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鳃病在对虾养殖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危害程度可大可小,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对虾大量死亡。一、对虾黑鳃病的病原、症状及解剖变化1.病原:取病虾鳃丝磨片直接镜检及实验室检验,确定黑鳃病的病原主要为细菌,但池塘底质与水质不良会促使该病的发生。2.症状:病虾在水面慢游,尤其在傍晚及早晨日出之前多见;病虾不摄食,肠道空虚,外观其鳃部发黑;增氧机周围的池底有死虾。3.解剖变化:解剖病虾,可见鳃部发黑,胃、肠空虚;镜检鳃片,可见鳃丝发黑、肿胀及溃烂。病虾往往因鳃部呼吸功能受损、机体严重缺氧而死亡。二、对虾黑鳃病的病因经过大量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五、黑鳃病 其病原主要是柱状曲桡杆菌感染引起。病虾鳃呈桔黄色或褐色,后逐步变暗,最后变成黑色,故称黑鳃病。开始一般由细菌、真菌感染,造成组织病变,呼吸困难,然后水流带来许多有机碎片附着鳃丝上,加之寄生聚缩虫等,更加重了呼吸困难,使虾体消瘦,游动停滞至死亡。病虾浮于水面,不久即死,主要危害对虾幼体。  相似文献   

3.
在我省养殖的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红腿病”病害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养殖业带来极大危害。目前,对中国对虾“红腿病”病因的研究已有报道,而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患此病的病例尚少,尚未见有研究报道。1988年8—9月间,厦门同安西柯乡一带,发现长毛对虾“红腿病”流行,病害发生时对虾体长约7—10厘米,患病对虾食欲减少,活动力减弱,尾扇、游泳足、步足变红、鳃部变黄,镜检下鳃丝上有明显黄褐斑点,血淋巴液可见大量运动活泼杆菌。为此,我们对病虾进行细菌分离,研究了分离菌的病原性、可复现性及生物学特性。并探讨了病原菌的分类学位置,以期对长毛对虾“红腿病”有一概括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患黑鳃病的克氏原螯虾鳃上分离到1株菌落呈淡米黄色的真菌菌株,经纯化培养、形态学观察和DNA测序,确定该菌株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文章对木贼镰刀菌进行了种的形态描述、图片及与近似种区别的讨论。该真菌在克氏原螯虾上属于首次报道。研究菌种现保存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真菌研究室,菌株编号为NLHf-3。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组织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凯 《水产学报》1997,21(3):303-308
报道中国对虾细菌性黑鳃病的症状、鳃组织的显微、超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病虾鳃区呈,黑色条斑状、活动力差、厌食、死亡率较高。不镜下观察,鳃组织严重坏死、断裂,鳃丝充血,为多量血淋巴细胞浸润,黑色素在多沉积在鳃丝末端。电锐观察到鳃组织的甲壳层和表皮层中的许多没切面的杆状细菌,呈多形态,大小约为(0.2-0.4)×(1.2-1.8微米,单个,偶而连成双,无芽孢,菌体周围细胞结构完全瓦解,组织被腐蚀或许多圆  相似文献   

6.
《科学养鱼》2004,(9):76-76
六、黑鳃病 [病原]引发该病的病原为镰刀菌。 [症 状]发病初期,病虾体表、附肢、鳃等部位出现浅黄色或橘红色斑块,随着病情发展,色斑变为浅褐色;鳃丝上附着有较多的污物,严重时鳃呈黑色并发生溃烂,有时可见附肢上也有溃烂斑。病虾游动缓慢,摄食减少,最后致死。  相似文献   

7.
症状:病虾的鳃部颜色由红棕色变成黑色,虾体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病因:引起黑鳃病的原因很多,一般有如下几种;①池塘底质严重污染,池水中的有机碎屑较多,这些碎屑随着呼吸的水流,贴附在鳃丝上,使鳃呈黑色,影响虾  相似文献   

8.
在1990年对虾养殖的中后期,东台市第二水产养殖公司4000多亩水面的对虾先后不同程度地患了聚缩虫病、黑鳃病、烂鳃病、孤菌病,病势蔓延迅速,受灾严重的面积占放养面积的50%以上。为了抑制虾病发展、蔓延,我们在添换水、增加饵料营养的同时,根据《对虾养殖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正3.黑鳃病产生原因:底部环境恶化,澳洲淡水龙虾鳃丝受细菌感染所引起。表现为鳃丝由肉色变为褐色、深褐色,直至完全变成黑色,引起鳃萎缩,病虾往往伏在水边不动,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防治措施:先用久效底安、臭氧底安或强效解毒底改片改良底质,然后用护鳃宁泼洒1次,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纳豆菌脂肽对对虾养殖环境中的产T-2毒素镰孢菌分离株的控制效应,实验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镰孢菌孢子超微结构、普通显微镜观察了菌丝形态、荧光显微镜观察了菌丝通透性.结果显示,脂肽浓度为1 mg/mL时,脂肽对镰孢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达78.8%,镰孢菌培养到第3天的生物量为不加脂肽对照的24.5%.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 mg/mL的脂肽可以使镰孢菌的孢子呈念珠状;普通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1 mg/mL脂肽处理能使菌丝隔膜消失;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脂肽能增加镰孢菌菌丝细胞膜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11.
我省自1984年开始大规模养殖对虾,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和面积的扩大,对虾“黄鳃”病发生率逐年剧增,危害也日趋严重。1985年8月仅在个别虾池中零星发现黄鳃病虾。然而到了1986年8月在闽东部分养殖历史较久的养殖区开始大面积发生黄鳃,发病率达40%以上,病虾死亡率近80%。1987年7—8月发病区域蔓延至闽东和闽南大部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对虾“黄鳃病”病原菌的回接及其药物防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欢  刘军 《水产科学》1995,14(2):3-7
从患黄鳃病的中国对虾的血淋巴液中分离到细菌AE1。经浸染及肌肉注射方法感染的健康对虾,并对发病过程及症状进行观察,证明被感染对虾出现的症状与原发病的虾相同;幼虾死亡率与水体中含菌量密切相关;注射AE1菌的对虾死亡率达100%,经专家鉴定病原菌AE1是鳗弧菌Ⅱ型(Vibrio anguillarum Bergman Ⅱ)。抗菌药物氯霉素等可有效地抑制病菌的繁殖及病菌对健康虾的感染。  相似文献   

13.
斑节对虾不仅个体大、生长快、肉质鲜美、经济价值高,并且斑节对虾杂食性,很适合人工养殖。在养殖斑节对虾过程中,大多数疾病是由于水质、底质恶劣或温度、盐度不适,影响正常蜕皮而引发的。今简略介绍斑节对虾常见疾病和防治方法如下: 一、黑鳃症(烂鳃症) 病虾的鳃部附着大量污物呈黑色或棕黄色。真菌感染,水质不良,重金属中毒,缺乏维生素C等都可能导致黑鳃。黑鳃病全年都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养虾业虽然已得到初步恢复,但对虾病害仍然制约着养虾业的发展。严重地影响着虾农的生产积极性,为了减少病害的发生,人们引进了一些抗病能力强的对虾新品种,但随着对虾新品种养殖年限的增长,一些病害又大量出现,给海水对虾养殖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严重阻碍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把菌清用在日本对虾黑鳃病的防治上,通过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量实践证明菌清在防治对虾病害上是一种很有效的药物。一、材料和方法:今年7月间,在河北黄骅某对虾养殖厂,暴发了大面积的日本对虾黑鳃病,其症状…  相似文献   

15.
锌在长毛对虾体内的积累、分布和排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Penaeus)是一种味道鲜美的高档海产食品,深受人们的欢迎。最近几年,福建省对虾养殖生产发展很快。1987年全省对虾养殖面积为21万亩,产量达1.38万吨。然而,最近几年对虾养殖过程中虾病问题亦日益严重,出现了“黑鳃病、弧菌病(俗称红腿病)”等各种疾病,严重地影响了对虾的产量和产品质量,给虾农经济上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长毛对虾黄鳃病是我省对虾养殖中发病较普遍、流行甚广、威胁最严重的病害之一。近十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深入地进行虾类病理学研究,以便准确地弄清导致对虾生理病态紊乱和虾体防御的机制及病原体在体内进行的合成作用。B.Z.Bian(1981),S.Egusa(1983),I.Dykova(1988),I.G.Nash(1988)等在对虾黑鳃病、红鳃病、弧菌病和单孢子虫病的组织病理学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随着对虾养殖的发展,我国也开始了虾病的组织病理研究。盂庆显等(1989)开展了中国对虾红腿病的组织病理观察;叶孝经(1990)对中国对虾红足病进行了病理学初步研究;刘正义、张聪洲(1987)报道了斑节对虾外寄生原虫症、细菌性败血症、铁末沉积症的病理病征。但有关长毛对虾黄鳃病的组织病理研究,则未见报道。为此本文对长毛对虾黄鳃病的鳃和肝胰腺组织病理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龙虾真菌病害(三):黑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黑鳃病(black gill disease),由镰刀菌属(Fusarium L. k. ex Fr. 1809)的真菌引起,又被称为镰刀菌病害(Fusarium disease)。镰刀菌属是半知菌中种类多、经济意义大、研究深入、系统的一类真菌,到目前为止,该属共记载了1 497个种、亚种、变种和专化型,一些是重要的动植物病原菌。镰刀菌引起小龙虾和其他虾类的黑鳃病,是常见真菌病害。淡水甲壳动物病害的研究始于1900年[1];当时报道了侵染甲壳动物的3种真菌,分别  相似文献   

18.
一种杆状病毒及其与细菌对两种养殖对虾的致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养殖对虾发生了严重流行性虾病,经对病虾肝胰腺、胃、肠、鳃等部位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和分离提纯,发现有大量杆病毒和细菌感染。超薄切片显:病毒粒子短杆状、两端钝圆、具羹膜、大小约250—310mm×90—110mm,提纯的核衣壳大小约300—320mm×70mm。将粗提纯的病毒和细菌口饲感染健康的日本对虾和长毛对虾,可同时引起对虾发病死亡,病毒感染8天后引起的死亡率分别是50%和41.7%,病毒与细菌共感染8天后的死亡率比前者高。这些结果说明:所分离的杆状病毒是日本对虾和长毛对虾的共同病原,在它们之间具有流行性,而细菌与这种病毒对虾体的共同侵染,造成更高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养殖对虾主要有6种寄生虫病。1 微孢子虫病(原虫病)1.1 病原 国外报道有:奈氏微粒子虫[Ameson(=Nosema)nelsoni]、对虾匹里虫[(Pleisttphorapenaei]、桃红对虾人孢虫[Agmasoma=Theloha-nia duorara]、对虾八孢虫(A.penaei)。我国发现几种微孢子来鉴定。1.2 传播途径 可能由于:①摄食病虾的蜕壳  相似文献   

20.
1.对虾病害有哪些类型? 从不同的病原体来划分,由细菌、真菌、病毒引起的为传染性虾病,如弧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白斑病”,霉菌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黑壳或黑斑病、黑鳃病等;由寄生虫或附生生物引起的为侵袭性虾病,如微孢子虫寄生在肌肉中引起的“棉花虾”病,聚缩虫或蓝绿藻类附生在体表引起的“绿毛虾”病等;此外,还有一些因环境条件如高温、缺氧引起的疾病,如肌肉白浊病、弯体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