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五个生态型不同的品种,分两组试验。一组为萌芽种子低温处理,另一组为一叶一心幼苗不同日照处理。用脱落酸放射免疫法测定幼穗中ABA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日照处理的幼苗,生长锥内,ABA含量依次为8小时>12小时>24小时;在同一日照中,有春性小麦ABA含量高于冬性的趋势。萌芽种子低温处理后的幼苗,生长锥内ABA含量均高于对照,而且在未经低温春化的对照中,也有春性小麦ABA含量高于冬性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不同小麦品种的春化发育特性,给小麦品种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不同生态区大面积推广的29个基因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春化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穗分化的起始和分化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处理后不同品种的苗穗期(出苗期至抽穗期经历的天数)、出苗期至幼穗分化二棱期的天数均随春化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缩短,但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取相异性指标5,可分为春性(S)、弱春性(PS)、半冬型偏春性(PWS)、半冬型偏冬性(WS)和冬型(W)5个类型.春性品种和弱春性品种不经春化处理也可正常完成幼穗分化过程、正常抽穗,半冬型偏春性品种正常幼穗分化需要0~2℃的低温10 d,半冬型偏冬性品种0~2℃的低温达到20 d才能完成正常的幼穗分化,冬型品种正常幼穗分化需要30 d 0~2℃的低温.半冬型偏春性品种、半冬型偏冬性品种和冬型品种如不经过低温春化处理,穗分化都在二棱期停留.  相似文献   

3.
小麦通过春化的形态指标及温、光组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3个品种的萌发种子在1-3℃条件下春化处理。根据抽穗所需的低温处理最低天数,可划分成春性(0天)、偏春性(10天)、弱冬性(20-30天)、冬性(40天)和强冬性棱(50-60天以上)等五种类型。对未能抽穗的处理幼穗镜检结果,大多停滞在伸长期及单期。证明双棱期是幼穗通过春化的形态指标。在人工控制的生长室(箱)中几个代表品种的试验结果表明,麦苗在低温条件下生长后,移入20℃、24小时照光的生长室内不仅能抽穗,而且种子直接播种在20℃、24小时照光条件也能抽穗。这证明冬性小麦除低温春化途径外,也可通过适宜的温光组合,在无低温的条件下,促进幼穗发育而抽穗。  相似文献   

4.
播期对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幼穗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春化作用与器官建成的关系,采用Excel,DPS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春季3个播期对4个不同生态型小麦品种(京841、川麦107、扬麦16、高原602)幼穗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性越强的小麦品种在春季播种幼穗分化可正常进行,而冬性品种不经过春化作用无法正常进入二棱期;春性小麦品种可正常完成幼穗分化的前提下,随着播期推迟,进入二棱期推迟,但整个幼穗分化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同一小麦品种,无法进入二棱期的处理植株干物质量、植株含氮率、植株氮素积累量均明显低于幼穗可正常分化的处理;同一小麦品种可完成幼穗分化的处理中,随着播期推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索并验证科学、直观、适用的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更好地指导小麦科学定性,合理用种.以59份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2008-2013年度的连续大田春播试验以及人工模拟低温春化处理试验,研究了小麦品种冬春性的基因型间差异,对春播抽穗率、苗穗期、抽穗所需低温春化天数、苗期生长习性、成熟情况等指标进行了比...  相似文献   

6.
春化是小麦品种的重要性状,直接影响着小麦品种的种植范围和利用效率。本文从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鉴定指标、春化相关基因及分子机理等方面入手,综述了小麦冬春性的研究进展。分析比较了目前常用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并总结了依靠自然低温春化鉴定的利弊。对目前小麦春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小麦冬春性分子机理研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小麦冬春性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一、越冬期冻害 小麦越冬期发生冻害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品种春性较强.冬小麦需要一个低温阶段才能起身拔节,我们称这个低温阶段为春化阶段.品种通过春化所需的温度越低、时间越长,该品种的冬性越强;反之,春性强.小麦通过了春化阶段,发育进入二棱期,抗寒能力大大减弱.春性强的品种在冬前遇到冷空气后通过春化,冷空气过后小麦迅速发育,甚至起身拔节.  相似文献   

8.
对于小麦的冬、春性类型在遗传上、生理上的差异及对春化和光周期的反应,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Torao Gotoh等对冬小麦春化反应进行了基因分析。ΓepMaH研究了春性品种光周期反应的形态特征。国内外关于小麦主茎叶数,叶龄与穗分化进程的对应关系、生育阶段的划分也有许多研究。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不同类型品种,周年分期播种,研究小麦主茎叶片数及穗分化进程的变异,以探索冬、春性品种叶数及穗分化进程的形态指标,并以此划分生育阶段。  相似文献   

9.
掌握三麦(小麦、大麦、元麦)幼穗分化特点,合理地应用改良种,是实现三麦高产稳产的重要一环.据我们观察,不同品种的三麦,幼穗分化特点不同,在应用时必须加以注意:(一)春性和半冬性品种与冬性品种幼穗分化的早迟不同.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幼穗分化时间较早,秋播的四叶期就进入了生长锥伸长期,幼穗已开始分化;而冬性品种幼穗分化时间较迟,到五叶期生长锥才伸长,幼穗才开始分化.冬性品种幼穗分化较迟,要获  相似文献   

10.
对6个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品种及其完全双列杂交F1幼穗分化特点和穗分化杂种优势的研究表明,杂种幼穗分化各主要时期普遍存在杂种优势;不同生态类型组配方式的杂种穗分化优势不同;穗分化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具有一定相关关系;黄淮麦区杂交小麦最佳生态组配方式为春性品种×冬性品种。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的最佳模拟理论,运用二次同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方法,选择播期、基本苗、氮、磷、锌肥用量及氮肥用作基肥、壮蘖肥、返青肥、拔节肥、倒2叶肥等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可控因子作为决策变量,以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作为目标函数组成试验计划,取得可靠的田间试验数据后,直接输入计算机。建立多项农艺措施对产量等性状的多维反应面数学模型,依据此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选优,完成3000多个组合方案的动态仿真和统计分析,筛选出一套小麦亩产400-500kg和大于500kg的优化农艺技术组合方案及群体发育指标、产量结构指标。同时还探讨了因素独立、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小麦籽粒蛋白质在制麦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籽粒蛋白质对麦芽品质影响的机理,以皖麦38、扬麦13和小偃6号3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以澳大利亚啤酒大麦品种Stilling为对照,系统分析了参试材料在降温发芽过程中的蛋白质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总氮在制麦过程中变化较小,仅变化了2.09%;可溶性氮在制麦过程中变化较大,制麦前后相比可溶性氮增加了约4.8倍;隆丁区分的高分子氮变化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约为48%),中分子氮变化不大(约为7%),而低分子氮在40%~48%变化。小麦和啤酒大麦在制麦地过程中蛋白质的变化差异较大,揭示其制麦工艺应与啤酒大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以小麦K型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为材料,探讨用花 药培养技术选育小麦K型雄性不育恢复系的可行性,并与常规轮回选择法进行了比较。结果 表明,用花药培养技术选育小麦K型雄性不育恢复系不仅可行,而且简单、省事、高效。  相似文献   

14.
不同品系糯小麦粉品质特性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6个糯小麦品系、8个非糯小麦品种和4个部分糯小麦品种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糯小麦粉的降落值为64~77 8.远低于非糯小麦和部分糯小麦,各品系间差异较小;而吸水力较部分糯小麦和非糯小麦强,最高达73.5%,并具有较高的公差指数、较低的粉质质量指数、较短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因此流变学特性较弱;总淀粉含最与非糯小麦及部分糯小麦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糯质突变没有影响到籽粒中总淀粉含量;糯小麦的糊化温度和峰值温度分别介于60.7~63.6℃和67.3~72.6℃之间,都低于部分糯小麦和非糯小麦;还具有高崩解值、低峰值黏度和回生值.此外,糯小麦粉的降落值与α-淀粉酶活性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优质冬性糯小麦转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糯小麦是一种新型小麦,含支链淀粉(含量≥99%),因此在食品工业和非食品工业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糯小麦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近年来也得到我国育种家的重视,现已有少数糯小麦品种问世,但其冬性均较弱,不适宜北方冬麦区种植。研究利用现有糯麦种质与目前广泛种植的优质冬性小麦品种杂交,选育出适宜北方冬麦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的糯性冬小麦新品系。  相似文献   

16.
糯小麦及非糯普通小麦若干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糯小麦品系"安农糯1"和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研究其农艺、品质性状和粘度仪参数间的差别.结果表明,与供试的普通小麦品种(系)相比较,"安农糯1"在株高、穗长和千粒重等农艺性状上均不理想,需要通过杂交和回交等方式进一步改良;蛋白质含量、灰分、湿面筋含量等变化不大.但"安农糯1"籽粒硬度的值较低,表现为软质,直链淀粉含量表现极低的值,糊化温度、高峰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后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和搅拌值等8个粘度仪参数均表现较低或极低的值.还讨论了糯小麦的改良和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小麦主要病害的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小麦白粉病、锈病、赤霉病以及其它病害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小麦抗白粉病、抗锈病基因的来源、定位、分子标记及其代表品种,筒述小麦抗病基因在生产上的应用,并对目前小麦抗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春小麦冠层温度分异特性的研究及其冷型基因型筛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BAU-1型红外线测温仪测定不同小麦品种(系)不同年份的冠层温度并测定具有代表性品种(系)的叶片输出功能期、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累积和麦谷蛋白大聚合体(LMP)的含量、叶面积和干重,比较其关系,初步确定了我省春小麦温型划分标准。通过两年的试验结果,将晚熟组的对照品种新克旱9号划为冷型小麦,把中熟组的对照品种垦红14划为暖型小麦,这就为我们从生理育种上育成优良的品种提供了更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多目标最优化理论——SWT法探讨了小麦—天敌—农药—麦蚜系统的优化问题,得到了使经济效益(小麦产量)、环境效益(农药浓度)和社会效益(天敌量)综合最佳的麦蚜种群最优动态参数。结论与决策结果及大田实际表现一致。SWT法结果准确、灵活性大、适用面广且对话性强,可作为专家系统中的一个有力的决策工具,文中给出了SWT法的通用BASIC程序,从而使大小规模的问题解决均成现实。  相似文献   

20.
以6个普通小麦为母本,5个斯卑尔脱小麦和 5个密穗小麦为父本配制6×10种间 NCⅡ双列杂交组合,对其杂种F1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小麦种间杂种在产量上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中斯卑尔脱小麦与普通小麦所配的30个种间杂交组合产量杂种优势平均为109.24%(43.14%~187.96%),单株穗数及千粒重平均优势较大且与产量优势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水平和显著水平;密穗小麦与普通小麦所配的30个种间杂种的杂种优势为77.19%(-2.18%~143.42%),单株穗数和主穗粒数优势较大且与产量优势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种间杂种的品质指标中籽粒硬度大多降低,但农大3226所配组合均具正向优势,密穗小麦所配种间杂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湿面筋含量低于普通小麦。但是种间杂种沉淀值的杂种优势比较普遍。认为,种间杂种的品质性状在一些组合中比普通小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