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花叶病是广东桑园的重要病害之一,在田间常见的症状有环斑、花叶、网状叶和系状叶等多种。此病在一般的桑树品种中发病率达20%左右,杂交桑品种发病率高达90%以上,若连续用病桑叶喂蚕,蚕的体质变弱,簇中死亡率增高,所以桑花叶病无论是对桑的产量,质量还是对蚕的发育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桑花叶病是广东桑园常见的重要的病毒病害,每年自早春至夏季发生,田间的症状常表现为花叶、环斑,丝叶和网状叶等多种。此病年间的发病率在20%—25%左右,高度感病的品种发病率高达90%以上。被害桑叶叶质差,如连续用病桑叶喂蚕,蚕的体质变弱,体形变小,簇中死亡率增高。然而本病在国内的研究甚少,除了舒秀珍等对桑环  相似文献   

3.
桑花叶病的发生与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花叶病是广东、广西桑园常见的病害之一, 在江苏、浙江、山东、江西等地也时有发生,但由于过去田间的发病率低,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世纪80年代起,广东一带的发病率剧增,在病害发生的高峰期田间的株发病率达70%-80%,对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目前为止,对于桑花叶病的传染途径、流行规律等尚未完全查明,许多试验和研究尚在进行之中,现将该病的研究进展情况概述  相似文献   

4.
桑花叶病病原及化学药剂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桑花叶病的症状种类较多,是由多种植物病原病毒寄生引起发病,其中有一种是暂定名为桑斑块花叶病,其症状主要是形成退绿斑块花叶,畸形叶或叶形变长。病原病毒为球形,直径25~30nm,主要通过嫁接传病。化学药剂吖橙对此病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使病桑树康复并增产。  相似文献   

5.
桑花叶病是广东桑园常见的病毒病害,常在春末夏初发生,一般桑树品种常年发病率达20%左右,杂交桑品种发病率高达90%以上。发病桑叶叶质差,如连续用病桑叶喂蚕,蚕的体质变弱,簇中死亡率增高。此病在田间的表现症状,发生规律以及本病的病原,作者已陆续作过研究,但此病的传染途径,至今国内尚未见有研究报导,作者自1982年起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将几年来的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广东桑花叶病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陈俊英 《蚕业科学》1995,21(1):9-14
桑花叶病的症状有花叶、环状叶、丝状叶和网状叶(沿脉绿叶)4种:在25—28℃温度下分离花叶、丝叶症状的病原是线状病毒,花叶症状病毒粒体长约1000nm、宽约16nm,最短的长约400nm;丝叶症状粒体大小长约500nm,宽约12nm;传染试验结果表明昆虫可能传染桑花叶病;田间消长规律表明环斑症状发病适温为20—24℃左右,而花叶、丝状叶和网状叶(沿脉绿叶)症状最适宜的发病温度是25—28℃;连续用病桑叶养蚕,蚕的体质变弱,蔟中死亡率增高,容易诱发蚕病。  相似文献   

7.
桑树冬留长枝防病高产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州市近年来桑树花叶病危害严重,市科技局项目组在示范基地进行冬季桑树高位剪伐(冬留长枝)和根刈剪代对桑树花叶病抑制效果及产叶量对比试验,以探究“桑树冬留长枝防病高产技术”应用于宜州市的桑园是否能有效抑制来年桑花叶病的发生和有效提高桑叶质量和产量:本试验表明:在示范桑园内,高位剪伐比根刈剪伐的桑树单株叶片花叶病的发病率降低52个百分点,同期亩产量提高45.3%。单张最大叶宽增2cm,冬季桑园采取高位剪伐的方法,既可有效抑制花叶病发生,又可改善桑叶质量,提高春季的亩产叶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分析桑树雌雄植株的生长特点及差异性,能为桑树不同花性特征特性的理论性研究及早期良种选育提供依据。试验选择不同花性的二倍体桑资源16份,四倍体桑资源27份,分别对雌雄植株的枝叶生长速度、花叶病发病率、抗旱性进行了田间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在同等的自然条件下,二倍体与四倍体桑雌、雄植株生长趋势相似,生长速度是雄株略高于雌株;二倍体与四倍体桑的抗旱性是雌株高于雄株,差异性不显著;对花叶病抗性调查的结果是二倍体桑雌株发病率明显高于雄株,差异性达显著水平;通过不同花性桑枝长、叶(叶长+叶宽)的生长速度与抗逆性(发病率、盲顶率)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雌桑枝、叶生长速度与盲顶率存在着中度正相关,枝长与发病率的相关性都是呈负相关,四倍体雌株相关系数r=-0.649,雄株r=-0.617,呈中度负相关;雌桑盲顶率与发病率的相关性高于雄株。  相似文献   

9.
1.桑园定点调查抗青10号、伦40号、试11号桑品种,以及不定期不定点调查沙二×109号桑品种桑花叶病年中消长规律发现,伦40号桑属高抗品种,全年都不发病,抗青10号桑具一定的抗性,而沙二×109号、试11号均属高感品种,在病害发生高峰期的4—5月份,枝发病率均达80%以上;2.收获形式分别为春刈桑、冬根刈春打顶桑,全年留枝杆长40cm或60cm的桑树,当年桑花叶病发病轻,高峰期持续期间短;而收获形式分别为全年留枝杆桑,夏刈桑和冬根刈桑的桑树,当年桑花叶病发病重,高峰期持续期间长;3.桑树采用春刈,冬根刈春打顶,全年留枝杆长40cm和全年留杆长60cm的收获形式,可以避过当年桑花叶病的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
桑炭疽病近年来在浙江、江苏等省普遍发生,对桑苗为害较大,特别是1980年夏秋季对桑的为害更严重,据调查,发生严重的田块,株发病率为100%,叶发病率为30%左右。重症的桑树枝条中下部的桑叶枯焦脱落,造成了桑叶减产,影响了秋蚕生产。  相似文献   

11.
朱方容  何彬  林强  胡乐山 《蚕业科学》1999,25(3):135-140
对72 个桑树杂交组合进行两种冬伐处理,研究冬伐形式对桑树的花叶病抗性、春叶产量和叶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冬伐处理对桑树的花叶病抗性、春叶产量和叶质均有极显著的影响。采用冬留长枝的冬伐形式,可使花叶病的株发病率降低5517 % ,病情指数降低7399 % ,病害对产量的综合损失率降低8645 % ;桑树的总枝条长度、单位条长叶片数、单叶重分别增加3296% 、1233 % 和2377 % ,从而使春叶产量大幅提高,平均增产13593 % ;春叶的干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总糖含量显著提高,桑叶养蚕可使全茧量、茧层量、产卵数、良卵数分别提高388 % 、416 % 、60 % 和60% 。  相似文献   

12.
<正> 桑树炭疽病是夏秋季常见的叶部病害。近年来,在江苏无锡、吴江、吴县、丹阳、武进、镇江等重点蚕区普遍发生。本病再次侵染周期短、蔓延快,对秋叶为害大。据1980年秋季在本所桑园调查,严重田块的株发病率为100%,叶发病率为30%左右;1981年,吴江县八坼桑苗圃当年嫁接桑苗380万株,9月4日调查,绝大多数的桑苗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为害,发病枝条中下部叶枯焦脱落,严重的田块叶损失率在70%以上,造成了桑叶减产,影响了秋蚕生产。  相似文献   

13.
桑花叶病是桑树重要的病毒病毒,每年自早春至夏季都在广东桑园普遍发生,由于被害桑树叶片呈花叶皱缩,环斑叶、网状叶和丝状叶,对桑树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此病发生后,由于病桑叶叶绿素减少,叶质变差,连续用病桑叶喂蚕,蚕的体质变弱,簇中死亡率增高,蚕的全茧量和茧层量明显降低,茧层率也受到显著影响。此病目前在广东有更加严重发生的趋势,发生范围现已遍及所有栽桑地区,但桑  相似文献   

14.
广西桑树主要病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广西桑树病害普查的初步结果,简述广西常见的桑树病害:桑树花叶病、桑树赤锈病、桑里白粉病、桑树青枯病、桑根结线虫病、桑枝枯菌核病、桑紫纹羽病的发生、危害和防治要点。  相似文献   

15.
杂交实生桑对花叶病的抗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调查桑树100多个杂交组合的自然感染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按相对感病指数的大小评价了杂交组合对花叶病的抗性。对桑花叶病流行的原因进行讨论。认为:以抗病品种替代感病品种“沙2×伦109”,改变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的状况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调查了桑树不同杂交组合实生苗人工诱变选出的317份四倍体、10份三倍体及77份二倍体种质资源的自然感染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按相对感病指数的大小评价各资源对花叶病的抗性,选出了抗病型资源四倍体19份、三倍体2份、二倍体14份,对桑感染花叶病的途径进行丁初步分析。认为:在进行的多倍体育种时,要选择抗病性强的二倍体作为诱变材料,是获得抗病性强的四倍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陕桑305的引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陕桑305的产叶量比湖桑32高11.5%;在养蚕成绩上春蚕产茧量和茧层率分别比湖桑32提高6.2%和2.9%,秋蚕产茧量和茧层率分别比湖桑32提高2.9%和2.1%。通过采用田间自然发病率调查得知陕桑305在抗桑疫病、桑褐斑病、桑白粉病上分别比湖桑32高4.2、28.1、11.9个百分点,桑螟的危害率比湖桑32低1.8个百分点,但桑天牛的危害率却比湖桑32高4.3个百分点。在云南楚雄地区,陕桑305的止芯期比湖桑32号晚14~20d、落叶期晚11d,可以栽植一定的比例作为晚秋蚕用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桑花叶病研究的粗略回顾,比较了美国科学院报(PNAS),中国知网(CNKI),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NCBI)等数据库中有关数据,分析了当前桑花叶病研究不够深入的原因;提出大力发展蚕桑业?政府和丝绸企业要加大投入?固定研究方向?稳定科研队伍?拓展桑的用途和加强与植物病理学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等深入研究桑花叶病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1病毒病大豆病毒病是我国大豆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由多种病毒侵染所致,其中大豆花叶病发生最普遍。大豆顶枯病发生率仅次于花叶病,在东北三省、山东省、山西省、江苏省都有发现,另外还有多种病毒可以侵染大豆,在局部地区或一些年份造成危害。大豆病毒病的症状比较多样,因病毒种类(特别是复合侵染的病毒种类)、大豆品种、侵染时期及环境条件而变。常见的是花叶、皱缩、沿叶脉疱状斑、叶边下卷、顶枯、植株矮小、局部或系统坏死。病种子常  相似文献   

20.
1981年全区八千余亩桑园,有40%面积遭到不同程度桑细菌性黑枯病的危害。沙滩桑园和山岗桑园发病率高,杨岭公社里畈大队17亩沙滩桑园,株发病率达81%。在推广的桑品种中,桐乡青发病率100%,湖桑19785%,团头荷叶白45%,荷叶白不发病,品种间相差很大。根据广东农林学院试用0.l%铜铵液防治本病的介绍。我们在珍珑公社蚕桑场进行了用0.1%铜铵液和200单位链霉素,对桑细菌性黑枯病防治的试验观察,反复进行2次,实践证明,0.1%铜铵液对本病具有防治效果好,成本低,并有根外施肥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