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在新疆福海县解特阿热勒乡进行了100头牛人工培植牛黄试验,经一年半后抽查,试验牛生长、发育、繁殖、泌乳,使役与同群未做牛黄培植的牛相比均无变化,抽样取黄试验牛54头,其中产牛黄者41头,成黄率为76%;在这41头产黄牛中,产牛黄最高者11.2g,最低者0.85g,平均每头3.75g。此人工培植牛黄经自治区药检所化验鉴定,其胆红素含量为32.92%,胆酸为11%,总胆酸为20.46%,与天然牛黄成分相同,据兄弟省区材料报道,人工培植牛黄的超微结构,药理作用、毒性试验与天然牛黄相比,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2.
用外科手术法对4头牛进行了胆囊手术,分别埋植两种不同类型的异物,用 A 型超声波和 B 型超声波诊断仪对牛黄形成过程讲行了定期探测。超声波诊断结果与手术取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二者之间基本相符。实验表明:B 超声波探测是判断牛黄培植是否成功,检测牛黄在胆囊内的生长情况以及确定适宜的取黄时间的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人工方法在牛胆囊内培植牛黄已获成功。牛黄形成机制的研究,得到人工培植牛黄工作者的热忱关注,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牛黄培植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分析测定,牛黄培植牛胆囊胆汁中,胆汁酸、胆固醇和胆红素,在牛黄形成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同时测定了胆囊胆汁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力。二、分析测定,牛黄培植牛血清中胆固醇及胆红素,在牛黄形成过程中含量的变化。试图探讨这些物质含量变化与牛黄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10头本地黄牛和2头夏(洛来)本(地)杂交牛,进行人工培植牛黄手术实验与跟踪观察,结果表明:实验牛的使役和母牛的繁殖能力不受影响;牛黄培植时间的长短与牛黄的形成大小成正比;牛黄菌种的应用和术部的确定是牛黄培植的关键环节.探讨了牛黄培植的影响因素及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5.
我国牛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牛黄形成规律或方法、时间、产量、质量等角度,综述了近20a来天然牛黄、人工牛黄、培植牛黄、腹腔内模拟胆囊快速培植牛黄、注射法牛体培育牛黄、体外模拟胆囊工厂化生产牛黄、体外培养牛黄的研究进展。对牛黄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是在肉牛体内进行人工培植牛黄试验,进一步探讨牛黄形成的机理,正确施牛胆囊手术和异常情况的处理,相应的采取提高人工培植牛黄产量和质量的措施,从而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采用活动记数法,热板法、电刺激法和扭体法,电惊厥法和化学惊厥法,观察胆红素含量不同的培植牛黄和天然牛黄的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经实验研究证明,胆红素含量不同的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具有相近的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中、低胆红素培植牛黄和天然牛黄均能明显减少小鼠自发活动次数,延长戊巴比妥钠的作用时间;显著降低醋酸所致小鼠的疼痛反应,但对电、热物理因素所致小鼠疼痛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此外,这3种药物对小鼠由电及苯甲酸钠咖啡因所致惊厥具有保护作用。因而表明,培植牛黄和天然牛黄的镇静,镇痛及对惊厥的保护作用与其胆红素含量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牛黄的采收与人工培植山东泰安市菜蓝子科技园(271000)崔丽君牛黄为牛的胆结石。其形状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大小不一,少数呈管状,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断面金黄色,且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是驰名中外的珍贵中药,...  相似文献   

9.
采用活动记数法,热板法,电刺激法和扭体法,电惊厥法和化学惊厥法,观察胆红素含量不同培植牛黄和天然牛黄的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经实验研究证明,胆红素含量不同的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具有相近的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中、低胆红素培植牛黄和天然牛黄均能明显减少小鼠自发活动次数,延长戊巴比妥钠的作用时间,显著降低醋酸所致小鼠的疼痛反应,但对电,热物理因素所致小鼠疼痛反应无明显抑制作用。此外,这3种药物对小鼠  相似文献   

10.
32头牛,随机分成2组,20头牛为试验组,在植黄同时应用 ZD 制剂,12头牛为对照组,只植黄,不加制剂。1年半后取黄,结果表明:试验组的培植牛黄平均产量(干纯品)比对照组有所增高,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牛黄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是牛科动物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的结石。本文报道了简便易行、适宜于农村推广的育黄技术育黄,22个月平均产黄10.57克/头,最高32.0克/头。并对培育牛黄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除胆红素略低于天然牛黄外,其他各项指标均与天然牛黄相似。药效学试验及毒力试验均表明,培育牛黄与天然牛黄相似。  相似文献   

12.
将ECO1、ECO2、ECO3和ECO-mixture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菌株接种于牛体胆囊培植牛黄.测定接种前后胆汁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酶)活性及培植1a后牛黄产量及胆红素含量.结果表明.ECO1、ECO2菌株的β-G酶活性,牛黄胆红素含量比ECO3菌株、ECO-mixture菌株明显升高(P<0.01),但牛黄产量明显偏低(P<0.01);ECO-mixture菌株的β-G酶活性、牛黄胆红素含量比ECO3菌株明显升高(P<0.01),但牛黄产量相近(P>0.05).综合判断ECO-mixture菌株是培植牛黄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3.
我院培育牛黄研究始于1979年。1980至1988年先后承担了内蒙古科委下述的《工培育天然牛黄研究》和《培育牛黄开发》两个课题。截至1988年底,已在内蒙42个旗县推广该项技术。787人参加了培训班,其中412亲自手术操作,前后施行培植牛黄手术6853例。植黄手术对牛的生长、发育、繁殖、使等均无影响。感染死亡率0.15%。统计表明、在一定时间内、随着培植时间的延长、牛黄的平均产量相应增加: 埋植异物半年左右,平均每头牛可产牛黄干纯品3.89克。埋植异物一年左右,平均每头牛可产牛黄干纯品5.73克。埋植异物二年左右,平均每头牛可产牛黄干纯品7.6克。埋植异物三年左右,平均每头牛可产牛黄干纯品13.1克。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选用健康黄牛28头施行双胆囊(DG)植黄手术,使胆汁从胆囊全部流入模拟胆囊(AG)内再回流入十二指肠,使牛黄同时在AG内和胆囊内牛黄床上生长。本文采用向牛体内AG中注入肝泰乐来提高胆红素转化率,加入Ca2+促进胆红素沉淀,月产牛黄6.80±1.80g,胆红素含量达到或超过35%的占61.54%,实验组胆红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天然牛黄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DG内培植牛黄效果优于AG内和胆襄内培植,肝泰乐和Ca2+可明显提高培植牛黄(CCB)的产量和质量,CCB中胆红素含量与胆汁中总胆红素(CB)和游离胆红素(UCB)的乘积呈正相关:y=32.93lgx-27.78,r=0.767**。  相似文献   

15.
将ECO1,ECO2,ECO3和ECO-mixture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菌株接种于牛体胆囊培植牛黄,测定接各前后胆汁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酶)活性及培植1a后牛黄产量及胆红素含量。结果表明,ECO1,ECO2菌株的β-G酶活性,牛黄胆红素含量比ECO3菌株,ECO-mixture菌株明显升高(P<0.01),但牛黄产量明显偏低(P<0.01);ECO-mixture菌株的β-G酶活性,牛黄胆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胆汁细菌学的研究内容;总结了细菌在牛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论述了培植牛黄菌种筛选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国内各地的使用情况;提出了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研究证明,胆红素含量不同的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一样,能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大鼠的正常血压,能显著减少离体蛙心的收缩频率和输出量;而对离体蛙心的收缩幅度和大鼠的心电图无显著影响。表明牛黄对动物心脏和血压的影响与其胆红素含量的多少无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不少省、市、自治区有人想通过提取胆红素、体外培养牛黄和牛胆囊、内人工培植牛黄来支援四化建设及发家致富。有的进行了牛胆囊内埋置合子并注入大肠杆菌使之产生牛黄。这种方法使牛黄形成的时间过长,少说也要一年。利用胆汁提取胆红素,也是支援四化建设和致富门路。但是目前困难的也是胆汁来源问题,即原料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胆红素含量不同培植牛黄对动物心脏及血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证明,胆红素含量不同的培植牛黄与天然牛黄一样,能显著或极显著降低大鼠的正常血压,能显著减少离体蛙心的收缩频率和输出量;而对离体蛙心的收缩幅度和大鼠的心电图无显著影响。表明牛黄对动物心脏和血压的影响与其胆红素含量的多少无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牛胆结石形成的机制,采用驴粪液(内含肠道中的大肠杆菌)为致黄菌,利用自制泡沫海绵片为核心,对16头动物进行植核育黄试验,经一年后收取牛黄。结果为10头牛获牛黄77.3克,1头羊获2.6克,另三头羊二头牛因饲养管理原因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