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有机肥配比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的研究,得出增施有机肥,实行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水稻群体质量提高,有利于实现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以最佳配比为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为5:5,前后期运筹比例为6:4。  相似文献   

2.
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前期基蘖肥和后期穗粒肥 N 肥的不同运筹比例试验研究,明确了水稻高产栽培,适当降低前期 N 肥比例,对水稻前期早发无显著影响,群体质量提高。表现群体高峰苗降低、成穗率提高,抽穗期单茎鞘干物重和后期单茎干物质生产量提高,最大叶面积叶片位置上移,实现叶片配置2-1-3-4-5(后劲型),降低后期叶面积日下降速率,有利于提高每穗颖花量。得出高产水稻(亩产≥700公斤)栽培,适宜的前后期 N 肥运筹比例为:5.80~7.15:2.85~4.20。即前期 N 肥用量10.15~12.42公斤/亩纯 N,后期 N 肥用量5.08~7.35公斤/亩纯 N。  相似文献   

3.
运用裂区试验方法,研究了肥料水平和肥料运筹对麦田套播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及其群体质量的影响。明确了麦田套播稻高产(≥600kg/667m^2)栽培的适宜肥料水平为15kg/667m^2,肥料运筹4:6为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一、试验目的通过试验探索水稻盘育毯苗机插最佳氮肥运筹方式,研究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群体质量、稻米品质的影响,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二、试验材料1.土壤与茬口供试土壤类型为浅位勤泥土,耕层土壤养分:有机质30.3克/千克、全氮20.1克/千克、有机磷11.7毫克/千克、速效钾158.5毫克/千克。前茬小麦产量425千克,麦秸秆全量粉碎还田。  相似文献   

5.
苏中地区直播水稻的群体生产力及氮肥运筹的效应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近年来直播水稻在江苏等地区扩展迅速,但其栽培和育种的专项研究很少。本研究对江苏省苏中地区直播稻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调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水稻直播栽培模式下氮肥施用量和运筹比例试验,探讨直播水稻群体生长和产量形成对氮肥施用的反应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苏中地区普通农户直播水稻的产量平均为7 710 kg hm-2,显著低于机插和人工移栽稻,直播稻氮肥施用量一般在270 kg N hm-2之上,氮肥不合理施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区试验表明,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均对直播稻产量有显著影响,氮肥施用量主要通过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发挥作用,而氮肥运筹比例主要对每穗粒数产生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施用量270 kg N hm-2,基肥∶分蘖肥∶穗肥=4∶3∶3的产量最高。在上述施肥条件下,直播水稻群体结构较为合理,个体和群体的物质生产量均处于较高水平,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较强,经济系数表现合理的较高水平(0.53左右),同时有相对较好的抗倒性能。对直播水稻的增产途径和高产群体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超级稻晚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及指导相应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研发,研究了氮钾养分不同优化运筹技术下超级稻晚稻吸肥特征和土壤供肥特征及晚稻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较,氮钾优化运筹处理均提高了稻谷产量、有效穗数量、千粒质量、氮磷钾利用效率及水稻群体单株干物质累积量和氮磷钾累积量,其中,优1处理(氮钾基追比为基肥∶分蘖肥∶穗肥=5∶3∶2)的稻谷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最高,其稻谷实际产量、有效穗数量、千粒质量、氮肥利用效率、磷肥利用效率、钾肥利用效率、干物质累积量、氮素累积量、磷素累积量、钾素累积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依次提高了5.3%,17.3%,3.4%,30.4%,21.2%,28.4%,4.4%,15.0%,4.2%,12.9%,并且,优1处理的土壤碱解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在晚稻整个生育期内的变幅较其他施肥处理小,变化曲线波动较为平缓,说明其氮钾的利用量和利用效率较其他处理高,氮钾适量适时的供应,也协同促进了晚稻对磷素的吸收,提高了磷素利用效率。前述试验现象均表明该处理的氮钾养分运筹下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特征和相应土壤养分供应特征更吻合超级稻晚稻的养分需求特性。研究结果为超级稻晚稻化肥减施增效及相应缓/控释肥等新型肥料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7.
桂林市晚稻免耕抛秧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凡 《耕作与栽培》2003,(3):15-15,26
针对桂林市双季稻季节紧的突出问题,为寻找一条既赶上季节,又能节本增效的免耕抛秧技术,着重进行了不同沤田时间、肥料运筹等试验研究。通过不同浸田试验,在前作早稻收割时保持田面湿润下,晚稻免耕抛秧前药后缩短晒田和浸泡时间,有利于抢季节,结果表明,早抛秧5d可以提高单产15.5%。肥料运筹,根据水稻生育后期比前期吸肥多的规律,在同品种,总施肥水平相同下,进行不同基蘖肥与穗粒肥配比的肥料运筹试验,结果以8:2产量最高,其次是7:3,分别比10:0增产14.1%和11.0%。  相似文献   

8.
舒启成 《耕作与栽培》1996,(2):25-26,41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子浅析舒启成(玉屏侗族自治县朱家场镇农技站)我镇通过对水稻旱育稀植不同播种量、移栽叶龄,栽插密度和不同N肥运筹方式的对比试验和大区示范,获得亩均增产8.55%、亩净增纯收益97.75元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试验示范中不...  相似文献   

9.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降低前期氮肥施用比例,增施拔节肥、孕穗肥,有利于协调群体与个体矛盾,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增加中后期氮肥运筹比例,能明显提高强筋小麦子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改善品质.强筋小麦栽培,应选用基肥50%、平衡肥10%、拔节肥20%、孕穗肥20%的氮肥运筹方法,容易实现高产、优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常规粳稻南粳5055、南粳46为材料,在总施纯氮量为300 kg hm–2条件下,设置9∶1、8∶2、7∶3、6∶4、5∶5、4∶6共6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探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机插粳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全量还田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南粳5055、南粳46平均增产5.04%、4.64%;随着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下降,秸秆全量还田机插粳稻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7∶3时,水稻产量最高。相同氮肥运筹模式下,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水稻拔节期及移栽至拔节阶段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抽穗期、成熟期及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则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氮肥运筹间表现为随基蘖氮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下降,拔节期及移栽至拔节阶段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下降,而抽穗期、成熟期及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基蘖氮肥与穗氮肥比例为7∶3时,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的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经济系数也最高。秸秆全量还田水稻拔节前的氮素积累量低于秸秆不还田处理,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则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秸秆全量还田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不同氮肥运筹间表现为随基蘖肥占总施氮量比例的下降,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基蘖氮肥与穗氮肥运筹比例为7∶3时最高。  相似文献   

11.
氮肥运筹对水稻抽穗期群体源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迟熟中粳稻武育粳3号和杂交中灿稻汕优63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抽穗期群体源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施氮总量下,增加后期用氮比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例为5:5,在倒4,3叶两叶龄期等量分次施用穗粒肥,能提高抽穗期体源库质量,提高群体成穗率,改善抽穗期叶面积组成,提高总颖花量和粒叶比,抽穗后群体光合势和净同化率高,形成高势粒比群体,从而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不同用量硅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施用不同量级的硅肥,结果表明:施硅肥后,增强了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植株挺拔、叶片上举,促进了水稻早发,水稻群体结构合理,有利于籽粒充实,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稻谷成熟度整齐达到多穗高产。如东当地适宜的硅肥用量为10 kg/667 m2左右。  相似文献   

13.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高产群体质量理论与技术苏祖芳(扬州大学农学院225009)水稻高产群体质量与技术是凌启鸿等在叶龄模式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所创立的。该成果在江苏、安徽、上海等省市大面积上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从1992—1995年在江苏省不同地...  相似文献   

14.
水稻旱育抛植的密肥运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旱育抛植的密肥运筹技术邱泽森,刘学良,曹文武(江苏省农林厅作栽站南京210009)(江苏省六合县大圣乡农技站)水稻旱育抛植技术克服了塑盘抛秧限制秧龄的弊端,同时节省了秧盘费用,是旱育稀植与抛秧有机结合的新技术。该技术具有早发、快发和高产、高效的优...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缓/控释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180 kg 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 主区设控灌、干湿交替灌溉、传统灌水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副区设尿素一道清、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释肥、树脂包膜控释肥4种氮肥种类,研究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分配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 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干物质量和氮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产量构成因素与氮素在结实期转运总量及其分配呈显著正相关。干湿交替灌溉和缓/控释肥均能提高干物质量、氮素吸收及产量并表现出显著互作效应,施用缓/控释肥氮素表观利用率达42%~53%,相较于尿素一道清和传统的尿素常规运筹,氮肥偏生产力提高6%~23%,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26%~71%,增产8%~19%。控灌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氮素有效性高,保证足穗、促进重穗;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能保持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稻株氮素积累、协调氮素分配;淹水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无效分蘖减少,氮素入渗、淋溶降低,成穗率提高。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运转的表现,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为本试验最佳处理,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高产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以甘肃河西内陆灌区玉米制种单位面积产量 7500~8250kg/hm2 为目标,依据制种玉米需水需肥规律、制种基地土壤质地和肥力状况,结合试验示范与生产实践,探索出“基肥 + 水溶肥滴灌追肥”施肥模式及水肥运筹方案,总结出以“有机无机配施,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施,长效肥与速效肥配施”为原则,以“攻秆肥、攻穗肥、攻粒肥”三攻追肥为核心,生长期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少量多次、全程化滴灌追肥的制种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运筹技术模式,为河西灌区玉米制种水肥高效利用提供指导方案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以杂交籼稻II优498为材料, 在温江和汉源两种生态条件下, 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宽窄行、三角形、扩行减株稀植和抛秧4种栽培方式水稻结实期群体光合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穗肥施用比例的增加, 结实期冠层透光特性得到改善, 抽穗期茎鞘干重、高效叶面积率和有效叶面积率等群体质量指标得到提高, 抽穗后叶面积指数(LAI)和呼吸占群体光合的相对比例(CR/TCAP)有所降低, 而群体光合速率(CAP)在两地的变化趋势并不一致, 温光条件较差的温江点表现为先升后降, 而温光条件较好的汉源点则呈下降趋势。当氮肥运筹为6∶3∶1时, 宽窄行和三角形栽培有利于改善冠层透光特性和群体质量, CAP升高的同时结实中后期CR/TCAP增幅减小, 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当氮肥运筹比例为5∶2∶3时, 扩行减株稀植栽培透光性能和群体质量的增幅最大, CAP升高的同时CR/TCAP并未增加甚至有所减少, 群体光合生产能力高于其他栽培方式;当氮肥运筹比例为4∶1∶5时, 抛秧栽培在温江点有利于改善群体质量和增加光能截获, 结实中后期CAP显著提高的同时CR/TCAP降低, 群体光合生产优势明显, 但温光条件改善后此优势并无体现。因此, 提高水稻群体光合生产能力需结合当地温光条件并针对栽培方式采用适宜的氮肥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贵州省对水稻的品种、密度、肥料等单因子试验探索较多,对指导大田生产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水稻产量的高底受品种、移栽密度和施肥水平的影响是紧密联系的,为些,2006年贵州省粮食增产工程技术小组安排在印江县实施了水稻不同密度与氮肥不同运筹水平两因素试验,以期为大面积水稻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免耕套稻具有节水节肥节本稳产高产等明显优势.试验研究在免耕套稻湿润灌溉的条件下,基本苗与肥料运筹最佳组合,以求在确保稳产高产的前提下,进一步节本增收,以解决当前水稻种植过程中盲目滥施化肥,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生产成本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加重之痼疾.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适宜安徽沿江麦茬稻机械直播水稻品种,并明确节水灌溉技术与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对机械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设置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机条播大区筛选试验、节水灌溉与常规漫灌的对比试验和控释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机械直播均能安全齐穗,产量以天优华占最高,为710.04 kg·(667 m2)-1,其次为南粳9108.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