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茗科1号和金牡丹工夫红茶游离氨基酸组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分析了茗科1号和金牡丹工夫红茶游离氨基酸组分,结果表明:茗科1号工夫红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38.43 mg/g,金牡丹工夫红茶为37.20 mg/g。含量较高的氨基酸组分为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其中茗科1号工夫红茶茶氨酸比例为(73.02±3.63)%,金牡丹工夫红茶茶氨酸比例为(66.82±7.94)%。茗科1号和金牡丹工夫红茶的氨基酸组分含量总体差异较小,与铁观音工夫红茶均有较大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丙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赖氨酸可以作为金牡丹工夫红茶区分茗科1号、铁观音工夫红茶的氨基酸特征组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及酪氨酸可以作为茗科1号工夫红茶区分金牡丹、铁观音工夫红茶的氨基酸特征组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分析工夫红茶鲜叶萎凋、发酵等关键技术要求,总结工夫红茶萎凋、发酵等生产实践和相关研究进展情况,为提高工夫红茶品质、保证质量稳定、促进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茶文化大国,工夫红茶是我国传统茶饮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大众喜爱。而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和一般的绿茶有一定的差异性,研究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以及方法,能够更好的区分不同工夫红茶的品质,为生产加工提供一些技术参考,对于我国的工夫红茶产业发展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进行研究,以期为工夫红茶加工工艺改善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福建是红茶的发源地,坦洋工夫是"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之一。随着茶树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应用和市场需求变化,市场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型坦洋工夫红茶。本文综述了茶树新品种在坦洋工夫红茶加工中的应用和工艺创新进展,旨在为我国新型红茶的研发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香型坦洋工夫缸茶初制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香型坦洋工夫红茶是在传统坦洋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在萎凋工序中融入乌龙茶做青技术,研发而成的新型坦洋工夫红茶。本文就高香型坦洋工夫红茶的.鲜叶要求及萎凋(晒青→回青→做青→摊青)、揉捻、发酵、烘干等加工技术做了归纳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创新坦洋工夫红茶优质产品提供加工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陈天志 《中国茶叶》2012,(12):16-17
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独具风格的红茶产品,也是传统出口茶叶商品,曾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红茶市场。随着内销红茶比重连年上扬,工夫红茶内销市场也日趋火爆,工夫红茶的再次崛起,为闽中腹地-尤溪县茶业创造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利用当地丰富的主栽良种福云6号、梅占等为优质鲜叶原料,借鉴名优绿茶的加工工艺进行尤溪特色工夫红茶制作,探讨在烘干与造型工艺相结合,创新开发出具有眉形、螺形等各种特色外形的高档红茶,达到汤色橙红或红亮、香高味醇的新型高端特色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促进更多高档新产品抢占市场。  相似文献   

7.
基于嗅觉可视化技术的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判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酵是工夫红茶加工的关键工序,对红茶品质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嗅觉可视化技术的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判定方法。基于硅胶薄层层析板与16种卟啉衍生物设计构建了嗅觉可视化传感器及气体检测系统,用于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气体数据采集。采用Fisher判别分析与BP-AdaBoost算法建立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判别模型。分析表明,Fisher判别函数可以实现不同发酵程度红茶100%分类,交叉验证分组正确率达90.74%;BP-AdaBoost算法建立判别模型,训练集相关系数(Rc)和预测集相关系数(Rp)分别为0.9578和0.9132;嗅觉可视化技术可以实现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判定,为工夫红茶发酵过程实时监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工夫红茶是我们日常饮用中最常接触的红茶种类,也是我国独特的传统红茶产品。我国工夫红茶产地众多,所产红茶多以产茶地命名,独特的品种、生态等条件,造就了其品质间的差别。虽然品质之间存在区别,但鉴别工夫红茶的大体方向是确定的,本期茗茶尚品讲主要介绍工夫红茶审评时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一、品质特征 宁州工夫红茶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产于江西省的修水、武宁、铜鼓3县,修水是主产县,占宁红产量的80%。因修水在明代称为“宁州”,所以“宁州工夫红茶”简称为“宁红”。  相似文献   

10.
不同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云抗10号、福云6号和凌云白毫三个品种的螺旋形红茶、针形红茶以及传统的工夫红茶三个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针形红茶品质最好、螺旋形红茶次之、传统工夫红茶品质最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高档工夫红茶的加工,根据工夫红茶加工的技术要求设计制造人性化的工夫红茶发酵机,并提出该发酵机在材料、元器件、装配等方面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2.
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形成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是在传统坦洋工夫红茶工艺的基础上,在萎凋工序中融入乌龙茶做青技术,加工而成的新型工夫红茶。本文在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加工过程中设置不同晒青、摇青参数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轻晒重摇或重晒轻摇有利于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品质的提高,而且采用重晒轻摇比轻晒重摇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3.
紫笋红茶是绿茶生产强省——浙江省长兴县近年采用夏秋季-芽-叶制作而成的红茶产品。本文介绍了紫笋红茶(包括条茶工夫红茶和饼茶)加工工艺,并对其产品品质进行了鉴定。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长兴夏季工夫红茶外形和秋季工夫红茶香气超过对照福建一级工夫红茶5分,汤色超过对照2—4分,滋味和叶底得分均接近对照;红饼茶外形美观,香、味品质良好,其中秋季红饼茶还带有花香。理化检测结果表明,紫笋红茶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虽然氧基酸含量偏低,但咖啡碱较对照要低。紫笋红茶品质已经达到优质红茶标准,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和较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4.
人工神经网络在坦洋工夫红茶感官品质评定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坦洋工夫红茶感官品质主要评定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坦洋工夫红茶等级与其主要评定指标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实现了对坦洋工夫红茶等级的预测,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所构建的坦洋工夫红茶评审专家预测系统有较好的识别效果,实用性强,克服了许多人为误差,提高了茶叶评审的速度,评茶人员只需具备一定的茶叶审评知识,就能正确地对坦洋工夫红茶的等级进行评定。  相似文献   

15.
林铭  姚信恩 《福建茶叶》2011,33(5):32-36
中国红茶最早出现的是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一带的小种红茶,以后发展演变产生了工夫红茶。1875年前后,工夫红茶制法由福建传至安徽祁门一带,继而江西、湖北、台湾等省都大力发展工夫红茶。本世纪50年代以来,除福建、安徽、江西、湖北等省外,四川、浙江、湖南、云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也普遍推广发展工夫红茶生产。  相似文献   

16.
桐木关红茶是世界红茶的开拓者,18世纪我国的红茶制法传到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其他国家。又作为贸易,成为世界上生产,消费,饮用最多的茶类。红茶按条索和外形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其中工夫红茶又分机械制作工夫红茶和传统手工制作红茶,但工序和原理基本一致。中小叶种的浮梁红茶与大叶种的英德红茶,在历史,产地,品种和成品茶的品质特征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坦洋工夫红茶的精制与拼配技术,阐明了坦洋工夫精制及拼配过程所需掌握的技术要求与关键因素。希望能为坦洋工夫红茶的生产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以乌龙茶栽培品种为原料,传统红茶工艺结合乌龙茶晒青、做青技术生产的花果香型工夫红茶,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其品质突破传统红茶甜香甜醇,带馥郁花果香,滋味鲜爽。本文就栽培品种、加工原料、加工技术和季节性等方面对花果香型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影响进行总结,以期为今后生产香型独特的红茶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坦洋工夫红茶是闽红三大工夫之一,其以外形细秀匀整,金毫显露;香气清醇甜和;滋味鲜醇;汤色红艳明亮;叶底红匀的优异品质和明显的地理特征而享誉海内外。坦洋工夫独特的品质风味来自于其特别的地理条件和制作工艺。坦洋工夫制作工序细腻,其工艺流程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萎凋和发酵这两个工序。萎凋是坦洋工夫红茶品质形成的基础,而发酵过程则是形成坦洋工夫红茶品质的关键,笔者将就坦洋工夫红茶的制造技术与其品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丁勇 《广东茶业》1999,(3):39-41
工夫红茶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产品,数百年来为中国茶业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在世界茶叶市场尤其是西欧市场一直颇受消费者的亲睐,也是中国红茶中足以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红碎茶相抗衡的红茶品类。世界驰名祁红、滇红、粤红等工夫红茶享誉海内外,拥有较为稳定市场份额,其中祁门工夫红茶更被誉为“芬中英豪、群芳最”。近年来,随着红碎茶热的兴起,工夫红茶的生产受到了不应有的冷落和冲击。当前,我国茶业已形成了名优茶比重增大、多种茶类并举的产业格局。从而,工夫红茶的原料质量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成品茶品质与以前相比也有所降低。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