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博  吴晓丽  吴慧玲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2):2533-2540
【目的】提高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高产突变株P. syringae pv. glycinea M-18,发酵生产冠菌素的产量。【方法】研究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初始葡萄糖浓度、葡萄糖补加浓度、补加时间、补加次数、补加三氯化铁的浓度及pH对发酵产生的影响,并在 5 L发酵罐中进行放大试验。【结果】在 5 L发酵罐中,自发酵后84 h起,保持葡萄糖浓度在 5-2 g•L-1,初始葡萄糖浓度为10 g•L-1,发酵后84 h每升发酵液补加0.005 mmol三氯化铁,发酵过程中用 40 g•L-1 的MgCO3来调控pH在 6.7 左右,与对照相比冠菌素的产量显著提高,最高达 31%。【结论】在发酵过程中将葡萄糖控制在一个较合适的范围内可以显著提高P. syringae pv. glycinea M-18发酵生产冠菌素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Tn5转座诱变选育冠菌素耐高温生产菌株及其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双亲接合的方法将含有Tn5转座子的质粒pRL1063a导入丁香假单胞菌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ingae pv. glycinea)PG4180中,在含有卡那霉素和链霉素的MG平板上筛选抗性接合子。通过诱变,从874个突变株中筛选得到2株高温下产生冠菌素的突变株MFB132和MFB141。进而对菌株MFB141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其最佳发酵条件为:2%葡萄糖为碳源,0.1%氯化铵为氮源,培养基初始pH为6.8,装液量为50 mL / 500mL,接种量为2%,发酵温度由原来的18℃上升到28℃,而发酵时间由原来的168 h缩短到108 h。在最优化条件下,出发菌株28℃下冠菌素产量仅为1.8 mg/L,而突变株MFB141在28℃下的产量达到37.66 mg/L,大约是出发菌株的21倍。  相似文献   

3.
通过摇瓶实验对萼状粒毛盘菌(Lachnumcalyculiforme)生物量及其产胞外多糖的发酵条件进行研究;并在5L发酵罐中进行分批与流加培养,比较二者对萼状粒毛盘菌生物量及其多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时,粒毛盘菌生物量和产胞外多糖的最佳碳、氮源及其浓度为葡萄糖30g L-1、酵母膏5g L-1,pH值为6.0;10g L-1橄榄油能显著加速菌丝体的生长,而10g L-1大豆油能明显提高胞外多糖的产量;分批培养时粒毛盘菌的最大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6.40和8.28g L-1,而在葡萄糖浓度低于5g L-1时进行流加培养可以显著提高粒毛盘菌的生物量和多糖产量,最大生物量和多糖产量分别为7.72和11.82g L-1.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摇瓶发酵,对斯达氏油脂酵母的产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方法】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碳源、氮源、初始pH值、无机盐的质量浓度;利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优化碳源质量浓度、氮源质量浓度、接种量、培养温度等参数;同时考察发酵时间对斯达氏油脂酵母生长及油脂产量的影响。【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时,斯达氏油脂酵母发酵生物量及油脂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碳源;以(NH4)2SO4为氮源时,则生物量、油脂产量均最高;最佳初始pH值为6.0~6.5;无机盐离子的最适添加质量浓度为:MgSO4.7H2O 1.5 g/L,KH2PO43.0 g/L。碳源质量浓度、氮源质量浓度、接种量、培养温度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结果表明,培养温度对斯达氏油脂酵母的生物量和油脂产量的影响最大。斯达氏油脂酵母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葡萄糖90g/L,(NH4)2SO43.5 g/L,接种量10%,培养温度28℃。在摇瓶发酵过程中,发酵培养144 h时菌体生物量、油脂产量均最高,OD600值也较高。【结论】在优化条件下对斯达氏油脂酵母进行摇瓶发酵,获得的菌体生物量最高可达16.35g/L,较优化前提高了25.19%;油脂产量为4.94 g/L,较优化前提高了97.84%;菌体含油率最高可达302.1 g/kg。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和控制初始发酵条件,比较产物L-乳酸、D-乳酸组成变化,得出提高L-乳酸光学纯度的米根霉发酵生产条件:在pH6.0、温度34℃、初始葡萄糖浓度100g/L、NH。NO3 2g/L、添加1.5g/L L-乳酸的适合条件下,米根霉HZS6能够发酵生产光学纯度99%以上的L-乳酸,其转化率达到80%,终浓度为81.3g/L。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在中国发生的梨花枯和芽枯的确切病原菌。【方法】用普通细菌学方法、电镜观察、Koch氏病原假说测定、Biolog、脂肪酸分析、PCR及与标准对照菌株的比较。【结果】从16个病样中分离获得12菌株,6株代表菌株显示出与Pseudomonas syringae pv. syringae 3株标准对照菌株相似的致病反应,它们的Biolog和脂肪酸分析的相似度分别为0.57~0.86 和0.58~0.81,PCR和序列测定结合上述结果证实了P. syringae pv. syringae为该病的病原菌。【结论】首次证实了中国梨树上的花枯和芽枯可由P. syringae pv. syringae引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优化马来西亚链霉菌ECO 00002菌株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以提高阿扎霉素F产量,为其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方法】在摇瓶水平上,采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考察葡萄糖、淀粉、酵母膏、大豆粉、氯化钠、磷酸氢二钾等6个因素对阿扎霉素F HPLC效价的影响,并通过Response-Surface-Analysis(RSA)试验确定各因素最大响应值;进一步通过梯度试验,筛选适宜的初始pH、发酵瓶装液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发酵条件;最后利用优化的发酵条件在50 L全自动发酵罐中进行放大应用试验,验证优化条件。【结果】发酵培养基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为大豆粉和葡萄糖,其最大响应值分别为2.90%和1.59%;优化发酵条件为初始pH 7.5,装液量100 mL/500 mL,接种量为1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72 h。【结论】在优化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下,摇瓶水平上阿扎霉素F HPLC效价由原来的637.59μg/mL上升到1950.26μg/mL,HPLC效价提高率为205.88%(P0.01);50 L发酵罐阿扎霉素F的HPLC效价为2094.12μg/mL,优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高产花生四烯酸的高山被孢霉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产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简称ARA)的高山被孢霉(Mortierella alpina)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期获得更高的菌体生物量和ARA产量。【方法】以前期筛选出的3株高产ARA菌株为供试菌株,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最佳碳、氮源,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并筛选最适生长温度。【结果】M. alpina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生长温度为20℃。其中D1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20 g/L,KH2PO41 g/L,酵母浸粉15 g/L,初始pH 5. 5; N24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20 g/L,KH2PO41 g/L,酵母浸粉20 g/L,初始pH 6. 0; 11f01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20 g/L,KH2PO41 g/L,酵母浸粉15 g/L,初始pH 6. 0。优化后3株菌的生物量分别为26. 67、27. 07和23. 02 g/L,分别增加了22. 0%、15.39%和23. 73%; ARA含量分别为4. 29、4. 39和3. 45 g/L,分别增加了38. 79%、23. 16%、64. 59%。【结论】对M. alpina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后,3株菌的菌体生物量和ARA含量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提高胞外多糖的产量,优化柱状田头菇液体发酵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方法】 以胞外多糖产量为主要测定指标,通过对培养基的碳源、氮源种类及其浓度、起始 pH、摇床转速、培养时间等 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以获得柱状田头菇液体深层发酵的优化条件,提高柱状田头菇菌丝产胞外多糖的产量, 其中胞外多糖产量通过苯酚 - 硫酸法测得。【结果】柱状田头菇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优化条件为:采用可溶 性淀粉作为碳源,浓度控制在 20~40 g/L;采用 L- 谷氨酰胺作为氮源,浓度控制在 2 g/L;起始 pH 控制在 7.0, 转速控制在 180 r/min,并在 26 ℃下培养 12 d。【结论】在此发酵条件下,柱状田头菇液体发酵的胞外多糖产量 可达到 1.08 g/L,其中多糖含量为 71.73%、蛋白质含量为 8.62%,可为柱状田头菇多糖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提供 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579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对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579补料分批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菌体浓度和最终芽孢浓度,为生防菌剂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为获得较高的最终芽孢浓度,分别优化了葡萄糖补加时机、浓度控制范围以及发酵过程pH.利用7L发酵罐,当葡萄糖浓度降至3.0g/L时开始连续补加葡萄糖至3.0-6.0 g/L,发酵过程控制pH为7.0,培养24h菌体浓度达到3.9×1010CFU/mL,继续培养至40h芽孢浓度达到2.8×1010 CFU/mL,分别是分批发酵的7.5倍和7倍.发酵过程葡萄糖浓度对菌体生长和芽孢形成有较大影响,过高的葡萄糖浓度会抑制芽孢的生成,发酵过程控制合适的葡萄糖浓度有利于菌体浓度和芽孢浓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架式与新梢留量对赤霞珠葡萄酒中单体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军贤  张振文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8):3784-3790
【目的】研究架式与新梢留量对葡萄酒中单体酚的影响。【方法】以赤霞珠为试材,采用HPLC分析法,研究不同新梢留量、单篱架与“V”形架栽培条件下所酿干红葡萄酒中单体酚的种类及含量。新梢处理设3个水平,分别为每延长1 m架面留新梢10、13和16个。【结果】(1)单体酚总量随单位新梢留量的降低而增加(119.08—146.40 mg•L-1),且各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V”形架栽培下的葡萄酒单体酚总量(133.47 mg•L-1)高于单篱架(119.08 mg•L-1)。(2)各处理条件下葡萄酒中非类黄酮含量(100.13—123.46 mg•L-1)均高于类黄酮含量(17.08—25.25 mg•L-1),前者占单体酚总量的81.08%—85.66%,后者占14.34%—18.92%。(3)各处理条件下均可检出待测10种单体酚,类黄酮类物质以儿茶素为主,非类黄酮类物质以没食子酸为主。【结论】降低赤霞珠葡萄单位面积留梢量可提高葡萄酒中单体酚的含量;“V”形架栽培可提高葡萄酒中单体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发黏、黏稠汁液渗出败坏的玉米肠中分离获得1株导致产品腐败的菌株ym11,为构建控制技术,提高玉米肠安全水平,对该菌进行鉴定和防腐剂优化。【方法】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对该菌进行鉴定,并通过MIC测定其对不同防腐剂的敏感性,利用响应曲面法对防腐剂复配进行优化。【结果】该菌属枯草芽孢杆菌属,同源性相似度达97%。对乳酸链球菌素、聚赖氨酸、尼泊金乙酯较敏感,MIC分别为39、39和125 mg•L-1。响应曲面优化结果显示,当乳酸链球菌素、聚赖氨酸、尼泊金乙酯浓度分别为11.30、10.90和4.80 mg•L-1时,可使基质中的ym11降低2个数量级。【结论】该菌属于枯草芽孢杆菌属,利用复合防腐剂可有效对其杀灭。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用含硫含氯化肥稻田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长期施用含硫和含氯化肥土壤化学性质的演变,为稻田土壤的合理施肥及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持续33年施用含硫和含氯化肥的定位试验历年土壤样品化学性质进行系统测定,统计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长期施用SO42-、Cl-+SO42-和Cl-肥料的土壤pH均表现下降趋势,施用SO42-肥料的土壤pH随年份极显著下降,年均下降0.028个pH单位。各处理(SO42-、Cl-+SO42-和Cl-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Olsen-P含量都有增加趋势,SO42-、Cl-+SO42-和Cl-处理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分别为0.31、0.17、0.15 g.kg-1,全氮年均增加分别为10.6、3.0、11.2 mg.kg-1,全磷年均增加分别为22.9、21.0、4.8 mg.kg-1,Olsen-P年均增加分别为1.42、1.14、0.58 mg.kg-1。各处理土壤全钾和交换性钾含量基本保持平衡,无明显增加或下降趋势。【结论】长期施用含硫化肥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全磷积累,以及土壤有效磷活化。因此在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应重视含硫肥料的施用并注意防止其酸化。  相似文献   

14.
刘亚光  李洁  唐广顺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2):2453-2459
 【目的】研究田间持水量、接种量以及肥料添加量对降解菌Y1降解土壤中异噁草酮的影响,优化异噁草酮降解菌Y1的降解条件。【方法】利用生物测定的方法,通过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确定最优降解条件。【结果】得到降解条件的优化数学回归模型为y=65.05812+9.60065*C1+10.49792*C2+3.60229*C3-6.88851*C12-4.41187*C22。各因素对降解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接种量、田间持水量、肥料添加量。【结论】当接种量(13.46—15.48 mL•kg-1),田间持水量(56.93%—62.0%),肥料添加量(1.82—2.18 g•kg-1)分别在所示范围内时,降解菌在异噁草酮有效成分浓度为500 µg•kg-1的风干土壤中,30 d后的降解率可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电针复合静松灵麻醉对山羊痛阈及生理生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电针复合静松灵麻醉对山羊麻醉痛阈值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30只成年杂交山羊,体重22—27 kg,随机分为0.5 mg•kg-1静松灵组、2 mg•kg-1静松灵组、电针复合0.5 mg•kg-1静松灵组、电针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公母各半。分别在给药后0、5、25、45、65和85 min(单纯药物组),或电针后0、25、45、65、85、105 min(电针组或电针复合药物组)采用钾离子透入法测定痛阈值,并测定呼吸频率、心率、平均股动脉压、体温等生理指标,于试验前及试验后1.5、24、48、96和168 h,采集山羊血液分别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血清尿素含量、血糖含量、皮质醇含量等指标。【结果】电针复合0.5 mg•kg-1静松灵组山羊的痛阈在给药后显著高于单纯电针组和0.5 mg•kg-1静松灵组(P<0.05),而与2 mg•kg-1静松灵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针复合0.5 mg•kg-1静松灵组山羊的呼吸频率、平均股动脉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以及血清葡萄糖、尿素和皮质醇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0.5 mg•kg-1静松灵组与2 mg•kg-1静松灵组山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及血清葡萄糖、尿素或皮质醇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电针复合0.5 mg•kg-1静松灵对山羊的心率、体温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的影响显著低于0.5 mg•kg-1或2 mg•kg-1静松灵(P<0.05)。【结论】山羊电针复合静松灵麻醉痛阈值高,麻醉效果较好,生理生化指标干扰小。  相似文献   

16.
紫山药酚酸类化合物鉴定及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产自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紫山药中的酚酸类化合物进行鉴定和含量分析,为其后续天然产物研究提供参考,有利于紫山药及其加工产品的宣传,为这种特色蔬菜更好地走向市场提供帮助。【方法】采用高压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技术,对该特种紫山药中的酚酸类化合物进行鉴定,并对其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酚酸在紫山药中主要以可溶态酚酸形式存在。紫山药中可溶态酚酸类和不可溶态酚酸类均主要为芥子酸和阿魏酸,且芥子酸含量均高于阿魏酸含量。紫山药中可溶态酚酸含量为356.71μg.g-1DW;不溶态酚酸含量为26.92μg.g-1DW。【结论】高压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质谱技术可快速有效分析紫山药中的酚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质构仪穿刺试验检测冬枣质地品质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丰富鲜食枣果实品质评价的内容,为合理指导生产、建立标准化、统一化的鲜食枣果实质地评价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方法】采用质构仪质地整果穿刺法进行试验,通过对不同来源的冬枣进行质地检测、Macro程序编辑和测得数据的方差分析,建立一套适合鲜食枣果实的质地检测方法。【结果】主要试验参数为:采用完整的冬枣为试验对象,每果取最大横径处阴阳面2个部位测定(取平均值),各样品随机取20个(以上)果实进行测定;采用P/2n针状探头(直径2 mm),测前速度5 mm•s-1,贯入速度1 mm•s-1,测后速度5 mm•s-1,最小感知力5 g,穿刺深度小于最小样品的果肉厚度(冬枣,5 mm),感应力阈值2 g;通过设定的Macro程序,可在所得演示曲线中得到:果皮强度(g)、果皮破裂深度(mm)、果皮脆性(g•s-1)、果皮韧性(g×s)、果肉最大硬度(g)、果肉平均硬度(g)和果肉匀质指数等参数。【结论】该方法能够检测出不同生产园、不同含水量和不同贮藏时间冬枣的质地差异,同样适用于其它鲜食枣品种以及其它带皮食用的小型水果的质地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体外法研究不同油脂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油脂对瘤胃原虫吞噬细菌微循环及微生物群体的影响。【方法】3头瘤胃瘘管山羊提供瘤胃液,分别以菜籽油(A)、豆油(B)、玉米油(C)和花生油(D)为底物培养瘤胃微生物,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培养10h时用荧光标记瘤胃细菌法进行原虫吞噬细菌试验。【结果】原虫密度以对照组最高,显著高于A、B、C组(P0.05);细菌密度以B组最高,为4.906×109cells·mL-1,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原虫蛋白在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细菌蛋白组以B组最高,B、C、D均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原虫的吞噬速率分别为:267.6(对照组)、196.2(A组)、244.4(B组)、274.4(C组)、285.4(D组)cells/(cell·h),组间差异显著(P0.05)。吞噬细菌N的速率分别为1.445、1.059、0.320、1.482、1.541pgN·(cell·h)-1。【结论】估算每天每头山羊细菌蛋白循环量分别为121.64(对照组)、56.64(A组)、78.39(B组)、87.04(C组)和95.06(D组)mg蛋白·(d·头)-1,B组较低,仅为对照组的64.45%,且该组微生物量最大。在本试验的基础上认为4%的豆油对微循环的调控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19.
高产冬小麦对锌的吸收、积累与分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高产(9000kg·hm-2)冬小麦的锌素吸收、积累与分配特点,为确定锌肥施用技术提供依据。方法2004—2006两年中各采用4个品种,于各生育时期在田间取植株样品,分器官测定锌的含量。结果小麦各生育时期各器官的含锌量为9.5—112.5mg·hm-2(干重),含锌量最高的器官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更替。生育前期叶片中锌的积累量最高,拔节前叶片中锌的分配率占全株总积累量的50%以上;生育后期籽粒中锌的积累量最高。小麦一生锌的总积累量为384.9—475.9g·hm-2,生产100kg籽粒吸收锌4.3—5.2g。籽粒由再分配获得的锌占籽粒总锌量的58.2%—60.3%,各器官对锌的净吸收积累量、转移量及对籽粒锌的贡献均为叶片穗叶鞘茎秆。结论各器官生育前中期含锌量和积累量较高,后期籽粒锌的积累主要取决于各器官锌的再分配。根据锌的这些吸收积累特点,锌肥主要应作为播种前拌种或基肥施用,以促进小麦生育前期的生长和锌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