分离菌株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舒伯特气单胞菌聚为一族,进一步确认分离株为舒伯特气单胞菌。人工感染健康鱼后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的内脏类结节病症状,从发病鱼内脏组织再分离的细菌特性与原感染菌相同。综合理化特性分析、基因鉴定和人工感染实验确认舒伯特气单胞菌是杂交鳢内脏类结节病的致病菌。药敏实验发现分离菌株对头孢唑啉、庆大霉素等14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2种药物耐受。  相似文献   

7.
通过珍珠蚌病原体分离、染色、培养、氧化酶试验、克氏双糖铁琼脂培养和葡萄糖微粒管试验及药敏实验卡鉴定,结果显示病蚌的鳃和斧足存在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内脏巾寄生肠杆菌科敛病菌和G+球菌,鳃部寄生大量致病菌.  相似文献   

8.
虎纹蛙烂趾病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息典型烂趾病的虎纹蛙病灶组织分离到1株细菌.暂命名为WD-01,经人工感染证实该细菌为虎纹蛙烂趾病的病原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对其进行鉴定,并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鉴定结果表明,细菌WD-01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新霉素、利福平、先锋霉紊、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强力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土霉素和金霉素等12种药物对菌株WD-01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具有典型腹水病症状南方鲆的内脏分离细菌,经生化鉴定均为迟钝爱德华细菌。将纯化鉴定后的细菌对健康南方鲆进行人工感染,结果表明分离病原菌可引起南方鲆典型的腹水症状。对分离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该细菌对链霉素等高度敏感;实践用药进一步证明,链霉素对南方鲆腹水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虹鳟烂鳃病病原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斌 《水产科技情报》2005,32(6):273-274,277
从发病的三倍体虹鳟体内分离到2株细菌,经形态学、染色特性、溶血性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确认为嗜水气单胞菌。将其接种到鲤鱼体内,鲤鱼于48h内全部死亡,从试验鲤鱼中分离到同样的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这种细菌对常用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和实验室病原分离鉴定,最终确诊,嗜水气单胞菌是引起三倍体虹鳟烂鳃病的病原体。药敏试验的结果表明,甲醛的抑菌效果最好。养殖基地的病鱼经过治疗,死亡现象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1.
《畜禽业》2014,(1)
从牡丹区某一猪场患仔猪黄痢病的猪粪便样品中,分离获得细菌样品,经过形态学、培养特性、生化试验鉴定为大肠杆菌。将九味中药大黄、白芍、连翘、黄连、石菖蒲、艾叶、侧柏叶、夏枯草、黄芩煎液浓缩,取直径6 mm的无菌滤纸片制成药敏片,进行药敏试验,大黄抑菌圈直径为9 mm、白芍13 mm、连翘8 mm、黄连19 mm、石菖蒲8 mm、艾叶9.5 mm、侧柏叶10 mm、夏枯草11.3 mm、黄芩11.6 mm,结果表明黄连的抑菌圈最大。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业》2014,(1)
采用病原分离的方法,从太谷地区几家养猪场采集病、死猪肝脏、脾脏、淋巴结,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试验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8株疑似大肠杆菌具有典型的生长特性、形态及染色特性;生化鉴定结果显示,其中有6株为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纸片法,对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药敏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临床治疗大肠杆菌病的首选药物是丁胺卡那和先锋霉素V类,为该地区的大肠杆菌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试验针对潍坊安丘市某野鸡养殖场发生的孵化率降低以及雏野鸡死亡率较高的现象进行了实验室诊断。对送诊的2日龄病雏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从中分离到三株培养特性不同的细菌。利用各种鉴别培养基和系统的生化试验对分离菌进行鉴定,确定分离的细菌为肠杆菌科泉居沙雷氏菌和液化沙雷氏菌;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丙氟哌酸、诺氟沙星、氟罗沙星等多种敏感药物,为野鸡养殖场的病情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16,(1)
从采集的45份疑似链球菌病病死猪中分离出4株细菌,根据培养特性、染色特点、形态观察、生化试验及PCR鉴定为链球菌。对鉴定出的4个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的菌株对头孢菌素、青霉素、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强力霉素、阿莫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15.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临床上具有严重呼吸道症状的的广东某猪场进行了细菌的分离培养,对分离菌株的生化、生物学特征进行鉴定。该株细菌在菌落形态、染色镜检、"卫星现象"、CAMP试验、V因子依赖试验、生化试验及PCR的鉴定结果都与App趋于一致,可以判定分离的细菌即为App,在此基础上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为生产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患病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内脏中分离到一株细菌(LCJY-002)。ATBExpression型微生物鉴定系统艋示:该菌为弗氏柠檬峻杆菌(Citrobcwter fundii)。16SrDNA分析得到1条长度为1456bp的核甘=酸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C691177);Blast分析显示:该分离株与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同源性达99%,在系统发育树上与C.frgulldii聚为一支。鉴定结果确认:菌株LCJY-002为弗氏柠檬酸杆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证文:该菌具有敛病性,PCR检测表明:分离的弗氏柠檬酸杆菌具有c屈毒力因子。药敏试验结果显爪:该菌对16种抗菌药物中的庆大霉素等7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17,(4)
试验通过对病猪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采集心脏、肝脏、脾脏分离细菌,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别培养、细菌生化实验和药敏试验。鉴定结果为大肠杆菌,药敏试验显示对磷霉素、阿米卡星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有一定敏感度,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均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18.
文英 《畜禽业》2007,(3):8-9
无菌采取病死雏鸡肝、脾、肺等脏器病料,进行了大肠杆菌病原的分离培养与鉴定。综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鸡大肠杆菌病。同时,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敏感药物,为以后的治疗与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参数。  相似文献   

19.
《畜禽业》2015,(7)
试验通过对病猪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采集心脏、肝脏、脾脏分离细菌,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别培养、细菌生化实验和药敏试验。鉴定结果为大肠杆菌,药敏试验显示对磷霉素、阿米卡星敏感,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有一定敏感度,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均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20.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3个鸡场疑似沙门氏菌感染发病鸡进行细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染色镜检、生化实验、血清学鉴定、DNA测序、动物回归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到6株沙门氏菌,生化特征和血清学特征符合肠炎沙门氏菌特性;DNA测序结果与肠炎沙门氏菌同源性为100%;动物回归试验表明,分离菌株能致死SPF鸡,并复制出与临床表现一致的病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诺氟沙星和阿米卡星高度敏感,为广西地区鸡源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