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池州市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胡文海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334-334
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也是“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生态农业建设在该市生态经济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文章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自然灾害、农村经济结构、生态农业建设基础等方面对池州生态农业建设条件进行了分析,比较深入地探讨了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粮(鱼、果、茶、菜、药等)”生态农业模式、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模式、观光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庭院生态农业模式等五种池州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池州市生态农业的发展措施,即:(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2)广辟财源,增加投入;(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4)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2.
黔南州沼气建设模式及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建萍 《耕作与栽培》2010,(3):54-55,57
分析了黔南州沼气建设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介绍了黔南州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提出了黔南州生态农业今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发展规模生态农业是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延伸与实践,已然成为了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课题。在简述发展规模生态农业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发展规模生态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发展规模生态农业对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生态农业建设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生态农业建设是安徽建设生态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安徽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指出了安徽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坚持综合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以及坚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并探讨了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5个基本生态类型区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布局与建设重点,最后提出了安徽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即:(1)倡导生态文化,积极开展能力建设;(2)完善政策,健全法规体系;(3)广辟财源,增加资金投入;(4)因地制宜,科学规划;(5)依靠科技,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国勤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306-31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本文在简述高效生态农业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首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分析;接着,重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的类型、模式和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最后,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该文对当前正在从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和普通群众均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发展生态农业模式,是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中,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根据各地的不同特点,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打造了新靓点。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发展生态农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对生态农业发展认识不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发展模式。文章在阐明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涵义基础上,指出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运用和体现;通过对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分析,得出中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客观必然性;最后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生态农业县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生态农业县评价指标体系的生态环境指标、经济环境指标、社会环境指标三大指标的26个因素指标,对各项目、各子因素确定权重分值及计算方法,对各项指标的生态经济内涵作了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14个生态农业县三年建设结果的评价,对规范和衡量县域生态农业建设水平,加快生态农业向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陵山区属经济发展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也是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内容丰富的地区。笔者结合近年来在丘陵山区生态农业建设实践中取得的成绩,总结了适宜这一地区推广和应用的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提出丘陵山区生态农业推广必须多样化、应用必须实践化、研究必须科学化。推广高效生态农业实用和配套技术、推进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的产业化、优化生态农业结构、强化科技培训力度和农村能源结构调整是丘陵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工程的开发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峰  曹林奎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347-347
生态农业既代表全球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又代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加强中国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开发建设,必将有利于西部地区农业的全面开发,并推动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可重点开发以下四大工程:农田生态建设工程、林业建设工程、绿色食品开发工程和旅游农业开发工程。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以生态现代化为核心,明确将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草地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作为生态农村建设的六大主题之一,从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及背景出发,提出并概述了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包括立体种植、设施栽培、生态养殖、休闲农业、种养加一体化、有机农业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快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锋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3):287-287
通过对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实践的总结,分析了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从政策取向、重点任务、生态环境管理、法制建设、监测体系、科技支撑、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加快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生态农业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江西省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及省级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的需求,按照生态学和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区划指标体系,并应用系统聚类法和判别分析法,对江西省生态农业环境进行了区域划分研究,并将其划分为5个生态农业区。这一区划结果大大增加了区划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实用性,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区划效果,为宏观指导江西省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生态农业是江西省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根据江西省省情,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生态农业综合评价体系,每个方面又分为若干具体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SPSS11.5软件来评价江西省近10年(1995—2005年)的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西省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综合评价值从1995年的0.1488提高到2005年的0.8114,其中经济效益的增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湟中县在旱作生态农业发展中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肥料建设与培肥土壤相结合、结构调整与推广抗旱技术相结合、科技培训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等措施,旱作生态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存在基础脆弱、生产水平不高、生态环境恶劣、农业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旱作生态农业发展思路,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业适用技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方面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倩 《种业导刊》2022,(1):8-11
高效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现代农业指明的发展方向,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剖析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发展建议.我国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着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加强制度保障、基础设施和配套产业建设、加大技术投入,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农业.进一步保护生态多样性,发挥各种相关要素...  相似文献   

17.
苏州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苏州市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并分析了该市实施的“蒋巷模式”、“洞庭山模式”、“农林大世界模式”3种典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特点与效益。根据苏州的资源特点,在城乡结合部适宜发展农业公园;在农村适宜发展生态种养园;在特色农产品生产区适宜发展特色生态农产品。标准化、企业化、品牌化是建设苏州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河南省虞城县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精神,立足实际,以科技创新为抓手,积极推动全县生态农业发展,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瓶颈。现结合该县的实践,对目前县城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做以下分析。一、发展瓶颈1.认识不足生态农业建设能否成功,除了取决于本身设计的优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生态农业的模式、布局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山东省发展生态农业的现状条件、生态农业空间布局和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概括了山东省发展生态农业具有的市场优势、自然环境优势、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等有利条件,以及市场需求不明确、不具备农业规模化生产条件、农业劳动力数量不足和质量偏低、缺乏承担生态农业隐性成本的主体、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等不利条件。分析了在山东半岛及沿海生态农业区、鲁西平原生态农业区等山东省6个生态农业区形成的林粮立体生态农业、蔬沼种养殖立体生态农业、种养渔立体生态农业、种养结合生态农业和观光生态农业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农业生产过程特征和空间布局特点。提出了通过强化农业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和保护、加强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强名优特色农产品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等推进山东省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定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太行山中段东麓,西邻鹿泉、灵寿,北连新乐,东傍无极、藁城,南傍石家庄市,全境为太行山山前冲积扇平原,总面积 468平方公里,总人口 43 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 6万人.自国家可持续发展在正定县实施以来,在省、市生态农业建设办公室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正定县生态农业建设已逐渐步入正规,并取得较快发展,从而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城郊平原型生态农业,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 7大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