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用于保护地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常温烟雾机常温烟雾机及常温烟雾施药技术系国际上80年代新技术,也是日、美等发达国家目前防治保护地栽培物病虫害的主要工具及手段。美国率先开展这方面研究,并有多种常温烟雾机面世,接着日本也进行了突击性研究,并成立了"常温烟雾机研...  相似文献   

2.
李建辉 《新农药》2005,(4):26-26
北京市京郊农民今后在田间施药有“准”了,配药可以不再随意了,从而减少农产品药物残留。在北京近日举办的市精准施药暨常温烟雾施药技术培训会上,市植保站在京郊全面推广精准施药技术。  相似文献   

3.
2005年1月24日,北京市植保站在密云县河南寨镇荆栗园蔬菜标准化基地举办了精准施药与常温烟雾施药技术培训现场会。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市农业局和本市主要农业区、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和植保站的有关负责人和技术人员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介绍了北京市植保站与天津大学联合研制的“BT2000——Ⅲ自动转向自控施药常温烟雾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使用技术,观看了机器自动施药过程的操作演示。该烟雾机利用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原理,在常温下直接应用电机、风机和喷嘴一体化结构,将药液破碎成直径30μm左右的超微粒子,每66…  相似文献   

4.
采用6HYC-42A型热烟雾机喷施10%苯醚甲环唑WG防治温室黄瓜白粉病,以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常规喷雾为对照,比较了不同施药方式的农药在黄瓜植株不同部位的雾滴沉积分布规律以及对白粉病防效的差异.同时,利用液质联用检测了热烟雾法喷施苯醚甲环唑在黄瓜果实、叶片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①热烟雾法的雾滴体积中径为15 μm,手动喷雾法的雾滴体积中径为215 μm.②热烟雾法施药,黄瓜叶片正面的雾滴沉积密度明显高于叶片反面.当热烟雾机背靠日光温室北墙、喷头向南在黄瓜行间对空喷雾时,农药雾滴在黄瓜上部、中部、下部的雾滴沉积分布都表现为距离喷口越远密度越大.热烟雾法的雾滴沉积密度明显大于手动喷雾法.③采用热烟雾法喷施苯醚甲环唑,在有效成分用量为5.0、6.7、8.3 g/667m2时,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4%、94.4%、97.9%,而手动喷雾法在相同有效成分用量时防效为74.2%、78.4%和83.6%.④热烟雾法施药时苯醚甲环唑在黄瓜果实中的原始沉积量为0.008 3 mg/kg,远低于UK/EC制定的苯醚甲环唑在黄瓜中最高残留量限值0.10 mg/kg.  相似文献   

5.
韩学俭 《植物医生》1996,9(3):40-40
冬暖棚室的粉尘法施药技术韩学俭(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杨陵镇712100)一、施药特点冬暖大棚和温室的园艺设施栽培的特定环境条件其弊端是湿度大、微气流。常规农药喷雾和烟剂施药防治效果不佳,极易诱发和加速病害的发展与蔓延。粉尘法施药技术,是取代烟雾法和喷...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热烟雾施药方式在病虫害防治中的适用性,本文研究了热烟雾机喷洒6种不同类型杀菌剂后抑菌效果的差异显著性。收集使用热烟雾机喷雾前后的6种杀菌剂药液,配成接种有相应病原菌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不同处理培养皿中的菌落直径,计算不同处理对6种杀菌剂的抑菌效果。使用热烟雾机喷洒化学杀菌剂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250g/L嘧菌酯悬浮剂和0.5%小檗碱水剂,经烟雾管瞬间高温雾化后,以上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没有显著变化;而经瞬间高温雾化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病原菌抑制效果表现为抑菌率增加,而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则表现为抑菌率下降。本研究明确了热烟雾施药方式对不同种类杀菌剂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曹辉  王峰 《植物医生》2004,17(5):40-41
冬春季节,保护设施生产中防治病虫害常用喷雾的方法,但该法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会增加设施内湿度,有利于病虫害发生蔓延.粉尘法、烟雾法施药等新技术的出现,可以在封闭的设施内代替喷雾法,不但省工、省力、省时、省水,而且能降低设施内湿度,效果好,值得大力推广.现将粉尘法和烟雾法的施药技术与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烟雾剂防治大棚蔬菜病虫害是通过农药气化后冷凝成烟雾粒或直接把农药分散成烟雾粒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新技术。烟雾剂颗粒细微,颗粒直径可小到1微米。在空间呈弥散状态,弥散的烟雾颗粒多向沉积植株表面。防效高,残留量低,且省工、省时、省药,不需药械,减少了大棚喷粉、喷雾的不便。烟雾剂防治技术明显优于喷雾,喷粉等施药方法。  相似文献   

9.
热力烟雾机在四川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热力烟雾机与常规手动喷雾器对水稻稻飞虱、枇杷梨黄木虱、柑橘全爪螨、大棚番茄白粉虱进行多点防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热力烟雾机表现出省时、省力、省水、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节省农药、对田间有害生物杀伤力强等特点,是在一定条件下更新和替代老式施药器械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韩学俭 《植物医生》1996,9(1):32-33
棚室蔬菜的烟雾剂防治技术韩念俭(陕西省农科院植保所,扬陵712100)气体介质与固态分散相组成的分散系称烟,与液态分散相组成的分散系称雾。由于固态和液态分散相很难分开,所以实践上常并称烟雾。烟雾是施药的一种方式,因为烟雾剂颗粒直径甚至可小到1微米,而...  相似文献   

11.
肖远金 《植物医生》2006,19(5):43-43
保护地主要指温室和塑料棚,作物以蔬菜为主。保护地栽培作物比露天栽培作物病虫害发生要多,通常情况下.病害多于虫害。利用植保机械防治保护地栽培作物病虫害.是保证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保护地选择的植保机械主要有喷雾机、热烟雾机、常温烟雾机和喷粉机。  相似文献   

12.
农药的沉积量是判定农药有效利用率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3种不同的喷雾器喷施防治灰霉病的化学药剂——10%环酰菌胺可湿性粉剂于大棚种植的番茄上,并于2 h后采集番茄叶片,通过构建气相色谱法(带UECD检测器),分析不同的施药器械对农药沉积量及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和3WJD-18静电喷雾器施药,环酰菌胺在番茄叶片上的沉积量分别为3.25和5.61 mg/kg,而采用TSP-60(S)热力烟雾器施药,环酰菌胺沉积量最高,达12.83 mg/kg;在防治番茄灰霉病方面,也以热力烟雾器的防治效果最好(对番茄叶片和果实上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53%和85.50%),显著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处理(叶防效73.88%,果防效74.03%),与静电喷雾器处理的叶防效(77.45%)差异显著,而与果防效(79.85%)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TSP-60(S)热力烟雾器和3WJD-18静电喷雾器均能提高环酰菌胺在番茄叶片上的沉积量,并可提高对大棚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烟雾剂防治大棚蔬菜病虫害是一种新技术,它是通过农药气人后冷凝成雾粒或直接把农药分散成烟雾粒防病灭虫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喷雾、喷粉施药防潮效果,使用烟雾剂必须掌握好以下几点技术措施。严密封闭在大棚防病灭虫使用烟雾剂前要检查好棚面,补好漏洞,使用棚面封闭越严...  相似文献   

14.
以7.5%鱼藤酮EC为供试药剂,用热力烟雾机对香蕉褐足角胸叶甲进行防治示范,药后1.7d内防效达83.06%-95.73%;与常规药械相比,省时、省工、省水,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节省农药,对田间有害生物杀伤力更强,是在一定条件下更新和替代老式施药器械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施药剂量、稀释倍数、施药次数、剂型、施药时期对三唑磷在水稻上原始沉积的影响,并通过套袋处理探讨了穗期施药对糙米中三唑磷最终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唑磷的原始沉积量与施药剂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与稀释倍数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线性方程分别为:y=0.883 1+0.352 7x( r=0.982 2)和y=110.21-0.200 5x(r=0.986 2),施药次数与三唑磷残留量呈正相关;于穗期施药后,未套袋处理糙米中三唑磷的残留量显著高于套袋处理。明确了田间施药过程中影响三唑磷在水稻上原始沉积量的主要因子为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稀释倍数,探明了套袋处理能有效降低糙米和谷壳中三唑磷的残留量,可为科学合理施药以有效降低农药残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施药机械与施药技术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每年需要化学防治面积达3亿公顷次以上,使用农药100万吨(制剂)左右,喷洒这些农药最主要和最基本手段还是靠施药机械,而目前广大农民广泛使用的主要是中小型施药机械,质量普遍不高,施药技术也比较落后,农药浪费和污染严重。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目前施药机械与施药技术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新农村需要新的喷雾器这一命题,同时提出了推进施药机械与施药技术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除草剂使用中存在苗前用量偏低或低 ,整地质量差 ,施药过晚 ,土壤干旱 ;苗后施药期天气干旱 ,高温或喷液量过大 ,施药时期偏晚 ,混用不当 ;喷洒器械及喷洒技术落后等影响了药效 ,苗前除草剂应根据土壤有机质及质地确定用药量。采用混土施药法适期施药 ,苗后应因杂草叶龄确定施药时期。混用除草剂选择比例 ,干旱条件下施药时药液中加植物油喷雾助剂 ,选择合适的喷洒器械 ,使用前应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丁草胺对水稻分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丁草胺施药量、施药时期、施药时水层深度对水稻分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水稻品种中施用丁草胺会降低其分蘖质量;在同一品种中,随施药量增加,分蘖数量减少;缓苗后施药比缓苗前施药的水稻分蘖多;施药时保持4 cm水层(未没过心叶)对水稻分蘖的影响小于保持8 cm水层(没过心叶)。初步明确了不同水稻品种对丁草胺的敏感性不同,本试验中的东农419水稻对丁草胺的敏感性高于绥粳4号。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专家调查数据,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机械施药危害性进行事前的风险评估,建立了相应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计算出了可接受的权重值,填补了我国机械施药危害性风险评估的空白。研究表明,农药和施药废弃物是机械施药产生危害的主要危险源,而农户操作的随机性更增加了危害发生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田间条件下进行两因素裂区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施药机——智能防飘、智能普通和常规施药机在推荐剂量和减量20%条件下施用苯磺隆对冬小麦田间杂草播娘蒿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施药机种类和施药剂量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均未对播娘蒿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的营养生长产生显著影响;施药机种类因素对小麦产量产生了显著影响,智能机械施药处理小麦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药机处理;而除草剂剂量因素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见,智能施药机在降低20%的除草剂使用量条件下可以达到与常规施药机相当的除草效果,而且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更优。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推动我国农田杂草化学防治中智能机械在除草剂减量使用中的大规模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