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橡胶林信息提取和时空格局扩张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归一化指数、纹理、光谱差异、地形因子等特征构建面向对象隶属度分类模型分别提取2005年、2010年、2015年西双版纳橡胶林信息,并借助Google Earth平台和调查采样点进行橡胶林的判识和分析验证,最后,结合地形因子、橡胶林面积变化等分析橡胶林时空扩张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面向对象隶属度对橡胶林分类效果较好,提取的橡胶林主要集中在景洪和勐腊2市县,橡胶大多分布在海拔600~1200 m和坡度在8°~25°范围内;2005—2010年期间,橡胶林扩展速度最快,为3.39万hm~2·a~(-1),2010年以后,橡胶林种植面积增长速率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挝北部"金三角"地区橡胶林提取方法及橡胶林时空扩张特征,为合理规划橡胶种植、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基于MODIS影像和橡胶林物候特征,选取不同地类特征参数,实现橡胶林空间分布快速可重复的决策树提取新方法,并基于单一土地利用率模型研究橡胶林扩张机制。[结果](1)橡胶林提取时间窗口为1月至3月,基于不同地类特征参数生成的橡胶成林、幼林决策树提取方法总精度为80.67%,高分一号影像通过面向对象方法验证MODIS影像提取结果精度可靠。(2)2010—2015年,老挝北部5省橡胶林由12.6万hm~2扩张到16.96万hm~2,面积变化率最大的是乌多姆赛省,丰沙里省扩张速度最慢。[结论]MODIS影像提取橡胶林方法和结果简单有效。橡胶林分布在海拔和坡度上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海拔1 500 m以上零星分布,坡度上分布上限为35°,而坡向扩张无明显规律。从LUCC视角分析得到橡胶林时空扩张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政策和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3.
3S技术在老挝南塔省橡胶园资源价值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整合老挝天然橡胶种植园,快速高效进行橡胶园资源价值调查评价,采用高分一号遥感影像提取南塔省橡胶成林和橡胶幼林的空间分布,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计算橡胶林种植面积,最后基于ARCGIS 10.1软件分析南塔省橡胶林分布在海拔、坡度、坡向上的面积比例。研究结果:(1)面向对象分类方法提取2016年老挝南塔省橡胶林精度达93.78%,橡胶成林和幼林面积分别为5.45万hm~2和0.65万hm~2;(2)南塔省橡胶林集中分布于海拔600~800 m和800~950 m,坡度小于15°,而在坡向上的分布并无明显规律,存在阴坡、半阴坡橡胶林较阳坡长势好的现象。3S技术在橡胶园资源价值评价中的应用不仅缩短了评价周期,而且精确地量化评价中的指标,排除人为主观因素和实地调查客观条件的限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西双版纳大范围的橡胶种植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利用1957—2017年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气候资料以及1980—2017年橡胶种植面积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估计、滑动t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等分析方法,研究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橡胶种植的关系。结果表明,1957—2017年勐腊县多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日降水量≥0.1 mm日数分别为21.5℃、29.0℃、17.6℃、83.7%、1528.78 mm和160.7 d;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随时间变化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和降水日数则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降水量稍有增加,但增加不明显;西双版纳气候呈现显著的干热化趋势,且干热化趋势在1980年代明显增强,至2000年代中期以后进一步增强;1980年以来,橡胶林种植面积快速增大,且其随时间增大的趋势与当地干热化趋势基本一致;西双版纳橡胶种植面积与气候要素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大范围橡胶种植在当地气温上升和相对湿度减小的变化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橡胶林种植面积扩张与天然林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利用遥感技术快速监测橡胶林分布及其动态变化,已成为热带天然林保护和土地利用规划决策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查阅文献,对橡胶林遥感提取技术和龄组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橡胶林信息提取技术主要有监督分类、SAM-SID混合分类技术、面向对象决策树分类、模糊数学分类和基于训练样本的最近距离法等。介绍了橡胶林的龄组判别方法,包括依据时间节点和基于NDVI阈值的橡胶林龄组判别以及基于Landsat时间序列橡胶林林龄重构模型等方法,为林龄判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采用2017年昆明市主城区Landsat TM/OLI及DEM数据,采用SVM分类方法,对比不同多特征组合的分类精度筛选出森林提取的最佳特征组合,并由此得到2000、2010及2017年昆明市主城区森林分布,分析3期森林的总面积、不同海拔森林面积分布和植被覆盖度变化。结果表明,光谱、纹理以及地形特征的多特征组合为城市森林提取的最佳组合(精度为92.69%);2000—2017年昆明市主城区森林总面积呈上升趋势,海拔低于2 000 m区域的森林面积逐年减少,而高于2 000 m区域的森林面积逐年增加;随时空变化呈现出低植被覆盖度及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增加,中植被覆盖度及较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提取了松花坝流域土壤侵蚀程度分级信息,以DEM地形数据为基础提取了研究区内的坡度、坡向等地形信息,从区域的角度定量分析了土壤侵蚀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土壤侵蚀与地形因子存在非线性关系,松花坝流域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坡度5°~25°的坡地,且侵蚀面积随着坡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当坡度超过25°时,侵蚀面积随坡度的上升而下降。在坡向因子变化条件下,土壤侵蚀指数平地土壤最大,阳坡半阳坡大于阴坡及半阴坡,其中在平地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会对土壤侵蚀指数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背景下松材线虫在中国分布的时空变化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松材线虫病严重破坏我国松林资源,经济损失巨大,松材线虫病的传播与蔓延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借助气候模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预测松材线虫在我国的适生范围,研究松材线虫不同地区流行灾变的可能性,准确评估松材线虫在中国的危害风险,为松材线虫病的检疫及防治决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全球气候模式 MIROC3.2_hiers 的初始场和侧边界值驱动区域气候模式 RegCM3(简称 MIROC_RegCM),模拟得到 SRES A1B情景下1971—2100年中国区域气候情景的130年逐年气象数据资料,部分验证和模拟了松材线虫分布的生态地理格局。依据制约松材线虫发生和扩散蔓延的6个关键气象及自然地理指标的适生阈值,应用模糊综合评判、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结果】随着气候变化,1971—2100年极适宜松材线虫的生活环境的分布面积逐渐扩大,原来不适于其分布的地区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而成为适宜分布地区,潜在极适宜分布面积由148.17万 km2增加到243.08万 km2,增加64%;潜在适宜分布面积由72.16万 km2增加到189.00万 km2,增加162%;而不适宜、极不适宜的分布面积显著减小,分别由165.14,498.89万 km2减少到110.13,287.33万 km2。【结论】从地理分布来看,适合松材线虫分布地区的变化趋势:松材线虫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37°N以南地区,随着大尺度的气候的变化,松材线虫潜在适宜区呈现向北部、西部地区扩张的趋势;次适宜区延伸到43°N上下,如内蒙古中部、辽宁、河北等;边缘分布区延伸到46°N 上下,如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南部;而吉林北部、黑龙江北部、西藏大部分地区等由于过于寒冷和干旱为松材线虫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9.
根据2个不同年龄橡胶—催吐萝芙木—降香黄檀复合生态系统样地的调查数据,采用所建立的生物量回归方程,分析了2个不同年龄复合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生长动态、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4年生橡胶林下催吐萝芙木和降香黄檀的年均胸径生长量均显著大于7年生橡胶林下催吐萝芙木和降香黄檀的生长量,但年均高度生长量则无显著差异;在种植4.5 a后,前者的生物量分别是后者的2.86倍和2.90倍;4年生橡胶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67.49 t·hm-2)显著大于其单一橡胶林的生物量(47.06 t·hm-2),并超过7年生橡胶林复合生态系统(63.86 t·hm-2)及单一橡胶林的总生物量(60.38 t·hm-2);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除4年生复合系统中的催吐萝芙木为茎枝根叶外,均呈现出茎根枝叶的趋势;随着橡胶年龄的增长,催吐萝芙木和降香黄檀的生长量和生物量虽呈下降的趋势,但橡胶的生物量及胶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呈增长的趋势。橡胶林下催吐萝芙木和降香黄檀的种植具有提高生物量积累和碳固存的潜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10.
在黑龙江省林区7°坡耕地上,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连续2a研究了4种不同粮草带状间作(玉米和大豆间作苜蓿)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作物产量和单位面积纯收益变化规律,以探讨最佳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4种粮草间作模式单位面积纯收益均高于对照,其中以2垄苜蓿4垄粮食间作种植模式的综合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2016-2017年在对云南省橡胶林昆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一种能捕食橡胶树叶螨的天敌—云南兼食瓢虫,通过饲养观察对其各虫态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以期为识别和保护利用其防治橡胶叶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要:通过对2013年云南河口植胶区4个农场橡胶幼林普查资料和2000年以后多次低温寒害的分析表明:橡胶林更新时间和面积与寒害出现时间及危害程度有关;2000年后新植和更新种植的幼林普遍大量种植云研77-4新品种,过于单一的品种结构为植胶业留下新的隐患。针对橡胶林更新现状,提出要提高对胶园更新的正确认识,合理规划,多品种配置植胶,提高橡胶树群体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及建设新一代高产稳产胶园的建议;并对在寒害频繁的河口地区如何巩固和发展天然橡胶产业进行了探讨,认为要转变理念,重新科学定位和规划植胶区域,探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更好的种植和经营模式,创建与其它产业经济互利共存的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雷州半岛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进行监测,基于近3年的(2016年、2017年与2018年)Landsat 5影像和高景一号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技术和GIS分析技术,对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互花米草信息进行提取并分析其分布范围、面积及扩散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16—2017年间,互花米草增加44.02 hm~2,2017年至2018年间增加34.26 hm~2,扩散速度有所下降,但在2016年至2018年,雷州半岛互花米草生长扩散整体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4.
根据漓江上游1986,2000,2013年三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漓江上游生态风险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986-2013年,漓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用地类型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移;27年间漓江上游生态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并呈持续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性,生态风险高值区聚集在漓江上游的城镇区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的山林地带;漓江上游以低和较低生态风险区为主,面积逐年增加,较高和中生态风险区减少,高生态风险区很小但扩张迅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整体格局基本稳定,呈南高北低,中间高两侧低,高风险区沿漓江两岸零散分布的格局特点。  相似文献   

15.
选取昆明市为研究区域,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对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植被分类和覆盖度时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15年间,研究区分布较广的植被为针叶林和阔叶林,草地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山河谷地带,灌丛和人工植被主要围绕城镇及水域分布,灌丛和草地面积下降12.72%,人工植被和其他用地面积上升12.82%。2)2013—2015年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上升趋势,NDVI>0.5区域比例上升31.52%,而2014—2015年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下降趋势,NDVI>0.5区域比例下降6.1%。3)植被覆盖度因海拔、坡度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其中:海拔>2500m和坡度>25°区域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而海拔<1000m和坡度<5°区域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变化较明显的分布在海拔1000~2500m和坡度<5°区域;海拔>2500m和坡度>25°区域人类活动少,植被覆盖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毛乌素沙地2000、2005、2007、2010年的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毛乌素沙地近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⑴在时间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裸露地、低覆盖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高、中覆盖草地、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无明显变化。⑵在空间上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其中在东北部,大部分由耕地转为林地,在西北部,部分中覆盖度草地转为耕地。⑶2000-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中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98.84 hm2,主要由26 255.3 hm2的低覆盖度草地和3 550.41 hm2的裸露地转入;2005-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高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84.81 hm2,主要由6 074.43 hm2的裸露地和3 083.12 hm2的中覆盖度草地转入;2007-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净增加37 978.01 hm2,主要由35 488.96 hm2的耕地和2 640.42 hm2的高覆盖度草地转入。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河北省柞树分布规律,以河北省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依据,基于ArcGis分析了河北省11个地级市、不同林种、龄组、土壤类型的柞树面积和蓄积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北省柞树总面积82.706 1万hm2,总蓄积量2 349.103 7万m3,单位蓄积量28.403 0 m3·hm-2,主要分布于承德地区(面积占比66.78%)。(2)棕壤土上分布面积比例最大(59.73%),其次是褐土(34.09%)。(3)幼龄林面积比例最大(94.45%),其次是中龄林(5.07%),表明柞树整体年龄偏小。(4)柞树主要分布在坡度26°~35°、海拔400~1 200 m的阴坡和半阴坡。  相似文献   

18.
景洪农场是一个大型国有橡胶生产企业,生产规模大,全场橡胶林地1.16万hm2,年产干胶2万余t。橡胶林地分布于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坝缘(北纬21°46'~22°12')海拔高(560~950m)、坡度大(多为20°~30°)的丘陵山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橡胶白粉病在西双版纳植胶区频繁发生严重和特重流行,造成橡胶生产的重大损失。我们立足于农场体制和林地现状,根据多年生产实践,研究总结出一套比较切合大型橡胶农场实际的橡胶白粉病综合管理技术,经1998~2002年5年的应用验证(其中1998年、1999年、2001年是白粉病特重流行年,2002年是白粉…  相似文献   

19.
油桐尺蛾是茶树、桉树等经济林木的重要害虫之一,2014年在云南省西双版纳首次发现危害橡胶树。2014-2017年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明确了油桐尺蛾的发育历期、在橡胶林的分布及发生危害规律。油桐尺蛾在西双版纳橡胶林呈间歇式暴发,1年发生3~4代,危害高峰期为4月中上旬至5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中旬、10月下旬至11月中上旬。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2001—2017年两期遥感解译数据,分析了澳门城市土地扩张、结构转型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并揭示二者的特征和关联。主要结论如下:1) 2001—2017年研究区域内的土地面积因填海造地增加了490. 45 hm2,增长19. 02%,建设用地和林地是主要增加的类型,草地和湿地则显著减少; 2)土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ESV的显著增加,2001—2017年ESV只增长了1. 44%,2017年的单位面积ESV比2001年减少1460元/hm2; 3)各项功能占比相对均衡且未出现较大波动,水源供给、土壤形成与保护和废物处理是主要价值贡献功能; 4)林地是区域内主要的ESV贡献类型,也是ESV的主要增加类型,湿地和草地的ESV则有明显的减少; 5)老城区的ESV大多有所增加,而涉及填海造地的分区都有降低,现有的填海造地利用模式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