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茶叶“愈采愈发”的論点提出后,引起了茶叶界的不少爭論。有的认为农民愈采愈发的经驗是片面的,没有理論根据,甚至把愈采愈发与“捋采”或“一把抓”的采法混为一談。有的认为茶树沒有愈采愈发的特性,如果依据愈釆愈发的理論,  相似文献   

2.
論科学分析     
科学分析是对具体材料的理論加工,也是我們总結經驗、認識規律的重要手段。早在1917年列宁已經指出:“我們布尔什維克已經发揮高度的革命性,但这还不够,还必須分析問題。”(列宁:《在布尔什維克的会議上的演說》)毛泽东同志一再教导我們說:“对于任何問題应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我們許多同志缺乏分析的头脑,对于复杂事物,不愿作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而爱作絕对肯定或絕对否定的簡单結論。”“要去掉我們党內浓厚的盲目性,必須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慣。”(毛泽东:《学习和时局》)他又說:“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認識任何  相似文献   

3.
1942年,中国茶叶研究所由浙江衢州的万川,迁址至福建崇安的赤石企山茶场。在当时战事紧张、条件艰苦、经费短缺等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吴觉农带领蒋芸生、叶元鼎、王泽农、庄晚芳等一批茶学家,同心同德,任劳任怨地在崇安赤石开展了茶树良种繁育、茶叶机械加工和制茶化学等研究工作;同时还编辑出版了《武夷通讯》、《茶业研究》等茶叶学术期刊,本文对《茶业研究》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安徽农业科学》1964年第四期楊家珍同志提出的《旱改水中值得注意的一个問題》,引起了我們应有的重视。解决这个問題,的确是直接关系到旱改水地区发展水稻生产的第一步。为此,現将我們所知道的一份有关資料摘抄出来,供旱改水地区农业工作同志們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4,(4):112-112
工夫茶既是茶叶名 ,又是茶艺名。应该是茶叶名在先 ,茶艺名在后。作为茶叶名的工夫茶 ,在庄晚芳先生《茶史散论·乌龙茶史话》中叙之颇详。工夫茶原是武夷乌龙茶的一个花色品名 ,最早见于 1 734年福建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 ,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 ,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 ,南山者次之。两山又以所产之岩名为名 ,其最佳者 ,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 ,又有‘小种’ ,则以树名为名 ,每株不过数两 ,不可多得。洲茶名色有莲子心白毫、紫毫、龙须、凤尾、花香、清香、选芽、漳芽等类”。在1 753年刘靖《…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讀过《安徽农业科学》1964年第4期汪庭祿同志写的《論受精条件对烟草当代結实性及蒴果一些数量性状的影响》一文,对于文中談的几个論点和內容,有不同的看法,特提出来与汪同志商榷。一、关于烟草杂种一代在生产上沒有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问题烟草杂种一代在我国曾經在部份地区生产上推广过。如山东省在1958年就推广烟草一代杂交种五十万亩以上,曾由一个公社生产过杂交烟草种子八十斤。但以后再沒有大面积普遍推广,其他地区情况也是这样。其主要原因,我认为是:(1)到目前为止,各地区都沒有选出一个在产量品質上合乎理  相似文献   

7.
陈椽同志在《中国农业科学》1963年第10期发表了《制茶“发酵”的概念与实质》(以下简称大作),对我在《园艺学报》1962年第2期发表的《发酵的概念和茶叶发酵的实质》一文(以下简称前文)中的一些论点,提出  相似文献   

8.
三年来,我們在总結农业丰产經驗和研究农作物高产生理的工作中,摸索着从生产实践通向理論研究的道路。室內室外都进行了試驗,参加不少調查研究和座談会,接触很多新問题和新事物。在双百方針的鼓舞下也爭論过不少問題,有的較一致了,有的相持不下,尚待更多的試驗去解决。这里就我們在小麦丰产問題研究中的粗浅体会,提出几点加以討論。 前期的生长基础和后期的干物質累积 小麦产量的形成过程可以大体分为两个  相似文献   

9.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7-148
《中国茶德———廉、美、和、敬》(一 )庄晚芳按 :庄晚芳先生的“中国茶德”最初发表于上海《茶报》1989年第三期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 0周年而设的“茶与文化特辑”中。其全文如下。 (转引自《庄晚芳茶学论文选集》)“我建议 ,宣传‘中国茶德’ ,以增进当前两个文明的建设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未知妥否 ,敬请赐正。中国茶德 ,四字守则 ,四句浅释。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清茶一杯 ,推行清廉 ,勤俭育德。以茶敬客 ,以茶代酒 ,减少‘洋饮’ ,节约外汇。清茶一杯 ,名品为主 ,共品美味 ,共尝清香 ,共叙友情 ,康乐长寿…  相似文献   

10.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2):237-237
茶人 ,这一今天看来带有茶香雅气的称号 ,在唐代仅用来称呼茶农。如《茶经·二之具》中有 :“ ,……茶人负以采茶也。”皮日休、陆龟蒙写的《茶人》诗 ,指的也是采茶人。往后 ,茶人概念扩大了 ,泛指茶业、茶学、茶文化工作者和爱茶人。据老茶人冯和法回忆 :抗日时期 ,由吴觉农领导的浙江茶叶改良场的同人出版过《茶人》刊物 ,那时他们一面在浙东茶区搞茶叶科研、生产 ,一面宣传组织抗日斗争。“茶人”更有了进步爱国者的涵义。改革开放后 ,茶文化得到复兴 ,杭州庄晚芳先生建议提倡“廉、美、和、敬”中国茶德。使“精行俭德”之茶人家风得…  相似文献   

11.
徐荣铨 《农业考古》2002,(4):273-274
《瑞草之国———中国茶文化随笔》是一本写得很好的介绍中国茶文化的通俗读本。作者王旭烽 ,是一位年轻的国家一级女作家。她出生于浙江平湖 ,现任浙江文学院副院长。其代表作《茶人三部曲》(一、二部 )曾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1 989年底 ,她调入在杭州的中国博物馆工作 ,参加该馆的筹建和布展工作。在筹建茶博馆的日子里 ,她结识了许多茶人。 1 990年她开始构思“茶人三部曲“ ,而这部文化随笔 ,就是为工作所需和小说创作作文化准备的。 1 992年完成初稿 ,茶叶专家庄晚芳先生为她作了序 ,此书后来并未完整出版 ,只是被引用一些片段 ,倒是…  相似文献   

12.
学术动态     
一些农业科学工作者撰文討論防止作物品种混杂退化問題 解放以来,我国作物品种工作有了较大进展,有关品种理論也有了进一步提高。最近庄巧生等同志分别在报上发表了論文,探討作物品种混杂退化和提高种性等问題。 庄巧生同志在一九六二年八月三十一日《文汇报》上,发表了以《作物品种的混杂和退化》为题的文章。作者認为,判断一个品种是否退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問題,虽然根据品种种性和生活力的表現就可以确定,但种性和生活力的具体表現,不仅受遺传性的支配,还在不同程度上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遺傳學是一門年青的科學,但它的發展很快,尤其近几年來,孟德爾派遺传學又累積了許多新材料,提出了許多新的理論與見解。有許多同志在研究這些新情况后,認為孟德爾派与米丘林派是更趨于接近了。但也有同志認為這些僅僅是表面上的接近,在實質上,由于基本理論的不同,思想基礎的各異,二者間仍有原則性的區分,是不能硬揑在一起的。究竟這兩者間在那些地方是相似的,在那些地方還有较大的距離,在今后的發展中,二派有无可能接近,這些都是我們很感興趣的問題。我對米丘林、李森科的學  相似文献   

14.
编輯同志: 我們学习了《安徽农业科学》,的确收获不小。1963年第4期孙国伦同志写的《略談光合势与净同化率》一文,表一中“由净同化率換算的生物产量(公斤/亩)”一栏的数字如何換算得来?希抽暇解释一下,最好举例具体說明。  相似文献   

15.
无論动物或植物,当我們获得一个优良品种时,就希望这个良种能够保持下去,不要变劣退化。但当我們在进行改良品种或做育种工作时,如果一个品种总是保持它一切原有的特性不变,我們的育种工作就无从下手,也就选育不出更好的品种来。那时,我  相似文献   

16.
赵天相 《农业考古》2003,(4):146-146
《茶十德》 (唐 )刘贞亮按 :唐·刘贞亮“茶十德”引自《庄晚芳论文选集》中《日本茶道与径山茶宴》一文。该文为庄晚芳、王家斌合作 ,初发表于 1984年《农史研究》第四辑。文中称 :“唐代我国有位刘贞亮 (据日本《茶与文化》一书 )把饮茶的好处总结为‘十德’” :   一、以茶散郁 (郁闷 )气二、以茶驱睡气三、以茶养生气四、以茶除病气五、以茶利礼仁六、以茶表敬意七、以茶尝滋味八、以茶养身体九、以茶可雅心十、以茶可行道《茶十德》 (日本 )明惠上人按 :日本明惠上人 (1173- 12 32 )“茶十德”引自陈椽《论茶与文化》一书 (农业出…  相似文献   

17.
采茶·采茶歌·采茶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个“采茶的”“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井冈山的茶叶甜又香啊……”刚上南去的列车,找了座位坐下,车上的广播就送来这悠扬、清甜的歌声,无须说,这是朱逢博演唱的《请茶歌》。我对面一位胖胖的同志,似乎受到歌声的启示,取出茶杯泡了一杯浓茶。顿时,满座清香四溢。“这是新采的黄山毛峰,来,您也泡上一杯。”胖同志显得很兴奋,边给我泡茶,边滔滔不绝地同我谈起了有关茶叶的种种知识。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我们祖先植茶已经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了。早在公元780年唐代学者陆羽就写下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种茶技术传到国外后…  相似文献   

18.
“发酵”这个专門名詞,有它独立的定义和特定的概念。看了王泽农同志在《园艺学报》第一卷第二期发表的《发酵的概念和茶叶发酵的实质》一文,得到启发,茲将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提出討論,請批評指教。  相似文献   

19.
提倡高尚的茶风茶德是弘扬中华茶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我们要提倡的中国茶德其主要内涵是什么,却尚未有统一而明确的认识。近年来茶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参照日本茶道的四规“和、敬、清、寂”和南朝鲜茶礼的“和、敬、俭、真”或“清、敬、和、乐”,提出中国茶德的明确概念。如著名茶叶专家庄晚芳教授在《文化交流》1990年第2期发表的《茶文化浅谈》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茶德应是“廉、美、和、敬。”: “我建议提倡‘中国茶德’——廉、美、和、敬四字守则。四句浅释: 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清茶一杯,推行清廉,勤俭育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清茶一杯,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乐长寿。清茶一杯,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清茶一杯,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茶叶专家程启坤和姚国坤研究员在《中国茶叶》1990年第6期发表的《从传统饮茶风俗谈中国茶德》一文中则以“理、敬、清、融”四字来表达中国茶德。现将该文“弘扬中国茶德”一节转载于后,供读者参考。本刊拟辟专栏,展开讨论,希望大家踊跃投稿,(来稿最好在1000字以内,正面阐述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20.
螟虫工作者对于掘稻根治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从理論出发,認为有效;有的从实践出发,認为无效。由于看法不同,就产生了观点上的分歧,以致成为屡次稻螟会議上爭論不休的問題,直到如今尚未得出正确的結論。今就这个問題提出我們的看法如下。三化螟在中国系单食性害虫,只寄生于水稻,而不寄生于其他植物上。据我們的研究,三化螟有95%在稻根中越冬,其余5%在稻草中越冬的,多因干燥而死亡。因此,从理論上講,掘稻根就能够消灭螟虫。同时,在太湖流域有几百万亩晚播晚栽(“小滿”播种、“夏至”栽秧)的稻区,促使第一代三化螟不易在秧田中产卵,也就消灭了第一代三化螟;到第三代时,这个广大的地区没有螟灾,称为无螟害区。1950年在江苏无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