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玛纳斯河是天山北麓最大的河流流域 ,玛纳斯流域拥有天山北麓最大的绿洲 ,以玛纳斯河流域绿洲为研究对象 ,来分析天山北麓水资源的利用对流域绿洲稳定性的影响。天山北麓自然环境体现为山地 -绿洲 -荒漠复合生态系统。绿洲是干旱区所特有的一类景观 ,它是一个人工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 ,它作为发育在干旱气候大背景下的隐域性的自然景观 ,水分条件是决定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天山北麓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 ,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较大 ,也是引起天山北麓绿洲演变、分布变化及其稳定性的重要因子。处于不同地貌位置的绿洲 ,由于其水资源特点不同 ,绿洲的稳定性以及绿洲演变规律也有所区别。总的来说 ,绿洲的稳定性由其内部与外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决定 ,直接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水资源状况及利用是关系到天山北麓绿洲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合理利用水资源 ,可保持绿洲面积的稳定性 ,绿洲分布的稳定性 ,以及绿洲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稳定性 ;水资源利用不当会导致绿洲内部土地发生大面积次生盐渍化 ,绿洲外围则由于生态用水不足加之人为破坏 ,使作为绿洲屏障的过渡带转变成生态断裂带 ,威胁绿洲的稳定性。利用工程技术方法和工程管理方法解决好灌区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实施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渭干河灌区是位于中天山南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灌溉区,农业自然条件较好。本文通过分析渭干河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水资源特征、水土平衡和节水农业的潜力,探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渭干河灌区农业发展水平、水资源开发现状和实施方案的可行性,为扩大灌区水资源环境容量,提高水资源承受能力,促进渭干河灌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3.
天山北麓城市带的城市随着工业化和运输的发展而变化,其伴随着人口、产业、城市、信息、交通等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本文论述了新疆天山北麓绿洲城市带的基本特点和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带的时空演变过程,提出了有序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绿洲城市的健康发展。基于乌鲁木齐市1995-201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构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① 地表水是乌鲁木齐市的主要水源,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1.20×108 m3,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新疆平均水平。水资源开发率持续快速增长,用水总量甚至已超过区域当年来水总量。② 用水总量呈波动增长,2010年达10.89×108 m3,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用水部门,但近年来农业用水比例有所下降,工业与生活用水逐步增加。③ 水资源本底条件和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恶化,利用效率和管理能力则迅速改善。总体来看,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在波动中逐渐下降,其中人口快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水资源污染加重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新疆水资源生态足迹核算与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引入水资源负载指数,对新疆2005—2014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2015—2025年的生态赤字/盈余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新疆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大于水资源承载力,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从2005年的-7.83×10~7hm~2下降至2013年的-9.06×10~7hm~2,水资源开发率很低;(2)2005—2014年新疆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均呈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承载力呈上下波动状态,生产用水生态足迹在三个水资源账户中比例最大,远远超出其它两部分,占总水资源足迹的95.86%;(3)水资源负载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的利用程度逐渐加强,2005—2012年负载指数在2~5之间,表明新疆水资源利用程度中等;2013—2014年负载指数在5~10之间,表明新疆水资源利用程度高,开发条件困难;(4)新疆水资源存在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南疆、北疆、东疆差异较大,南疆、北疆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承载力均大于东疆,而南、北疆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则小于东疆;(5)对2015—2025年水资源进行预测,新疆水资源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而且水资源生态赤字呈逐年减小的趋势,水资源生态赤字越来越严重,今后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在利用中提高节水意识。  相似文献   

6.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综合评分值对z1的隶属度为0.618,综合评分值仅为0.232。这表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有相当的规模,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已相当小,今后要在充分利用自产水资源的前提下,需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在石羊河流域的5个评价子区中,天祝县的综合评分值最高,为0.57,说明其水资源开发利用有较大的空间;而其他4个子区分值都低于0.34,特别是凉州区、民勤县和金昌市对z3的隶属度接近于0,说明这些区域水资源开发程度已接近于饱和值,承载力相当脆弱。  相似文献   

7.
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与利用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新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方法的国家规范技术要求,通过中下游河道内生态需水量的计算,对河西内陆河流域3大水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系统分析和估算,并对3大流域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远远超出本流域的水资源可利用量,特别是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开发利用明显过度,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和生态危机.因此,需要依据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指导全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统一配置以及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处欧亚腹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是其基本特点。天山母质都含有一定盐量,因此天山南北麓洪积冲积扇的扇缘及其下部的平原,广泛分布着不同程度含盐量的盐渍化和盐碱土。已垦或即将垦殖的这些土地,大都要经过改良,才能投入农业利用。总结三十多年的经验,要大规模开发利用盐碱土,首先必须全面修建排水系统,做到来水有源,去水有路。合理的农排深度与间距,又是修建整个排水系统的核心。它是开发新区、改建老区的主要依托。  相似文献   

9.
新疆天山北麓水资源保证程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天山北麓是国土开发的重点地区,目前地下水资源开采率已达52.4%,其中,乌鲁木齐市占有最大的比例,所以水资源尚有一定潜力,但至“九五”末期,将出现缺水问题,因此必需采取工农业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15年来新疆耕地开垦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0-2000年、2000-2005的新疆土地利用动态图及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GIS空间分析及遥感影像人工解译,提取新疆近15年的耕地开垦数据,并从现状、发展动态等方面对耕地开垦的时空格局和开发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开垦面积急剧增加,由绿洲向沙地、戈壁地区扩展;耕地开垦主要来源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对草地的开发由低覆盖度草地转向高、中覆盖度草地;未利用地开垦的年均变化率最大,空间上由阿克苏、天山北麓山前平原、吐鲁番盆地转向全疆全面开发,由开发裸土地和盐碱地为主转向沙地、戈壁、盐碱地为主。耕地开垦在空间上由零星、分散转向连续、集中。除新疆中部和西南部少数区域,新疆大部分地区对林、草地的年均开垦速度有减缓趋势;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对水域的开发速度有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新疆天山南北典型气象站1951~2008年气温、降水资料,运用回归分析和趋势分析,比较天山南北近58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来,天山北部气候总体呈暖湿趋势,年平均气温均升高,年降水量也不断增加;天山南部气候总体呈暖湿趋势,各站点气候因地而异,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总体来说,新疆气候趋于暖湿变...  相似文献   

12.
亚洲中部干旱区"中亚天山北坡-新疆天山北坡-甘肃祁连山北坡"山前平原,在古丝绸之路和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期均为社会、经济、文化最繁荣的重要地区。而一个地区某生物的生长发育除与降水、气温有关外,还与当地的水热匹配特征密切相关。中亚天山北坡区段水热不同步-新疆天山北坡区段水热较同步-甘肃祁连山北坡河西走廊区段水热同步的生态环境,深刻地影响着当地的天然动植物种类及其生长发育,使某些生物在研究区内各区段间形成了发生中心区、扩散区及无发生区的规律性分布;不同区段多项绿洲农业技术的差异性也反映出其对当地水热匹配特征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改进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天山北坡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一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于这一区域的自然资源及经济资源禀赋条件,特定区域人口和经济的双重合理布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利用改进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计算2000-2010年天山北坡的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和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探讨天山北坡各县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及差异特征。研究表明:① 以新疆为参照区,近10 a来天山北坡处于人口非常富余、经济超载或严重超载阶段。② 与全疆相比,水资源是天山北坡的优势资源,土地资源是制约天山北坡人口、经济发展的劣势资源。③ 以天山北坡为参照区,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克拉玛依市,超载最严重的是博乐市;相对资源经济承载力超载最严重的是克拉玛依市,非常富余度最大的是奇台县。④ 依据相对资源人口、经济承载力的超载或富余状态,将天山北坡各县市归为4类资源承载力匹配区。  相似文献   

14.
天山地形对新疆大风和降温天气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5月24日夜间~26日夜间,新疆地区自西向东出现了明显的降水、大风、降温天气过程。为研究此次天气过程中天山地形的作用,文中用WRFV3.1模式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改变天山山脉的地形高度设计了一组敏感性试验,分析了天山地形对此次强天气过程中大风和降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天山山脉地形对准格尔盆地西北部直至天山山脉北侧的气流有明显的阻挡与减缓作用,对三十里风区、百里风区、汗腾格里峰北坡强风带的形成有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地形高度越高,产生垂直运动的地形抬升机制越强,地形强迫抬升作用产生的垂直上升运动越剧烈;天山山脉明显地减轻了寒潮天气过程中南疆塔里木盆地的降温幅度,对准格尔盆地北部的寒潮降温幅度也有一定的减缓作用,对塔里木盆地的"保温"作用较准格尔盆地明显。  相似文献   

15.
冰川是大自然修筑的"固体水库",在水资源的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新疆地处内陆干旱区,是我国现代冰川面积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冰川和冰川融水为新疆灌溉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资源保障。本文根据中国冰川编目及近年来其它冰川研究成果和监测资料,对1960年以来新疆,主要是天山山区的冰川与冰川径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以来至本世纪初,天山冰川的变化整体上以退缩为主,1963-2000年冰川面积平均减少12.5%。但受地理位置和地势条件的影响,不同流域的冰川变化存在着较大的区域性差异。随着冰川的强烈退缩和冰川融水的增加,使得近十余年来新疆天山地区大部分冰川补给河流径流量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建立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AHP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构建该地区山地生态稳定性综合评价模型。研究表明,水资源开发强度、植被覆盖度、地面坡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自然保护区面积比重对祁连山山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贡献率较大,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植被覆盖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适当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是维护该区生态平衡、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用虚拟水理论探讨干旱区生态用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有限的水资源不可避免地导致绿洲农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矛盾.虚拟水理论是有别于传统水资源配置的一个新理论.通过分析目前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现状,计算出新疆主要农作物的虚拟水含量,尝试用虚拟水策略探讨干旱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分析该理论在新疆水资源利用方面的前景,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天山北坡区域城乡人口空间分布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人口空间分布状况是区域城乡关联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天山北坡区域是新疆人口最为密集的区域,其城乡人口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关联发展程度。本文采用多种人口量化方法,从各方面对经济带的城乡人口发展状况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评价,并提出了区域城乡人口统筹发展的实施途径,进一步为该区域的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疆区域发展的空间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结构研究是当今国内外区域发展研究的主要方面。在对新疆区域发展条件和现状差异从点轴面三个层次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发展理论,确立了未来区域发展的点轴系统,提出了中长期区域发展的空间模式,进而预测未来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将沿"单轴-双轴-双环"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20.
Glacier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and are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s in mid-latitudes.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typical glaciers and their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period of 1990-2015 in 4 different mountainous sub-regions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the Bogda Peak and Karlik Mountain sub-regions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the Yinsugaiti Glacier sub-region in the Karakorum Mountains; and the Youyi Peak sub-region in the Altay Mountains. The standardized snow cover index (NDSI)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reveal the glacier area changes in the 4 sub-regions from 1990 to 2015. Glacial areas in the Bogda Peak, Karlik Mountain, Yinsugaiti Glacier, and Youyi Peak sub-regions in the period of 1990-2015 decreased by 57.7, 369.1, 369.1, and 170.4 km², respectively. Analysis of glacier area center of gravity showed that quadrant changes of glacier areas in the 4 sub-regions moved towards the origin. Glacier area on the south aspect of the Karlik Mountain sub-region was larger than that on the north aspect, while glacier areas on the north aspect of the other 3 sub-regions were larger than those on the south aspect.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in the Karlik Mountain sub-region inhibited the retreat of glaciers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glacier area changes in the Bogda Peak and Youyi Peak sub-regions were not sensitive to the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On a seasonal time scale, glacier area changes in the Bogda Peak, Karlik Mountain, Yinsugaiti Glacier, and Youyi Peak sub-regions were mainly caused by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in the wet season; on an annual time scal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glacier area and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was -0.72 and passed the significance test at P<0.05 level in the Karlik Mountain sub-reg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west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