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橙瘿蚊发生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淮堂 《蚕桑通报》1998,29(1):35-36
本文介绍了桑橙瘿蚊的发生,与桑园土壤,桑树品种,栽植密度,桑园管理,气候条件和防治方法等相关因素的分析 。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环江县蚕病发生的主要情况,分析该县蚕病发生的气候、环境和蚕农管理方面等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改善养蚕设施、加强消毒防病、合理规划生产安排、加强桑园管理、落实综合防病技术措施等对策,以期为该地区蚕桑病害防控,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肖建京 《蚕桑通报》2007,38(1):59-61
桑园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桑树病虫害的消长主要受气候、生物和生产等因素影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自然气候异常变化和生产习惯的改变,桑园的小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不良的气候因素、不科学的生产管理方式为桑树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是云南蚕区的桑树主要病害。于2007、2008年调查以上2种病害在海拔由低到高的蒙自、保山、楚雄、陆良、祥云、鹤庆6县(市)坝区桑园的发生情况是:桑褐斑病的发生危害随调查地域的海拔升高呈逐渐加重的趋势,春末夏初、夏末初秋是桑褐斑病危害高峰期,重病区陆良、鹤庆点桑园9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可达71.18、68.80,其中病害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桑里白粉病在各调查点桑园均呈零星分布危害,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夏末初秋是桑里白粉病危害主要时期。根据2种病害在各试验点的发生情况,建议正常年份陆良、保山、鹤庆坝区桑园重点防治桑褐斑病,兼治桑里白粉病,楚雄、祥云坝区桑园以防治桑褐斑病为主,2种病害在蒙自坝区桑园的发生危害较轻,不作为重点防治病害;当桑园田间调查病情指数为20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并重视冬季、开春时节对病害的防治,以减少病原基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汉中市城固县老庄镇、汉台区汉王镇的部分桑园发生黄化型萎缩病,给当地蚕茧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失。为了防止该病蔓延,我们结合汉中栽桑和桑园管理现状,对发病因素进行了分析,及时采取了防治措施,使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为害症状及发病特点1.1为害症状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属全株性的病害。发病特征为:发病初期个别枝条顶端桑叶变小,叶缘稍向背卷缩,桑叶轻微黄化,随着病势加重,腋芽不断萌发,侧枝丛生,桑叶变黄脱落,全株发病2~3年内枯死。1.2发病特点调查表明:一是河滩沙地桑园发病率高于丘陵黄泥巴地桑园,城固县老庄镇吕王河村属河滩沙地桑园,黄化型萎缩病株发病率为43%,而汉台区汉王镇白庙村和七曲村的桑园属丘陵黄泥巴地,平均株发病率仅5.6%。二是桑园地势由低到高,病性由重到轻发生。白庙村丘陵梁顶上的桑园,桑树没有发病,丘陵中坡的桑园发病率为1.8%;丘陵沟底的桑园发病率为7.3%。三是该病流行快、为害重。七曲村5组王治贤1/15hm2桑园1998年发现有该病发生,由于不懂其为害特点和严重性,未采取防治措施,到2000年发病率达到60%以上,只好全部挖除。2病害发生与流行的原因分析2.1引进的桑苗带病根据桑树黄化型萎缩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从病源基数、气候条件、养蚕条件、饲养管理和桑叶质量等方面调查分析了诱发续春蚕发病的原因,提出以严格消毒防病、全面实行小蚕共育、加强桑园和大蚕饲养管理等系列措施防控续春蚕蚕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桑枯枝性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我市1998年春首次在邳州市炮车镇蒋庄村和龙池村两块育2号桑园发现桑枯枝性菌核病,1999年除邳州一些桑园严重发生病害,铜山县棠张镇、睢宁县桃园镇一些早生桑桑园亦相继发生该病。近二年因认识到位,措施有效,加之春旱,此病明显得到控制。1病害症状该病在4~5月份为害桑树新梢、桑花、枝条,为害时,在新梢基部及老枝条芽的周围出现小的褐色斑点,在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8.
2005年春修水县渣津、征村、义宁、庙岭等乡镇的部分桑园大面积发生桑枝条不发芽现象,县业务部门派技术员进行了调查.4月26日采集发病桑树送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检查,但未能确定病害种类和发生原因.因此,又于5月9~11日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科研人员前来考察,并组成联合调查组到渣津、征村、义宁、庙岭等乡镇进行了现场调查,深入发病桑园了解病害发生及分布危害情况,并与当地蚕农和技术人员座谈,现将发生情况和分析意见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9.
针对忻城县蚕区桑园低产的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分析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2个方面:生产条件方面,分布在旱坡地、沙滩地和石漠化区域的桑园,其地块零碎且地块间的水平高度差较大,桑园的水土保持差,土壤贫瘠肥力不足;生产管理方面,桑品种未进行大规模更新换代,桑园无基础灌溉条件设施,仅依靠雨水灌溉,加上留守在乡村的种桑养蚕人员年龄普遍偏大而疏于对桑园的管理,日积月累导致桑园土壤板结、病虫害发生严重等。针对以上造成桑园低产的原因,提出完善基础设施、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标准化桑园、强化桑园水肥管理、加强桑树病虫害防治、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等综合治理措施,期望从桑园高产着手,助力忻城县蚕桑产业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0.
桑褐斑病是云南蚕区发生最严重的桑树病害之一,调查该病害在桑园的空间分布和建立相应的抽样技术,可为病害的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构建3种回归模型(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及改进m*-m)和测定5种聚集度指标,确定桑褐斑病病叶在试验桑园内桑树上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低密度时个体群相互排斥且呈聚集分布,聚集度随着个体群密度升高而增大,当密度上升到一定程度病叶个体群呈均匀分布。应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的结果显示,造成桑褐斑病在桑园大量集中发生的因素主要是外部环境,如气候、桑树栽培条件等。依据Iwao m*-m模型建立桑褐斑病病叶抽样数公式为N=1/D2(0.33/m+0.89),可为桑褐斑病的预测预报和田间防控调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报道了桑象虫的为害特点、发展规律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桑象虫的发生与桑树剪伐型式、桑园管理水平以及桑品种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尤以剪伐型式和桑园管理的水平关系最为密切,并据此提出了改进剪伐型式、加强桑园管理和适时进行农药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从云南省各县(市)的调查情况看,由于2009年的晚霜气候因素的影响,桑褐斑病的初发病期比正常年份推迟发病15~30 d;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海拔高度由低到高是保山市、楚雄县、陆良市、祥云县、鹤庆市)呈逐渐加重的趋势。夏末秋初是桑褐斑病危害的高峰期,重病危害区祥云点桑园10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达68.07,鹤庆点桑园9月份的病情指数最高达86.36,其中病害对湖桑32号的危害重于农桑14号和女桑。根据病害在各试验点的发生情况,建议祥云、鹤庆坝区的桑园在夏末、早秋季提早防治桑褐斑病,楚雄、陆良坝区桑园在早秋季开始防治桑褐斑病,保山地区的桑褐斑病零星发生,危害较轻,可不做为重点防治,并且还要重视冬季、开春时节对病害的防治,以减少病原基数。  相似文献   

13.
《广西蚕业》2021,58(3)
红火蚁入侵桑园不仅破坏桑树发育、影响桑园管理,而且对人类有攻击性,因此对其进行灭杀防治对桑园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有效灭杀防治桑园红火蚁,结合桑园管理特点,集成总结出一套高效、持久的红火蚁灭杀防治技术措施,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桑蚕繁育基地桑园为例,根据气候和桑园作业要求,经集成、实施、改良与调查,总结出以液态毒剂毒杀法灭杀,毒饵诱杀预防,毒剂毒杀红火蚁总群后,再施撒毒饵进行田间预防的方法措施,可以有效地灭杀桑园红火蚁,在养蚕期间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东南部,黄河中游西岸,境内气候、地形地貌及生物资源条件有利于发展蚕桑业,是陕北蚕业较为稳定的2个县之一,在西北地区有较为广泛的影响。2006年,全县桑园面积1333hm^2,其中退耕还林幼龄桑园667hm^2,饲养蚕种1100张,蚕桑综合收入130余万元,部分重点村户的蚕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5%以上。目前,国家商务部正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相似文献   

15.
桑黄白化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山东省高密、惠民等部分市、县及江苏省北部大面积发生桑黄白化病,一些原来无病或有轻微病害的桑园2006年严重受害,严重地块桑黄白化植株近80%,部分叶缘焦枯,个别植株死亡。桑黄  相似文献   

16.
夏秋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夏秋桑园的特点。在肥水供应充足的条件下,这期间桑树生长旺盛,增产幅度大。同时由于高温干燥、闷热、农药施用、废气排放等原因而影响桑叶产质量和病虫害发生,一者桑树的快速生长,成熟桑叶的硬化及嫩叶的成熟同时进行,造成桑叶老嫩不一;适宜的温湿度也促使桑虫的加快繁殖,发育周期缩短,世代重叠的现象时有出现;再者农药和废气等环境因子通过桑园影响蚕作安全。因此在生产上应掌握了夏秋桑园的特点,趋利避害,保证蚕茧生产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桑椹菌核病发生的机理,认为桑椹菌核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菌源积累、气候条件、桑园管理不到位、防治不及时等因素。提出了清除病原、深翻土壤、覆盖地膜的农业防治以及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为广西控制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为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选择云南省蒙自、陆良、楚雄、祥云、鹤庆、保山6个县(市)坝区桑园为试验点,调查各试验点桑园主要害虫桑红蜘蛛、桑蓟马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因分布于不同海拔高度区域的各试验点微观气候环境不同,以及桑园栽植的桑树品种不同,2种害虫的发生危害和消长规律存在差异;春、夏、秋季干旱或短时期少雨、无雨,均会导致2种害虫的发生危害加剧。根据各试验点的调查结果建议:正常年份蒙自、陆良坝区桑园应同时防治桑红蜘蛛和桑蓟马,保山、祥云坝区桑园以防治桑红蜘蛛为主,鹤庆坝区桑园以防治桑蓟马为主;春夏之交、夏末初秋各试验点桑园害虫的发生进入高峰期,当田间调查虫情指数为15.00时,应及时进行化学防治,控制害虫的蔓延危害。  相似文献   

19.
缙云县是地处浙西南山区的蚕桑新区。由于自然气候适宜,劳动力充裕和经济欠发达等条件,1990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把种桑养蚕作为农业综合开发中的支柱产业来抓,蚕桑生产方兴未艾。桑园面积从1990年的369hm2发展到1994年的3380hm2。蚕茧产量1991年突破500t,以后三年又连跨三大步,1994年达到了2300t,成了浙西南地区最大的蚕桑基地县。由于1995、1996年全国性茧丝市场疲软,茧价锐减,该县发生了大面积的挖桑改种,桑园面积减少68%,1996年蚕茧产量降到1174…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桑赤锈病的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提出采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为桑园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