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村原蚕分户制种微粒子病检疫抽样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村原蚕分户制种微粒子病抽样检查方法是近年来家蚕微粒子病检疫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在全面分析农村原蚕微粒子病批内分布状况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村原蚕分户制种微粒子病抽样检查方案 ,包括并户检查和分户检查两个步骤。通过对实际调查数据进行计算机模拟抽样检查证明 ,该方案在保证检验批质量符合部颁标准的前提下 ,既兼顾了丝茧育农户的利益 ,又兼顾了蚕种场和种茧育农户的利益 ,同时显著减少了集团镜检次数 ,兼顾了蚕种检验部门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家蚕微粒子病蛾不同制种日分布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194个原种带毒批微粒子病母蛾在不同制种日之间的分布状况做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72 4 6 %的带毒批在不同制种日之间微粒子孢子带毒集团检出率未见显著差异 ;2 7 5 4 %带毒批在不同制种日之间微粒子孢子带毒集团检出率有显著差别 ,制种首、末日带毒蛾数的多少没有明显的规律。在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抽样检查时 ,应采取逐日分层抽样方法 ,以提高送检样本对全批毒率的代表性。如果有选择地在某一天袋蛾 ,不仅不能正确反应该批的微毒情况 ,反而可能使检验样本的毒率增高 ,造成合格蚕种的误淘汰 ;也有可能造成检验样本的毒率降低 ,导致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  相似文献   

3.
<正>杂交彻底率作为我省蚕种质量的四大指标之一,引起各蚕种生产单位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杂交彻底率,特别是提高原蚕区就地制种的杂交彻底率,是各种场一直探讨的问题,笔者经过二年原蚕区就地制种的实践,1992年春和1993年春分别驻点我场原蚕区绍河点和新兴点,共饲育苏五、苏六8个批,其中二批杂交彻底率达99.8%,最低批为98%,平均杂交彻底率达99%。现就如何提高原蚕区就地制种的杂交彻底率,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正>微粒子病的流行,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条途径,使蚕儿感染发病。因此它的病源是带毒蚕种和带毒的养蚕环境、桑叶以及带毒的野外昆虫。我省对三级原种繁育,实行全部对号袋母蛾,全部显微镜检验,发现有毒蛾张,则整张蚕种淘汰。所以种茧育用种,带毒的可能性极小,原蚕区饲养原蚕,在蚕期中大都发育正常,防病预知检查亦未发现有微粒子孢子,直到母蛾镜检时才发现“微毒”,这充分证明原蚕种无毒,主要是在壮蚕期,特别到5龄期防病消毒工作不彻底,受食下微粒子孢子感染的,蚕期没有症状表现,种茧调查成绩和制种量亦影响不大。 80年代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发展很快,蚕种供不应求,促使大规模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现在已有80%左右的普通种是农村原蚕区种茧生产的。由于蚕种场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原蚕区发展的要求,对微粒子病的危害放松警惕,使已被控制的微粒子病又死灰复燃。一般原蚕区春季饲养原蚕,夏秋期饲养丝茧蚕,丝茧蚕用的普通种都是抽样检验母蛾,虽然用的都是合格普通种,但在合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茧丝绸事业的不断发展,我省农村原蚕制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经历了十五个年头。目前农村原蚕制种数量已占全省蚕种  相似文献   

6.
微粒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原种带毒的可能性;原蚕区原蚕、普通蚕混养,且普通蚕饲养带毒合格种;桑蚕、野外昆虫交叉感染;水源遭污染且原蚕区防微措施不全等。可采取的防微对策;认真抓好源头关,饲养无毒原种,这是防微的关键;其次要加强微粒子病的检测工作,发现有毒、及早淘汰;并加强对原蚕区的管理,认真抓好水源管理和桑叶关,实行全方位的消毒防微。  相似文献   

7.
《江苏蚕业》2017,(4):22-24
江苏蚕种场原蚕饲养制种一般分为春、秋两季,往往桑叶利用率低,尤其是秋季桑叶老化严重,亩桑制种量不高。2017年秋季,盐城市大丰区蚕种场探索实践了秋季两批制原蚕饲养制种新模式,总结了秋季分批养蚕、分批制种的经验和教训,为江苏各蚕种场今后全年多批次制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1991年秋繁期至1992年秋繁期,在我省微粒子病重疫场开展防微灵治疗微粒子病农村中试,罗定县蚕种场连续三个繁育季度全面使用防微灵喷施桑树饲养原蚕,防治指数分别为67.25%、66.67%和86.38%;翁源县蚕种场中心坝原蚕村的防治指数为80.27%;郁南县蚕种场石坂原蚕村的防治指数达97.00%和94.87%。对39批原蚕做同户同批对比调查,亦显示了防微灵的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正> 我场从1986年开始,在场内利用自有桑叶养晚秋蚕制种,取得了较好成绩后,1987年和1988年晚秋发展到农村原蚕队养蚕,收茧制种,其成绩如表1。我们认为晚秋制种是巩固原蚕基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全年制种量和设备利用率,充分发挥蚕种场生产潜力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 随着我省蚕桑生产的迅速发展,蚕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场内生产的蚕种和原蚕区收茧回场制的蚕种日趋供不应求,农村原蚕区就地制种已成为蚕种生产的重要途径。但就地制种中集体大呼隆形式,后期制种与地方村组和养蚕户的利益关系不大,因而操作粗放,公斤茧制种量低,经济效益差。因此原蚕区就地“组合制种”形式应运而生,这种形式利用集体房屋和部分蚕农的蚕室,几个蚕户组成一个制种组合,根据各户的种茧等级下达各小组制种指标,实行包干制种,超奖减赔。收茧后由种场、村、组和蚕农共同管理,养蚕户包干制种,后期经济责任明  相似文献   

11.
家蚕微粒子病流行因子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杂交蚕种生产中的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和流行情况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通过对蚕种生产量与微粒子病的发生量 (淘汰量、有病合格量和有病总量 )、上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的发生量与下一季蚕种生产中微粒子病发生量的相关系数分析 ,以及春季与秋季制种、蚕种场与原蚕区制种的微粒子病发生率的比较 (t测验 )表明 :当防治微粒子病的人为因素的作用被减弱时 ,蚕种生产量、上一季制种中微粒子病的发生、秋季制种和原蚕区等客观因素将成为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的主要因子。原蚕区制种中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体系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利于蚕业生产上及时、有序地供应无毒蚕种,探究了春制越年一代杂交种在冬季浴消之前将滞育卵进行冷藏浸酸处理,对孵化蚁蚕进行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的可行性。采用该方法从抽样107个批次越年蚕种样本(7 g/批)冷藏浸酸孵化的蚁蚕中检出7个带毒批次,并且与同批次的母蛾及常规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结果一致。依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应用此方法可以提前数月开展春制越年蚕种成品卵家蚕微粒子病检疫。  相似文献   

13.
增加家蚕微粒子病母蛾抽样检查集团蛾数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农村原蚕区不断扩大 ,蚕种检验批增多的情况下 ,研究在不影响检种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检种工作量的抽样检查方法十分必要。提出了在家蚕微粒子病母蛾集团检查中接收概率的近似公式 ,以及增加集团母蛾数 ,减少镜检次数的设想。通过接收概率和平均检查次数的计算、计算机模拟、实际检查操作 ,以及与现行方法的比较 ,证明了接收概率的近似公式的适用性 ,同时也表明集团母蛾数为 6 0蛾的抽样方案与现行集团母蛾数为 30蛾的抽样方案的生产方风险和使用方风险基本相同 ,而平均检查次数大大减少 ,从而证明了其可行性。在检验错误较多情况下 ,这种方法的风险也较大 ,使用时应谨慎。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家蚕微粒子病流行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广东省蚕种繁殖试验所近 4 0年来家蚕原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规律性及广东省近1 0多年来杂交种微粒子病的流行情况。研究发现广东家蚕微粒子病在 80年代后的 1 0多年间 ,微粒子病发生出现较大的反复 ,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 80年代以前的水平。 80年代后的微粒子病发生流行有一定的季节周期性。广东省杂交种微粒子病发生、流行的频率与原种基本接近 ,但原种微粒子病流行和杂交种微粒子病流行趋势正好相反。影响微粒子病流行波动的因素有气候、地理方面的 ,也有经济和人为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胚种传染是桑蚕微粒子病的重要传染途径,母蛾检验是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该技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其成效也被得到充分的证实和肯定。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率是一个影响成品卵检验技术十分重要的因素,蚕品种、感染时间和母蛾感染程度等是影响胚种传染率的重要因素。微粒子病流行中胚种传染率变化等的研究将成为成品卵技术的成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草本化栽培杂交桑在种茧育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试验以杂交桑“沙2×伦109”为材料,以普通桑园的湖桑32号片叶育为对照,就草本化栽培杂交桑在种茧育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配合施用叶面肥0.2%PGH-X的情况下,供试杂交桑在原蚕生长发育、茧质及制种成绩方面与对照区相近或持平,说明原蚕饲养采用草本化栽培杂交桑及条桑二回育形式具有可行性。使用叶面肥0.15%PGH-D可使原蚕5龄期经过延长,对家蚕生长发育表现一定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家蚕几种病原微孢子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郭锡杰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5,21(2):96-101
从不同地区养蚕生产及桑园害虫中分别收集到四种微孢子虫,MA—1、MD—1、Pha—M和Ha—M。从它们孢子的形态、对蚕的致病性、相互间的血清学关系、在蚕体内的寄生部位和引起的组织与细胞病变以及在蚕体内增殖的生活史等方面与典型的家蚕微粒子病病原Nosemabombyci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A—1与N.bombycis相同;Ha—M可能亦来源于N.bombycis;MD—1为N.bombycis的形态变异株,定名为N.bombycismor.var.;而Pha—M为与N.bombycis不同的种,暂称为Nosemasp。  相似文献   

18.
亚迪欣对家蚕病原体的消毒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亚迪欣是一种高效广谱性消毒药剂 ,对家蚕病毒病、真菌病、细菌病、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有显著的消毒效果。与常用的蚕用消毒剂蚕用消毒净比较 ,亚迪欣水溶液有效成分较稳定 ,对金属的腐蚀性较小 ;添食对家蚕的生长发育、茧质、丝质及种质未见不良影响。实际使用浓度为 2 5 0倍溶液用于蚕室蚕具消毒 ;10 0 0倍溶液用于桑叶叶面消毒。对细菌芽孢和毒素、微孢子消毒可用 16 0 0倍溶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