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地氮肥管理下的水稻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代表性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水稻的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规律。与农民习惯施肥方法相比,实地氮肥管理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提高的前提下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施氮量。实地氮肥管理水稻有效穗数有所下降,但其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穗分化前实地氮肥管理水稻叶面积指数和根质量低于农民习惯施肥法,抽穗后结果则相反。实地氮肥管理提高了抽穗期水稻的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的比率、抽穗至成熟的干物质积累、抽穗后根冠比和剑叶的光合速率以及齐穗期群体透光率。实地氮肥管理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高峰均出现在穗分化至抽穗期,此阶段氮、磷、钾的吸收量约占最终总吸收量的45.6%~46.2%、39.6%~43.6%和44.2%~45.2%,均明显高于农民习惯施肥方法。对实地氮肥管理产量提高原因及养分吸收规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黄淮地区超高产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并建立了水稻超高产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为:应用Stanford公式(依据土壤养分的有效供给量、水稻的目标产量和稻株对养分的吸收量、当季的氮肥利用率)确定氮、磷、钾总施肥量,依据叶色或叶片含氮量与SPAD值或LCC读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主要生育期(分蘖期、穗分化始期和雌雄蕊形成期)水稻需氮供氮的SPAD和LCC指标值,并结合品种的源库特征,对氮肥追肥的施用期和施用量进行调节;穗数型品种或库限制型品种,注重施用促花肥或促(花肥)、保(花肥)结合,大穗型品种或源限制型品种,注重施用粒肥或保(花肥)、粒(肥)结合。建立的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可以显著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养分管理模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体系,本文研究了5种施肥模式对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处理3的实际产量最高,与其它处理的差别也较大。这说明水稻生产中,在均衡施用氮、磷、钾肥的情况下,有机、无机肥适当配施比单施无机肥能更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基肥、分蘖肥、穗肥按一定比例分施增产效果好;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氮素利用率情况差异明显。处理3的氮肥利用率比其他养分管理模式都高,所得结果可为水稻养分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效硅肥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011年和2013年2年在相对缺硅的土壤上进行水溶性高效硅肥在水稻上的肥效试验,明确了水溶性高效硅肥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及增产效果,初步确定水溶性高效硅肥在水稻上的最佳经济施用量为6.9 kg/667 m2,水溶性高效硅肥在水稻上的最高产量施用量为7.5 kg/667 m2,最高产量比对照增产6.6%。水溶性高效硅肥明显促进水稻对N、P的吸收和利用,使水稻植株氮磷含量明显上升。适量的高效硅肥明显增加株高、穗长和千粒重;提高颖花量,增加实粒数;提高分蘖率,增加有效穗。  相似文献   

5.
耕播方式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稻茬小麦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以冬小麦品种扬麦23为材料,研究了水稻秸秆全量还田、耕作层土壤含水量85.7%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耕翻、旋耕和板茬)和播种方式(条播、带状条播和均匀摆播)对稻茬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 表明,板茬处理更利于小麦对养分的吸收,成熟期氮、磷、钾积累量比耕翻...  相似文献   

6.
淮北地区氮高效高产型粳稻品种群体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淮北地区氮高效高产型粳稻品种的群体生长特征。【方法】在各自最适施氮水平下,选用淮北地区氮高效高产型、氮中效高产型和氮高效中产型3类代表性常规粳稻品种,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茎蘖动态、叶面积及物质生产与积累特征。【结果】拔节前氮高效高产型群体茎蘖数最少,拔节后平缓下降,最终成穗率最高;氮高效高产型水稻品种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最大,氮低效低产型最小,氮高效高产型水稻品种最大叶面积指数分别比氮中效高产型、氮高效中产型高2.53%、5.58%;有效叶面积率表现为氮高效高产型氮高效中产型氮中效高产型,高效叶面积率表现为氮中效高产型氮高效高产型氮高效中产型;抽穗至成熟阶段,氮中效高产型和氮高效高产型群体光合势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氮高效中产型,分别高10.58%和9.86%;氮高效高产型水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略低于氮中效高产型,抽穗至成熟阶段,随着籽粒产量的提高,干物质积累呈递增趋势,干物质积累比例以氮高效高产型最高;收获指数表现为氮高效型品种大于氮中效品种;氮高效高产型品种群体生长率在抽穗前低于氮中效高产型品种,而在抽穗至成熟阶段则显著高于氮中效高产型与氮高效中产型,分别高8.79%、17.46%。【结论】氮高效高产型水稻品种拔节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均低于氮高效中产型和氮中效高产型;抽穗到成熟期光合势、收获指数、群体生长率、成穗率和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7.
实地养分管理技术(SSNM)在华南双季早稻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水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SSNM)应用于华南双季早稻,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节省氮肥12.1%,增产15.4%,增收节支19.0%,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纹枯病害和倒伏明显减轻或减少,表现省肥增产,少病抗倒,增产增收,值得推广。SSNM的主要特点是分蘖期施氮量减少,单茎干重和结实率大幅度提高,分别比CK提高18.6%和9.3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松阳县农田茶园土壤养分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松阳县农田茶园(前茬作物为水稻)土壤养分的含量状况。结果表明,松阳农田茶园土壤养分中,有机质、全氮含量达到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养分指标要求;有效磷富集,超过指标近7倍;速效钾平均水平虽达到指标要求,但分布不平衡,低于指标要求的占62.8%;土壤酸化严重,pH值低于指标要求的占59.3%;镁含量达不到指标要求的占50.5%;锌、铜、铁有效含量较高。在施肥管理上,总体应采取减氮、控磷、适钾、补镁、调酸、重有机肥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水稻高产、高效、安全相协调的养分管理模式,试验通过组合氮、磷、钾肥用量与运筹方式,有机肥和微肥施用等因子,设计出6种不同养分管理模式,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杂交水稻Ⅱ优125籽粒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施肥模式(FFP)相比,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YHE)、高产模式(SHY)和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E)可以提高水稻的籽粒产量、纯收益和产投比、氮肥农学效率,其中产量增7.5%~20.63%,纯收益增20.31%~45.87%,产投比增3.57%~38.19%,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11.50%~74.68%;HYHE和HE模式还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其中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5.24~14.84个百分点。不同养分管理模式间的产量、产投比与氮效率存在差异,其中高效处理(HE)虽增产幅度最小,但实现了低投入、高产投比、高效益、高氮效率;高产高效处理(HYHE)实现了较高的产量、效益与氮效率,产量与效益比较协调。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减肥对籼稻高产形成的影响,实现绿色增产,以高产氮低效水稻品种丰研425和冈优527为对照,研究了高产氮高效水稻品种江优9527和Q优6号的产量构成、物质积累、叶片光合性状等差异。结果表明,与高产氮低效品种相比,高产氮高效品种的有效穗数有所降低,但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干物质积累总量有所降低,但成穗率和收获指数却有所提高。高产氮高效品种群体叶面积指数(LAI)生育前中期相对较小,成熟期增高;剑叶叶绿素含量在灌浆中后期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1.
氮肥利用对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响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水稻生育期氮肥利用与产量的关系,对水稻高产和合理施肥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在相同落谷量、等氮量条件下,氮肥基施比例过多,不利于水稻萌芽而影响成苗率。茎蘖增长速度与最高分蘖数随基施氮肥比例增加而提高,但基肥施氮量大易造成水稻群体过大而使成穗率降低。前期基蘖肥高时,可促进水稻的地上部分生长以及物质运输,更有利于中稻分蘖,但也会抑制地下部分的生长。降低基施氮肥比例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加穗肥比例,可增加地上部分干物质量,保持后期根系活力,并提高产量和抗倒伏能力。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适宜的施氮量利于水稻群体的高效生长,形成较高的成穗率、单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2.
<正> 氮、磷、钾是水稻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其施用数量、时期和方法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因此,多少年来,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目前己基本掌握了水稻的养分吸收规律、需肥的大致数量和各种肥科的配比。然而,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和施肥方法的改进,水稻的需肥和吸肥情况也必然发生一定变化。为了掌握水稻高产群体的养分吸收情况,1984—1987年间,结合高产栽培和高产开发,进行了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了解水分、氮素及其互作对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对协同提高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氮肥利用效率与氮肥施用技术、水分与氮素对水稻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耦合效应、作物-土壤关系及水氮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高产水稻作物与土壤的水氮互作效应尚不明确;高产水稻水氮耦合与高效利用的分子机理不清楚;协同提高水稻产量与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途径尚未掌握。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今后重点研究:高产水稻作物与土壤的水氮互作效应及其机制;水氮互作调控水稻吸收利用水分和氮素的生理与分子机理;协同提高水稻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调控途径与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水稻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草还田作为最便捷的水稻秸秆利用方式,对水稻生产和土壤培肥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稻草还田对土壤养分和机插水稻生长的影响,设置稻草还田(HR)和稻草不还田(BR)两个处理,通过测定水稻生育特性和产量等指标,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等性状,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能显著降低机插水稻株高达4.1cm,使每蔸水稻平均增加3.2个有效分蘖,显著增加水稻有效穗数达22.54%,从而显著提高水稻成熟期生物量达18.95%,增加当季水稻产量达18.88%,其中穗部生物量增幅达15.3%。稻草还田显著增加成熟期水稻地上部总氮、磷、钾素积累量,其中穗部氮、磷、钾素积累量增幅分别为13.2、5.2、4.73 kg/hm^2。稻草还田能显著增加种植后土壤碱解氮含量达14.67%。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不同土种对土壤N素的供应能力,通过不同土种N素养分来精确定量施用肥料,发展小麦生产,研究江苏省建湖县不同土种N素养分和种植小麦基础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设供试土种8个,每个土种设4个不施N肥空白小区,共32个;每个土种设置2个常规施肥区,共16个;总共试验小区48个。以当地主推品种宁麦13号为供试品种。结果表明,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中的田间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及不施用N肥空白小区小麦基础产量要明显高于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速效磷含量2个土类较接近。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N肥当季利用率平均为40.5%,而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N肥田间当季利用率平均为35.3%。同一土种不同农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与碱解氮含量相对较为稳定,潴育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土壤氮当季利用率大于脱潜型水稻土类4个土种。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空白、中肥、高肥三种施肥处理,研究了施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分蘖数、株高、干物质积累量,还是植株养分含量,均是高肥>中肥>空白,而产量则是中肥>高肥>空白,但中肥与空白相差甚大,而与高肥处理相差很小。  相似文献   

17.
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模式主要是选用审定推广的与当地熟期相适宜的优质高产多抗分蘖力强的水稻品种,适时大棚钵体旱育壮苗,标准化整地,合理稀植、钵体摆栽、机械插秧,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控氮增磷钾,增施硅肥,节水增温灌溉,综合防治稻瘟病等病虫草害,确保优质、高产、高效和安全成熟。  相似文献   

18.
继东亚地区和我国台湾省应用硅肥获得水稻大幅度增产的成功经验后 ,我国对硅肥的研究表明 :水稻是典型的需硅作物 ,每季每公顷吸收SiO2 量约为 2 2 5~ 12 75kg ,远超过水稻对氮、磷、钾吸收量的总和。福建省中低产稻田面积大 ,土壤有效硅含量普遍较低。随着稻区推广杂交水稻、产量与复种指数的提高 ,土壤中可溶硅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硅肥 (素 )营养不足已成为限制水稻高产和增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硅肥有利于作物生长、促进光合作用 ,改善群体构态 ,提高抗病能力 ,并促进其对养分 ,特别是氮、磷的利用 ,对南方大量缺硅酸性土壤 ,施用硅…  相似文献   

19.
水稻均衡营养肥对杂交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养分吸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稻均衡营养肥对杂交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养分吸收特性,以为精准施肥及秸秆还田养分循环利用提供必要的科学参数。结果表明,水稻均衡营养肥处理的株高、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穗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稻谷中的总钾、S~(6+)和Fe~(2+)含量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但总磷、Ca~(2+)和Mg~(2+)的含量低于常规施肥处理,总氮含量则基本相同;常规施肥处理的秸秆中总氮、总钾、Mg~(2+)和S~(6+)含量均高于水稻均衡营养肥处理,总磷、Ca~(2+)和Fe~(2+)含量基本相同。均衡营养肥处理氮、磷、钾利用率分别为67.8%、60.0%和95.5%,农民常规施肥处理分别为32.3%、86.0%和100%。可见,水稻均衡营养肥能均衡的为杂交稻生长提供必需的养分,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宿迁市水稻生产现状和高产潜力,针对目前水稻生产中存在农户种植规模偏小、土壤质地和肥力分布不均,产量不平衡、自然灾害频发、直接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才太少,稻农文化素质低等资源条件限制因素和水稻主导品种不突出、水稻栽培技术创新与推广普及力度不强、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较慢、水稻生产科技投入不足等技术障碍,提出加快"籼改粳"步伐,充分发挥粳稻增产潜力、推进水稻机插秧技术普及,提高种稻效益、培肥地力,提高水稻高产超高产实现的概率、加强优质高产抗病专用水稻新品种选育引进、加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等实现"9000攻坚"技术途径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田生产能力、提高水稻高产超高产技术的支撑能力、加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注重考核,改进管理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