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蛸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隶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Octopodidae),俗称章鱼.主要营底栖生活在海底爬行,也能凭借漏斗喷水的反作用短暂游行于底层海水中.有短距离的生殖和越冬洄游习性,以龙虾、虾蛄、蟹类、贝类和底栖鱼类为食.  相似文献   

2.
章鱼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有8条腕足,又称“八爪鱼”、“峭”。有真蛸,俗名真章;短蛸,俗名岩章;长峭,俗名望潮。章鱼栖息于海底,靠腕足爬行或划行,以底栖的小鱼、虾蟹和贝类为食,我国沿海一带均有分布。章鱼的肉肥厚,是优良的海产食品,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口感独特,而且具  相似文献   

3.
《齐鲁渔业》2013,(11):54-55
章鱼、墨鱼和鱿鱼都属于软体动物门。章鱼,又称八爪鱼;墨鱼,又称乌贼;鱿鱼,又称枪乌贼。其具体区别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4.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 Sasaki),隶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章鱼科),俗称长章鱼、八带、望潮等。胴体短小,卵圆形,具肉腕4对(腕上有吸盘2行),长度是胸部的2—5倍,无肉鳍,壳退化,体色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淡为乳白色,深为红褐色,营底栖生活,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北方主要分布在黄、渤海一带低潮线附近。其肉味鲜美,高蛋白,是海味佳品,食用能补气养血,收敛生肌,抗疲劳抗衰老,深受日韩、东南亚和我国沿海消费者的喜爱,海捕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5.
长蛸人工育苗及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蛸(Octopus variabili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八腕目、蛸科、蛸属,俗称马蛸、长腿蛸、大蛸、长脚章鱼 [1].长蛸为我国沿海蛸类中的主要经济种,捕获量较大,分布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其中黄、渤海产量较大.长蛸为沿岸底栖头足类,是肉食性动物,主要以小型蟹类、贝类为食.长蛸肉质幼嫩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补血益气,收敛生肌等功效[1].  相似文献   

6.
章鱼趣话     
章鱼,在动物分类学上,与人们熟知的乌贼同属头足类软体动物家属,只是乌贼多两只腕足,而章鱼的腕足上有锐利的爪和200多个吸盘、能在水下牢牢捉住比自身重20倍的鱼、蟹、蚌类。肌肠辘辘的大章鱼有时会吞噬体弱的幼辈。更有甚者,有的潜入  相似文献   

7.
乌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乌江流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2006年7-8月对贵州境内乌江流域干流和16条主要支流共34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流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共获底栖动物132 种,隶属4门7纲54科,其中线形动物1种,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7种,节肢动物73种,在种类数上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03%和53.78%。流域底栖动物密度为22-21712 ind./m2,其中霍甫水丝蚓、凸旋螺相对密度较高,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是流域的优势种;乌江大桥、沙沱电站、沿河二桥、思渠等断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H=2.97~3.56)。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或以软体动物为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主、环节动物为主、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以节肢动物为主等类型,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种。水质生物评价显示:基于BPI, 有21个断面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基于H, 有31个断面受到中度到严重污染;基于G.I, 则34个断面分别受到轻度到严重污染。为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8.
章鱼是软体动物门(Phylum Mol—lusca)、头足纲(Class Cephalopoda)、二鳃亚纲(Subclass Dibranchiata)、  相似文献   

9.
日本全国章鱼的渔获量1986年达到最高峰,为10.3万吨.以后逐年减少,到1986年章鱼产量仅是4.7万吨.而进口量却增至10万吨,从而导致国内章鱼供应状况发生了变化。为了恢复章鱼资源,日本广岛县水产试验场自1981年开始对章鱼苗种进行试养研究。于198年用10尾成熟章鱼孵化章鱼苗5万尾。孵化的章鱼苗过一个月左右浮游生活,在这期间能摄食天然浮游生物,然后进入底栖生活。该水产试验场对章鱼苗种投喂蟹、虾幼体等,但是在底栖生活初期的苗种体长只有1厘米左右,所以确保与此对应的饵料是关键。孵化的1.3万尾的苗种,到现在只剩400尾左右,最大的个体体长已达10多厘米,存活率为3%。亚丁摘译自《港新闻》,1988年,1月6日。  相似文献   

10.
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3月的大潮期间对渔山列岛潮间带布设5个断面,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潮间带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90种,其中腔肠动物3种,多毛类11种,软体动物45种,甲壳类19种,棘皮动物6种,其它6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5307.06g/m2,总平均丰度为2323.20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软体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及丰度居首位。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多样性指数(D)、Mangalef丰富度指数(d)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1.421~2.417、0.497~0.624、1.396~3.223和0.484~0.648,平均值为2.052、0.577、2.477和0.590。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无干扰或轻度干扰。  相似文献   

11.
大港湾贝类养殖容量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统计分析法估算了大港湾贝类的适宜养殖面积,同时采用Tait模式和营养动态模式估算贝类自然生产力,根据调查潮间带非养殖区底栖软体动物、吊养区非养殖滤食性附着动物及浅海底栖软体动物的现存量计算贝类可养殖量,估算结果适养面积为346.67hm^2,贝类自然年生产力为31024t和29829t,海区滤食性软体动物现存量7731t,养殖容量为23293t和22098t。1996年后的实际养殖面积和养殖量已超过了估算的适养面积和养殖容量。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3个断面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9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环节动物1种;总平均生物量为(470.77±314.32)g/m2, 总平均密度为(480±248)个/m2.在各类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97~2.14、1.45~1.67和0.83~0.95,平均值分别为(2.06±0.08)、(1.53±0.12)和(0.90±0.06).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13.
章鱼俗名"长蛸"。软体动物头足纲,八须目,是我国沿海常见的经济海产种类。因其味道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国际上日本等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章鱼的增养殖,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为了恢复我省海洋渔业资源,加速章鱼全人工养殖的步伐,自2004年春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承担了省  相似文献   

14.
戴国梁 《海洋渔业》1998,20(1):20-22
本文取材于1980~1996年长江河口的多年调查资料。调查表明:长江河口软体动物种类较贫乏,共采集到软体动物10种。软体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54.25g·m~(-2),占长江河口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88.4%,其中河蚬为软体动物的优势种,其生物量占软体动物的93.8%。长江河口软体动物的分布和种类的贫乏与长江的流速、含砂量、河口盐度变化幅度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在长江河口上海江段首次采集到唯一的一个扭蚌标本。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南太湖底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属),隶属于11科。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9 个/m2 ,平均生物量为248.859g/ 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同时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浙江六横岛泥滩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3个泥滩潮间带断面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9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环节动物1种。3个泥滩潮间带断面总平均生物量为470.77±314.32 g/m2, 总平均栖息密度为480±248 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布范围分别在1.97-2.14、1.45-1.67和0.83-0.95,平均值分别为2.06±0.08、1.53±0.12和0.90±0.06。六横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18.
滇西北四大高原湖泊软体动物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10年对滇西北洱海、程海、泸沽湖和碧塔海的软体动物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比讨论4个湖泊间软体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和水体富营养化过程中软体动物种群结构的改变.在泸沽湖采集到的软体动物标本种类最多,共计23种、1亚种;其次为洱海采集到14种,碧塔海和程海分别采集到6种和5种.将洱海记录的软体动物种类与此次采集到的种类对比,洱海的软体动物种群结构由底栖型向漂浮型转变,这可能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 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0.
章鱼     
雨蕉 《海洋渔业》1986,8(5):199-199
<正> 章鱼和许多有“鱼”之称的水生动物一样,其实不是鱼。章鱼其学名叫真蛸,它与乌贼、鱿鱼同属软体动物。在体型上不象乌贼和鱿鱼那样灵活和具有流线型,胴短腕长,胴部几乎成球形。另外,它比乌贼和鱿鱼少了两条触腕,因此,在分类上归入八腕目。在我国常见的均是一些小型的章鱼,一般体长只有15~30厘米,即使最大的长蛸也只不过50厘米。但是,据说有一种叫做酢蛸的章鱼,体长3米,重达25公斤。另有一种生活在深海名叫“阿波罗神蛸”,体重竟达50公斤,可以称作章鱼中的“庞然大物”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